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病毒介导的人神经生长因子β(h NGFβ)在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中促进下牙槽神经损伤修复的作用。方法分离兔下颌骨中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并通过重组的慢病毒将h NGFβ基因插入到其基因序列中。对20只新西兰白兔进行下颌骨牵张成骨,并在手术时向骨牵张缝隙下牙槽神经周围植入经h NGFβ基因重组质粒转染的MSC或对照MSC(每组10只)。经过牵张,在固定期第14天处死动物并获取下牙槽神经样本进行神经组织学分析和神经组织形态定量分析。结果下牙槽神经组织分析显示,移植h NGFβ基因修饰MSC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更多的再生神经纤维和更少的神经变性。神经组织形态定量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移植h NGFβ基因修饰MSC组的有髓纤维密度显著增多,提示移植h NGFβ基因修饰MSC能够显著地加快兔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的下牙槽神经的修复。结论慢病毒介导h NGFβ基因修饰MSC将有希望为临床减少牵张成骨造成的下牙槽神经损伤提供一种有效的基因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腹腔联合应用鼠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及三磷酸腺苷(ATP)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及失神经肌肉的作用. 方法 选取SD大白鼠96只,体重(250±15)g,雌雄不限,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等渗盐水组(NS组)、ATP组、NGF组、ATP+NGF组;选取大鼠坐骨神经,暴露后人为切断造成3 mm缺损损伤,通过硅胶管连接两神经断端,建立神经再生室.术后立即对各组分别予以腹腔内注射等渗盐水0.4 ml、ATP0.4 ml(1 mg/ml)、NGF0.4 ml(0.2 μg/ml)、NGF+ATP 0.4 ml(ATP 1 mg/ml、NGF 0.2 μg/ml),之后每3 d通过腹腔注射1次.在第2,4,6,8周各组分别取6只大门鼠行坐骨神经指数测定、大体观察、坐骨神经肌电图检查,处死大鼠后切取标本观察再生室区段神经再生状况、腓肠肌湿重,HE染色观察腓肠肌纤维直径及截面积. 结果 术后第2,4,6,8周各组分别取6只大白鼠测定实验数据,NGF+ATP组坐骨神经指数、神经传导速度、腓肠肌湿重优于NS组及单纯ATP或NGF组(P<0.05).大体观察可见NGF+ATP组患侧足趾红肿程度较其余三组轻,局部溃烂亦相对少,未见足趾脱落者.术后2周,各组神经再生室内可见纤细神经纤维生长,但未将神经断端连接一起.术后4,6,8周,神经再生室内可见神经纤维通过,NGF+ATP组相对其余三组神经纤维生长生长情况较好,且局部炎性反应及纤维粘连轻.NGF组神经纤维生长情况好于ATP组,但二者均优于NS组.第2,4,6,8周神经电生理及腓肠肌湿重NGF组优于ATP组,第4,6,8周坐骨神经指数、肌纤维直径及截面积NGF组优于ATP组(P<0.05),且各时相点NGF组及ATP组的观测指标均明显优于NS组(P<0.05). 结论 (1)联合应用NGF+ATP对神经损伤修复及失神经肌肉作用明显,优于单纯应用NGF及ATP;(2)单纯应用ATP对神经损伤修复及失神经肌肉有一定作用,但效果劣于NGF及NGF+ATP.  相似文献   

3.
实验测定β-淀粉样蛋白(β-AP)刺激新生大鼠培养神经元上清液中,LDH活性及神经元MTT值,初步研究了β-AP诱导的神经元毒性。结果发现,β-AP诱导的神经元培养上清液LDH活性增高与剂量呈正相关,并呈时间依赖性,说明β-AP具有特异的神经元毒性。实验过程中,对培养神经元结构的形态学观察也与测定结果符合。提示,β-AP在早老性痴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NGF对β-AP诱导神经元损伤的作用与剂量密切相关,在较低浓度(50~200U·ml~(-1))下,可有效地抑制LDH的活性增高和MTT值降低,具有保护作用;在较高浓度下(>200U·ml~(-1)),却出现与β-AP协同的神经毒性,加重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大鼠脊髓减压病后脊髓组织内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A(Trk A)蛋白表达随疾病进程的变化过程,探讨减压病脊髓损伤后自身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1.0MPa暴露5.5min后极快速减压的方法制备SD大鼠脊髓减压病模型,在出舱0,6,24,48,72h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半定量图象分析方法检测脊髓组织NGF及其受体Trk A的蛋白表达。结果 极快速减压后6h开始有少量NGF和Trk A蛋白表达,在24h表达明显增强并达到高峰,此后Trk A表达逐渐减弱,NGF表达直到72h仍比基础值明显增加。结论减压病脊髓损伤诱导了脊髓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NGF及其受体的合成,提示脊髓型减压病在损伤神经组织的同时也激活了自身的神经保护机制,通过Trk A受体途径NGF可能在保护受损神经细胞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5.
神经生长因子 (nervegrowthfactor,NGF)是神经系统重要的营养因子[1 ] 。NGF的主要生物学效应是维持外周交感、感觉神经元和中枢胆碱能神经元的存活和发育 ,促进神经系统损伤后修复 ,同时还参与调节免疫和造血等非神经系统的功能[2 ] 。NGF在治疗神经损伤、早老性痴呆和外周神经病等方面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3] 。基因工程方法是获得人神经生长因子 (hNGF)的重要手段之一 ,大肠杆菌表达的hNGF ,其体外折叠困难 ,复性后的蛋白生物比活性低。而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可产生具有较高生物学活性的类似天然蛋白的人神经生长因子。国内尚未有h…  相似文献   

6.
坐骨神经切断对大鼠脊髓背根节NGF和BDNF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切断坐骨神经对成年SD大鼠背根节NGF和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用10只成年SD大鼠,切断一侧坐骨神经,术后存活3d,取手术侧和非手术侧的背根节,用NGF和BDNF的cRNA探针进行常规原位杂交染色。观察该两因子mRNA阳性反应产物在背根节的分布和变化。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坐骨神经切断后手术侧和非手术侧的100个阳性反应神经元NGF和BDNF的mRNA阳性反应神经元的平均灰度,以反映NGF和BDNF相对含量。结果:在背根节中可见NGF和BDNF的mRNA的阳性神经元,阳性反应产物星兰色位于细胞质。相比之下,呈NGF的mRNA阳性反应神经元的数量较少。手术侧NGF和BDNF的平均灰度值(82.3±3.4和80.2±5.4)较非手术侧的平均灰度(101.3±6.5和109.5±2.4)降低,表明手术侧NGF和BDNF的mRNA较非手术侧者明显增加,p<0.01。结论:提示坐骨神经切断可促进背根节NGF和BDNF的mRNA的表达增加,NGF和BDNF可能在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兔面神经撞击伤后生长相关蛋白 (GAP - 4 3 )、神经丝蛋白 (NFP2 0 0 )的变化及丙酸睾丸酮 (TP)的促修复作用。方法 将 84只兔分为等渗盐水对照组和TP治疗组 ,用生物撞击机致面神经干中度损伤。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印迹等方法观察GAP - 4 3、NFP2 0 0 的变化。结果 伤后两组面神经核内GAP - 4 3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和含量迅速增加 ,并于伤后 2周达高峰 ,TP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伤后 7天 ,NFP2 0 0 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和含量降至最低 ,对照组更为明显。伤后早期神经纤维变性、髓鞘崩解 ,伤后 2周治疗组可见少量新生神经纤维。结论 GAP- 4 3和NFP2 0 0 的表达与神经的再生修复过程密切相关 ,TP具有显著的促面神经损伤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再生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切除120只大鼠左侧6mm长坐骨神经,随机分为4组,每组30只,分别行NGF CNTF、CNTF、NGF、等渗盐水(NS)靶肌肉注射。伤后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形态学和S—100α、神经中丝200(NF200)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联合应用NGF和CNTF组SFI有髓神经纤维直径、数目和S—100α、NF200阳性轴突计数均明显优于单独用药组。结论 联合应用NGF和CNTF可明显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的再生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是目前研究最为清楚的一种神经营养因子(NTFs),具有营养、保护神经元及促进受损神经的再生和修复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研究表明NGF对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再生、生长发育、血管生成和轴突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提示NGF可应用于周围神经再生和修复。现将NGF对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和特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王景明  孙奕 《武警医学》2006,17(1):17-19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延肾(以下简称延肾制剂,YSH)对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β(rhIL-1β)刺激后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产生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ICAM-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VCAM-1)的影响,冀以从细胞生物学水平探讨延肾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分别加入重组rhIL-1β及rhIL-1β+YSH大鼠血清.观察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在rhIL-1β刺激后,ICAM-1和VCAM-1的生成及YSH对ICAM-1和VCAM-1生成的影响.结果 rhIL-1β可明显刺激人肾小球系膜细胞产生ICAM-1和VCAM-1,YSH大鼠血清对rhIL-1β刺激后人肾小球系膜细胞所产生的ICAM-1和VCAM-1有抑制作用,其抑制程度与药物浓度有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延肾对rhIL-1β刺激后肾小球系膜细胞所产生的ICAM-1和VCAM-1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提示YSH抑制系膜细胞自分泌ICAM-1和VCAM-1是预防肾小球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神经碎片联合神经生长因子在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桥接法中修复周围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150只,体重200 ~ 250 g,随机分成5组,每组30只.对照组:传统端端吻合法缝合;单纯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组: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桥接法缝合;神经碎片组:小间隙中加入神经碎片;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组:小间隙中加入NGF;神经碎片联合NGF组:小间隙中加入神经碎片和NGF.术后4,6,8周,各组随机选取2只大鼠,观察肢体自主活动、足底溃疡愈合情况和神经断端吻合处形态.术后8周,各组随机抽取8只大鼠,进行组织学观察和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 实验组大鼠开始自主活动,足底溃疡开始愈合时间早;实验组神经生长良好,小间隙外膜仍然保持完整,无神经瘤形成,无明显塌陷破裂,可见到均匀分布的再生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数目和神经传导速度有差异.结论 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桥接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要优于传统神经外膜吻合法.在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加入神经碎片和NGF对周围神经的修复有显著促进作用,神经碎片与NGF的联合效果要明显优于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12.
坐骨神经挤压模型大鼠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挤压模型,观察其神经恢复过程中行为学、机械痛阈值、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以及脊髓背角c-fos表达(对c-fos表达产物:Fos蛋白阳性的神经元进行计数)的改变,探讨外周神经损伤再生与痛觉过敏的关系.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40只,体重180~200g,随机分为坐骨神经血管钳挤压损伤组(A组)和假手术组(B组),每组20只.前者分离出右侧坐骨神经后于神经中段用止血钳挤压神经直到成为透明膜状,持续30s;后者将坐骨神经于空气中暴露5min后,还复至原位.术后第18、21、24、27、30、33、36、39天重复检测大鼠行为学、机械痛阈值、TWL值.术后21、27、33、39d处死大鼠,免疫组化检测Fos蛋白表达.结果 A组术后各时间点的累积疼痛评分均高于B组(P<0.05),但A组内各时间点间无差异.A组术后21d后机械痛阈值和TWL均低于B组(P<0.05).A组术侧L4-5.脊髓背角浅层Fos蛋白阳性反应神经元计数大于B组(P<0.05).A组39d的机械痛阈和TWL值均大于21d(P<0.05),但Fos蛋白阳性反应性神经元计数无显著差异.结论 坐骨神经挤压模型中外周神经损伤再生过程诱发脊髓背角浅层c-fos表达,同时出现再生神经支配区域的机械痛觉过敏和疼痛相关行为.  相似文献   

13.
创伤性脑损伤 (TBI)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发现 ,细胞因子尤其是白细胞介素 - 1β(IL - 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伤后早期的大量表达是造成脑水肿、血脑屏障 (BBB)破坏以及神经元变性坏死的重要因素[1 ] 。环孢素A(CsA)是颅脑损伤后最常用的脑保护剂之一[2 ] ,但其确切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笔者采用大鼠自由落体脑挫裂伤模型 ,观察CsA对IL - 1β与TNFα表达的影响及受损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从而为临床治疗TBI提供实验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动物及分组 :健康成年Wistar大鼠 96只 ,雌雄各半…  相似文献   

14.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外伤性脑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损伤(BI)后,大脑神经元具有一定再生能力,但需要有神经营养因子(NTFs)的参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在大脑神经元以及胶质细胞中均可合成,不仅具有神经元保护和促进神经细胞的分化和再生功能,还对大脑损伤后脑功能的恢复起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BDNF在脑损伤后的含量变化与损伤时间、损伤程度是否具有相关性,有可能为临床脑损伤的治疗、损伤时间、损伤程度的判断、以及判断预后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大鼠脊髓组织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受体α(CNTFRα)的分布与细胞定位及其在坐骨神经损伤后表达变化的研究,来探讨CNTF在脊髓组织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利用原位杂交和点杂交的方法,对CNTFRα在大鼠脊髓组织中的分布与坐骨神经损伤后的表达变化进行研究。结果:CNTFRαmRNA几乎存在于所有脊髓神经元与胶质细胞中;坐骨神经损伤后1d表达增加,以后降到较低水平,到14d再次升高,但第2峰较第1峰为低。结论:CNTFRαmRNA在大鼠脊髓组织中的广泛分布,表明CNTF对脊髓组织各类神经元与胶质细胞均有神经营养作用。坐骨神经损伤后1d,CNTFRαmRNA表达的增加,可能与损伤应激相关;14d的再次升高是否由于再生过程中,雪旺细胞大量增殖,CNTF大量表达所诱导,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CNTFRα表达的改变,可能是损伤神经元在损伤与再生修复过程中,神经元本身代谢适应性改变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从新生小鼠、大鼠及鸡胚背根神经节分离的细胞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背根神经背细胞培养的作用,我们建立了背根神经节分离细胞培养的方法。在培养过程中观察了新生小鼠、大鼠以及鸡胚背根神经节细胞的生长分化。结果表明:在节根节神经元体外培养的早期1~2天NGF为必需的营养因子,而培养后期则不为背根神经节细胞生长所必需,在无NGF的条件下背根神经节细胞能继续存活。  相似文献   

17.
周莉 《西南军医》2011,13(6):1094-1096
目的神经生长因子作为一种神经元营养因子,具有提高神经递质维持其存活、生长、分化成熟和再生,促进神经细胞DNA的合成,刺激神经突轴的增生和定向生长等生物效应,因而对脑的正常发育和功能维持起重要作用。本文从脑缺血时NGF的变化及体内其它因子,药物,针灸,运动训练等方面对NGF的影响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和探讨视神经损伤后的自然修复再生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睫状神经营养因子互补辅助再生的GAP-43mRNA原位杂交组织化学和分子神经生物学变化特征,寻找视神经有效再生的新途径。方法用猫作为实验对象,术前动物被分为四组:①正常对照组;②单纯球后视神经1/2截断组;③视神经1/2截断并定时玻璃体内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④视神经1/2截断并定时玻璃体内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复合因子辅助再生组。动物模型制做为以眶外侧入路方法手术开眶,暴露眼球后视神经,在眼球后5mm处准确行视神经的1/2截断术。术后四组动物共同在正常视环境中饲养4~8个月,视神经1/2截断并玻璃体内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辅助再生组,在术后即日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复合液(10ng),并在以后每周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复合液2次。在视神经损伤后第4个月和第8个月后将动物处死行外侧膝状体的GAP43免疫细胞化学和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在视神经损伤4个月时,四组的外侧膝状体的损伤眼相应输入层GAP43免疫阳性神经元的细胞数密度和积分光密度比较为:正常对照组与视神经1/2截断组和视神经1/2截断并定时玻璃体内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都有显著差异性(P均〈0.001),而与视神经1/2截断并定时玻璃体内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复合因子辅助再生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视神经1/2截断并定时玻璃体内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复合因子辅助再生组与视神经1/2截断并定时玻璃体内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视神经1/2截断组比较都有显著差异性(P均〈0.001),在视神经损伤8个月时,四组的外侧膝状体的损伤眼相应输入层GAP43免疫阳性神经元的细胞数密度和积分光密度比较为:正常对照组与视神经1/2截断组和视神经1/2截断并定时玻璃体内注射生理盐水比较都有显著差异性(P均〈0.001),而视神经1/2截断并定时玻璃体内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复合液组比较也有差异(P〈0.05);视神经1/2截断并定时玻璃体内沣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予复合液组与视神经1/2截断并定时玻璃体内注射生理盐水组和视神经1/2截断组比较都有显著差异性(P均〈0.01)。损伤第4个月和第8个月时外侧膝状体的损伤眼相应输入层的GAP43 mRNA原位杂交阳性信号积分光密度和数密度经计算机图像分析及统计学处理发现原位杂交组织化学图像分析结果与免疫细胞化学图象分析结果相一致。结论①视神经1/2损伤后可以施加条件因素辅助再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促进视神经损伤后的再生有调节局部微环境和互补促生长作用;②原位杂交组织化学实验观察也证实了视神经1/2损伤后的复合神经营养因子辅助视神经再生具有显著的拮抗损伤效应。  相似文献   

19.
培养大鼠脑皮层神经元损伤后c-fos蛋白表达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观察培养的大鼠皮层神经元损伤后c-fos蛋白表达,探讨其在继发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混合培养10~12天SD胎鼠的皮层神经元分别用谷氨酸和机械划痕损伤。采用SP法进行免疫组化双重标记反应。结果谷氨酸作用后2小时,c-fos蛋白开始表达,4小时后在核中明显浓聚。创伤后2小时仅在创道边缘直接损伤部位有c-fos蛋白表达,远离创道未直接损伤区的神经元在创伤后4小时才出现;少数神经元突起远端有明显c-fos蛋白颗粒;损伤后6小时神经元突起开始崩解,但c-fos蛋白颗粒仍未消失。结论谷氨酸损伤可引起培养的神经元c-fos蛋白的大量表达,损伤后培养皮层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可以释放出神经毒性物质,培养神经元损伤后c-fos蛋白过度表达可能与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20.
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永堂  鲁秀敏 《人民军医》2006,49(6):359-361
作为一类神经生物活性物质,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 NTFs)的发现为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周围神经损伤后,NTFs主要由神经膜细胞(schwann cells SCs)和神经末梢分泌,通过损伤的轴突逆行运输到神经元的相应胞体,对轴突再生和髓鞘化起促进作用。目前已发现的NTFs有20多种,其化学结构、分子量已明确,并可从动物神经组织中提取,其中少数已可人工合成,部分已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