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谢昌仁升阳益胃汤治疗慢性泄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霞  张钟爱 《吉林中医药》2010,30(7):572-573
谢昌仁临床多用升阳益胃汤治疗慢性泄泻,认为其临证要点在于久泻脾虚,肝木偏旺,立祛风胜湿、升阳益胃、调和肝脾、补脾益肾治则。在临床运用中,谢老多强调风药是治疗慢性泄泻之要药,用药宜寒温并用,取三炭合用治疗大便黏液等。  相似文献   

2.
一、脾阳虚弱,运化失职陈××,男,35岁,农民。患者于1974年8月因在劳动中被雨久淋而感恶寒,当晚又逢生产队宰牛加菜,复为酒肉所伤,次日便感腹部不舒而泄泻多次,经某医院诊治,腹都稍感舒适,泄次略减,照常工作、饮食,不以为意。遂致便泄日久不愈,时发时止,时溏时稀,夹有完谷不化,每日2~3次,如此三年之多,患者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形瘦神疲,肠鸣,舌淡苔薄,脉濡小。证由饮食不调,劳倦伤脾,日久不愈,脾胃受伤,以致脾阳虚弱,运化失职。治宜健脾益胃,升阳利湿。方  相似文献   

3.
治疗方药:党参、黄芪各31克,白术15克,半夏、陈皮、茯苓、泽泻、柴胡、白芍各10克,炙甘草6克,黄连、防风、羌活、独活各3克,姜枣引组合而成。若腹泻日久加干姜、诃子各10克,炙米亮6克;无腹痛者去白芍。年龄小者药量宜小,黄连用量不宜过大。  相似文献   

4.
张古清 《四川中医》2003,21(3):49-49
以升阳汤为基本方,结合不同证型的病机特点,辨证治疗慢性泄泻,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升阳益胃汤治疗脾虚泄泻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家佑 《天津中医》2001,18(1):42-42
  相似文献   

6.
7.
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篇中,原方由16味中药组成。寓有“六君子汤”和“痛泄要方”之意。具有健脾益胃,升清降浊之功,适应于中气不足,不得升降,或胸腹胀闷,或二便失化,下利遗溺等症。近年来,笔者将此方加减化裁治疗脾虚型泄泻,疗效满意,兹举例如下。   例1:刘某,女,42岁。泄泻1年余,每日3~4次,以上午7~10时为甚,时溏时稀,夹有完谷不化,面色萎黄,肢倦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细弱。处方:党参20g,白术15g,黄芪20g,茯苓15g,半夏6g,羌活3g,防风3g,陈皮6g,白芍6g,炙甘草6g,山药15g,生姜2片,大枣5枚,6剂。2诊:大便溏薄,每日1~2次,纳食增多,仍服前方调治半月。3诊:大便已成形,日行1次,面色红润,纳佳,病愈。   按:患者病因为饮食不调,劳倦伤脾,日久不愈。导致慢性泄泻,考虑其泄泻多在早晨7~10时,根据地支应脏腑,辰时为7~9时,已时为脾经开合,证属脾阳虚弱,运化失职所致泄泻。方中以党参、黄芪、白术、甘草,补脾胃之虚;加入小量风药,羌活、防风,以鼓旋升发脾气,云苓渗湿;山药补脾阴,生姜、大枣,和中,陈皮、半夏健脾燥湿,白芍以柔肝益脾。  相似文献   

8.
升阳益胃汤治疗脾虚泄泻3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曾遇急性菌痢患者,用西药后症状缓解,但每因感受外邪,或饮食生冷,或食物不洁,或腹部着凉时,则痢时发时止,迁延数日或数年难愈。笔者运用升阳益胃汤化裁,效果较为理想,兹介绍一例验案,供参考。孙某,女,37岁,干部。四年前在夏季  相似文献   

10.
蔡志华 《新中医》1991,(9):22-22
泄泻一证,临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慢性泄泻多因急性期失治或误治而导致脾胃阳气衰弱,中州转运失常,湿浊内生而成。特点是病程长,易反复发作,数月或经年不愈。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遵金代医家李东垣“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的理论,对脾胃虚弱型慢  相似文献   

11.
黄玉庆 《新中医》2009,(9):118-118
慢性低热是一种发病原因不明的以低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功能性疾病。笔者2年来用加减升阳益胃汤治疗本病,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 方药组成与用法黄芪、炒自术、法半夏各12g,太子参、泽泻、白芍、地骨皮各15g,茯苓18g,炙甘草8g,陈皮、柴胡各10g,黄连4-10g,防风、羌活、五味子(碎)各7g,小麦30g,红枣6枚。血虚者加当归10g;阴虚者加生地黄15g,枸杞子12g,泽泻、半夏减为7g;兼暑湿者加滑石、竹叶各10g,薏苡仁30g。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  相似文献   

12.
<正>泄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如水样而言,是脾胃系統运化失常,大小腸传导泌別失职的病理反应。临床中以其症情的緩急輕重,罹病时間的久远短暫,一般分急性泄泻及慢性泄泻来統括寒热虛实諸型。急性泄泻来势急暴又称暴泄,其愈也速;慢性泄泻来势緩慢,或急性泄泻失治、誤治而得,往往經年累月,时作时止,故又称久泄。我們应用升阳益胃湯加减治  相似文献   

13.
笔者自1994年4月~1998年6月运用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腹泻病人154例,并设对照组121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275名患者均为门诊病人。男性167例,女性108例;年龄13岁~72岁;病程3个月~21年,平均3.5年。其中结肠炎109例,慢性胆囊炎43例,慢性胃炎68例,胃肠功能紊乱46例,原因不明9例。将全部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154例,对照组12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15.
升阳益胃汤治疗慢性腹泻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泄泻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多发病之一,小儿和老年人发病率很高,本人采用升阳益胃汤治疗3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36例均为正宁县卫生学校校医室门诊病例,经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其中男2l例,女15例;年龄21~61岁,平均36岁;病程1~15a,平均4.9a.  相似文献   

16.
笔者从1986年4月至1987年3月底,以升阳益胃汤治疗慢性胆囊炎132例,效果良好,现小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男性80例,女性52例。30岁以下者8例;31~40岁者48例;41~50岁者42例;51~60岁者18例;大于60岁者12例。临床症状和超声波检察胁下持续性钝痛,放射肩胛区40例;腹胀上腹部不适,嗳气吞酸,胃脘部灼热烧心者76例,隐痛伴恶心,厌油10例;并低烧,尿频4例;胁下部绞痛难忍者2例。脉多弦细(低烧者脉细数);舌质红或青紫,苔白或微黄;121例舌尖有散在或密集的玫瑰点。  相似文献   

17.
升阳益胃场为金代医家李东垣所创,为脾胃阳气虚弱症而设。该方组合严谨,方精药效独具有一格。笔者用其良方治疗慢性腹泻4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亚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46例,男性22例,女性24例。最小年龄34岁,最大75岁;病程1年以下25例,1~2年21例。19例作乙状结肠镜检查,21例作钡剂灌肠,全部病例作大便常规检验,除有少许脓细胞,粘液,不消化食物外,无细菌生长,排除肿瘤及肠结核。诊断为慢性肝炎后胃肠功能紊乱症有ZO例,糖尿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12例。1.2;陆床症状及辨证分析:腹痛、肠鸣、腹泻,每日3~5次,…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升阳益胃汤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51例用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对照组45例用西药三联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0%,对照组为7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升阳益胃汤治疗慢性腹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参术芪,黄连半夏草陈皮,苓泻防风羌独活,柴胡白芍姜枣随。  相似文献   

20.
朱永志  张玉梅 《中医杂志》1993,34(3):141-142
<正>升阳益胃汤为金元名医李杲所创,由黄芪、人参、半夏、炙甘草、白芍、防风、羌活、独活、橘皮、茯苓、泽泻、柴胡、白术、黄连、生姜、大枣16味药物组成。方以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阳以燥湿;用白术、茯苓、半夏、橘皮益胃以化湿,湿去而阳气升发;黄连以清滞留之余热;泽泻引导湿热下行而解;加黄芪、人参、炙甘草以补肺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