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目的 报道改进手术方法的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临床应用的效果。 方法 在多普勒血流仪引导下设计以胫后动脉发出的筋膜皮穿支为血管蒂及旋转点 ,沿隐神经营养血管轴线切取皮瓣逆向转位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皮肤缺损创面。 结果 临床应用 7例 ,皮瓣全部成活 ,皮瓣面积为 15cm× 8cm~ 5cm× 4cm ,穿支血管蒂位于内踝上方 8~ 2 0cm处。随访 6~ 18个月 ,皮瓣质地优良 ,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该皮瓣设计灵活 ,切取方便 ,血供可靠 ,适于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 ,为一种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穿支蒂皮瓣相结合的新型皮瓣。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新方法。方法应用非恒定蒂胫后动脉链式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32例,术前应用多普勒血流仪探测胫后动脉皮支位置,利用各皮支形成的链式供血方式,选择距创面直线距离最近的皮支点做为旋转点切取皮瓣修复创面。结果经1.5个月~2年的随访,所有皮瓣均成活良好,外观满意,无手术并发症。结论非恒定蒂胫后动脉链式穿支皮瓣不受蒂部位置的限制,切取灵活方便,符合以最小的供区代价换取最佳的修复效果的基本原则,是一种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2年6月至2021年6月江苏省扬州市苏北人民医院采用胫后动脉穿支带蒂或游离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25例,其中男19例,女6例;年龄12~62岁,平均(42.2±13.8)岁;带蒂皮瓣20例,游离皮瓣5例;缺损面积最小3 cm×5 cm,最大16 cm×7 cm。带蒂皮瓣旋转160°~180°修复受区创面,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植皮。皮瓣切取面积6.0 cm×4.0 cm~22.0 cm×9.0 cm。术后记录皮瓣的外形、颜色、质地以及患者满意程度。结果 术后随访3~24个月。22例皮瓣完全成活,3例出现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换药后创面瘢痕愈合或二期植皮愈合良好。皮瓣无臃肿、无溃疡、质地与周围皮肤接近,供区和受区外观恢复良好,患者对治疗结果满意。结论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具有供区损伤小、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并发症少、外形美观、成功率高等优点,是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小腿远端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0月采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治疗的17例小腿远端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皮瓣全部成活,所有患者均获得6~12个月随访,平均8个月,皮瓣外观不臃肿,皮肤色泽与受区相当,弹性良好,耐磨,无破溃,踝关节功能无影响,感觉恢复达S3~S3+,两点辨别觉为10~16 mm。结论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小腿远端软组织缺损具有血供可靠、质地柔软、切取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8):1633-1637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发生部分坏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09月~2017年09月所行59例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的资料,评估皮瓣的疗效,分析患者因素、术者因素和皮瓣因素对该皮瓣部分坏死率的影响。[结果] 59例患者中,皮瓣完全成活,且创面均愈合良好者50例,占84.75%;部分坏死9例,占15.25%,其中1例二期缝合,3例植皮,5例另行局部皮瓣转位后创面愈合。成活组与部分坏死组在性别构成、年龄和软组织缺损部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筋膜蒂的长度和宽度、皮瓣瓣部长度、皮瓣长宽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成活组皮瓣瓣部宽度显著小于部分坏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活组皮瓣全长显著小于部分坏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活组的皮瓣旋转点距离大于部分坏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瓣部的宽度是影响皮瓣部分坏死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OR=4.028,P=0.041)。[结论]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能有效修复小腿中下段和足踝部中小面积创面。当皮瓣瓣部宽度超过6cm时,皮瓣的部分坏死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道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小腿胫前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1年8月,对外伤导致小腿胫前软组织缺损的13例患者,采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予以修复,皮瓣切取面积:3cm×30cm-4cm×40cm。、结果本组13例穿支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24个月,原缺损区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供区外形无影响。、结论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小腿胫前软组织缺损是一种理想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7.
应用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头皮大面积皮肤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头皮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2月-2009年10月,收治4例交通事故伤导致的头皮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女性患者。年龄28~49岁,中位年龄35岁。伤后12h~12d入院。创面均伴颅骨外露,清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6.0cm×5.5cm~8.0cm×6.0cm。采用大小为7.0cm×6.5cm~9.0cm×7.0cm的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供区直接拉拢缝合1例,中厚皮片游离移植修复3例。结果术后皮瓣及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皮瓣质地柔软,色泽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皮瓣略高出周围皮肤。结论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质地优良,血供可靠,修复头皮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后可获得较理想外形。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采用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头面部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8年6月至2022年8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整形美容科对12例头面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posterior tibi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PTAPF)修复头面部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组织,并对术后外形、并发症和皮瓣成活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12例患者术后获随访6~12个月。皮瓣质地、形状良好,与面部皮肤色差较小,皮瓣成活率较高。所有患者术后效果均满意。结论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与头面部具有相似的组织厚度、质地和颜色,且供区损伤较少,是修复头部皮肤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0例,切取皮瓣面积最大为18 cm×8 cm、最小为5 cm×6 cm.结果 术后8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皮瓣发生边缘坏死,经换药2周后治愈.术后随诊3个月~3年,皮瓣外观好,质地、颜色与受区接近,不臃肿,感觉及活动满意.结论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不损伤主要血管、皮瓣薄、创伤小、供区相对隐蔽.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效果良好,是一种较理想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10.
胫后动脉穿支营养皮瓣修复足跟慢性溃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支营养皮瓣修复足跟慢性溃疡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后的效果。方法:以胫后动脉内踝以上发出的皮动脉穿支为筋膜皮瓣转轴点,在伤肢小腿内侧设计恰当长度和宽度的筋膜蒂皮瓣,转移修复足跟慢性溃疡。结果:2009年9月~2013年1月临床应用此方法修复12例足跟慢性溃疡,术后12例皮瓣均成活,随访4个月~2年,平均13个月,可正常行走,皮瓣感觉异常等级评分均值为0.167;供区感觉异常等级评分均值为0.083。皮瓣痛觉等级评分均值为1.250;供区痛觉等级评分均值为1.167。明显感觉功能得到一定程度恢复,且均未再出现皮肤破溃及复发。结论:胫后动脉穿支营养皮瓣修复足跟慢性溃疡,血供有保障,成活率高,损伤小,且术后外形及功能理想,接近于正常足跟组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胫后动脉穿支供血的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方法 以胫后动脉发出的穿支为血管蒂,沿隐神经营养血管轴线设计、切取皮瓣,逆行转位、覆盖创面.结果 自2005年12月至2011年12月,应用带胫后动脉穿支供血的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踝、足跟、足背创面24例,21例皮瓣完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3例皮瓣远端约2cm坏死,经换药及手术植皮创面愈合.随访6~18个月,皮瓣外形及功能良好.结论 带胫后动脉穿支供血的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不损害主干动脉、供区破坏小、操作简单、易成活、受区覆盖好,是修复踝、足跟、足背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儿童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足及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在小腿内侧以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蒂隐神经营养筋膜蒂设计岛状皮瓣修复足及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11例。皮瓣面积4.5cm×5.0cm~14.0cm×5.0cm,在小腿内侧设计。结果 9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术后皮瓣质地好,外形美观,疗效满意。结论该皮瓣设计灵活,血运可靠,切取方便,不损伤胫后动脉,是修复足及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足母)趾移植、足背皮瓣、第二足趾移植和趾关节移植等进行手再造后,应用同侧小腿胫前逆行皮瓣进行一期足部供区重建.方法 总结33例临床病例,详细介绍病例选择、皮瓣设计和手术方法.结果 临床应用33例,全部从同一胫前血管系统获得两个串联皮瓣,其中一个游离皮瓣进行手重建,另一个逆行岛状瓣覆盖供区缺损.全部存活,足部供区一期愈合,外观良好,功能满意.结论 常规足部供区植皮时常发生伤口延迟愈合、疤痕增生和挛缩,影响供区美观和步态.应用同侧小腿胫前逆行皮瓣重建供区,可使供区获得一期愈合,有良好的外观和功能,降低了并发症发病率,使手术局限在一侧下肢完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DSA联合多普勒超声辅助,设计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 自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共5例。术前应用DSA观察胫后动脉走行及穿支发出位置,选择优势穿支,多普勒超声确认优势穿支发出点,根据创面位置、面积设计皮瓣,并进行皮瓣移植。供瓣区植皮修复。结果 DSA检查显示,5例患者中2例小腿主干血管无损伤,3例胫前动脉损伤、远端闭塞;5例患者均可见胫后动脉穿支。5例皮瓣及移植皮片均存活。术后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受区外观满意,小腿及踝关节功能恢复。结论 应用DSA观察胫后动脉穿支并选择优势穿支,联合多普勒超声定位,指导皮瓣设计,在修复小腿下段前侧和内侧创面中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支岛状皮瓣在小腿中下段皮肤缺损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6月-2020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31例小腿中下段皮肤缺损患者行胫后动脉穿支岛状皮瓣修复,缺损面积3 cm×4 cm~13 cm×15 cm,切取皮瓣面积4 cm×5 cm~14 cm×16 cm,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健侧逆行胫后动脉或腓动脉穿支皮瓣桥式交叉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2007年8月-2010年2月,收治15例下肢软组织缺损患者。男14例,女1例;年龄25~48岁,平均33.9岁。交通事故伤8例,机器伤4例,重物砸伤3例。1例踝部植皮后遗留22 cm×8 cm大小的瘢痕(伤后35个月);余14例软组织缺损位于踝部1例,小腿中下1/3处12例,小腿中上1/3处1例;创面范围8 cm×6 cm~26 cm×15 cm;受伤至入院时间为4~28 d,平均14.8 d。采用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皮瓣(9例)或腓动脉穿支皮瓣(6例)桥式交叉修复,皮瓣切取范围为10 cm×8 cm~28 cm×17 cm。供区创面两端直接缝合,中部残留创面取游离皮片植皮修复。术后5~6周行皮瓣断蒂。结果术后2例腓动脉穿支皮瓣分别出现远端轻度淤血及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均成活;其余皮瓣断蒂后均顺利成活,受区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Ⅰ期愈合,植皮均成活。1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35个月,平均19.5个月。皮瓣质地、色泽与受区相近,外形较满意。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分为81~92分,平均87.3分。结论健侧逆行胫后动脉或腓动脉穿支皮瓣桥式交叉可较好修复对侧小腿或足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术中无需吻合血管,血管危象发生率低,手术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7.
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跟皮肤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跟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 术前以彩色超声多普勒探测标记胫后动脉穿支穿出部位,以该点为旋转点设计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跟皮肤软组织缺损7例. 结果 7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受区和供区创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6个月,皮瓣及其蒂部外形不臃肿,色泽、质地正常相近. 结论 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不携带深筋膜和胫后动脉,对皮瓣供区影响小,蒂部只保留穿支血管,便于旋转,皮瓣薄,修复足跟外形恢复好,是修复足跟皮肤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游离超薄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与临床效果.方法 用红色乳胶经股动脉灌注的6侧成人下肢标本,观测胫后动脉在小腿内侧的皮穿支数目、分布、分支、外径等指标.结合解剖学观察结果设计皮瓣,在切取穿支皮瓣后修剪掉多余的脂肪,保留皮瓣的营养血管系统,用来修复手背、腕背等创面.临床应用11例,皮瓣面积最大10 cm×14 cm,最小2 cm×5 cm.结果 在6侧标本中,观测到胫后动脉的皮肤穿支43条,穿深筋膜平面时外径≥0.5 mm者有29条,平均每侧4.8条.穿支血管起始点的平均外径为(1.8±0.5) mm,长度(44±15) mm,在小腿近端第2段、第5段内出现穿支各6条,口径较粗,可以提供吻合.所有皮瓣均完全成活,其中7例随访3 ~12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形不臃肿,供区无并发症,手部功能、外形均满意.结论 超薄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血供可靠、修复创面后外形美观,是一种修复手背部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术前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在设计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2例拟行胫后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术,术前应用CDFI探测胫后动脉肌间隙穿支动脉的血管内径、位置、数量,并作体表定位,与手术对照。结果 36条穿支动脉内径约0.5mm-2.0mm,经手术验证CDFI定位符合率100%。结论 彩色多普勒可对胫后动脉穿支血管做出准确可靠的评价,有利于皮瓣的合理选取和设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采用胫后动脉穿支带蒂皮瓣联合膜诱导技术对小腿中下段严重开放性损伤合并皮肤和胫骨缺损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20年12月收治的40例由于创伤导致小腿中下段严重开放性损伤合并皮肤及胫骨缺损的患者,利用胫后动脉穿支带蒂皮瓣联合膜诱导技术分三个阶段进行治疗。结果 对患者进行6~24个月随访,所有皮瓣全部成活且胫骨愈合良好,有2例出现皮瓣远端部分坏死,但其皮下有肉芽生长,经换药愈合;有1例发生移植骨骨折,经石膏固定后达到骨愈合,患肢外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针对小腿中下段开放性损伤合并皮肤及骨缺损的患者,采用胫后动脉穿支带蒂皮瓣联合膜诱导技术进行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具有操作灵活简单、治疗周期短、骨折愈合快、学习曲线短等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