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肾病综合征合并特发性急性肾功能衰竭10例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章友康  姜筠 《中华内科杂志》1995,34(3):157-160,T000
1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在病程中合并无明显诱因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其临床特征均为大量蛋白尿,高度水肿,病程中突发少尿,尿渗透压降低,肾功能急骤性恶化,血肌酐及尿素氮升,高肾脏病理组织学显示肾小球无明显病变或轻微病变,但多数病人肾间质高度水肿及部分病人有肾小管上皮细胞呈灶状脱落坏死,经利尿、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治疗肾功能逐步恢复正常,提示肾病综合征合并特发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并不少见,发生率为肾功能逐步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间质性肾炎”一词用于特指一种临床病理状况,其特征为患者与多种药物接触后,发生轻重不等的肾功能衰竭。本文详细分析了25份连续活检之肾标本,其组织学表现为肾小管与间质病变和间质炎症均颇显著,且较肾小球的改变更为严重。绝大部分患者有急性肾功能衰竭。有肾小管炎的标本计10份,无肾小管炎的共15份。前者中9份的间质有嗜酸细胞[内4份有肾小球肾炎或肾小球硬化,但无动脉炎(B组);4份既无  相似文献   

3.
小管-间质性肾病是指病变累及肾小管及间质,而出现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的一组疾病。本组疾病最后导致肾功能衰竭者约占慢性肾功能衰竭总数的25%。表明这类疾病很常见,其重要性不亚于肾小球疾病。小管-间质性肾病有原发性与继发性之分,但其病因大体可分为五类:①毒素、毒物直接损害肾小管及肾间质;②触发肾小管间质的免疫反应;③肾内血流动力学改变;④肾内微循环障碍;⑤集合管系统梗阻。尽管这些肾损害的病因、发病机理及病  相似文献   

4.
由肾皮质部的间质纤维化所引起的肾小球滤过率受损,可见于各种炎症性和非炎症性肾脏病变。对近端肾小管的形态学测量研究,能取得有关间质纤维化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途径的更多知识。40例肾活组织其中30例为各种肾脏病变(不包括急性肾功能衰竭),平均37.1±15.8岁,10例无肾脏病理学改变者作对照,年龄为16~46岁。分别测量并计算近端肾小管总面积,肾小管上皮细胞面积和肾皮质部的间质体积,同时测定血肌酐浓度和内生肌酐清除率,然后分析上述各参数之间的关系,经过统计学处理后所得结果显示:①血肌酐浓度与近端肾小管总面积及肾小管上皮细胞面积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②肾皮质部的间质体积与近端肾小管总面积和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面积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③血肌酐浓度与肾皮质部的间质宽度呈明显的正相关。④患者年龄与肾皮质部的间质体积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且与血肌酐浓度也明显有关。⑤未发现患者年龄与近端肾小管总面积以及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面积之间有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粘附分子P-选择素与树突状细胞(DC)在IgA肾病(IgAN)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探讨P-选择素及DC与肾小管间质病变以及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经肾活检和临床资料确诊的IgAN患者45例,根据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分为3组:轻度组29例,中度组10例,重度组6例;10例正常人肾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IgAN患者肾组织中P-选择素表达;免疫双标记染色与荧光图像分析法,观察CD1a CD80 DC在肾组织中的分布,并探讨DC与患者肾小管间质病变及肾功能损害的关系.结果:①P-选择素在正常肾组织中基本不表达,在IgAN肾组织中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广泛高表达,重度组肾小管间质表达明显强于轻、中度组,且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轻重显著相关.②正常人肾组织中基本未见CD1a CD80 DC分布,IgAN肾组织中以肾小管间质为主分布明显增多;其在患者肾小管间质的分布于重度组明显高于轻、中度组,亦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及血肌酐显著相关.此外,CD1a CD80 DC在患者肾小管间质分布与P-选择素表达明显相关.结论:P-选择素尤其DC可能参与了IgAN肾小管间质病变的免疫病理损伤机制,且推测DC肾炎组织迁移聚集可能与P-选择素介导有关.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肾病 (DN)是糖尿病重要的慢性并发症 ,是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 DN中肾小球病变得到了广泛关注 ,肾小管间质的病变却未引起足够重视。糖尿病初期表现为肾小管肥大、肾小管管腔扩张、肾小管基底膜增厚 ,晚期则出现肾小管萎缩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部位常伴有肾小球纤维化 ,但也可以不伴有肾小球纤维化。与此病理表现相对应 ,尿白蛋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 38.4 6 %可以出现尿肾小管蛋白水平增高 [1 ]。这说明肾小管间质的损害并不依赖肾小球病变 ,是 DN的重要病理变化之一。所谓肾纤维化就是指细胞外间质过度沉积…  相似文献   

7.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义而言,急性肾功能衰竭可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本诊断标准指的是狭义的急性肾功能衰竭,亦即是急性肾小管坏死(ATN)。ATN占全部广义的急性肾衰的75%左右,属危重病急救医学的范畴。一、常继发于各种严重疾病所致的周围循环衰竭  相似文献   

8.
整合素在急性肾衰肾小管梗阻中的作用及去整合素的治疗作用涂阳科关键词整合素急性肾衰肾小管病变中图法分类号R692.5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就肾单位水平而言,主要发病机理有:肾小管梗阻学说、原尿反漏学说、肾血流动力学改变学说等〔1〕。不同...  相似文献   

9.
黎君君  梁正林 《内科》2009,4(5):732-73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患者的临床及其肾穿活检的病理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分析29例PNS并发ARF患者的临床及肾穿活检病理特点、治疗及其预后情况。结果29例患者出现大量蛋白尿及低蛋白血症。血尿素氮、肌酐进行性升高,肾穿活检病理检查提示以微小病变型肾病多见(18例占62.1%)。经治疗后25例肾功能恢复正常。占86.2%。19例临床症状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4例无效。结论PNS并发ARF常见于微小病变型肾病,部分病例有轻度系膜增生与肾小管损害及间质病变,早期进行综合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中药引起肾功能不全伴范可尼综合征六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Yu Y  Zheng FL  Li H 《中华内科杂志》2003,42(2):110-112
目的:进一步探讨中药所致肾损害伴范可尼综合征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中药所至肾损害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和转归情况。结果:6例病人均在服用中药后出现肾脏病变,其所服中药成分中明确含有木通,4例表现为快速进展性肾衰竭,1例用药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肾功能正常。其主要临床表现为:(1)多饮多尿、贫血、血肌酐明显升高。(2)近端小管酸中毒伴糖尿、氨基酸尿、低分子蛋白尿(尿β2m升高)、低尿酸血症和低磷血症。(3)肾活检显示以小管间质病变为主,大片肾小管萎缩或扩张,小管上皮细胞浊肿、脱落,间质少量以单核为主的淋巴细胞浸润及大片纤维化,小动脉壁可增厚;肾小球无病变或轻度系膜细胞增生。(4)经糖皮质激素治疗28-17个月后,2例肾功能稳定;1例对症治疗2个月后肾功能正常,但32个月后仍有肾小管酸中毒;另3例病情无明显改善。结论:木通等中药引起的肾脏病变可以合并范可尼综合征;糖皮质激素对木通等中药所致肾脏继发的肾小管间质病变是否有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急性肾功能衰竭系指肾小球滤过率骤然(通常为一过性)降低,可伴有或不伴有少尿。梗阻、肾脏灌注减少、各种肾小球肾炎、脉管炎或毒素等可促使这种情况的发生。本文主要讨论由“急性肾小管坏死”引起的急性实质性肾功能衰竭。但在组织学或功能检查时未必能证实有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肾功能衰竭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肾后性肾功能衰竭可归咎于梗阻。无尿且腹部平片肾脏正常或增大通常提示梗阻。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皮质坏死或两侧肾动脉血栓栓塞亦可引起无尿。在急性肾小管坏死的最初12~24小时可出现无尿。无尿和多尿交替出现  相似文献   

12.
脑损伤时可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动物实验证明,脑损伤时肾脏血管收缩,进而引起肾功能障碍。本文复习文献并报告两例颅内损伤引起的肾功能衰竭,两例均见肾血流减少及肾皮质外带肾小管坏死,而髓质旁肾单位则损伤轻微。例1,女,19岁,在两次癫痫大发作中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二次均有高渗性尿液,水排泄不良,说明肾浓缩能力仍存在。第二次发作后死亡。尸检发现肾皮质肾单位的肾小管坏死。脑左额顶区有两处血管瘤性血管畸形。例2,男,45岁,在3天的癫痫大发作中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为高渗尿液及水排泄不良,虽经透析疗法,病人仍死亡。尸检发现肾小管坏死,主要在皮质部,而髓质旁肾小管则完好。大脑皮层及部分皮层下有许多囊虫结节和钙化。  相似文献   

13.
血管紧张素Ⅱ与肾脏间质纤维化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据近年来实验和临床研究,许多肾脏疾病可以引起肾小管间质炎症反应、间质纤维化和肾功能丧失。有关学者发现,肾小管间质的病理损伤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而在多种病因所致慢性肾间质纤维化发病过程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  相似文献   

14.
急性间质性肾炎(acute interstitial nephritis,AIN)是一种病变累及肾脏间质与肾小管的急性肾功能不全,确诊需要肾活检。虽然一些尿液检查诊断指标用于不同类型的急性肾功能不全病人已有深入研究,但在 AIN 则罕有报道,且结果也不一致。为此,  相似文献   

15.
肾病综合征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19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肾病综合征(NS)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病理类型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对19例NS合并ARF患者进行肾活检,治疗方案根据病理特征做相应调整,观察治疗前后肾功能的变化。结果 微小病变8例,系膜增生性6例(轻、中度增生各3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1例,膜性肾病1例,IgA肾病2例,膜增生性肾炎1例。肾间质水肿、肾小管细胞病变为共性病理改变。治疗后恢复12例,好转6例,死亡1例。结论 NS合并ARF可见于多种病理类型,以微小病变及系膜增生为主,及时活检有助于NS合并ARF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急性肾衰大鼠肾组织细胞周期调节蛋白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缺血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肾组织细胞周期调节蛋白cyclinE和CDK2的表达及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增生的。方法:建立缺血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大鼠模,分别在第0、2、7、10、14天处死,以生化分布情况。结果:大鼠SCr值在缺血再灌注第2天开始显著增高,第7天最高,第10天开始降低,第14天基本降至正常,对照组肾组织细胞增生指数(PI)0.1%,肾缺血后第2、7、10和14天PI分别为14.8%、30.9%、23.6%和12.4%。cyclinE和CDK2蛋白在肾组织内分布于皮质肾小管,少数在间质,且肾缺血后第2天表达弱阳性(+,第7天表达强阳性(+++),第10天表达阳性(++),第14天表达弱阳性(+);肾小球内基本无表达,结率:缺血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肾组织cyclinE/CDK2蛋白表达增强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增生程度相一致。表明cyclinE和CDK2是调控缺血性急性肾衰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增生的关键蛋白。  相似文献   

17.
临床药学     
20012906老年人应用万古霉素的肾毒性观察/杨继红…/中华肾脏病杂志一2001,17(D一46一49 22例严重肺部感染和肾孟肾炎老年患者,将万古霉素的血药谷浓度控制在5~10,,g/ml,平均用药疗程8天,有5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其中2例经治疗后肾功能好转,3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尸解病理报告为双肾近曲小管结构不清,小管细胞坏死脱落.肾小球基本正常.符合急性肾小管坏死。万古霉素的肾毒性还与合用氨基糖贰类抗生素、速尿、环抱素A、二性霉素B等药物密切相关。该组5例发生急性肾功能衰蝎患者曾大量使用速尿这也可能进一步加重了万古霉素的肾毒性。…  相似文献   

18.
木通所致肾小管间质肾病及其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71,自引:1,他引:71  
目的探讨木通及相关中成药物所致肾小管间质肾病(MT-TIN)的临床病理特点,初步分析影响肾功能的相关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MT-TIN病人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根据病理分为急性、慢性轻型和慢性重型组,对临床和病理指标进行半定量及相关分析,探讨其服药与发病、临床病理、治疗与转归特点,并与抗菌药物所致急性肾小管坏死(A-ATN)或急性间质性肾炎(A-AIN)加以比较.结果MT-TIN以乏力、消化道症状、多尿及夜尿增多为主要临床症状,常有明显肾小管功能障碍并可伴肾小球功能异常,特征为无明显尿镜检异常,以及病变早期无贫血.主要病理特点为急性期肾小管上皮细胞严重变性、坏死、脱落,形成裸基底膜,细胞再生差,肾间质少有细胞浸润,纤维化病变出现早;慢性期肾小管逐渐萎缩,肾间质弥漫纤维化.病人血肌酐(Scr)增高,并与贫血及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经停药,多数病人在2个月内病情可稳定.MT-TIN病人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均与A-ATN或A-AIN有明显不同;其多数与过量或长期间断应用木通煎剂及含关木通的中成药有关,少数病人常规用药也可发病.结论MT-TIN是一类特殊类型的药物性肾小管间质疾病,主要与应用木通类药物不当有关,应尽可能避免应用含马兜铃酸的木通类药物,并对用药病人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9.
急性间质性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诊治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间质性肾炎(acuteinterstitialnephritis,AIN)是一组多种病因引起的以短时间内发生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间质水肿、肾小管不同程度受损伴肾功能不全为特点的临床病理综合征,肾小球和肾血管多正常或轻度病变。1898年,Councilman在对一组白喉和猩红热患者尸检时首先提出了这一名称。因其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小管损害,故也称为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ATIN)。急性间质性肾炎的发生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较大差异,据文献报道,在大量肾活检病例中,急性间质性肾炎约占1%~2%,在因急性肾衰行肾活检的患者中约占5%~15%[1]。近年来,随着各种…  相似文献   

20.
术通所致肾小管间质肾病及其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晓玫  杨莉等 《中华内科杂志》2001,40(10):681-687,I003
目的 探讨木通及相关中成药物所致肾小管间质肾病(MT-TIN)的临床病理特点,初步分析影响肾功能的相关因素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MT-TIN病人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根据病理分为急性、慢性轻型和慢性重型组,对临床和病理指标进行半定量及相关分析,探讨其服药与发病、临床病理、治疗与转归特点,并与抗菌药物所致急性肾小管坏死(A-ATN)或急性间质性肾炎(A-AIN)加以比较。结果 MT-TIN以乏力、消化道症状、多尿及夜尿增多为主要临床症状,常有明显肾小管功能障碍并可伴肾小球功能异常,特征为无明显尿镜检异常,以及病变早期无贫血。主要病理特点为急性期肾小管上皮细胞严重变性、坏死、脱落,形成裸基底膜,细胞再生差,肾间质少有细胞浸润,纤维化病变出现早;慢性期肾小管逐渐萎缩,肾间质弥漫纤维化,病人血肌酐(Scr)增高,并与贫血及肾间质纤维程度密切相关。经停药,多数病人在2个月内病情可稳定。MT-TIN病人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均与A-ATN或A-AIN有明显不同;其多数与过量或长期间断应用木通煎剂及含关木通的中成药有关,少数病人常规用药也可发病。结论 MT-TIN是一类特殊类型的药物性肾小管间质疾病,主要与应用木通类药物不当有关,应尽可能避免应用含马兜铃酸的木通类药物,并对药病人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