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背景:在脊髓损伤中,除了创伤造成的直接损伤外,脊髓局部还将发生一系列的继发性病理改变。有研究显示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能抑制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目的:通过观察大鼠脊髓损伤段神经细胞凋亡及相关因子的表达,探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外科实验室和同济医学院病理科。对象:实验于2003-09/2004-05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外科实验室和同济医学院病理科进行。雌性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4组,①空白组6只,只暴露脊髓,不损伤。②损伤组8只,脊髓损伤,不用药物。③治疗A组8只,脊髓损伤,仅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④治疗B组8只,脊髓损伤,联合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和β-七叶皂甙钠。方法:①动物模型制作:24只大鼠应用改良的Allen方法致脊髓中度损伤。②给药:治疗A组于术后1,3,5,8,11d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300U/(kg&;#183;d)。治疗B组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剂量时间同治疗A组,β-七叶皂甙钠0.1mg/kg,1次/d,连用11d。空白组及损伤组尾静脉推注等容量生理盐水。③神经功能判断:在造模后1和12d分别由同一个实验者进行功能评分记录。行为观察:参照改良的Gale神经功能行为分析法评估,0分为严重障碍,6分为正常。斜板试验:观察大鼠抓握能力决定斜板角度的大小,反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④组织学检查:大鼠术后12d处死。取损伤段脊髓标本切片做苏木精-伊红染色。⑤神经细胞凋亡因子bcl-2,bax,fas检测:取标本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显微镜高倍视野内染色呈棕色的阳性细胞,计算阳性率。⑥凋亡神经细胞检测: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计算凋亡指数(凋亡细胞核数/总细胞核数)。各指标检测结果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主要观察指标:①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及斜板实验结果。②损伤段脊髓组织学观察结果。③神经细胞凋亡因子检测结果。④凋亡神经细胞检测结果。结果:①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及斜板实验结果:1和12d空白组无显著差异。损伤组12d斜板角度显著大于1d时(P〈0.05)。治疗A和B组12d行为评分及斜板角度值均显著大于1d时(P〈0.05),且显著大于损伤组P〈0.05)。②损伤段脊髓组织学观察结果:损伤组损伤段变细,脊髓内有大部分坏死和大量胶质细胞增生;治疗A,B组大多数神经组织正常,治疗B组组织结构优于A组。③神经细胞凋亡因子检测结果:损伤组bax,fas凋亡阳性细胞明显多于治疗A,B组[损伤组(25.75&;#177;3.37)%和(41.37&;#177;2.83)%,治疗A组(19.87&;#177;3.56)和(26.00&;#177;3.29)%,治疗B组(12.00&;#177;2.97)和(17.50&;#177;2.20)%,P〈0.05];bcl-2显著低于治疗A,B组[(9.75&;#177;1.83)%,(14.63&;#177;2.83)%,(21.63&;#177;5.34)%,P〈0.05]。④凋亡神经细胞检测结果:损伤组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治疗A,B组(50.75&;#177;5.39,34.75&;#177;3.01,24.00&;#177;3.46,P〈0.05)。结论:细胞凋亡是脊髓损伤后神经元死亡的一种重要方式。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能抑制脊髓神经细胞凋亡,对损伤脊髓的神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大鼠脊髓损伤(SCI)后损伤段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机制和相关因子的表达,以及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对其的影响。方法 30只SD大鼠分为4组,建立SCI模型,观察rHu EPO对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免疫组化法检测损伤脊髓神经细胞凋亡因子(Bcl 2、Bax、Fas)的表达;TUNEL标记凋亡细胞;比较各组间差别。结果 治疗组的神经功能较损伤组提高(P<0.05);损伤组的凋亡阳性细胞多于治疗组;治疗组Bcl 2阳性表达细胞多于损伤组(P<0.05)。结论 凋亡是 SCI后神经细胞死亡的一种重要方式;rHu-EPO能抑制脊髓神经细胞凋亡,对损伤脊髓的神经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脂质过氧化和超微结构改变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05/08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成年SD大鼠27只,采用改良Allen’s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27只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治疗组(H=9):造模后立刻给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腹腔内注射(5000U/kg)1次;生理盐水对照组(n=9):造模后立刻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1次。正常组(n=9):不作任何处置。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脊髓损伤后2,24,48h丙二醛含量变化,使用透射电镜技术评估脊髓损伤后各时相点的超微结构评分。 结果:纳入大鼠27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生理盐水对照组和治疗组伤区丙二醛含量随伤后时间的增加呈不断升高的趋势,生理盐水对照组伤后2,24,48h伤区丙二醛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92.45&;#177;6.22),(65.62&;#177;2.22)nmol/g;(112.56&;#177;6.68),(68.20&;#177;1.84)nmol/g;(142,38&;#177;7.24),(66.40&;#177;2.04)nmol/g,P〈0.05]。治疗组伤后2,24,48h丙二醛含量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降低[分别为(68.54&;#177;5.88),(92.45&;#177;6.22)nmol/g;(75.24&;#177;6.28),(112.56&;#177;6.68)nmol/g.P〈0.05;(88.34&;#177;8.52).(142.38&;#177;7.24)nmol/g,P〈0.01]。②生理盐水对照组的超微结构评分随伤后时间的增加呈不断升高的趋势,而治疗组的超微结构评分随伤后时间的增加则变化不大,相对稳定。治疗组伤后2,24,48h的超微结构评分均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1.28&;#177;0.45),(3.84&;#177;0.25)分;(1.38&;#177;0.28),(4.24&;#177;0,38)分;(1.42&;#177;0.36),(4.98&;#177;0.52)分,P〈0.05]。 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够明显降低脊髓损伤后丙二醛含量,减轻脊髓损伤后的脂质过氧化,显著降低脊髓损伤后的超微结构评分,明显减轻脊髓损伤后的超微结构改变,有效地保护脊髓组织,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脂质过氧化和超微结构改变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5/08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成年SD大鼠27只,采用改良Allen’s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27只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治疗组(n=9):造模后立刻给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腹腔内注射(5000U/kg)1次;生理盐水对照组(n=9):造模后立刻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1次。正常组(n=9):不作任何处置。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脊髓损伤后2,24,48h丙二醛含量变化,使用透射电镜技术评估脊髓损伤后各时相点的超微结构评分。结果:纳入大鼠27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生理盐水对照组和治疗组伤区丙二醛含量随伤后时间的增加呈不断升高的趋势,生理盐水对照组伤后2,24,48h伤区丙二醛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92.45±6.22),(65.62±2.22)nmol/g;(112.56±6.68),(68.20±1.84)nmol/g;(142.38±7.24),(66.40±2.04)nmol/g,P<0.05]。治疗组伤后2,24,48h丙二醛含量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降低[分别为(68.54±5.88),(92.45±6.22)nmol/g;(75.24±6.28),(112.56±6.68)nmol/g,P<0.05;(88.34±8.52),(142.38±7.24)nmol/g,P<0.01]。②生理盐水对照组的超微结构评分随伤后时间的增加呈不断升高的趋势,而治疗组的超微结构评分随伤后时间的增加则变化不大,相对稳定。治疗组伤后2,24,48h的超微结构评分均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1.28±0.45),(3.84±0.25)分;(1.38±0.28),(4.24±0.38)分;(1.42±0.36),(4.98±0.52)分,P<0.05]。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够明显降低脊髓损伤后丙二醛含量,减轻脊髓损伤后的脂质过氧化,显著降低脊髓损伤后的超微结构评分,明显减轻脊髓损伤后的超微结构改变,有效地保护脊髓组织,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的表达变化规律。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4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将采用改良Alien’s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2只,行椎板切除及脊髓打击术(在大鼠硬膜表面垫一弯曲度与脊髓表面一致的塑料垫片,用直径24mm、质量10g的圆柱状金属棒在细玻璃管的引导下从25cm高处垂直落下,打击垫片致Ts脊髓急性挫伤。损伤后3次,d人工膀胱排尿,直至形成反射性膀胱)。对照组8只大鼠,仅行椎板切除术。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测定脊髓细胞浆内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的的表达变化情况。促红细胞生成素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阳性细胞在Leicaquantitation 570图像分析系统上自动计数。结果:纳入2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脊髓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表达较弱,分别为(16&;#177;2.5,28.6&;#177;6.2),在毛细血管和室管膜细胞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着色较弱,这些结果在后续的观察时间点保持不变。②脊髓损伤8h和2d后,实验组和正常组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显色细胞均数及其受体阳性细胞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实验组在脊髓损伤后8d促红细胞生成素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表达达到高峰,分别为(290.7&;#177;7.3,370.8&;#177;9.2),随后逐渐减少,在损伤后2周,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明显减少,但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仍有大量表达,分别为(43.8&;#177;5.4,200.6&;#177;8.1)。结论:脊髓损伤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的表达呈时间相关性,在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大量表达的时侯,是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治疗脊髓损伤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的表达变化规律。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4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将采用改良Allens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2只,行椎板切除及脊髓打击术(在大鼠硬膜表面垫一弯曲度与脊髓表面一致的塑料垫片,用直径24mm、质量10g的圆柱状金属棒在细玻璃管的引导下从25cm高处垂直落下,打击垫片致T8脊髓急性挫伤。损伤后3次/d人工膀胱排尿,直至形成反射性膀胱)。对照组8只大鼠,仅行椎板切除术。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测定脊髓细胞浆内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的的表达变化情况。促红细胞生成素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阳性细胞在Leicaquantitation570图像分析系统上自动计数。结果:纳入2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脊髓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表达较弱,分别为(16±2.5,28.6±6.2),在毛细血管和室管膜细胞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着色较弱,这些结果在后续的观察时间点保持不变。②脊髓损伤8h和2d后,实验组和正常组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显色细胞均数及其受体阳性细胞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实验组在脊髓损伤后8d促红细胞生成素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表达达到高峰,分别为(290.7±7.3,370.8±9.2),随后逐渐减少,在损伤后2周,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明显减少,但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仍有大量表达,分别为(43.8±5.4,200.6±8.1)。结论:脊髓损伤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的表达呈时间相关性,在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大量表达的时侯,是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治疗脊髓损伤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肾上腺髓质素在大鼠脊髓损伤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的干预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5-06/10在协和医院骨科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70d健康SD大鼠54只,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脊髓损伤模型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组3组。采用Allen’s WD法-自制圆柱状金属棒沿细玻璃导管垂直自由落下,制成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金属棒重量8.5g,高度5cm,损伤能量8.5&;#215;5(g&;#183;cm)。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组损伤后1,3,5,7,9d分别给予600U/kg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尾静脉注射。脊髓损伤模型组损伤后相同时间点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假手术组只切除椎板暴露脊髓。损伤动物模型以摆尾反射,双下肢对称性抽搐为成功标志。分别在术后3,6和11d采用改良Tarlov评分并改良Rivlin与Tator斜板法评分进行运动功能评定,每个时间点6只。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损伤情况。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肾上腺髓质素的表达。 结果:54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脊髓损伤情况:假手术组各时间点取材无明显异常。脊髓损伤模型组伤后3d,灰质内出现大量红细胞,神经元细胞肿胀呈圆形,大量核固缩、核碎裂,灰白质交界消失,灰质内空洞形成;伤后6d,红细胞融合成团,灰白质交界较清楚,残存神经元明显减少,轻微肿胀,仍见少量中性粒细胞,11d灰白质交界清楚,残存神经元形态基本正常。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组各时间点病理变化明显轻于脊髓损伤模型组。②肾上腺髓质素的表达:肾上腺髓质素表达主要位于神经元中,假手术组各时间点肾上腺髓质素低表达,各时间点灰度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脊髓损伤模型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组神经元数量较假手术组减少,肾上腺髓质素表达增强,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组最强。伤后6,lld均恢复到正常表达。脊髓损伤模型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组3d的灰度值均高于假手术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组灰度值高于脊髓损伤模型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⑨改良Tarlov评分结果:脊髓损伤模型组及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组3,6,11d的改良Tarlov评分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相同时间点评分(P〈0.01);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组3,6,11d改良Tarlov评分均高于脊髓损伤模型组相同时间点的评分(P〈0.05)。④改良Rivlin与Tator法评分结果:脊髓损伤模型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组3,6,11d改良Rivlin与Tator法评分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相同时间点评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组3,6,11d改良Rivlin与Tator法评分均高于脊髓损伤模型组相同时间点的评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急性脊髓损伤后肾上腺髓质素表达代偿性增高,肾上腺髓质素参与了脊髓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在其中起着抗氧化作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能够减轻脊髓的继发性损伤,其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促进肾上腺髓质素表达增高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肾上腺髓质素在大鼠脊髓损伤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6/10在协和医院骨科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70d健康SD大鼠54只,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脊髓损伤模型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组3组。采用Allen’sWD法-自制圆柱状金属棒沿细玻璃导管垂直自由落下,制成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金属棒重量8.5g,高度5cm,损伤能量8.5×5(g·cm)。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组损伤后1,3,5,7,9d分别给予600U/kg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尾静脉注射。脊髓损伤模型组损伤后相同时间点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假手术组只切除椎板暴露脊髓。损伤动物模型以摆尾反射,双下肢对称性抽搐为成功标志。分别在术后3,6和11d采用改良Tarlov评分并改良Rivlin与Tator斜板法评分进行运动功能评定,每个时间点6只。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损伤情况。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肾上腺髓质素的表达。结果:54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脊髓损伤情况:假手术组各时间点取材无明显异常。脊髓损伤模型组伤后3d,灰质内出现大量红细胞,神经元细胞肿胀呈圆形,大量核固缩、核碎裂,灰白质交界消失,灰质内空洞形成;伤后6d,红细胞融合成团,灰白质交界较清楚,残存神经元明显减少,轻微肿胀,仍见少量中性粒细胞,11d灰白质交界清楚,残存神经元形态基本正常。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组各时间点病理变化明显轻于脊髓损伤模型组。②肾上腺髓质素的表达:肾上腺髓质素表达主要位于神经元中,假手术组各时间点肾上腺髓质素低表达,各时间点灰度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脊髓损伤模型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组神经元数量较假手术组减少,肾上腺髓质素表达增强,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组最强。伤后6,11d均恢复到正常表达。脊髓损伤模型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组3d的灰度值均高于假手术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组灰度值高于脊髓损伤模型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③改良Tarlov评分结果:脊髓损伤模型组及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组3,6,11d的改良Tarlov评分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相同时间点评分(P<0.01);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组3,6,11d改良Tarlov评分均高于脊髓损伤模型组相同时间点的评分(P<0.05)。④改良Rivlin与Tator法评分结果:脊髓损伤模型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组3,6,11d改良Rivlin与Tator法评分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相同时间点评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组3,6,11d改良Rivlin与Tator法评分均高于脊髓损伤模型组相同时间点的评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急性脊髓损伤后肾上腺髓质素表达代偿性增高,肾上腺髓质素参与了脊髓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在其中起着抗氧化作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能够减轻脊髓的继发性损伤,其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促进肾上腺髓质素表达增高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不同给药途径给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脊髓损伤后大鼠神经功能行为,caspase-3表达以及凋亡的变化,探讨其脊髓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对照组、蛛网膜下腔给药组(治疗A组),尾静脉给药组(B组),腹腔给药组(C组),每组6只。观察药物治疗前后大鼠的神经功能行为变化,应用HE染色观察神经元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aspase-3表达,TUNEL法标记凋亡细胞;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HE,免疫组化染色示各EPO治疗组脊髓损伤程度小,神经元细胞破坏少;c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的表达变化,分析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中枢神经保护作用的可能途径。 方法:实验于2003-04/10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外研所三室完成。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鼠龄4~6个月)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和脊髓损伤组10只。建立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来测定促红细胞生成素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测定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纳入动物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总RNA的提取:在10g/L琼脂糖凝胶电泳上,可见28s和18s两个清晰条带,28s与18s比值约为2:1,未见明显降解。②脊髓损伤前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mRNA的表达:在正常脊髓组织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mRNA有少量表达,目的基因与内参的吸光度比值为0.107&;#177;0.017,0.289&;#177;0.023;缺血再灌注损伤48h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mRNA分别为0.173&;#177;0.032,0.725&;#177;0.109,比正常对照组增加61.7%和150.9%,二者相比差异显著(P〈0.01)。③脊髓损伤前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蛋白水平的表达:阳性反应显色位于细胞膜及胞浆,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反应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均存在,但主要集中于神经元。正常对照组脊髓神经元细胞有少量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高倍视野(&;#215;200)为13.10&;#177;2.68;而脊髓损伤组表达明显增加,荧光亮度增强,阳性细胞数/高倍视野(&;#215;200)为36.00&;#177;5.9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 结论:脊髓组织中存在促红细胞生成素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中枢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表达明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安定对大鼠挤压伤模型脊髓损伤后的作用,以及γ-氨基丁酸A型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和苯二氮受体拮抗剂氟马西尼对此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11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选择SD雄性大鼠36只,体质量180~200g,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大鼠脊髓挤压伤模型建立后立即给药,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2mL/kg腹腔注射;安定组给予安定10mg/kg腹腔注射;安定+荷包牡丹碱组同时给予安定10mg/kg及荷包牡丹碱2.1mg/kg;安定+氟马西尼组同时给予安定10mg/kg及氟马西尼5mg/kg;荷包牡丹碱组仅给予荷包牡丹碱腹腔注射2.1mg/kg;氟马西尼组给予氟马西尼5mg/kg。药物作用72h后采用脊髓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各组大鼠凋亡细胞分布情况,并比较每张切片平均凋亡细胞数。结果:3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平均每张切片凋亡细胞数:安定组明显小于对照组犤(69.15±14.25)个,(130.08±30.40)个,卓艹(t=4.4457,P<0.01)犦;安定+荷包牡丹碱组及安定+氟马西尼组犤(89.75±14.45)个,(97.76±14.85)个犦均明显大于安定组(t=2.4868,3.4051,P<0.01),但小于对照组(t=2.93522.3399,P<0.01),而此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荷包牡丹碱组及氟马西尼组犤(137.38±29.11)个,(131.53±28.68)个犦与对照组比较差  相似文献   

12.
复方丹参注射液对脊髓损伤大鼠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及脊髓细胞凋亡率等的影响,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大鼠脊髓损伤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Allen法将64只SD大鼠制成脊髓中度损伤模型,分别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甲基强的松龙、亚胺环己酮及生理盐水治疗,观察比较治疗前后动物不同时间的神经功能评分、斜板试验及脊髓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从伤后2周和3周起,治疗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和斜板最大角度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治疗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从伤后1周起,治疗组的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大鼠脊髓损伤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应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7/2005-11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采用Allen’s法将72只成年SD大鼠造成脊髓中度损伤模型,随机分为两组:损伤组和川芎嗪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及川芎嗪治疗,损伤后不同时间点(8h,1d,3d,1周,2周,3周)处死大鼠,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损伤脊髓组织病理变化,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原位末端标记法标记凋亡细胞。观察各组大鼠各时间点组织学检查、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阳性细胞率和凋亡指数。结果:72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川芎嗪组大鼠与损伤组比较,脊髓出血明显减少,可见点灶状出血、坏死,范围较局限,神经细胞肿胀较轻,组织水肿较轻,空泡变性较少。②川芎嗪组与损伤组均发现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阳性细胞,可见于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室管膜细胞,均在1周时达高峰,在8h,1d,3d,1周,2周,3周的时间点间进行阳性细胞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2.234~13.412,P<0.05)。③川芎嗪组与损伤组均发现凋亡细胞,1周达高峰,在8h,1d,3d,1周,2周,3周时间点间进行细胞凋亡指数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2.417~3.689,P<0.05)。结论:川芎嗪注射液能抑制脊髓损伤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应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7/2005—11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采用Allen’s法将72只成年SD大鼠造成脊髓中度损伤模型,随机分为两组:损伤组和川芎嗪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及川芎嗪治疗,损伤后不同时间点(8h,1d,3d,1周,2周,3周)处死大鼠,用苏术精-伊红染色观察损伤脊髓组织病理变化,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原位末端标记法标记凋亡细胞。观察各组大鼠各时间点组织学检查.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阳性细胞牢和凋亡指数。 结果.72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川芎嗪组大鼠与损伤组比较,脊髓出血明显减少,可见点灶状出血、坏死,范嗣较局限,神经细胞肿胀较轻,组织水肿较轻,空泡变性较少。②川芎嗪组与损伤组均发现雳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阳性细胞,町见于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室管膜细胞,均在1周时达高峰,在8h,id,3d,1周,2周,3周的时间点间进行阳性细胞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2.23413.412,P〈0.05)。③川芎嗪组与损伤组均发现凋亡细胞,1周达高峰。在8h,1d,3d,1周,2周,3周时间点间进行细胞凋亡指数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2.417-3.689,P〈0.05)。 结论:川芎嗪注射液能抑制脊髓损伤后诱导犁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微囊化兔嗅球组织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后细胞凋亡及功能恢复的影响,并探讨其对脊髓继发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7在南昌大学基础医学院应用解剖研究室完成。选择清洁级SD大白鼠1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损伤对照组、单纯细胞悬液移植组、微囊化移植组,每组30只。制作T10节段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正常对照组仅打开椎管,暴露脊髓不作移植;损伤对照组仅用明胶海绵填塞脊髓损伤腔隙;单纯细胞悬液移植组植入吸附细胞悬液的明胶海绵块;微囊化移植组用与断端腔隙大小相吻合的明胶海绵块吸附10μL的微囊化细胞,植入洞腔。分别于术后12h,1,3,7,21d5个时间点对动物进行BBB评分后处死。取损伤区1cm范围脊髓节段,常规石蜡包埋,水平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TUNEL染色,观察凋亡细胞的数量及分布变化。按BBB评分法对大鼠术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评分,共分22级,最低分0分,最高分21分,分数越高,运动功能恢复越完善。结果:纳入大鼠120只,存活96只,存活率为80%。其中以损伤对照组及单纯细胞悬液移植组死亡率较高,损伤对照组大鼠死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脊髓损伤导致损伤平面以下神经功能的丧失所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所导致的;而单纯细胞悬液移植组是因为免疫排斥反应所导致。①术后3d内各组间BBB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7,21d微囊化移植组和单纯细胞悬液移植组大鼠BBB评分高于损伤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7.25±1.17),(4.58±0.38),(2.67±0.61)分;(10.42±1.63),(6.08±0.80),(3.33±0.68)分,F=4.528,3.821,P<0.05],且经微囊化处理后比单纯兔嗅球组织细胞悬液移植运动功能恢复更好(F=4.112,P<0.05);而损伤对照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均较差。②光镜下损伤对照组、单纯细胞悬液移植组脊髓损伤后,脊髓内空洞增大,损伤范围基本确定,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在微囊化移植组脊髓损伤明显减轻,细胞皱缩不明显、胞质、胞核较清晰。③术后1,3,7d微囊化移植组TUNEL阳性细胞数及凋亡指数低于损伤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以术后3d为例,TUNEL阳性细胞数分别为(8.83±1.33),(14.50±1.05)个/视野,P<0.01;凋亡指数分别为10.45±1.58,17.06±1.23,P<0.01)。结论:微囊化兔嗅球组织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后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能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