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糖尿病动脉壁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糖尿病动脉壁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诊断王东轩韩淑芳于国良白求恩医科大学一院电诊科长春,130021刘秀霞白求恩医科大学二院检验科高分辨率B型超声显象法检测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已被公认为判定动脉粥样硬化的可靠指标,这种对血管疾病的无创性检测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高血压前期患者相关危险因素指标变化以及颈动脉内膜的超声表现,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4年8月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中符合纳入标准的人群1152名,分为正常血压组(301名),高血压前期组(378例),高血压组(473例)。所有入选者均接受基本资料调查、血生化检验,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入选人群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描述其斑块回声影像。结果3组人群中年龄、性别、腰臀比(WHR)、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GLU)、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χ^2值分别为21.54、62.228、36.2634、1846.131、415.82、3.123、43.539、17.757,P均〈0.05);3组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125,P〈0.001),高血压前期组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血压组[31.2%与23.3%,P〈0.001],高血压组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高血压前期组[(68.9%与31.2%,P〈0.001];3组人群粥样硬化斑块声像特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767,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男性、高龄、腹型肥胖、血脂异常和收缩压升高有关(P均〈0.05)。结论高血压前期即存在相关危险因素水平的升高,存在多种代谢异常,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进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无名动脉分叉部粥样硬化病变的患病率及超声筛查的意义。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体检的受检者1619名,根据年龄分为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和≥70岁组。超声观测各年龄组无名动脉分叉部内膜中层增厚和粥样硬化斑患病率,并与颈动脉各部位及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病变进行对比。结果 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及≥70岁组超声检测无名动脉分叉部内膜中层增厚及粥样硬化患病率分别为10.38%(22/212)、24.63%(50/203)、27.88%(126/452)、53.85%(343/637);单独病变检出率分别为90.91%(20/22)、66.00%(33/50)、32.54%(41/126)、11.37%(39/343)。无名动脉分叉部内膜中层增厚及粥样硬化在40~49岁组及50~59岁组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颈动脉的各个部位及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P<0.05);60~69岁组无名动脉分叉部内膜中层增厚及粥样硬化斑病变患病率与颈总动脉分叉部相近(P>0.05),但单独出现比例仍然较高。结论超声检查中老年患者颈部血管时,检查无名动脉分叉部有利于提高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早期检出率,可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及股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利用体表超声研究颈动脉及股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发为正常组和冠心病组。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一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测定血管后壁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厚度,计算斑块积分。结果 颈动脉斑块和股动脉斑块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颈动脉斑块、股动脉斑块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2.5%和61.5%,65%和84.6%;随病变支数增加  相似文献   

5.
王蕾  于维雅  邵芳 《临床医学》2010,30(9):39-41
目的比较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应用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联用组43例和单用组40例,单用组使用氨氯地平5~10 mg,1次/d;联用组在单用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 mg,每晚1次,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水平、血压、脉压及血脂情况。结果两组的降压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单用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平均斑块数及检出率均有显著降低(P〈0.05);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无显著改变(P〉0.05)。联用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平均斑块数、检出率及TC、TG、LDL、HDL-C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氨氯地平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在更好地降低血压的同时,能更为有利地逆转颈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血浆总Hcy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酶标吸附法测定60例高血压患者、60例健康对照血浆总Hcy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IMT。结果高血压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IMT高于对照组(P<0.05),出现颈动脉增厚及斑块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斑块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浆总Hcy水平呈增高趋势,并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呈正相关(r=0.341,P<0.05)。颈动脉IMT与年龄(r=0.41,P<0.01)、总胆固醇(r=0.28,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37,P<0.05)、收缩压(r=0.35,P<0.01)呈正相关,与体重指数、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舒张压无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浆总Hcy及颈动脉IMT明显增高,两者呈正相关;血浆高Hcy、年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增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及股动脉粥样硬化预测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体表超声研究颈动脉及股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将61名患者分为冠心病组(35人)及正常组(26人),利用高频线阵探头测定颈动脉及股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及其程度。结果冠心病组患者颈动脉及股动脉内中膜厚度较正常组明显增厚,斑块的阳性率高,两者呈高度相关(P<0.05)。并且随着血管病变的增加,冠心病程度加重。结论颈动脉及股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对冠心病有较大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高频B型多普勒超声扫描检测冠心病病人50例(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病人57例(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数,统计分析两组病人两项指标的差别;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各部位的IMT均比对照组明显厚(P〈0.05),冠心病组颈动脉检测出的斑块数也较对照组多(P〈0.05);结论:颈动脉IMT增厚及斑块的增多与冠心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及其超声分型   总被引:101,自引:2,他引:101  
对103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作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探讨了须动脉超声检查的方法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好发部位和超声分型,发现CAS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以左侧多见,且多为扁平斑;CAS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冠脉病变支数越多,其CAS斑块积分也越高,不同冠脉病变组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  相似文献   

10.
于海龙  杨文东 《临床医学》2014,34(10):11-13
目的通过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IMT)和血清铁蛋白(SF)、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探讨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血清SF和Hcy的相关性。方法以266例EH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CAIMT(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和血清SF(电化学发光免疫法)、Hcy(循环酶法)水平,据CAIMT结果分组后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 1对照组、CAIMT非增厚组及CAIMT增厚组血清SF和Hcy水平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171、38.618,P〈0.01),CAIMT增厚组显著高于CAIMT非增厚组(t=12.561、4.581,P〈0.01);CAIMT非增厚组血清SF和Hcy水平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t=6.305、2.913,P〈0.01)。2CAIMT分别与血清SF和Hcy呈正相关(r=0.597、0.451,t=9.560、4.533,P〈0.01)。结论 EH患者体内存在着高水平的SF和Hcy,CAS的发生与血清SF和Hcy水平显著相关,血清SF和Hcy联合检测有助于对病情和预后的判断,改善其水平可能是防治或延缓EH合并CAS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及股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CA)、股动脉(FA)的内—中膜厚度(IMT)对冠心病(CAD)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89例连续冠脉造影(CAG)受检者术前利用高频超声进行CA、FA的IMT检查,并与CAG结果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CAD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CA、FA的IMT增厚以及斑块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多支病变组CA、FA的IMT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斑块发生率与单支病变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CA粥样硬化斑块对CAD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对ACD阳性预先值分别为72.3%、79.2%及89.5%;FA粥样硬化斑块对CAD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对CAD阳性预告值分别为83.2%、77.8%及90%;CA、FA两处均有粥样硬化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对CAD阳性预告值分别为84.1%、87.6%及93.1%。结论:CAD患者及具有其它危险因素人群中,进行CA、FA超声检查,可成为研究CAD的间接指标和窗口。  相似文献   

12.
超声评价颈、股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颈动脉(CA)、股动脉(FA)的内一中膜厚度(IMT)对冠心病(CAD)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189例连续冠脉造影(CAG)受检者术前利用高频超声进行CA、FA的IMT检查,并与CAG结果进行相关性研究。 结果 CAD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CA、FA的IMT增厚以及斑块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多支病变组CA、FA的IMT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斑块发生率与单支病变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CA粥样硬化斑块对CAD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对CAD阳性预告值分别为72.3%、79.2%及89.5%;FA粥样硬化斑块对CAD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对CAD阳性预告值分别为83.2%、77.8%及90%;CA、FA两处均有粥样硬化斑块对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对CAD阳性预告值分别为84.1%、87.6%及93.1%。 结论 CAD患者及具有其危险因素人群中,进行CA、FA超声检查,可成为研究CAD的间接指标和窗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高血压患者的颈部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超声改变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方法对127例受检者进行颈部动脉超声研究,其中高血压组87例,包括单纯收缩压增高组(ISH)18例、单纯舒张压增高组(IDH)25例和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增高组(BSDH)44例,对照组40例,分别测量各组颈部动脉总干内-中膜厚度(CCA-IMT)、分叉内-中膜厚度(BIMT)、斑块以及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1)CCA-IMT和BIMT 高血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6),ISH组在各组中最高;ISH、IDH、BSDH组斑块检出率分别为66.7%、48.0%、50.0%,显著高于对照组检出率23.1%;(2)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表现为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及血流量降低,PI和RI均增高;各型高血压组间比较:BSDH组的EDV显著低于其他组,ISH组的PI最高,IDH组有关椎动脉的6项指标均有意义.结论各型高血压的颈部动脉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各级高血压病与颈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分析56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发生率并与210例健康成人对照.结果高血压各级患者颈动脉IMT均比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增加,高血压病各级之间颈动脉IMT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高血压分级增加颈动脉IMT亦逐渐增厚.结论血压增高是引起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颈动脉超声检测对于防治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及股动脉内膜-中膜层厚度正常值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股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标准.方法根据125例正常健康者颈动脉及股动脉超声图像,测量颈动脉及股动脉内径(D)、颈动脉及股动脉内膜-中膜层厚度(IMT)、颈动脉及股动脉僵硬度(β)和最大剪切率(SRs).结果随年龄增加,颈动脉及股动脉IM T、D、β呈增加趋势,SRs降低;正常人颈动脉和股动脉IMT分别为(0.63±0.15)mm、(0. 68±0.21)mm,颈动脉及股动脉IMT上限分别为0.93mm、1.11mm.将正常人分为≥50岁组与< 50岁组,颈动脉上限分别为1.09mm、0.85mm;股动脉上限分别为1.26mm、0.98mm. 结论正常人颈动脉及股动脉的IMT、血管内径和僵硬度随年龄增加而增加.采用I MT≥1.2mm可用于诊断颈动脉及年龄<50岁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于50岁以上患者,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标准取IMT≥1.3mm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压及冠脉病变特点.方法 对358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和144例单纯冠心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动态血压参数.两组患者都行冠脉造影术,冠脉病变程度以病变的血管支数表示.结果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重,弥漫性血管病变多见,且明显高于单纯冠心病组患者(x2=6.03,P=0.019);其中复杂病变患者24h动态收缩压、日间动态收缩压、夜间动态收缩压、24h 动态脉压、日间动态脉压、夜间动态脉压都高于简单病变组(t值分别为2.580、2.045、2.675、2.037、2.601、1.995;P 值分别为0.015、0.037、0.009、0.041、0.017、0.047).结论 与单纯冠心病患者相比,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更重,故应对血压进行良好的控制以减轻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患者颈动脉病变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2例ICVD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测定血管反应性(vascular reactivity,VR)。比较2组研究对象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斑块总积分、斑块总面积及脑血流量等情况。结果:ICVD患者中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组患者的血管内径(vessel diameter,VD)、IMT、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最低血流速度(end-diastolic velocity,EDV)、平均血流速度(mean flow velocity,MF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无狭窄组患者及轻、中、重度狭窄组患者的VR均低于对照组(P0.05);ICVD组患者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总面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ICVD患者的颈动脉病变程度,有助于了解ICVD的不同状态以判断病程及预后,对ICVD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