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创性动态血压(ABPM)监测是当前一项新技术,它使人们对血压及其波动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通过ABPM监测,可进行有效的护理,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自1996年11月至1998年5月,随机抽样268例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进行ABPM监测,为临床诊断、治疗,尤其护理提供了方便,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监测方法  ABPM采用上臂袖带间断自动充气间接测压,根据压力波震荡法或柯氏音听诊法原理来拾取信号[1],并记录贮存,携带式血压记录仪连接微机系统可提供血压读数和一些初步参数是…  相似文献   

2.
透析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及护理观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未被理想控制的高血压是透析病人长期存活的主要威胁。为了熟悉其变化规律,对44例透析高血压患者进行了动态血压监测及护理观察研究,发现:(1)透析高血压多以收缩压升高为主,透析程序中血压升高较透析间期为甚;(2)血压波动规律,收缩压在透析程序中于穿刺、进食、回血时呈现3个小高峰,引血、回血前30min略趋下降,回血后2~4h呈较高趋势,舒张压总体波动较平坦;(3)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基本消失;(4)透析时的血压波幅、间期的平均动脉压均与左室重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透析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及护理观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未被理想控制的高血压是透析病人长期存活的主要威胁。为了熟悉其变化规律,对44例透析高血压患者进行了动态血压监测及护理观察研究,发现:(1)透析高血压多以收缩压升高为主,透析程序中血压升高较透析间期为甚;(2)血压波动规律,收缩压在透析程序中于穿刺、进食、回血时呈现3个小高峰,引血,回血前30min略趋下降,回血后2-4h呈较高趋势,舒张压总体波动较平坦;(3)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基本消失;(4)透析时的血压波幅、间期的平均动脉均与左室重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5.
我们于1995年4月~1995年10月采用24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bloodpressuremonitoring,ABPM)的方法,观察26例高血压病患者用药前、后的血压变化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高血压病患者26例,诊断标准符合1978年WHO的诊断标准。男17例,女9例,年龄42~64岁,平均50.6文6·8岁。I期8例,D期卫8例。所有患者于受试前均未服降压药物或停药2周以上。2方法与结果于用药前及用药后4周行ABPM。动态血压监测仪系美国Pul。e一Metric公司生产DP500OA动态血压监测仪。测量血压的间隔时间为,白昼(7~22时则.shl次…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见病之一,也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对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和观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们进行了动态血压监测刮痧治疗高血压的观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与连续护理对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将6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6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及临床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连续护理。结果:干预组医嘱依从性各维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至第3个月末,干预组血压值(收缩压、舒张压)控制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应用动态血压监测指导下的连续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干预效果及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透析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及护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透析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状况,找出护理规律。方法对44例透析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1)透析高血压以收缩压升高为主,透析程序中血压升高较透析问题为甚;(2)血压波动规律,收缩压在透析程序中于穿刺,进食,回血时呈现三个小高峰,引血,回血前30min略趋下降,回血后2-4h呈较高趋势,舒张压总体波动较平坦;(3)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基本消失;(4)透析时的血压波幅,间期的平均动脉压均与左室重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以上结果使我们对透析高血压有了深层次认识,对提高透析护理质量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探讨相应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2年11月在心内科治疗的84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动态血压健康教育、监测及护理。对两组患者的血压波动情况及血压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 h血压波动有明显节律性,每日7:00左右达第一高峰,19:00左右达第二高峰,24:00的血压最低,但血压波动曲线的上升速度和下降速度变缓。经护理后,观察组24 h平均收缩压为(135.3±15.2) mmHg,24 h平均舒张压为(82.1±6.3)mmHg,24 h平均脉压差为(53.2±5.1)mmH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9846,-9.3358,1.9989;P<0.05)。结论24 h动态血压监测可以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情况进行动态而客观地监测,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在与高血压发病的相关因素中,除躯体因素外,心理、社会因素也占有重要的地位[1]。言语是人类特有的表现思维与进行社交活动的工具。护理人员的言语对患者有较大的影响,如护理人员的言语不清、语义模糊,可使患者病情出现反复甚至加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远程血压监测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自我护理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实施远程血压监测管理,对照组采用门诊常规管理,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血压平均水平,并采用高血压自我护理量表-行为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情况。结果干预后试验组收缩压(t=3.43,P0.001)、舒张压(t=2.83,P0.001)均低于对照组患者;自我护理行为中试验组患者有氧运动、饮食控制、戒烟限酒、血压监测、服药依从性、体重管理、心理减压和定期就诊8个维度得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高血压患者实施远程管理有利于降低患者血压、提高其自我护理水平,是实施慢性病管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根据WHO/ISH(1999)高血压诊断标准,即收缩压≥140mm Hg,舒张压≥90mm Hg,选择本院心内科住院及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54±6)岁,高血压病程(8±7)a。排除各种继发性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者。1.2方法本研究采用开放自身前后对照试验。国产苯磺酸氨氯地平(商品名:安内真)由江苏省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提供。符合入选条件者停用一切影响血压的药物,服用安慰剂2周后符合条件者进入试验。每日8:00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1次,每次5mg,共6周。每周随访1次,记录患者血压、心率及…  相似文献   

13.
监测了老年高血压162例和老年非高血压267例24h动态血压。结果表明,老年高血压组的动态血压波动规律呈双峰双谷型,血压波动范围大;老年非高血压组的动态血压波动规律与其相似,但血压波动范围较小,两组昼夜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无显著性。这对指导老年高血压患者合理应用降压药物,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 选择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123例和对照组124例,干预组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心内科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态血压参数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24 h SBP、24 h DBP分别为(121.6±9.7),(82.7±7.9) mm Hg,均低于对照组的(124.7±10.1),(84.3±8.1)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01,1.968;P <0.05);两组患者其他动态血压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治疗后勺型血压比例较前升高,血压晨峰发生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023,4.562;P <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勺型血压、血压晨峰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长期药物治疗的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对33例老年期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监测(ABPM),观察血压峰值、计算血压负荷值、昼夜变化率等。分别以血压增高次数、血压负荷值为动态血压的主要诊断标准,观察降压药物的疗效。结果33例患者中仅有4例(12.1%)血压负荷值〈10%,88%以上的患者血压控制的不理想,且仍为收缩期血压的增高。药物剂量不足,不能坚持长期按时用药和用药长时间不更换,不能因人而异是治疗效果欠佳的主要原因。结论动态血压监测是根据个体血压增高的特点、血压峰值的时间指导患者灵活、科学用药的有效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6.
赵秀英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1):2016-2016,F0003
高血压是心血管最常见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收缩压和舒张压都可以独立预测心血管事件.其患病率、致残率高,危害甚重,而且因多数高血压患者无自觉症状,致残甚至致命性的脑卒中可能是患者首发的临床表现,被称为隐形杀手.血压测量是高血压防治的重要环节.按测量的形式分自测血压、诊室血压、动态血压.长期以来,临床上主要依靠诊室测量血压(CBP),但CBP常受到心理及人为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局限性;而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BPM)经过30余年的发展和完善,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在欧美国家已被认为是高血压诊治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51例中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参数及其与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的关系。方法对初诊无其他器质性疾病的中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进行超声心动检查。根据血压动监测的昼夜节律将其分成杓型、非杓型、反杓型、超杓型等类型;计算出脉压(PP)、脉压指数(PPI)和血压负荷(BPL)。探讨不同类型血压变化对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男性24 h DBP、d DBP和n DBP水平都高于女性(P<0.05)。男性杓型高血压组患者LVEF值均值(P<0.01)、非杓型高血压组患者LVEF值均值(P<0.01)、超杓型高血压组患者LVEF值均值(P<0.01)均大于反杓型高血压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杓型高血压组患者LVEF值均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PPI对LVEF的影响大于PP及BPL。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出的不同昼夜节律高血压患者临床分型对心室重构有临床指导意义,并且PPI对心功能影响大于PP及BPL,PPI是监测心脏结构改变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8.
张萍  瞿杨  张彩华 《上海护理》2009,9(6):41-42
老年认知障碍,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其中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更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之一,也是老年性痴呆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与Alzhe.imer病相当。现有的研究中提示血压状态的稳定与否直接与老年人群的认知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高血压可使得高龄患者罹患痴呆的风险率显著增加,因此有效控制老年患者的高血压情况对预防痴呆的进一步加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对高血压合并老年认知障碍患者与单纯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进行了监测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我们对40例轻中度高血压病人进行氨氯地平5mg,1次/d,连续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24h动态血压变化及药物降压的谷/峰比(T∶P)。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自门诊检查中发现的轻中度高血压病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38~76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