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蓬草除痹汤对Ⅱ型胶原蛋白诱导关节炎(CIA)大鼠血清IL—1β、TNF—α及PGE2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建立Ⅱ型胶原蛋白诱导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随机分为蓬草除痹汤高、中、低剂量纽、雷公藤组及空白组,观察6周,评价蓬草除痹汤对CIA大鼠右足踝关节肿胀度的抑制作用,对体重及外周血清1L-1βα、TNF-α及PGE2水平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可显著抑制大鼠右足踝关节肿胀的程度(P〈0.01,P〈0.05);蓬草除痹汤中、高剂量组均可明显提高大鼠体重增加速度(P〈0.01,P〈0.05);各用药纽改善血清IL-1β、TNF—α及PGE2水平均明显优于模型组(P〈0.01),其中蓬草除痹汤中、高剂量组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雷公藤多甙片组(P〈0.05)。结论:蓬草除痹汤能有效改善CIA大鼠关节炎症状,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中致炎因子IL-1β、TNF—α及PGE2的水平有关,值得进一步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问荆合剂对Ⅱ型胶原诱导大鼠关节炎模型IL—1β和TNF-α及滑膜的影响。方法采用Ⅱ型胶原诱导大鼠关节炎模型,以雷公藤多苷作对照,通过对大鼠的关节肿胀指数、外周血IL—1β和TNF-α和关节滑膜的病理变化及含药血清对滑膜细胞增殖的观察,探讨问荆合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部分作用机理。结善问荆合剂能显著减轻大鼠关节肿胀指数、显著降低外周血IL—1β和TNF-α、减轻关节滑膜病理改变、抑制滑膜细胞的增殖。结论问荆合剂抑制IL-1β和TNF-α及抑制滑膜细胞的增殖是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问荆合剂对II型胶原诱导大鼠关节炎模型IL-1β和TNF-α及滑膜的影响。方法采用II型胶原诱导大鼠关节炎模型,以雷公藤多苷作对照,通过对大鼠的关节肿胀指数、外周血IL-1β和TNF-α和关节滑膜的病理变化及含药血清对滑膜细胞增殖的观察,探讨问荆合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部分作用机理。结果问荆合剂能显著减轻大鼠关节肿胀指数、显著降低外周血IL-1β和TNF-α、减轻关节滑膜病理改变、抑制滑膜细胞的增殖。结论问荆合剂抑制IL-1β和TNF-α及抑制滑膜细胞的增殖是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清热排毒胶囊对尿酸钠(MSU)诱导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踝关节浸出液中IL-1β、IL-8和TNF-α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部分作用机理。方法:选用健康SPF级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成清热排毒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组(戴芬组)、模型组、空白组。各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7天,于第5天灌胃给药1h后予尿酸钠晶体局部关节腔注射形成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测量大鼠踝关节关节肿胀度,应用ELISA法测定踝关节浸出液中IL-1β、IL-8和TNF-α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关节肿胀明显,踝关节浸出液中IL-1β、IL-8和TNF-α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清热排毒胶囊中剂量组和戴芬组大鼠关节肿胀度降低明显,IL-1β、IL-8和TNF-α的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P〈0.05);清热排毒胶囊中剂量组中IL-1β、TNF—α表达水平低于戴芬组(P〉0.05)。结论:清热排毒胶囊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发挥抗炎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滑膜组织中IL-1β、IL-8和TNF-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鹿瓜多肽注射液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以Ⅱ型胶原(CⅡ)诱导的免疫性关节炎(CIA)大鼠为RA动物模型,通过测量其关节肿胀程度及制作病理切片并在光镜下计分,观察鹿瓜多肽注射液对其的治疗效果;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TNF-α、IL-6以及CⅡ抗体活性,以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鹿瓜多肽组大鼠踝关节肿胀程度和病理损伤计分均明显减轻。鹿瓜多肽组血清TNF-α、IL-6的活性明显降低。结论:鹿瓜多肽注射液对CⅡ诱导的免疫性关节炎有治疗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抑制血清TNF—α、IL-6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青鹏膏治疗大鼠胶原性关节炎作用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鹏膏治疗大鼠胶原性关节炎的作用及初步机制。方法:制备Ⅱ型胶原诱导大鼠关节炎模型,采用足趾肿胀测量仪测定大鼠的关节肿胀指数,采用ELISA方法测定外周血IL-1β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关节滑膜IL-1α及TNF-α的表达,并对关节滑膜的病理变化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青鹏膏对胶原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给药组在关节肿胀指数,关节腔IL-1α,TNF-α表达水平等方面比模型对照组有所降低。结论:青鹏膏具有改善胶原性关节炎症候的作用,该作用与其降低关节滑膜IL-1α及TNF-α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灸合并中药复方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血清COR、IL-1β及TNF-α水平的影响,探讨中药及针药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除正常组10只外,其余各组应用完全弗氏佐剂诱导大鼠关节炎,给药及针药结合治疗28天后,测定大鼠足肿胀体积并检测IL-1IL-2及TNF-α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组均能降低大鼠足肿胀体积(P〈0.01),大鼠血清IL-1、TNF—α水平明显降低,IL-2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实验表明各治疗组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足肿胀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各治疗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免疫及炎性细胞因子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LEF)不同给药时间对大鼠胶原诱导关节炎的治疗效果和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取6只大鼠作为空白组,其余造模后第15天加强免疫后关节炎指数5的24只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LEF7时组、LEF19时组,每组8只。LEF7时组于7:00、LEF19时组于19:00分别灌胃LEF 5 mg/(kg·d),模型组及空白组分别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均灌胃28 d。对比观察各组胶原诱导关节炎模型炎症评分、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骨质破坏情况。结果给药后LEF7时组、LEF19时组关节炎指数、关节肿胀度均明显低于给药前及模型组(P均0.05),LEF19时组有高于LEF7时组趋势,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F7时组、LEF19时组外周血TNF-α、IL-6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均0.05);LEF19时组TNF-α和IL-6水平有高于LEF7时组的趋势,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胶原诱导关节炎大鼠关节均出现明显的骨质破坏,且模型组骨质破坏更明显。结论 LEF不同时间给药对大鼠胶原诱导关节炎及其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且可能延缓骨质破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组合穴位贴敷“类风关巴布剂”对CIA大鼠滑膜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大鼠背部5处皮内注射牛Ⅱ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模型(CIA),观察以雷公藤为主的中药“类风关巴布剂”不同组合穴位贴敷对模型大鼠关节炎指数、电镜凋亡计分、免疫组化指标P53、bcl-2、NF—κβ计分,以及滑膜细胞上清液的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造模后大鼠关节炎指数明显升高、滑膜细胞凋亡抑制、各炎症指标升高;治疗后各穴位贴敷组大鼠的关节炎指数均有显著降低,凋亡计分、P53、bel-2计分较模型组增加,NF—κβ计分、IL-1β、TNF—α浓度降低,其中系统组(远近配穴)最接近正常组。结论:“类风关巴布剂”穴位贴敷能够有效控制CIA大鼠关节炎的病情并诱导滑膜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上调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及调节相关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等;远近配穴可能通过标本兼治,多靶点起效,使其整体疗效优于单纯远道取穴或局部取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清热养阴除湿丸对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牛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模型,设空白组、模型组、芬必得组(0.06g·k^-1)、清热养阴除湿丸高剂量组(18g·kg^-1)、清热养阴除湿丸中剂量组(9g·kg^-1)和清热养阴除湿丸低剂量组(1.8g·kg^-1);各组每日1次,按设计剂量灌胃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21天后观察大鼠足肿胀度及炎症指数的变化。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清热养阴除湿丸能降低CIA大鼠足肿胀度并降低关节炎指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能降低CIA大鼠血清中IL—1、IL-6、TNF—α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养阴除湿丸能有效改善CIA大鼠关节炎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血清中IL-1、IL-6、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雷公藤多甙(TG)对胶原性关节炎大鼠(CIA)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的影响,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鸡Ⅱ型胶原诱导大鼠CIA,观察大鼠足爪容积,记录关节炎指数,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放射免疫法(RIA)检测三者的含量并进行相关分析,免疫组化法观察关节病理变化及检测滑膜组织中MIF表达。结果:给药14d后,治疗组明显抑制胶原性关节炎大鼠足爪肿胀,降低关节炎指数,显著降低异常升高的三者水平。大鼠踝关节病变积分与模型组比较皆明显下降。免疫组化定量分析,TG组MIF表达阳性密度降低最显著。结论:TG治疗大鼠CIA具有显著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外周血清、滑膜组织内MIF、TNF-α和IL-1β等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青鹏膏治疗大鼠胶原性关节炎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制备Ⅱ型胶原诱导大鼠关节炎模型,分组给药,测定大鼠关节损伤症候指数及关节滑膜病理组织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关节滑膜IL-1β及TNF-α的表达;以活化巨噬细胞系THP-1为模型,检测青鹏膏提取物对THP-1细胞TNF-α、IL-1β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青鹏膏对胶原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足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给药组在关节肿胀指数、关节腔IL-1β、TNF-α表达水平等方面比模型对照组有所降低;青鹏膏提取物可使THP-1经LPS刺激的升高的IL-β1和TNF-αmRNA表达水平下降.结论:青鹏膏具有改善大鼠胶原性关节炎状的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降低关节滑膜IL-1β及TNF-α分泌及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寒痹康汤对实验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β及IL-4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寒痹康汤(HBKT)对实验性关节炎大鼠的血清白介素-1β(IL-1β)及白介素-4(IL-4)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牛II型胶原蛋白诱导实验性关节炎模型,以甲氨蝶呤作对照,观察大鼠的关节肿胀指数的变化,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IL-1β、IL-4水平。结果:寒痹康汤能显著减轻大鼠关节肿胀指数、显著降低大鼠血清IL-1β、提高IL-4水平,作用与甲氨蝶呤相当。结论:寒痹康汤能下调实验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β、提高IL-4的水平,是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白芍总苷对大鼠胶原性关节炎治疗的可能机制。方法:型胶原诱导大鼠胶原性关节炎,用ELISA及放免法检测CIA大鼠血清LI-1β、TNF-α、IL-4和IL-10水平及关节浸液NO和PGE2含量。结果:TGP(50,100mg.kg-1)使CIA大鼠血清异常增高的LI-1β、TNF-α水平下降、使降低的IL-4和IL-10水平升高(P<0.01);TGP还可明显降低CIA大鼠关节浸液中NO和PGE2含量(P<0.05,P<0.01)。结论:TGP对大鼠胶原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CIA大鼠内源性细胞因子活性和炎症局部区域相关炎症介质产生,提高抑炎细胞因子含量,诱导炎性细胞因子网络趋于平衡,从而对CIA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清热养阴除湿丸对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牛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模型,设空白组、模型组、芬必得组(0.06g&#183;k^-1)、清热养阴除湿丸高剂量组(18g&#183;kg^-1)、清热养阴除湿丸中剂量组(9g&#183;kg^-1)和清热养阴除湿丸低剂量组(1.8g&#183;kg^-1);各组每日1次,按设计剂量灌胃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21天后观察大鼠足肿胀度及炎症指数的变化。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清热养阴除湿丸能降低CIA大鼠足肿胀度并降低关节炎指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能降低CIA大鼠血清中IL—1、IL-6、TNF—α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养阴除湿丸能有效改善CIA大鼠关节炎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血清中IL-1、IL-6、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雷公藤甲素配伍甘草酸对CIA大鼠血清TNF-α,IL-10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雷公藤甲素与甘草酸配伍对CIA模型大鼠关节肿胀和血清TNF-α,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使用Ⅱ型胶原诱导出成功的关节炎模型大鼠60只,并随机分为模型组、雷公藤甲素组、甘草酸组、雷草1组、雷草2组和雷草3组,另设空白组。以关节炎指数和关节肿胀度作为疗效评判标准,并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中抗Ⅱ型胶原抗体,TNF-α和IL-10的水平。结果:经雷公藤甲素配伍甘草酸治疗后,模型大鼠的关节炎指数和关节肿胀度均显著下降(P<0.01),血清中抗Ⅱ型胶原抗体和TNF-α水平显著下降,而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甘草酸配伍雷公藤甲素治疗CIA,可以在保持疗效的前提下减少雷公藤甲素的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清热逐风合剂治疗急}生.痛风性关节炎的机理。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秋水仙组)、治疗组(清热逐风合剂组)四组,每组10只。造模前48小时,每隔24小时灌服秋水仙碱悬混液4ml和清热逐风合剂4ml。第2次给药后l小时造模,48小时后处死取材,取血液检测IL-1β、TNF、IL-4的变化。结果:造模后大鼠血中IL-1β、TNF浓度升高,IL-4降低,经药物干预后IL-1β、TNF降低,IL-4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IL-1β、TNF师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IL-4虽然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逐风合剂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可能机理为降低了体内的IL-1β、TNF,升高了IL-4。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蕲蛇水提取物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IL-10)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IA模型组,蕲蛇水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醋酸泼尼松组(PAT)。用牛Ⅱ型胶原诱导大鼠CIA模型。治疗过程中观察大鼠的关节肿胀程度、关节炎指数。治疗21d后处死大鼠,采用ELISA方法观察大鼠血清中的TNF-α、IL-6和IL-10的水平。结果:给药后治疗组能降低大鼠的踝关节肿胀程度,关节炎指数及大鼠血清TNF-α,升高血清中IL-10。结论:蕲蛇可以显著减轻CIA大鼠踝关节肿胀程度和关节炎指数,并且呈剂量—效应相关。蕲蛇水提取物高剂量组可以抑制CIA大鼠异常的自身免疫反应,通过下调血清中TNF-α含量,上调IL-10的含量,调节其免疫状态,达到治疗CIA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青蒿琥酯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治疗作用,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TNF-α,IL-6水平的影响。方法 4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青蒿琥酯Ⅰ组、青蒿琥酯Ⅱ组(各8只)、青蒿琥酯加甲氨喋呤组(10只)。除空白组外,余4组用完全弗氏佐剂造模制备成佐剂性关节炎模型。记录用药品干预后各组关节肿胀指数、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TNF-α、IL-6的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青蒿琥酯Ⅰ组、青蒿琥酯Ⅱ组及青蒿琥酯加甲氨喋呤组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关节肿胀指数显著降低(P〈0.05或P〈0.01),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4及CD3^+CD8)、TNF-α及IL-6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 青蒿琥酯可诱导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病情缓解,与甲氨喋呤联用作用更强。且可降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T淋巴细胞(CD3^+CD4及CD3^+CD8)、TNF-α、IL-6的水平;结果 可为青蒿素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乌芍制剂对关节炎大鼠抗风湿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乌芍制剂抗风湿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动物模型,观察乌芍制剂对关节炎大鼠前列腺素E2(PGE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及关节病理改变。结果:乌芍制剂(常规剂量和大剂量)能改善关节炎大鼠的关节病理改变,对PGE2有明显抑制作用(P=0.009-0.000),但主要在致炎的2周左右作用最为明显,而氨甲喋啶(MTX)对PGE2无明显影响(P=0.104);乌芍制剂及MTX能明显地抑制TNFα和IL-1β的分泌(P=0.051-0.000和P=0.011-0.000),这种作用一直延续至致炎后4周。结论:乌芍制剂主要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产生和抑制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而发挥抗风湿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