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导了用激光比浊计测定免疫球蛋白(Ig)的免疫化学比浊法。其原理是血清中的Ig与特异性抗体在溶液中形成不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浊度与Ig含量成正比,与已知的标准液相比较而求出血清中Ig的含量。试剂:分子量6,000—7,500的聚乙二醇  相似文献   

2.
本文观察了30例胸部肿瘤患者手术前后体液免疫功能的变化。术后3天时,病人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及IgM)明显下降,同时伴有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升高;术后两周时,血清Ig基本恢复正常,但CIC仍明显高于术前水平。手术应激尚可诱生部份患者血清中淋巴细胞转化抑制因子(SLIF)活性。相关分析提示,CIC与SLIF活性呈明显正相关(r=0.86)。  相似文献   

3.
甲型肝炎患者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20例甲肝病人血清用聚乙二醇组分分析法进行了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检测,发现:(1)甲肝急性期IgM抗体和IgM型CIC明显增高,且IgM型CIC与抗HAV-IgM效价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间接提示抗体IgM以甲肝病毒作为抗原形成CIC(循环免疫复合物),参与病毒的排除。(2)病人血清中CIC水平变化与病情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正> 由于体内形成的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涉及多种抗原抗体系统,目前多采用非特异性的检测技术,如物理技术、补体技术、抗球蛋白技术及细胞技术、目前国内临床实验室多采用的物理技术-PEG沉淀试验,受温度影响大。笔者根据一定浓度的PEG(分子量6000)能沉淀血清中CIG的原理,参照  相似文献   

5.
采用酶联免疫吸咐试验(ELISA)检测了93例HFRS现症患者多份血清和部分尿液标本的循环免疫复合物(CIC:C_1q—IgG)含量,发现接受病毒唑治疗的患者血清CIC阳性率及动态水平均低于安慰对照组(P<0.05),结合尿液CIC检测情况,提示病毒唑可抑制HFRS患者免疫复合物特别是有害的中分子复合物的形成.减轻后者所致的病理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6.
现已证实,卵巢癌患者血清和腹水中存在肿瘤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CIC)。但文献报道卵巢癌患者血清中CIC的结果却相差悬殊,阳性率自15.4~62.0%不等,原因可能在于作者所用的检测方法不同。利用一定浓度的PEG可沉淀待测血清中CIC的特性和放射性~(125)碘标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自(~(125)I-SPA)能与CIC分子中IgG进行优先结合的原理,最近国内建立了一种新的特异性IgG-CIG的~(125)I-SPA放射免疫分析法。本文应用这一新的方法对68例卵巢癌患者血清中循环免疫复合物水平进行放射免疫测定,并初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417例12种皮肤病患者血清进行CIC和补体方面的测定,其结果如下。 一、SLE患者,PEG法测CIC增高者占43%,胶固素法测CIC阳性率26%,伴C3(54%)及CH_(50)(39.7%)下降。MCTD病人中,PEG法测CIC增高者70%,伴C3(40%)及CH_(50)(50%)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别均有显著意义。30例SLE患者CIC介离分析,表明CIC主要是由核抗原——抗核抗体组成,抗体以IgG和IgM组分为主。SLE  相似文献   

8.
免疫复合物(简称IC)在第Ⅲ型(即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测定血清中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含量及其消长情况对有关疾病的诊断、病程动态观察等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有关IC的测定方法,文献报导较多。本文根据低浓度的PEG(多数学者选定PEG的最终浓度为4%)能使大分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淀,而绝大部分游离的抗原或抗体在此浓度  相似文献   

9.
<正> 循环性免疫复合物(CIC)的检测方法颇多,国内现多采用PEG沉淀法,该法特异性及敏感性均欠佳。本文根据Kelly等人的方法,应用琼脂糖区带电泳法检测CIC,方法简便可靠。材料和方法一、电泳方法:取1.5μl血清样品,以  相似文献   

10.
<正>本文用PEG法检测肝炎患者的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现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 对象共检70例临床确诊的各型肝炎患者。对照组为中心血站健康血员30例。1.2 试剂和方法 用PEG法测定CIC的试剂由南京医学院安宜新科技公司提供,结果以<10U为正常。2 结果和讨论 各型肝炎患者测定结果见表1。 表中可见正常对照组、急性肝炎和携带者的CIC值无显著性差异。而慢活肝和肝硬化CI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测定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对某些疾病的诊治和发病机理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检测CIC的方法已有几十种之多。仅WHO等推荐的方法即有Clq法、固相胶固素法、类风湿因子法、Raji细胞法~([1~6])。这些方法虽有许多优点,但试剂来源困难,操作复杂,难于在临床实验室作为常规开展。国内目前广泛应用的聚乙二醇(PEG)沉淀试验,其特异性也较差。我们利用CIC中Ig可以与金黄  相似文献   

12.
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检测方法目前约有30余种。国内现多采用 PEG 沉淀法,本文就其特异性进行研究,观察了 CIC与肝功能、胆固醇、β脂蛋白及 HBsAg—Ab复合物等之间的关系。材料和方法一、对象661例50~75岁退休老干部,34例肝功  相似文献   

13.
<正> 包虫病患者血清中循环免疫复合物(Circulating Immune Complexes,CIC)升高已为一些学者的研究所证实。但其临床意义尚不能肯定。本文测定了62例确诊为包虫病的患者血清中CIC浓度,同时检测了其血清中抗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抗体滴度,旨在了解包虫病人血清中CIC水平,探讨CIC与包虫囊肿临床表现及血清中抗E.g.特异性抗体水平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 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检测方法不下40余种,一般可分为抗原特异性和抗原非特异性两类,前者只适用于检测已知抗原和其相应抗体的 CIC,后者则是利用免疫球蛋白分子在结合抗原以后的物理学和生物学的改变来检测 CIC。由于人体内形成的 CIC 实际上常涉及多种抗原系统,因此临床上多用抗原非特异法。Raji 细胞法以其灵敏、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前检测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方法虽多,但多数操作复杂,不易为临床单位应用。尤其是检测肾小球疾病尿免疫复合物(UIC),国内外罕见报道。本文用纯品及酶标SPA建立“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经PEG沉淀后尿或血免疫复合物(IC)中IgG浓度,并以此计算IC含量,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6.
循环免疫复合物(以下简称CIC)的形成是正常机体免疫反应的一部份,有利于破坏和清除对机体有害的抗原。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抗原物质的持续存在或机体清除复合物的机能减退,GIC就可沉积于组织,激活一些生物活性因子,引起组织损伤,导致发生免疫复合物性疾病,如:血清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目前已建立了多种检测CIC的技术,并为深入研究CIC的致病机制,监视免疫复合物病的复发和恶化,以及判断预后,观察疗效,提供了有用的工具。 CIC的检测技术可分为抗原特异性和抗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与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有关疾病的病因,鉴别CIC相应抗原尤其重要。以前所报导的检测CIC的方法大部分是非抗原特异的。本文作者使用聚乙二醇(P EG)—胰蛋白酶试验检测乙型肝炎病人和无症状携带者表面抗原循环免疫复合物(HBsAg—CICs),并对其临床意义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免疫复合物主要是由 IgG、IgM 构成的,它能在这些抗体的 Fc 部位与补体 Clq结合。另外,向免疫复合物中加入2.5%聚乙烯乙二醇(PEG)时,它可形成沉淀物。  相似文献   

19.
抗原非特异的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检测法都是基于结合抗原后的免疫球蛋白所发生的理化或生物学活性改变而设计的,实际上就是利用各种材料与方法,来定性或定量地检测这些Ig。这些方法大致可分为四类;1.C1q法;2.细胞受体法;3.类风湿因子或抗抗体法;4.其他物理或化学方法。本文将各种类风湿因子和抗抗体法作一简要介绍。一、类风湿因子法类风湿因子(RF)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对过敏性紫癜小鼠炎性因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灌胃给予0.1% 麦胶蛋白 (溶于6 mmol/ L HCl 酸化水),尾静脉注射印度墨水(40 mg/ kg)封闭网状内皮系统的方法建立过敏性紫癜小鼠模型,采用印度 墨水小鼠碳粒廓清法检测网状内皮系统(RES)功能,采用微量聚乙二醇沉淀法测定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含量,采用分 光光度法测定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IL-1β、IL-6、TNF-α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 组小鼠RES 功能显著降低,血清CIC、AOPPs、IL-1β、IL-6、TNF-α的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中、高浓度孟 鲁司特组小鼠RES 功能显著提高,血清CIC、AOPPs、IL-1β、IL-6、TNF-α的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孟鲁司特可以减轻 过敏性紫癜小鼠症状,其作用机制与降低氧化应激反应、降低血清AOPPs 的含量水平、抑制炎症反应、提高RES 功能和增强循 环免疫复合物的消除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