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麻醉方法对乳腺癌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比较两种麻醉方法对乳腺癌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32例ASAⅠ~Ⅱ级行择期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全麻组;Ⅱ组为硬膜外加全麻组,诱导前硬膜外给2%利多卡因5 ml,继之行全麻诱导。全麻用药两组相同,Ⅱ组术中每50分钟硬膜外给2%利多卡因6~8 ml。术后24 h内用0.5%布比卡因镇痛,Ⅰ组术后肌注哌替啶镇痛。分别于麻醉前、麻醉后30、90 min各取桡动脉血10 ml,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两组麻醉后309、0 min全血高切及低切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聚集指数下降(P<0.05),但Ⅱ组这几项指标下降明显且持续时间长,且有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浓度的下降(P<0.05)。结论全麻加用硬膜外阻滞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更有利于预防术后上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不同麻醉方法对全髋置换术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目的:对比研究单纯全麻醉与硬膜外加全麻对全髋转换术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16例ASAI ̄Ⅱ行,行择期全髋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全麻组,Ⅱ组为硬膜外加全麻组,诱导前硬膜外给2%利多卡因5ml,有平面后行全麻诱导,全麻用药与Ⅰ组相同,术中用利多卡因硬膜外阻滞,每50min给药6 ̄8ml,术后24h内用0.5%布比卡因镇痛,Ⅰ组术后肌注哌替啶镇痛。结果:两组血液流变学的主要差异:Ⅱ组的血  相似文献   

3.
我科自1989年将血液紫外线照射充氧输入法用于21例重度烧伤病人,以纠正低氧血症,临床效果良好。资料与方法血液紫外线照射充氧输入法组(治疗组)和输供体未照射血组(对照组)临床资料见表1。两组其它治疗措施基本相同。治疗组共实施照射充氧血液输入124人次,其中采用供体血103人次,自体血21人次,平均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36岁,46kg,因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一年入院,询问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异常发现,查体及生化、血常规、心电图、胸片等检查无异常,B超示子宫黏膜下肌瘤,拟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宫腔镜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术.患者入手术室后左侧卧位行L2~3连续硬膜外阻滞,头向置管3.0 cm,回抽无脑脊液及血液,平躺后硬膜外注入2%盐酸利多卡因5 ml,5 min后无脊麻现象,给予0.75%盐酸罗哌卡因8 ml,测阻滞平面T8以下.  相似文献   

5.
硬膜下腔麻醉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60岁,右粗隆钢板固定术后,取钢板。硬膜外麻醉,于L_(2~3)穿刺,突破感明显,负压试验阳性,回抽无脑脊液及血液,置管顺利。注入试验剂量2%利多卡因2ml,5min后双下肢有发热感,运动障碍,测得阻滞平面达T_8,10min后升至T_6。注药后15min开始手术,无痛,稍感说话费力,血压由20/10.7kPa降至16/10.7kPa,1h后病人有痛感,追加1.33%利多卡因1ml,麻醉平面达T_8。手术结束后反复回抽未见脑脊液。于第二次注药后1h左右麻醉消退。经硬膜外导管注入碘苯脂1ml行椎管造影,荧光屏显示造影剂片状上升,很快达  相似文献   

6.
硬膜穿破是硬膜外麻醉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导致阻滞平面过高甚至全脊麻.但是硬膜穿破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头痛,称为硬膜穿破后头痛(post-dural puncture headache,PDPHA).头痛的程度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穿刺针类型和粗细等因素相关.硬膜外血补片以及生理盐水注入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治疗PDPHA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例1女,26岁,急诊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取L2~3穿刺点,硬膜外穿刺成功,病人平卧,开放静脉输液,硬膜外给予2%利多卡因5ml缓慢推注,回抽硬膜外导管无血,病人应答反应自如,血氧饱和度99%,BP120/78mmHg,HR78次/分。5min后测试T12~L3疼痛减轻,脚指可动。7min后,病人突然四肢抽搐、呼之不应、牙关紧闭、口吐白  相似文献   

8.
我院就0.5%布比卡因用于硬膜外阻滞,采用有、无安定两组对心电的影响进行了测定,现报道如下。选择妇产科手术30例,术前心肺均无异常,年龄17~54岁。随机分两组:Ⅰ组硬膜外用药为0.5%布比卡因,总用量13~20ml,平均17.87ml。注药15min时静注安定0.2mg/kg;Ⅱ组用0.5%布比卡因,总用量13~22ml,平均17.33ml。均辅以哌替啶1mg/kg,观察血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1980年以来,曾有20例连续硬膜外阻滞(简称连硬)时穿破了硬膜,其中2例改作局麻,4例改作腰麻,14例换上一椎间隙穿刺置管(仍采用连硬),反复回抽无脑脊液,给予2%利多卡因或1%利多卡因+0.2%  相似文献   

10.
腰麻后和硬膜穿破后头痛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轻者1~2周,重者持续数月之久。近年来我们对此类患者采用硬脊膜外腔自家血充填注射法治疗,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7例,男4,女3,年龄23~50岁,多为简单手术。其中4例发生在腰麻后,3例为硬膜外阻滞时穿破,共同特点是术后抬头即感枕后及前额疼痛,平卧时减轻,多于术后第1~2d出现,经一般疗法如静脉输液、卧床、给予镇静药及兴奋药或中药治疗均无明显效果。头痛持续时间最长12d,最短3d。方法参照Selwyn的方法,在侧卧位下先行硬膜外穿刺,穿刺点取原点或与其相邻近的上下间隙,穿刺成功后抽取自身静脉血8~10ml由操作者立即注入硬  相似文献   

11.
<正>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0例择期胆囊切除术患者,ASA Ⅰ~Ⅱ级,男9例,女21例,年龄35~57岁,平均51岁。1.2 麻醉方法 病人入手术室前30分肌注阿托品0.5mg,入手术室后首先开放上肢静脉,静滴林格氏液10 ml·kg~(-1),麻醉药液的配制为:2%利多卡因14ml中加可乐定150ug(1 ml)共15 ml。侧卧位取胸_8~胸_9椎间隙做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向头端置硬膜外导管4cm,病人翻身仰卧位,用注射器反复回抽硬膜外导管,确认无脑脊液和血液外流后,把配制好的可乐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探讨预充回流试验法用于预防硬膜外局麻药毒性反应与提高硬膜外阻滞成功率的可行性.方法 择期硬膜外麻醉手术患者2 000例,所有患者均左侧卧位,采用直入法穿刺进针,以气泡压缩法确认进入硬膜外腔后,硬膜外腔内留置导管5 cm,导管末端连接装有盐水的玻璃注射器.对照1 ml/2 s的推注力度,测试导管阻力,同时硬膜外腔内导管退至3 cm.回抽玻璃注射器无脑脊液或血液,即硬膜外腔预充注入生理盐水3 ml,观察1 min玻璃注射器内有无问流液.观察回流液性状(-清;+微红;++显红;+++深红;++++血性)5 min,回流液性状为(+++)以下,给予试验量、维持量完成手术.观察记录麻醉全程回流液性状,麻醉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预充回流液与麻醉效果存在相关关系.1例患者手术开始42 min发现回流液为血液,停止硬膜外注药,有效避免了局麻药毒性反应.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脊髓损伤,有1例患者术毕回流液为血液.结论 预充回流试验法可作为硬膜外麻醉成功的可靠指征,有效避免局麻药毒性反应,及时监测、处理硬膜外血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硬膜与蛛网膜之间有一潜在空隙,称为硬膜下间隙(Subdural Space),内含少量浆液,与蛛网膜下腔不通,但却沿脊神经延伸一段距离,而与脊神经的淋巴管相通。颈段的硬膜下间隙较腰段大,侧面较宽,间隙中有不少孤立结缔组织小梁联接硬膜的内面和蛛网膜的外侧面。Saram等首先报告导管误入硬膜下间隙并经X片证实。Dawkins描述“广泛硬膜外阻滞”的临床表现,符合局麻药误入硬膜下间隙。当时抽吸阴性但病人瞳孔扩大,麻醉平面广泛包括高位交感神经阻滞。整个症状出现延迟约20分钟,这就与误入蛛网膜下腔完全不同。作者在30个月内给2182例各类腰背痛病人行腰部硬膜外注用类固醇。记录副反应如头痛、低血压、恶心、运动和广泛感觉神经阻滞等。病人年龄17~86岁,选腰段任一间隙,按阻力消失法明确硬膜外间隙,回吸试验阴性,注入0.25%布比卡因4~6ml或0.125%6~8ml加甲强龙80~120mg,观察1小时。判断误入硬膜下间隙的主要标准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38岁,体重70 kg,因左股骨粉碎性骨折入院,拟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左股骨粉碎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无过敏史,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ECG示窦性心律,血常规、肝、肾和凝血功能未见异常;无硬膜外麻醉禁忌.入室前肌肉注射阿托品0.5 mg和苯巴比妥钠0.1g.入室后建立静脉通路,BP 127/71 mm Hg(1 mm Hg=0.133 kPa),HR 81次/min,RR 20次/min.取左侧卧位,L2,3间隙消毒穿刺,头侧置管顺利,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平卧后硬膜外腔注射2%盐酸利多卡因(批号:1104121,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5 ml,1 min后患者主诉有一过性头晕,无其他异常反应;5 min后无全脊麻征象,测阻滞平面在L1 ~4,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然后硬膜外腔注射1%罗哌卡因(批号:NC1892,AstraZeneca公司,瑞典)10 ml,注药完毕的同时,患者即出现呼唤无应答,BP和RR均正常,ECG示偶发室性早搏,此时再回抽可见鲜红色血液,考虑为局麻药中毒.2 min后静脉注射20%中长链脂肪乳剂(批号:GM1008063,无锡华瑞制药有限公司),于3 min内注射70 ml,5 min后患者开口讲话,主诉刚才意识清醒但不能讲话,但仍感头晕,无其他不适,ECG示窦性心律,继续静脉输注20%中长链脂肪乳剂200ml/h 30 min.患者无任何不适,即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手术.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清醒后拔除气管导管,生命体征平稳,送回病房.次日回访患者未出现麻醉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性,30岁,孕39周^+3,因头盆不称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ASAⅠ级,无椎管疾病史、椎管麻醉史及药物过敏史。血液生化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心电图未见异常。入手术室后建立上肢静脉通路,左侧卧位下行L2,3间隙直入法硬膜外穿刺,穿破黄韧带时有明显落空感,注空气(3ml)无阻力,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向头端顺利置入硬膜外导管3cm,固定硬膜外导管后转平卧位。经导管注入试验剂量局麻药3ml(2%利多卡因),5min出现节段性阻滞平面,又分两次注入5、7ml局麻药(1.35%碳酸利多卡因混合0.25%地卡因),约15min后感觉阻滞平面达T6。术中镇痛及肌松满意,生命体征平稳,手术顺利,取出胎儿后静脉注射咪达唑仑2mg、芬太尼0.05mg,病人入睡。术毕拔除硬膜外导管,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27岁,主因剖宫后再孕临产,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既往有阑尾切除、剖宫产手术两次硬膜外麻醉史和因腰腿痛硬膜外注药阻滞治疗史.检查:除产科情况外未见其他异常.进人手术室后,常规开放静脉输液,六参数监护仪监护,腰1-2间隙常规穿刺置管,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后,注入1.6%利多卡因含0.25%丁卡因混合液5毫升,感阻力很大,查硬膜外导管放置固定顺畅,5分钟后生命体征无变化,无腰麻征,无其他不适,再次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后,注入1.6%利多卡因含0.25%丁卡因混合液9毫升,开始感觉阻力很大,当推入4毫升后突然阻力变小,再次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注入剩余5毫升.  相似文献   

17.
脊柱手术中保留硬膜外脂肪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寻脊柱外科手术中如何保留硬膜外脂肪防止硬膜粘连及纤维化的分析。方法 对168例患者手术中保留硬膜外脂肪,在黄韧带以外切除骨性组织,再小心切除黄韧带从而保留硬膜外脂肪。结果 经过1/2—5年的随访,患者无明显硬膜粘连及纤维化表现,术后对硬膜的影响极小。结论 保留硬膜外脂肪能很好地预防硬膜粘连及纤维化,术后患者根性疼痛及术后反应甚微。  相似文献   

18.
作者报告3例剖腹产施行硬膜外麻醉因硬膜穿破向头端移动一个间隙穿刺注药,引起全脊麻。例1 26岁,产妇,宫缩三分钟一次。穿刺时 L_(3~4)硬膜被刺破,改在 L_(2~3)穿刺。试验剂量0.75%丁吡卡因2ml,5分钟后没有出现腰麻征象,以每4秒1ml 速度注入0.75%丁吡卡因15ml,并置入硬膜外导管。5分钟后麻醉平面至 T_4,8分钟平面至 C_3,病员感呼吸困难随之呼吸停止。立即行气管插管控制呼吸达140分钟。血压从120/80mmHg 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控制性降压结合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在全髋置换术中对出血量和术后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髋置换术病人 2 0例 ,随机分成对照组 (组 ,n=10 )和降压组 (组 ,n=10 )。组 采用硬膜外阻滞 ,组 在硬膜外阻滞加全麻下手术 ,术前进行等容量血液稀释 ,术中施行控制性降压。比较两组病人的出血量、输血量和术后血红蛋白。结果 组 病人术中平均出血 ( 4 90±88) ml,比组 病人 ( 94 5± 15 9) ml减少 4 8.1% ;组 病人术中平均输血 ( 62 0± 14 8) ml,而组 病人则完全避免输异体血。两组病人术后均有轻度贫血 ,但仍在安全水平以上 ,且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P>0 .0 5 )。结论 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结合控制性降压用于全髋置换术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 ,对有指征的病人使用可避免输异体血。  相似文献   

20.
硬膜下腔阻滞意外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行硬膜外阻滞时,局麻药误注入硬膜下腔,属少见的意外并发症。Massey Dawkins于1969年首先描述了硬膜下腔神经阻滞,发生率为0.17%,我国吴珏认为发生率在1%左右。我院近年来在施行硬膜外腔阻滞麻醉中,曾遇到了3例硬膜下腔阻滞意外,其中2例经经注入造影剂X线检查确诊为硬膜外腔导管已进入硬膜下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