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前可溶性CD30(sCD30)联合术后第5天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检测诊断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65例肾移植患者术前sCD30水平及术后第5天的HGF水平进行检测.依据术前sCD30水平将患者分为sCD30阳性受者及sCD30阴性受者.通过分析特征工作曲线(ROC)评价第5天的HGF水平诊断移植肾AR的意义,进一步分析sCD30联合HGF诊断AR的价值.结果 65例患者术后26例发生AR为排斥反应组,39例顺利恢复,为无排斥反应组.以sCD30值120U/ml为界限值,排斥反应组sCD30阳性率为61.5%,无排斥反应组阳性率为17.9%,有显著差异(P<0.05).排斥反应组和无排斥反应组肾移植术后第5天的HGF水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证明HGF界限值90μg/L可较好的诊断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敏感度84.6%,特异度76.9%.联合术前sCD30的结果.可提高AR的诊断效果.结论 sCD30联合HGF检测分析可有效诊断肾移植AR.  相似文献   

2.
肾移植患者sCD30的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Yang JL  Hao HJ  Qin B  Bang LQ  Zhang ZH  Xin DQ  Guo YL  Na YQ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0):651-653
目的研究sCD30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CD30ELISA试剂盒(双抗体加心法)对58例首次肾移植患者术前1d、术后7d、28d进行了sCD30检测,31例健康者与术前1dsCD30做对照,并记录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肾移植术前1dsCD30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为X2=4.843,P<0.05,有显著性差异。肾移植术后第7天sCD30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为X2=7.201,P<0.01,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肾移植术后第28天sCD30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为X2=2.095,P<0.05,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sCD30的高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有关,sCD30在急性排斥反应中可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利用肾移植受者术后血清可溶性CD30(sCD30)水平预测急性排异反应的可行性.方法:利用ELISA方法分别在术前、术后5 d和10 d检测231名肾移植受者的血清sCD30水平,根据肾移植受者术后1 mo内临床表现将他们分为三组:急性排异反应组(AR,n=49),肾功能延迟恢复组(DGF,n=11)和正常组(UC,n=171).结果:231名肾移植受者的血清sCD30水平由术前的(178±79)U/mL分别降至术后5 d的(52±30)U/mL和术后10 d的[(9±5)U/mL,P<0.001].AR组术后5 d的sCD30水平为(92±27)U/mL,高于uc组(41±20)U/mL和DGF组[(48±18)U/mL,P<0.001].而术前和术后10 d的sCD30水平在三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术后5 d sCD30水平可以预测近期内即将出现的急性排异反应(曲线下面积0.95).并且,根据ROC曲线分析得出:将65 U/mL作为临界点可以较好的预测急性排异反应(特异性91.8%,敏感性87.1%).结论:检测肾移植受者术后5 d的血清sCD30水平可以预测移植后早期出现的排异反应.  相似文献   

4.
肾移植患者PRA和sCD30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斌  田普训  薛武军 《医学争鸣》2004,25(11):F002-F002
目的: 分析PRA和sCD30在肾移植患者中对排斥反应的预测及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对87例肾移植患者在术前及术后测定了PRA和sCD30.结果: sCD30术前、术后均为阳性的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为37.5%,致敏组人群检测结果阳性率较高.结论: 移植前评估血清sCD30,为临床考虑随后的肾移植排斥反应危险性提供了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5.
sCD30表达与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家清  赵明  李留洋  刘东  肖晓山  郑克立 《广东医学》2008,29(11):1856-1858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sCD30(soluble CD30)表达与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用ELISA方法对80例肾移植2年以上受者血样进行sCD30定量测定,同时进行移植肾穿刺活检、PRA、血环孢素A浓度、血肌酐检测。结果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组sCD30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无慢性排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sCD30组中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低sCD30组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sCD30与低sCD30受者相比其PRA阳性率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sCD30对判断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有指导意义,且可能不受PRA影响。  相似文献   

6.
趋化因子IP10及其受体CXCR3早期诊断肝移植术后急性排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IP10及其受体CXCR3动态变化与肝移植排斥的关系及其在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以2005年4月-2005年9月在长征医院行肝移植术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血清中IP10和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的表达;确诊为急性排斥的患者,于当天以及经激素冲击治疗后不同时间分别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IP10和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的表达变化。结果肝移植术前1d(acute rejection,AR)组和(non-acute rejection,NAR)组患者血清IP10和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的表达与肝癌肝硬化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肝移植后,AR组、NAR组手术后IP10和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的表达均有上升,术后3 d血清中趋化因子水平与术前1d的表达水平相比较,有显著差别(P<0.05)。NAR组在常规的免疫抑制治疗后5~7 d内下降至术前水平,但AR患者术后不但各个检测时间血清IP10和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的表达明显高于NAR组,且在NAR组的表达降低至术前水平6 d后仍然持续高表达,在手术后11 d、12 d以及术后14 d分别确诊排斥的发生;而当AR组经冲击治疗逆转后,趋化因子IP10表达也相应下降并保持较低水平。结论血清中趋化因子IP10和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的表达与排斥反应密切相关,可作为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以及观察抗排异疗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胆汁中趋化因子IP-10及其可溶性受体CXCR3(sCXCR3)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移植肝急性排斥反应(AR)的关系。方法:以2007年10月~2008年3月在本院行肝移植术的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急性排斥反应发生与否分为AR组(n=8)和NAR组(n=20);另选本院消化科因胆石症行鼻胆管引流(ENBD)的患者10例作为对照。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患者移植术后第1、3、5、7天和激素冲击治疗第1、3、7天胆汁中趋化因子IP-10及sCXCR3的表达变化,分析其与肝穿刺活检Banff排斥活动指数(RAI)的相关性,评价其对AR的诊断价值。结果:肝移植患者术后胆汁中趋化因子IP-10及sCXCR3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术后第5天达到高峰,且从第5天开始,AR组患者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NAR组和ENBD组(P<0.05);经激素冲击治疗后,IP-10及sCXCR3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AR确诊当日,胆汁中趋化因子IP-10及sCXCR3的表达水平与RAI具有良好相关性(P<0.05)。术后第5天,截断值为964.45 pg/ml时,IP-10诊断AR的敏感性为87.5%,特异度为100%;术后第7天,截断值为819.35 pg/ml时,sCXCR3诊断AR的敏感性为87.5%,特异度为80%。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胆汁中趋化因子IP-10及sCXCR3的动态变化与移植肝急性排斥反应密切相关,有望成为AR早期诊断及抗排斥治疗效果的无创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移植手术前后趋化因子(M ig、IP10、ITAC)及其受体(CXCR3)的动态变化在术后急性排斥(AR)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30例肝移植患者,于移植前1天及术后不同时间点分别检测血清M ig、IP10、ITAC水平及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的表达;分析发生AR者用激素冲击治疗后上述指标的变化及其与排斥活动指数(RAI)的关系。结果肝移植术后发生AR者(AR组)和未发生AR者(NAR组)M ig、IP10、ITAC水平和CXCR3表达均显著上升(P<0.01);NAR组在常规免疫抑制治疗后5~7 d,上述监测指标下降至术前水平,而AR组患者则持续增高,至激素冲击治疗逆转AR后下降。M ig、IP10、ITAC水平及CXCR3表达与RAI计分呈正相关。结论血清中趋化因子M ig、IP10、ITAC和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的表达与排斥反应密切相关,可作为诊断AR和观察抗排异疗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移植手术前后趋化因子(Mig、IP10、ITAC)及其受体(CXCR3)的动态变化在术后急性排斥(AR)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30例肝移植患者,于移植前1天及术后不同时间点分别检测血清Mig、IP10、ITAC水平及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的表达;分析发生AR者用激素冲击治疗后上述指标的变化及其与排斥活动指数(RAI)的关系.结果肝移植术后发生AR者(AR组)和未发生AR者(NAR组)Mig、IP10、ITAC水平和CXCR3表达均显著上升(P<0.01);NAR组在常规免疫抑制治疗后5 ~ 7 d,上述监测指标下降至术前水平,而AR组患者则持续增高,至激素冲击治疗逆转AR后下降.Mig、IP10、ITAC水平及CXCR3表达与RAI 计分呈正相关.结论血清中趋化因子Mig、IP10、ITAC和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的表达与排斥反应密切相关,可作为诊断AR和观察抗排异疗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王书龙  张艮甫  黄赤兵 《重庆医学》2006,35(16):1441-1444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LFA-1、ICAM-1基因表达水平对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预测作用.方法 (1)在取肾同时取供体脾脏,并制成脾细胞悬液.在术前及术后第4天分别抽取受者外周静脉血,并分离出淋巴细胞.同时跟踪调查受者术后1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2)以供者及无关者脾细胞为刺激细胞,受者淋巴细胞为反应细胞,做混合淋巴细胞培养.采用MTT法测定供者及无关者脾细胞刺激受者淋巴细胞增殖的刺激指数.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测定在供体脾细胞、无关者脾细胞刺激及未刺激时,受者淋巴细胞LFA-1、ICAM-1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1)本组研究了35例能够获取外周血淋巴细胞及供体脾细胞的患者,术后1个月内发生过急性排斥反应10例,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25例,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28.6%.(2)术前及术后第4天时,供体及无关者脾细胞刺激受者淋巴细胞增殖的刺激指数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与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受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天,正常组淋巴细胞对供体脾细胞反应的刺激指数术后较术前的下降值明显高于排斥组,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常组和排斥组淋巴细胞对无关者脾细胞反应的刺激指数术后较术前的下降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前及术后4d,未刺激时,受者淋巴细胞LFA-1、ICAM-1基因表达水平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与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受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4d,无关者脾细胞对受者淋巴细胞刺激时,受者淋巴细胞LFA-1、ICAM-1基因表达水平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与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受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4d,供者脾细胞对受者淋巴细胞刺激时,受者淋巴细胞LFA-1、ICAM-1基因表达水平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与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受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术前、术后受者淋巴细胞对供体特异抗原及无关者抗原反应的刺激指数,对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无预测作用;而术后,受者淋巴细胞对供体抗原反应的刺激指数较术前的下降值可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2)术前、术后在无关者抗原刺激及无抗原刺激时,肾移植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LFA-1、ICAM-1基因表达水平对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无预测作用.(3)术前、术后在供体特异抗原刺激时,肾移植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LFA-1、ICAM-1基因表达水平对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有明显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JIN ZK  TIAN PX  XUE WJ  DING XM  PAN XM  DING CG  JIA LN  GE GQ  HAO JJ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6):2528-2531
目的 研究肾移植受者血清人类白细胞抗原G5(HLA-G5)、可溶性CD30(sCD30)的表达与移植肾功能的关系,以及联合两者评价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的最佳诊断阈值、敏感度及特异度.方法 选取2002年1月至2008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病中心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受者66例,其中38例移植肾功能正常,15例为急性排斥反应,13例为慢性排斥反应.检测所有受者血清HLA-G5、sCD30的表达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HLA-G5联合sCD30评价移植术后1年内及术后1年以上不同免疫状态的最佳临界值、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HLA-G5水平与血肌酐水平相关(r=-0.493,P<0.01),sCD30水平与血肌酐水平相关(r=0.691,P<0.01).术后1年内,当HLA-G5临界值取82μg/L,sCD30 临界值取12.2μg/L时,评价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的敏感度为7 8.6%,特异度为85.7%;术后1年以上,当HLA-G5临界值取141μg/L,sCD30临界值取10.3 μg/L时,评价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的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84.6%.结论 血清HLA-G5联合sCD30可作为反映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简便而有效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2.
李宁  郎韧  高居忠 《北京医学》2001,23(5):288-291
目的 评价胆汁 IL - 6水平在诊断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意义。方法 连续 3周监测 18例肝移植受者术后血清及胆汁 IL - 6水平 ,观察其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结果 在急性排斥反应 (AR)组 ,88.9%的患者在排斥发作时胆汁 IL - 6水平明显升高 ,与非排斥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当 AR经激素冲击治疗逆转后 ,胆汁 IL - 6下降至排斥前的水平。在 AR组 ,仅有 2例受者在排斥发作时血清 IL - 6水平升高 ,与非排斥组相比 ,血清IL - 6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胆汁 IL - 6水平可以作为诊断急性排斥反应敏感、较特异及非侵袭性的诊断手段 ,同时 ,其水平可作为观察抗排异治疗是否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Chen JH  Lü R  Chen Y  Wu JY  He Q  Huang HF  Qu LH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2):1560-1563
目的研究术前血清可溶性CD30(sCD30)水平与肾移植受者及移植物长期存活的关系。方法共纳入自1998年12月至2003年8月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且存有术前血标本的707例受者。回顾性总结该组受者术后长期存活及其他基线资料,用sCD30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复孔检测肾移植受者术前血清sCD30水平。结果低、中、高sCD30组的5年肾存活率分别为84.7%±2.1%、88.1%±2.9%和77.7%±3.5%,5年功能性存活率为98.9%±1.1%,95.1%±1.6%和85.0%±3.2%。高sCD30组的移植肾的长期存活/功能性存活均明显低于低、中sCD30组(均P<0.05),但中sCD30组的人长期存活率最高,低、中、高sCD30组的5年人存活率分别为84.7%±3.9%,92.4%±1.6%和87.1%±2.7%。死亡原因均主要为感染、肝功能衰竭和心脑血管意外,但3组在死亡前1个月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分别占死亡人数的0、13.0%和40.9%。结论术前sCD30水平与肾移植受者的免疫状态有关,高sCD30代表受者高免疫反应性,预示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增高而导致移植肾预后不良;而低sCD30表示机体相对的免疫功能低下而处于感染和药物毒性的高风险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和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血浆B型钠尿肽(BNP)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夹心化学发光法检测17例首次肾移植患者术前1d、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1周、2周和3个月血BNP浓度。17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肾移植患者术前1d血BNP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肾移植术后血BNP浓度呈下降趋势(χ^2=14.25,P=0.027)。13例没有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血BNP浓度术后1周和3个月与肾移植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4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当天的血BNP浓度显著增高,加强抗排斥治疗后很快下降。结论:肾移植成功后可以降低血BNP水平,但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血BNP浓度显著增高。因此,血BNP浓度可作为早期诊断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5.
通心络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对血清sCD40L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的变化,了解其对斑块稳定和免疫炎症抑制的影响。方法5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治疗组(n=33)和他汀类治疗组(n=17),测定治疗前后血清sCD40L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血清治疗前后sCD40L水平明显下降,通心络组下降34.6%,他汀类组下降33.4%,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两组用药前比较和用药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予以通心络胶囊治疗一疗程,可明显降低sCD40L的水平,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  相似文献   

16.
冯玉虎  黄明  张夏  郑顶运  许凌云 《安徽医学》2012,33(8):1009-1011
目的比较糖皮质激素联合幽门螺杆菌(HP)根治术与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HP感染在IT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60例符合ITP诊断标准患者为ITP组,对照组为30例健康体检者,比较两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将ITP组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30例(糖皮质激素+HP根治术);单独用药组30例(单用糖皮质激素)。用药4周后观察血小板恢复情况,复发情况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①ITP组Hp感染率为73.3%,而对照组56.7%,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联合用药组行HP根治术后,血小板均数为(76.25±26.17)×109L-1,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单独用药组血小板均数(50.65±13.39)×109L-1,较治疗前提高(P0.05)。③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为86.7%,单独用药组有效率为50%,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联合HP根治术能显著改善伴HP感染的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延缓复发率,对ITP的治疗效果显著,HP根治术可能成为治疗ITP的另一非免疫抑制疗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奥曲肽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血管内皮生长因素(VEGF)的影响及其二者相关性。方法:9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奥曲肽,对照组加用国产生长抑素,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血浆中D-二聚体及VEGF的水平变化,并分析二者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中D-二聚体、VEGF治疗前均显著升高,治疗后均下降,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D-二聚体、VEGF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D-二聚体、VEGF水平在治疗前、后均有相关性(P<0.01)。结论:D-二聚体、VEGF可作为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效果的指标,可判定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肾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的水平与移植肾急性排斥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PRA检测法,对34例尸体肾移植患者进行手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个月血清PRA检测,并分析其结果与肾移植急性排斥的关系。结果:34例患者中,移植前PRA阳性者(PRA)>10%)9例(26.5%),有5例PRA>50%(51%~80%),术前行血浆置换。PRA阴性者25例(73.5%)。PRA阳性组中,有5例发生急性排异,其中2例切除移植肾恢复血液透析。PRA阴性组中,有4例发生急性排异,治疗后肾功能恢复正常。两组相比排异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PRA阳性者11例(术前PRA阴性转阳者2例),发生排异6例(1例为术前PRA阴性)。术后PRA阴性者中,有3例发生排异。两组相比排异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患者肾移植术前体内PRA水平对移植肾排异有显著影响;②患者肾移植术后体内PRA水平影响移植肾急性排异的发生和转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