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复染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简便法栾希英,周吉礼,刘春会(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256603)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标本通常以吉氏染液染色,长期使用虫体往往褪色,失去可辨认的形态特点。近年来,笔者对部分褪色待弃的前鞭毛体玻片标本,改换染色方法,进行复染处...  相似文献   

2.
<正>黑热病的主要诊断依据是检出患者体内存在无鞭毛体~([1]),但有时由于所得的材料含虫量较少,骨髓等涂片检查往往为阴性,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为提高病原体检出率和诊断率,常采用体外培养法培养出前鞭毛体后再进行涂片,染色。所以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标本是人体寄生虫学实验课程中必须观察的重点内容。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标本通常用姬氏染色,鞭毛着色需要较长时间,课上操作费时。本文比较了3种不同的染色方法,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透射电镜观察较多,而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结构及分裂过程的报道甚少,为了研究前鞭毛体表面结构与取食、活动的关系及其分裂繁殖特点,本文用扫描电镜对离体培养的前鞭毛体进行初步观察。 材料与方法 一、虫种:选用体外培养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培养基为MEM(pH 7.4),培养前加15%小牛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amastin)编码基因的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amastin.方法:提取杜氏利什曼原虫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将扩增出的无鞭毛体蛋白基因片段导入质粒载体pET-32a(+),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amastin.结果:扩增出大小约550 bp的无鞭毛体蛋白基因,重组质...  相似文献   

5.
黑热病病原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常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肝脾肿大(脾进行性肿大)贫血等。我院于2005年5月-8月收治2例黑热病患儿,骨髓检查发现巨噬细胞胞浆内及细胞外有杜氏利什曼原虫,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用SDS-PAGE、Western blot和ELISA方法,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新疆株前鞭毛体中McAbs识别的抗原成分进行了检测。我们制备的抗杜氏利什曼原虫新疆株McAbs(A-9、A-11、C-11、E-12和H-10)共识别7条特异性抗原区带,抗原分子量分别为77000、74000、59000、54000、48000、43000和41000。  相似文献   

7.
采用重组γ-干扰素、α-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3诱导巨噬细胞的活化,观察其对杜氏什曼原虫的杀伤活性。结果,IFN-γ处理巨噬细胞48小时后,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巨噬细胞百分率为34%,每个受染巨噬细胞内利什曼原早无鞭毛体数平均为3.9个;而未经处理的对照组巨噬细胞,前者为62%,后者平均为6.8个。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细胞内利什曼原虫的入侵、生存机制,为研制阻断利什曼原虫与巨噬细胞结合的新型抗利什曼药物以及利什曼病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抗Mac 1单克隆抗体(M1/70和M18/2)和重组的IFN γ,TNF α和IL 3处理巨噬细胞,观察经上述因子处理后的巨噬细胞对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入侵和无鞭毛体在细胞内生存的影响。结果:经M1/70和M18/2单抗处理后巨噬细胞对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易感性明显降低,其原虫感染率和受染巨噬细胞内入侵的原虫数量减低,原虫对巨噬细胞的入侵过程和速度也减慢。M1/70和M18/2两种单抗同时应用,则对原虫入侵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通过对实验中所用的三种细胞因子活化巨噬细胞能力的观察发现,重组的IFN γ或TNF α均可激活巨噬细胞,提高巨噬细胞的杀原虫活性,且上述两种细胞因子联合对巨噬细胞的活化具有协同增强作用。但重组的IL 3不仅不能激活巨噬细胞而且尚抑制IFN γ对巨噬细胞的活化作用。通过测定活化巨噬细胞内氧化氮产物(NO2)的生成量,观察NO2生成与巨噬细胞对原虫杀伤活性的关系,进一步探索了活化巨噬细胞对细胞内原虫的杀伤机制。结论:作用于巨噬细?  相似文献   

9.
目的:确定杜氏利什曼原虫39KD抗原基因的基因分析与同源性。方法:以杜氏利什曼原虫39KD抗原基因为探针,与不同种株的利什曼原虫进行Southem杂交,确定不同种株的利什曼原虫该基因的变化,并将该基因序列测定后,进行DNA序列数据库检索,分析其同源性,并进行数据库登记。结果:杜氏利什曼原虫不同地域株及婴儿利什曼原虫基因组中均含有该基因,并且无明显定位变化,整个基因在DNA数据库中无完全DNA同源序列,在GenBanK中的序列号为3280。结论:该抗原基因是利什曼原虫保守基因。  相似文献   

10.
利什曼原虫病免疫学一利什曼原虫的多种型性利什曼原虫的特征是在其动基体的细胞器中有‘核外’的脱氧核糖核酸。这种原虫种型繁多,均寄生在不同脊椎动物宿主的细胞内部,而这些细胞主要是属于单核吞唁细胞系统。这种原虫在动物宿主细胞内繁殖为无鞭毛的圆形小体,称无鞭毛体(amastigoles)并在媒介昆虫——白蛉的肠壁内发育为单鞭毛体,称前鞭毛体(Promastigatas)。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导染制阴道毛滴虫标本的一种改良方法。本法系先采取纯培养推片,再用姬姆萨—瑞氏混合染液染色。其优点在于同一时期内可获取大批的、形态结构清晰的阴道毛滴虫标本,可供教学和科研需用。本法也可用于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标本制作,同样取得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从感染墨西哥利什曼原虫的仓鼠的肿大趾跖部位,切取病变组织,电镜观察原虫形态。无鞭毛体平均长度3.64μm。表膜分内外两层。膜下微管中心间距55.2nm。膜下微管总数约100~110根。鞭毛袋内藏鞭毛。鞭毛从基体发出。基体后部鞭毛公式为“9×2+O”,前部为“9×2+2”。动基体腊肠状。内腔中有高度弯曲的DNA纤丝。动基体有时与线粒体相连,表明前者具线粒体功能。墨西哥利什曼原虫的超微结构,与其他利什曼原虫相似。但原虫长度、膜下微管中心间距及膜下微管数有一定区别,可能为利什曼原虫的虫种鉴定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3.
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是寄生虫学实验课中必须观察的重要标本。这种标本的制作,国内外均沿用吉氏、瑞氏染色法。实践证明,此种制备方法很不埋想,标本易褪色,易擦拭掉,细胞质,前鞭毛等结构逐渐模糊,失去使用价值,即使复染效果也不理想。当前这种标本来源困难,因此,寻找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扩增杜氏利什曼原虫假定蛋白PA5基因,原核表达该假定蛋白并预测其结构与功能。方法以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基因组DNA为模板,巢式PCR法扩增该基因,将其克隆入pQE30质粒构建pQE30-PA5重组质粒,经IPTG诱导表达目的蛋白。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蛋白进行同源性分析、信号肽及跨膜区预测、蛋白质结构与B细胞抗原肽位点分析。结果成功扩增出PA5基因,序列全长为765 bp,构建的pQE30-PA5重组质粒,经诱导后目的蛋白以包涵体形式表达。所获得的蛋白含254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27 065,等电点为5.71的亲水性不稳定蛋白,不含信号肽及跨膜区。二级结构以α-螺旋及不规则卷曲为主,共含5个B细胞抗原肽片段。结论成功表达了杜氏利什曼原虫PA5蛋白,该亲水蛋白具有体液免疫刺激潜能,具有利什曼病潜在免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冯春虹  胡志琴 《新疆医学》2011,41(Z1):58-60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患者表现为不规则发热、消瘦、贫血、进行性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以及血浆球蛋白增加为特征。此病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基本消灭,但近年来,新疆地区发病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喀什地区,严重威胁到当地人民的生命健康。斯锑黑克,又称葡萄糖酸锑钠,其疗效迅速而显著,为治疗黑热病的首选药物。该药含有五价锑,五价锑在体内还原为三价锑,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有抑制作用,最后由网状内皮系统消灭杜氏利什曼原虫。五价锑较三价  相似文献   

16.
以杜氏利什曼前鞭毛期免疫BALB/C小鼠3次后,取其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融合率为38/48,分泌抗杜氏利什曼“801”株(由新疆平原地区喀什的病人分离获得)的杂交瘤有5孔,阳性孔由于未能及时克隆化而丢失一部分,最终仅获得1株McAb (D_1-B_5-G_1)。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这一株McAb腹水对杜氏利什曼“801”株前鞭毛期的  相似文献   

17.
对4株分离自甘肃、山东及陕西流行区黑热病患者及1株分离自北京郊区流行区的一只貉的利什曼原虫,应用同功酶电泳方法进行初步鉴定,分别属于杜氏利什曼原虫及婴儿利什曼原虫。  相似文献   

18.
我们对利什曼原虫特别是对从貉分离的利什曼原虫无鞭体进行了超微结构的研究,并与文献资料进行对比,初步认为与杜氏利什曼原虫群相似,并首次报道在其胞浆中发现的“包函体”样结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SSU rRNA分子探讨中国利什曼原虫基因多态性及其分子系统发育学。方法采用PCR法获得中国不同地区利什曼原虫SSU rDNA,通过Clustal X软件比对序列碱基,构建贝叶斯进化树。结果中国不同地区流行利什曼原虫分属于不同的支序,在中国除了有杜氏利什曼原虫外,还有热带利什曼原虫和一支在国际上还没有定种的未定种存在。结论在中国有未定种利什曼原虫存在。  相似文献   

20.
双氢青蒿素治疗鼠内脏利什曼病疗效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双氢青蒿素治疗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的鼠内脏利什曼病的疗效。方法 以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腹腔感染金地鼠,两周后分为小剂量治疗组(n=5)、大剂量治疗组(n=5)及对照组(n=5)3组开始治疗。小剂量治疗组每天每只给予双氢青蒿素25mg/kg,大剂量治疗组每天每只50mg/kg,对照组给予植物油,口服途径给药,每天一次,3组均持续治疗14d。治疗结束后7d剖杀3组金地鼠,通过有限稀释法及LDU计数法计算各鼠肝、脾内寄生的虫数。结果 双氢青蒿素小剂量治疗组及大剂量治疗组治疗鼠内脏利什曼病的有效率均为80%;有限稀释法显示,小剂量治疗组的脾脏抑虫率为79.11%,肝脏抑虫率为86.21%;大剂量治疗组的脾脏抑虫率为83.77%,肝脏抑虫率为87.13%。LDU计数法获得的结果与有限稀释法的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脾脏和肝脏的抑虫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首次报道双氢青蒿素对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的鼠内脏利什曼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