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地分析我科近5年间收住的182例重型颅脑外伤手术病例,采用医学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术后合并脑梗死的相关因素。结果:重型颅脑外伤术后合并脑梗死与颅脑损伤程度(GCS评分)、患者年龄、手术方法、是否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脑疝时间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患者性别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救治重型颅脑外伤原发病的同时,应当警惕脑梗死的出现,针对各种相对易感因素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迟发颅内血肿相关因素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迟发颅内血肿相关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出现迟发颅内血肿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年龄≥50岁、脑挫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时间≤伤后6h、高血压的患者迟发颅内血肿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患者(P〈0.05);恢复良好28例(49.12%),中残15例(26.32%),重残11例(19.29%),长期昏迷2例(3.51%),死亡1例(1.7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迟发颅内血肿发生率较高,老年、脑挫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手术和高血压均是其危险因素,应密切观察和及时治疗,从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颅脑损伤并发外伤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并发外伤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颅脑损伤患者 1 2 60例的年龄、性别、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等相关因素与外伤性脑梗死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年龄、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等因素与外伤性脑梗死关系密切 ,P<0 .0 5。结论 :年龄、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是颅脑损伤并发外伤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创伤后脑积水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性别、年龄、出血部位、昏迷时间、GCS评分等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脑积水发生率为19.17%,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昏迷时间、去骨瓣减压、血肿部位、GCS评分与脑积水形成相关.结论 重型颅脑创伤后脑积水形成的重要因素是高龄、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去骨瓣减压术、GCS评分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各种颅内外因素.方法:将106 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演变过程,从GCS 评分、颅脑损伤类型、手术时机、血糖增高、呼吸功能不全、应激性溃疡、休克、年龄及基础疾病等方面,分析各种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GCS 评分越低,患者病死率越高;生存率随患者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广泛性脑挫裂伤伴多发性颅内血肿及弥漫性脑肿胀或脑干损伤患者,较单发性颅内血肿及局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要表现者病死率高;伴有血糖增高、呼吸功能不全、应激性溃疡、休克及基础疾病对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均有不利影响.结论:积极防治和有效各种影响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颅内外因素,才能提高TBI 的疗效,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尼莫地平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8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尼莫地平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68例,观察两组脑梗死、脑积水发生情况,随访3个月进行预后判断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尼莫地平治疗组脑梗死、脑积水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预后较对照组好。结论在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脑损伤病例,早期使用尼莫地平可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脑梗死、脑积水等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hemorrhage,tSAH)是颅脑损伤的一种常见的病理变化[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为33%~60%,是加重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tSAH并发脑缺血和脑积水与出血量及血液在蛛网膜下腔存在的时间密切相关,同时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慢性脑积水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70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年龄、性别、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脑挫裂伤、脑室出血、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开颅去骨瓣减压术、腰穿治疗与脑积水之间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32)、GCS评分(P=0.027)、脑挫裂伤(P=0.034)、脑室出血(P=0.025)、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0.030)、开颅去骨瓣减压术(P=0.009)均是脑外伤后慢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而前期进行腰穿治疗则是其保护因素(P=0.015),结论:年龄大、GCS评分低、脑挫裂伤、脑室出血、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未进行腰穿治疗均是发生颅脑外伤后慢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提示临床工作中应提早预防,以降低脑积水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瞿文军  杨俊  林劲芝 《广东医学》2008,29(9):1531-1533
摘要] 目的 观察颅内压控制下持续脑脊液引流加置换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 37例伤后24h内入院原发性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均行头部CT检查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并无有手术指征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9例):实施颅内压控制在70~200mmH2O之间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加置换。对照组:仅行腰穿引流,不做颅内压控制及脑脊液置换。两组均进行包括预防感染、脱水、止血、防止上消化道出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同时监测生命征、意识改变及血、尿常规和生化指标,必要时对治疗方案作出调整。通过观察蛛网膜下腔积血清除时间、脑脊液蛋白变化、再出血、感染等并发症例数及GOS评分判断疗效。结果 蛛网膜下腔积血清除时间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加快(P<0.05);脑脊液蛋白正常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亦加快(P<0.05);疗效观察组好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两组无差别(P>0.05)。结论 颅内压控制下持续脑脊液引流加置换治疗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型颅脑损伤能有效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关键词] 颅内压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脊液引流 重型颅脑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继发的迟发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98例临床资料。结果老年人(〉60岁)术后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并发症比例为52.1%,脑部挫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并发症比例分别为41.7%、37.5%,高血压患者术后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并发症比例为79.2%,均明显高于未出现并发症患者相应比例(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在开颅手术治疗后存在较高的颅内血肿发生率,发病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挫伤,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视,提高治疗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刘梅竹   《中国医学工程》2013,(7):155-155,15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因素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DVT形成资料,给予有效治疗,探讨其形成因素和护理方法。结果本文选取的20例患者中,治愈18例,好转2例。结论血流速度减小、血液高凝、静脉壁受损等现象都能够造成DVT形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需给予有效护理,防止出现DVT形成,症状出现后需及时实施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外伤性脑梗死(PTC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87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时GCS评分、低血压、脑挫裂伤、脑疝、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因素对PTCI发生的影响,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TC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287例患者中,并发PTCI者21例(7.3%)。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大、入院时GCS评分低,存在低血压、脑挫裂伤、脑疝、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PTCI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GCS评分、低血压、脑疝、蛛网膜下腔出血是PT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中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外伤性脑梗死较为常见,及时发现发生PTCI的危险因素,是改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并发脑梗塞的相关因素和发生机制,为降低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对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72例(发生脑梗塞患者59例)的性别、年龄、伤情(GCS评分)、颅底骨折、脑疝、蛛网膜下腔出血、受伤方式(是否有旋转)、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动脉血压等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年龄、伤情、脑疝与否、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否、颅底骨折与否、受伤方式(是否有旋转)、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动脉血压等因素与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P<0.01)。结论年龄、受伤机制、伤情程度、脑疝与否、术前时间、术中低平均动脉血压、颅底骨折等是外伤性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及时、有效、合理的综合治疗可以有效提高外伤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在行大骨瓣减压后并发脑积水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10年3月本院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行大骨瓣减压术患者23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有出现脑积水并发症的患者113例,发生率达47.5%.对所有行大骨瓣减压术患者的年龄、性别、脑挫伤、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纤维性增厚、颅内血肿、颅内大面积梗死、术中不缝合硬脑膜、手术创面入脑性渗血等可能引发脑积水并发症的相关风险因素进行研究.结果 年龄、是否脑挫伤、蛛网膜是否下腔出血、蛛网膜是否纤维性增厚、颅内是否出血、颅内是否大面积梗死、术中是否缝合硬脑膜、手术创面是否出现入脑性渗血等因素是影响脑积水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而性别因素对是否引起脑积水并无直接关系(P>0.05).结论 年龄、脑挫伤、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纤维性增厚、颅内血肿、颅内大面积梗死、术中不缝合硬脑膜、手术创面入脑性渗血等,是引起重度颅脑损伤行大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积水的危险因素,对临床防治脑积水并发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重度颅脑损伤的急性期患者的颅内血流状况,判断脑血管痉挛(CVS)的存在,从而推测脑缺血障碍的程度。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检测2000~2005年已经明确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47例。与60例正常体检且颞窗良好者进行对照。结果:患病组大脑中动脉(M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期末流速(Vd)和平均血流速度(Vm)不同程度加快,部分严重痉挛的患者,颈内动脉颅外段峰值流速相对减低,大脑中动脉与颈内动脉颅外段血流速度比值(VMCA/VICA)明显增加,提示有脑血管痉挛的存在。痉挛越重,脑缺血越重。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发生痉挛的机率明显大于正常体检人群(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重症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救治措施.方法 笔者所在医院于2005年11月~2008年11月对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及治疗方法探讨.结果23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CT检查证实为继发脑梗死者34倒,占本组患者的14.29%(34/238).重症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GCS、低血压或休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脑疝、糖尿病等.34例继发脑梗死的患者中恢复良好15例,中残6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4例.结论 重症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的后果比较严重.伴颅内血肿、脑水肿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GCS评分较低的继发脑梗死患者预后较差,但如能及早诊断,合理治疗,可以减轻继发脑梗死发生的脑损伤,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外积液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200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的患者65例(观察组),135例患者未发生硬膜下积液(对照组)。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外积液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在入院GCS评分、手术时机、血肿位置、血肿量、基底池受压、中线结构位移≥10 mm、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积水发生率方面,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损伤严重、血肿量大、CT表现为基底池受压、中线结构位移≥10 mm,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积水的颅脑损伤患者在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硬膜外积液的风险较高,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继发创伤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6个月内有无继发创伤性脑梗死发生的角度进行分组,对照组28例为无创伤性脑梗死,观察组28例为继发创伤性脑梗死,分析两组间的年龄、性别、原发病、继发病、有无蛛网膜下隙出血等方面,总结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出现继发创伤性脑梗死与性别无关(P0.05);与年龄、多发伤、颅底骨折、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蛛网膜下隙出血、糖尿病、脑疝、低血压等因素有关(P0.05);28例继发创伤性脑梗死患者中,19例经对症保守治疗后好转,9例行大骨瓣减压术后好转。结论临床应高度重视继发创伤性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密切监测颅内压,降低血液黏度,以减少继发创伤性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谭飞 《中外医疗》2014,(17):165-16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制定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在该院神经外科住院的3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病情,包括性别、年龄、格拉斯评分、有无颅底骨折、有无脑疝、并发或继发感染、消化道出血、低血压、低氧血症、高钠高氯、高血糖情况等,通过统计学方法寻找重型颅脑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据此制定护理对策。结果 GCS评分〈6分预后差发生率为60%而GCS评分6~8分者占52.72%;有颅底骨折预后差发生率为70%,反之占52.67%;有脑疝形成预后差发生率为72.41%,反之占44.18%;发生感染预后差发生率为66.67%,反之占46.15%;出现消化道出血预后差发生率为60%,反之占54.28%;出现低血压预后差发生率为72.22%,反之占53.7%;发生高钠高氯血症预后差发生率为65%,反之占54.37;发生高血糖预后差发生率为70%,反之占52.67%;以上因素是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性别和年龄与重型脑外伤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护士可针对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护理对策,从而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符合重型颅脑损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标准的病例,按对照原则设计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4例,在常规抢救治疗基础上,实验组加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治疗,对照组未行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其他治疗措施完全相同,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实验组栓溶二聚体(DIM)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发生率实验组为12%、对照组为29%;脑积水发生率实验组为15%、对照组为32%;预后良好率:实验组为29%、对照为12%,中残率:实验组为18%、对照组为9%;病死率:实验组24%、对照组为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方法简单,效果肯定,能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