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国强 《广东医学》2007,28(6):949-95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对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34例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及非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后的QTd,并与非溶栓组QTd比较.结果 AMI患者溶栓前溶栓组QTd(83.28±11.15)ms,与非溶栓组(84.25±11.23)ms,差异无显著性(P>0.05),溶栓治疗再通后,QTd明显减少.溶栓未通组及非溶栓组(48.43±7.12)ms,(49.11±8.29)ms,显著高于溶栓再通组(39.21±6.23)ms(P<0.05),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猝死组(95.81±9.52)ms的QTd明显长于无VT,VF及非猝死者(75.97±9.33)ms,(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再通后,随心肌缺血改善,QTd明显改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判断价值及静脉溶栓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与非室性心律失常组,根据溶栓是否再通分为溶栓再通组和溶栓未通组,测量每例患者QT离散度并进行比较。结果室性心律失常组与非室性心律失常组比较,室性心律失常组QTd明显延长,(P<0.05),急性心肌梗死中溶栓再通组比溶栓未通组的QTd明显缩短(P<0.05)。结论 QTd可作为判断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及溶栓成功的临床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及对愈后的影响。方法70 例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及非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后的QTd,并与非溶栓组QTd比较。结果AMI溶栓前溶栓组(84.22±12.17)ms与非溶栓组(83.16±11.46)ms,QTI差异无显著性(p>0.05),溶栓治疗再通后,QTd明显减少。溶栓未通组及非溶栓组(49.48±7.35)ms,(49.95±9.20)ms,显著高于溶栓再通组(40.88±7.18)ms,(p<0.05)。室性心动过速(VT), 心室颤动(VF)及猝死者(93.82±8 59)ms的QTd明显长于无VT,VF及非猝死者(78.99±9.97)ms,(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再通后,随心肌缺血改善,QTd明显减少,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4.
佟以东 《黑龙江医学》2006,30(6):401-402
目的观察16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治疗前后4周QTd、QTcd的演变。方法162例AMI病人分成静脉溶栓再通组、静脉溶栓未通组及未溶栓组,在溶栓前及溶栓后2、12、24 h、2~7 d、14 d、21 d、28d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d、QTcd进行对照。结果AMI静脉溶栓再通组与静脉溶栓未通组及未溶栓组QTd、QTcd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静脉溶栓未通组及未溶栓组QTd及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17.4%、56.3%和81.6%。结论成功的静脉溶栓再灌注可使QTd、QTcd显著降低,并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心电图ST呈"墓碑形"改变的QT离散度(QTd)变化,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方法分析68例AMI患者根据其早期心电图改变,按ST段抬高形式分"墓碑形"组20例,通常组48例,进行QTd测定、冠脉造影检查了解病变程度,并检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①QTd、QTcd在墓碑形"组分别为(82.69±23.51)ms、(95.42±11.37)ms,在通常组分别为(68.20±16.38)ms、(73.01±11.65)ms,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②"墓碑形"组出现冠脉多支病变15例(占75%),通常组16例(占3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③室性心律失常在"墓碑形"组出现11例(55%),通常组10例(20.8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墓碑形"ST段改变是严重的心肌损伤一种表现形式,提示预后不良,冠脉多支病变严重,梗死面积较大,易导致各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应严密监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墓碑形"ST段抬高的预后.方法:将166例AMI患者分为两组:(1)ST段呈"墓碑形"抬高组(A组40例);(2)ST段呈常态形抬高组(B组126例).对两组的心电图及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ST段呈"墓碑形"抬高组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室性心律失常、心衰及室壁瘤发生率较常态形抬高组显著增高.结论:AMI心电图"墓碑形"ST段抬高是严重的心肌损伤和预后险恶的一种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7.
曲虹  张丰富 《安徽医学》2003,24(3):41-42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 (QTd)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71例AMI病人分为再通组、未通存活组及死亡组 ,在溶栓前及溶栓后 1、2、3、4、6、8、10、12、2 4、48、72、96及 12 0h进行 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 ,并分别测算出各时刻的QTd及校正QTd(QTcd)。结果 再通组溶栓后 1h内QTd及QTcd明显降低 ;未通存活组无明显变化 ;死亡组溶栓 2h内即明显升高并随病情恶化呈持续上升直至死亡。结论 QTd及QTcd能作为预测AMI溶栓疗效的一个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
墓碑形改变的急性心肌梗死血管梗塞部位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ST段呈墓碑形改变的血管梗塞部位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0 4例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CAG)AMI的患者,其中19例心电图(ECG)有墓碑形改变。结果 对比墓碑形(A组)与非墓碑形(B组)的CAG ,显示:墓碑形改变多见于前壁心梗(P <0 .0 0 1) ;墓碑形更多见于左前降支(LAD)近段及严重病变(P <0 .0 5及P <0 .0 1) ;墓碑形多见于多支病变(P <0 .0 5 )。结论 AMI时ST段呈墓碑形改变多与LAD近段严重及多支病变相关,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
苏文坚 《微创医学》2005,24(1):27-28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非墓碑形和墓碑形ST段抬高临床与心电图特点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患者54例,分成非墓碑形(对照组)和墓碑形(观察组)各27例,观察AMI发生心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死亡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在心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AMI时出现墓碑形ST段抬高提示病情重,预后差,应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给予积极治疗,防治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①目的 探讨溶栓治疗对QTd的影响及QTd变化对溶栓治疗的意义.②方法 将2003~2006年收入院的28例AMI患者进行溶栓治疗,观察溶栓后再通组与未通组QTd的变化.③结果 溶栓后再通组与未通组QTd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④结论 AMI早期成功的溶栓可使缺血心肌得到再灌注,改善心肌的复极均一性,减少心室肌复极离散程度,使心肌的电活动趋于好转;AMI溶栓成功后QTd显著减少,可以预测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11.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安全性不同时间溶栓冠脉再通率、4周病死率、再通与未通组心功能情况。方法:36例溶栓时间分为AMI后≤2h,-4h,-6h组,均于30min内静滴UK150u。结果:①3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8%,68%和22%;②4周病死率:再通组为0,未通组为21%;③心功能Ⅲ级以上,再通组为5%,未通组为36%。结论:①UK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副作用少,值得临床应用;②AMI后4h内溶栓血管再通效果最好;③溶栓治疗能明显降低病死率,改善心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意义。方法:AMI发病6 h内静脉溶栓治疗的69例患者,按溶栓后冠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45例)和未再通组(24例),测定溶栓前、溶栓后2 h和24 h的Q-T离散度。结果:溶栓前两组AMI患者的Q-T离散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后Q-T离散度再通组明显低于未通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Lown氏3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溶栓前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后再通组显著低于未再通组(P<0.05)。结论:AMI患者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可缩短Q-T离散度、改善心肌电稳定性、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Q-T离散度具有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52例AMI患者中26例进行溶栓治疗,26例未溶栓治疗。分为再通组、未通组、未溶栓组,比较组间近期临床预后的差异。结果再通组近期临床预后明显好于未通组,而未通组与未溶栓组比较,临床预后略好,但差异无显著性。溶栓组再发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溶栓组,溶栓治疗的病死率明显低于未溶栓治疗。结论溶栓治疗可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减少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是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在不同时间段静脉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冠脉再通率及再通和未通病例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病死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明确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9例在不同时间段静脉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冠脉再通率为59.18%,其中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1~4 h为77.78%、4~6 h为70.59%、6~12 h为53.33%、12~24 h为25%;心力衰竭4例,心源性休克2例,死亡2例,均发生在未通病例中;恶性心律失常3例,其中1例为再通,2例为未通。结论:早期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明显提高冠脉再通率;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病死率发生情况在再通和未通病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覃俊安  吴宗波 《华夏医学》2005,18(6):951-952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AM I90例分为经静脉溶栓治疗65例为溶栓组,同期未溶栓治疗25例为未溶栓组,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溶栓组临床血管再通率为81.5%,溶栓组再通者病死率为3.8%,发生心室重构(LVRM)18.8%,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值61.4±5.8,发生严重心律失常16.9%。溶栓未通和未溶栓者病死率为35.1%,LVRM 72.9%,LVEF 27.3±3.2,严重心律失常32.4%。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降低病死率,减少心室重构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静脉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意义.方法AMI发病6小时内静脉溶栓治疗的46例患者,栓后冠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3例)和未通组(6例),测定溶栓治疗前和溶栓后2小时的Q-T离散度再通组明显低于未通组(P<0.05)有显著差异.Lown氏3级以上急性心律失常溶栓前再通组与未通组无显著差异(P>0.05),溶栓后再通组显著低于未通组(P<0.01),结果AMI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可缩短Q-T离散度,改善心肌电稳定和植物神经功能,并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价值,提示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与Q-T离散度显著增大有关.  相似文献   

17.
苏文坚 《医学文选》2005,24(1):27-28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 (AMI)非墓碑形和墓碑形ST段抬高临床与心电图特点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患者 5 4例 ,分成非墓碑形 (对照组 )和墓碑形 (观察组 )各 2 7例 ,观察AMI发生心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死亡率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在心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在AMI时出现墓碑形ST段抬高提示病情重 ,预后差 ,应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 ,给予积极治疗 ,防治并发症 ,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静脉溶栓治疗高龄(≥65岁)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高龄AMI患者32例,经静脉溶栓治疗患者21例为溶栓组,同期未溶栓治疗患者11例为未溶栓组,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结果。结果 溶栓组临床血管再通率为68%。病死率溶栓组为15%,未溶栓组为25%;溶栓组中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在冠状动脉再通者中30%,通者中55%;病死率再通者4.4%,未通者中36.4%。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高龄AMI可降低病死率,减少心力衰竭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再通后对QT离散度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涛  马文英 《陕西医学杂志》1999,28(12):717-71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再通后QT离散度的动态变化趋势。方法:按临床判通标准将符合入选条件的32例AMI患者分为再通与未通两组,测量溶栓前及溶栓后3h内每30min复查1决心电图的QTd数据。结果:再通组溶栓后1.5hQT略有增大,但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h,2.5h,3h QTd明显降低,与溶栓前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呈现1.5h QTd增大,2h后QTd快速下降的动态变化趋势。结论:梗塞部位再灌注后,改善了缺血部位与正常心肌之间局部心室复极电活动的差异,溶栓后2hQTd因干扰因素较少,对判定AMI溶栓疗效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 (QTd)动态变化及早期再灌注对QTd的影响。②方法 对 34例AMI病人给予静脉溶栓治疗 ,于溶栓治疗前后同步记录 12导联心电图 ,计算QTd .③结果 AMI组溶栓治疗前QT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 (t=18.70 0 ,P <0 .0 0 1) ;血管再通组QTd较血管未通组降低程度更大、速度更快 (t=3.46 8,3.473,P <0 .0 1) ,溶栓 3h后QTd较溶栓前即明显降低 (t=4.195 ,P <0 .0 0 1)。④结论 成功的溶栓治疗 ,尽早地恢复血流再灌注 ,可明显降低QTd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