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比经皮入路与椎旁肌入路椎弓根钉棒技术治疗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创伤、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84例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经皮组与椎旁组各42例,经皮组采用经皮椎弓根钉棒技术内固定,椎旁组采用椎旁肌入路椎弓根钉棒技术内固定,比较两组一般手术情况、手术前后血清...  相似文献   

2.
<正>胸腰段椎体骨折是常见的脊柱骨折,传统手术方法采用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常需广泛剥离和牵拉椎旁肌,术后常出现椎旁肌损伤或长期腰背部疼痛等并发症。为减少椎旁肌损伤,践行脊柱外科微创理念,近年来骨科学界越来越多地选择椎旁肌间隙入路。作者对本院2011-12-2014-12收治的60例无神经症状单节段胸腰段椎体骨折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开放式入路行胸腰段椎体骨折椎弓根钉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6例胸腰段椎体骨折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34例(A组),传统开放式入路32例(B组)。结果两组外周血肌酸激酶(CK)术前及术后1周浓度无明显差异,但术后24、48 h差异明显,且A组CK浓度升高幅度小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减少椎旁肌的剥离、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减少对椎旁肌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效果,并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进行比较.方法 应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51例,其中23例采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28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观察两组病例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P<0.05);VAS评分在术前1d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周时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采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椎旁肌损伤,减少术后腰背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2003年1月~2011年5月,65例患者在我院行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取出,其中行传统后正中入路取出患者30例,行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患者35例。分别统计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并行组间比较。结果: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45±10min,手术出血量64±25ml,术后出现皮下血肿3例,无脑脊液漏和神经、硬膜损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4%。传统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73±25min,手术出血量220±100ml;术后发生皮下血肿1例,切口愈合不良2例,脑脊液漏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3%。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优于传统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具有时间短、出血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损伤较小的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椎弓根植骨,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8例.[结果]所有患者都能很好的耐受手术,手术时间80~12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65 ml.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的53%恢复至术后1周的92%,后缘高度由术前88%恢复至97%;术前平均Cobb角24.6°,术后平均8.2°.末次随访中,伤椎前后缘高度与术后1周相比无显著变化.[结论]对于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应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经椎弓根植骨椎体成形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是一个相对微创,损伤小、近期疗效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钉棒固定并伤椎植骨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对95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均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螺钉固定,伤椎经椎弓根异体骨植骨手术方法。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均摄X线片,检测椎体高度丢失情况以及Cobb角度变化,观察骨折愈合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00~150min,术中出血量100~250ml。95例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骨折均获得愈合。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满意,矢状面畸形矫正,无明显的后凸角和高度丢失。6例螺帽松动。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治疗DenisB型骨折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8.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对比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上的疗效。方法 2003年5月~2009年1月,行单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50例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或爆裂性骨折但无神经症状不需行椎管减压的患者。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n=25):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和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等资料。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手术时间、术后Coob角矫正率及椎弓根钉置入准确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间隙入路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上明显少于传统入路组;肌间隙入路组在VAS评分、血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升高程度上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在治疗不需减压的胸腰椎骨折上,具有创伤小、对椎旁肌的损伤少及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及最长肌肌间隙入路(以下简称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回顾2006年8月至2010年3月经后路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治疗56例无神经症状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其中采用肌间隙入路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30~60岁,平均40.7岁;传统椎旁肌剥离人路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24~54岁,平均3Q.2岁。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测定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胸腰段后凸畸形Cobb角,对相关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19个月,肌间隙入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两组患者术前术后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疗效相同。结论肌间隙入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置钉方便、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06—2012—01选择45例胸腰椎骨折随机分为肌间隙组和传统组,分别自椎旁肌间隙和后正中入路进行椎弓根钉内固定。结果肌间隙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48h VAS评分以及术后10个月JOA评分等方面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胸腰段骨折经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内固定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前瞻性对比研究Wiltse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在胸腰段椎体骨折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中对脊旁肌损伤的差异.方法 自2004年6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47例,ASIA分级均为E级.随机采用脊旁肌间隙入路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19~49岁,平均37.6岁;传统骶棘肌剥离入路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16~65岁,平均40.1岁.患者术前及术后1、3、5、7d测定肌酸激酶水平.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前1天及术后1、6个月进行视觉模拟数字法疼痛评分,并在末次随访时行多裂肌肌内静息肌电图评估.结果 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入路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肌间隙入路组术中平均出血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术后肌酸激酶水平均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入路组术前1天VAS评分无明显差异,而术后1、6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肌间隙入路组术后肌电图未发现失神经电位;而传统入路组术后肌电图存在明显失神经纤颤电位.结论 肌间隙入路相比开放入路具有置钉容易,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和对脊旁肌的损伤、干扰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椎旁肌间隙入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胸腰椎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31例,全部病例均采用两侧钝性分离最长肌和多裂肌间隙显露关节突,置入椎弓根螺钉并复位内固定。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100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40 mL,平均术后引流量60 mL,无血肿及术后感染。19例经6~12个月随访,无腰背痛,效果优良。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用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在治疗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时可作为首选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3D-View微创拉钩系统辅助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3月~2010年5月共收治21例因高处坠落导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但不伴有神经损害症状的患者,MRI及CT检查示无明显椎管内占位,无需行椎管减压术。所有患者均经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入路,3D-View微创拉钩辅助下直接显露伤椎及上下邻近椎体的关节突关节,行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后3 d均佩戴腰围下床行走。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等情况,影像学结果评定伤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及骨折愈合情况,临床结果评定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手术切口长3.7~5.8 cm,平均4.4 cm;手术时间为45~95 min,平均65 min;术中出血量为55~110 mL,平均75 mL;术中及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7.6个月,末次随访矢状面X线片示伤椎矢状面中位线高度从术前平均2.2 cm增至术后平均3.1 cm,末次随访时CT片示骨性愈合率为100%。末次随访时,腰背痛VAS评分从术前平均7.7分降至平均0.5分。结论经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入路,3D-View微创拉钩辅助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对椎旁肌的破坏小、术中出血少、术后顽固性腰背部疼痛的发生率低、骨折椎体高度恢复满意,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神经症状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经骶棘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的疗效。方法对28例无神经症状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行经骶棘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获得6~24个月随访,术后伤椎得到良好复位,2例术后出现短期腰背痛,经理疗药疗等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经骶棘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具有脊柱背部软组织解剖结构损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操作简单的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5-12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14例中青年胸腰椎骨折。结果本组手术时间(85.0±12.1)min,术中出血量(210.0±12.8)ml,术后引流量(54.0±12.5)ml。1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0(8~12)个月。术后1个月患者腰背部疼痛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疼痛VAS评分(2.4±0.4)分。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拆除内固定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伤椎高度及后凸畸形矫正未丢失。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25.3±2.1)分。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胸腰椎骨折不需要对椎旁肌进行剥离,使椎旁软组织损伤减轻,使术中出血量减少,同时可保护脊柱结构及多裂肌的神经支配,减轻肌肉水肿,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经多裂肌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技术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1例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从后路行短节段内固定手术,传统后正中入路伤椎不置钉27例(A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44例(B组),分别记录两组的术后1周和术后1年伤椎Cobb角矫正率、椎体坍塌矫正率、疼痛感觉程度评分(VAS)。对两组的手术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所有胸腰椎骨折均骨性愈合,无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钉断棒;两组术后1周伤椎Cobb角矫正率、椎体坍塌矫正率、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的Cobb角矫正率、椎体坍塌矫正率、VA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手术创伤小、入路简单、术后遗留腰疼并发症少,伤椎置钉技术有助于骨折椎体复位,增加固定节段稳定性,减少后凸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椎旁肌间隙入路选择性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椎旁肌间隙入路选择性治疗部分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可行性,并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较.方法 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脊柱后正中入路(后正中入路组),另一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肌间隙入路组).均行腰椎管减压;对需要行内固定者置入椎弓根钉棒系统,对有腰椎滑脱或侧凸者进行复位,对腰椎不稳定者行椎间植骨融合.对两组病例的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手术前后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术后1年以上的随访,腰腿痛症状均获明显改善,有腰椎滑脱或侧凸者获得良好纠正,行腰椎间融合者术后1年均出现融合.与后正中入路组相比较,肌间隙入路组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明显优于后正中入路组.结论 选择性应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部分腰椎退行性病变是可行的;能够尽可能地保留脊柱原始解剖结构,在减少创伤的同时,同样可行复位、固定和椎间融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采用手术新入路利用单侧钉棒内固定加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不稳的综合疗效。方法25例腰椎间盘突出伴不稳患者采用肌间隙入路,保护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利用TLIF术式辅助单侧钉棒固定及椎间融合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对患者的腰腿痛情况进行VAS评分,同时评价术后腰椎融合率。结果25例患者术后功能明显恢复正常,腰腿痛症状基本消失,1例残留轻度腰痛症状,经对症治疗后缓解,腰椎融合率100%。结论具有单侧神经根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伴不稳患者,采用肌间隙入路并进行单侧钉棒固定及融合,术中保留了后方韧带复合体,显露充分,出血少,创伤小,侧隐窝减压彻底,临床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在治疗胸腰段骨折中对多裂肌的影响.[方法]自2010年6月~2012年6月,共45例胸腰段骨折满足研究条件的随机分为椎旁肌间隙入路21例和传统正中手术入路24例,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3、5d肌酸激酶水平,术后6个月随访时行椎旁肌肌内静息肌电图评估及磁共振检查评估椎旁肌肉萎缩程度,16例患者取内固定行多裂肌组织学检查.[结果]肌酸激酶传统入路组术后高于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术后第1、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5d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6个月随访行多裂肌肌电图检查及磁共振检查,发现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出现失神经纤颤电位少且MRI评分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组织学检查发现类似的结果.[结论]传统手术入路和和椎旁肌间隙入路对多裂肌均有损伤,但椎旁肌间隙入路对椎旁肌损伤小于传统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0.
正对于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手术常采用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传统的手术入路需广泛剥离椎旁肌,有出血多、术后腰背痛发生率高的缺点,近年来主要的改进在于经皮微创椎弓根技术及椎旁肌间隙入路置钉技术。另外,传统的螺钉固定方式常选择伤椎相邻椎体置钉,术后即刻稳定性差,有内固定失效及伤椎高度丢失的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