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测208例苯接触作业工人和非接触的对照组淋巴细胞微核指标,以了解作业场所苯浓度与慢性苯中毒的人群早期效应的有效监测指标淋巴细胞微核检出率的相关性.方法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血常规分别采用改良培养法,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组间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分别用U检验和X2检验.结果作业场所苯浓度在国家卫生标准下限,白细胞总数在正常范围内,工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且与作业场所苯浓度及接触时间呈量效和时效性正相关;同时还发现WBC 正常,淋巴细胞相对比例偏高(40.3~47.3%)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18~24%)组与淋巴细胞微核阳性率增高也存在正相关.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能有效敏感地反应慢性苯中毒的早期效应(如苯及其代谢产物致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或形成微核等改变),淋巴细胞相对比例及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也可以有间接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苯的不同给药浓度对骨髓红细胞微核改变的影响,拟建立一种理想的苯中毒模型,为进一步苯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昆明种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1个对照组,4个实验组,每组10只.对照组单纯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在每周一、三、五皮下注射苯制剂,并按所给苯剂量分为B1组(0.5 ml/kg体重)、B2组(1.0 ml/kg体重)、B3组(1.5 ml/kg体重)、B4组(2.0 ml/kg体重),各实验组分别于给苯前及给苯1、2.3、4周后称重动物,检测外周血及骨髓中红细胞微核的变化等指标.结果 ①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三项指标B1、B2组只部分指标改变,B3、B4组在给苯4周后全部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实验组小鼠外周血及骨髓红细胞微核率随着苯注射时间的延长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在第3周出现高峰后,第4周下降.③第4周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明显上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苯中毒可以导致小鼠外周血成熟红细胞和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的增高,以此可作为检测骨髓红细胞受抑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与手工分类白细胞计数方法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住院患者新鲜抗凝全血标本100例,3小时经美国雅培3200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计数后,制作薄厚适宜的血涂片,经瑞氏姬姆萨染液柒色后进行手工分类镜检.结果 仪器法与手工分类法相关性比较,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差别无显著性,相关性以在正常范围内最佳,嗜酸性粒细胞在<2%时差异有显著性,随着所占比例的增高,特别是>5%时差异无显著性,而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汁数两种方法差异有显著性,相关性低.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分类计数仪器法优于镜检法;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在正常范围内时可以仪器分类结果报告;当单核细胞大于正常范围时,应进行人工镜检查进行复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嗜碱性粒细胞在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价值。方法取已经确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涂片、骨髓涂片,计算嗜碱性粒细胞比例。结果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可见嗜碱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结论嗜碱性粒细胞比例绝对性增高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某橡胶厂职工职业危害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凌云  侯文权  侯文锋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4):1436-1437,1439
目的研究某橡胶厂苯对接触工人的职业危害,为采取防护措施、保护工人身体健康提供依据。方法对沭阳县某橡胶厂工作场所空气进行采样检测分析,并对接触和不接触苯的工人进行健康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外周血血常规、凝血功能、X线、B超、心电图等。结果该厂工作场所空气中苯浓度严重超标,苯最高浓度为528.0mg/m3。苯接触组工人具有一定的神经系统症状和消化系统症状,外周血血常规各项指标下降人数及X线、B超、心电图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从事橡胶作业的工人出现比较明显的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症状,并有外周血液系统的改变,应加强对职工的健康监护并采取有力措施减少苯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作者就肠道蠕虫感染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相关性,对165例成人进行了抽样观察(见附表),发现正常成人与不同蠕虫感染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的绝对数有很大差别。经统计学处理,正常人群与单纯蛔虫感染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数的平均值相比,P<0.001,二者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即:蛔虫感染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的绝对数平均值显著高于正常人群。钩虫感染,鞭虫感染,钩虫合并蛔虫感染,或鞭虫合并蛔虫感染者与单纯蛔虫感染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的绝对数的平均值相比,经 t 检验,P<0.001。即:前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数的平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过敏性哮喘中钙离子含量和分布,及与周围血白细胞分类关系.方法:检测过敏性哮喘豚鼠模型血浆及淋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同时涂片检查其周围血白细胞分类.结果:单因素分析见过敏性哮喘发作后期血浆钙上升,激素干预后下降;淋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在哮喘发作后即有一定程度上升,并有时间依存性,激素干预后仍呈上升趋势.周围血白细胞分类以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明显,但升高速度较慢,激素对淋巴细胞比率有早期干预作用.多因素分析见嗜酸性粒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的增高趋势与钙离子一致,糖皮质激素对淋巴细胞和血浆钙的即刻降低作用一致.结论:过敏性哮喘发作后,血浆与淋巴细胞内钙离子升高,且有时间依存性,嗜酸细胞和淋巴细胞比率后期上升,两者呈正相关.激素对血浆钙离子浓度有控制作用,对嗜酸及淋巴细胞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患者的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状况。方法:选用100例嗜酸性粒细胞>5%和145例单核细胞>8%受检者的静脉血,用KL型肿瘤免疫图像分析系统检测T淋巴细胞的Ag鄄NORs含量(I.S%值)。结果: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者的T淋巴细胞的Ag鄄NORs含量(I.S%值)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我们可用血液分析仪帮助筛选。  相似文献   

9.
木村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建林 《新医学》2010,41(7):421-423,426
木村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累及头颈部浅表淋巴结及软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属少见病。该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头颈部无痛性皮下软组织肿块,大涎腺和周围淋巴结常受累,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和血清IgE增高。组织病理学以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增生及局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点。对无症状及无损伤外观的病灶可暂时观察。目前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0.
1 病历简介男 ,6 1岁。 2 0 0 1年 4月因发热、上腹巨大包块、血常规检查发现WBC增高 (2 30× 10 9/L)收住院。血片分类 :中性中幼粒细胞 0 .11,中性晚幼粒细胞 0 .2 2 ,酸性晚幼粒细胞 0 .0 2 ,中性杆状核 0 .37,中性分叶粒细胞 0 .2 1,碱性分叶核细胞 0 .0 1。骨髓涂片示增生极度活跃 ,粒∶红为 4 8.2∶1,粒系占 96 .4 % ,中、晚幼粒比例明显增高 ,嗜酸、嗜碱细胞比例亦增高 ,红系、淋巴细胞增生受抑 ,碱性磷酸酶积分 3,ph染色体阳性。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口服羟基脲、马利兰等药物治疗 ,脾脏回缩至正常大小 ,WBC值恢复正常范围 …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Sysmex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分类功能。方法仪器检测338例非白血病标本共4组,其中WBC减少组86例,WBC正常组127例,WBC增高组125例.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组39例;同时进行血涂片人工分类。结果仪器与人工镜检白细胞分类,在WBC正常、增高或减低各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两者相关性良好(r〉0.900),而单核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两者相关性较差(r〈0.700);嗜酸性粒细胞在WBC正常、增高及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组,两者有较好的相关性(r〉0.900)。在WBC正常、增高或减低各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镜检法明显高于仪器法(P均〈0.001);而单核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则镜检法明显低于仪器法(P均〈0.001)。结论Sysmex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可准确分类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并且可在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标本中准确分类嗜酸性粒细胞。而单核细胞分类两者结果差异较大,且仪器对有异常细胞存在的标本又可能不分类,说明高档次的血细胞分析仪也仅可作为全血细胞分析的一种过筛手段,其异常细胞的检测能力仍然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有机磷农药乐果对体外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乐果溶液处理培养中的淋巴细胞,观察其微核率的变化,并用χ2检验方法做显著性检验。结果实验组微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乐果对体外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剂量~(60)Co辐照血血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了解经不同剂量60 Co辐照血红细胞、白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 )、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 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果 经不同剂量60 Co辐照后血液部分嗜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 ,出现细胞超微结构异常与细胞凋亡现象 ,占有核细胞的 7%~ 2 4 %。且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 ,嗜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超微结构发生异常与凋亡比例也有所增加。未发现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与红细胞超微结构的异常。结论 经 1 5~ 35GY60 Co辐照后血液除部分嗜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超微结构有影响外 ,其他血细胞超微结构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过敏性疾病患者的血清总IgE浓度和过敏原特异性IgE(sIgE)强度。方法测定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总IgE浓度和sIgE强度,测定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结果患者血清总IgE浓度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无相关性(r=0.398,P0.05),血清总IgE和sIgE总强度呈正相关(r=0.543,P0.01)。血清总IgE与sIgE最大强度呈正相关(r=0.550,P0.01),血清总IgE与血清sIgE种类数呈较弱正相关(r=0.329,P=0.01)。sIgE强度相同的患者,其吸入性和食入性抗原的血清总IgE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总IgE浓度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r=0.420,P0.05)。结论过敏性疾病患者的血清总IgE随患者年龄增高而增高,其与sIgE总强度和最大强度相关,与sIgE种类相关较弱,与抗原的进入途径无关,与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雾化诱导痰液嗜酸性粒细胞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对过敏性哮喘诊断价值。方法对34例过敏性哮喘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超声雾化诱导引痰,并同时检测痰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过敏性哮喘患者痰液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率为67.2%,健康对照组阳性率为0.13%(P<0.01);过敏性哮喘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率为11.3%,健康对照组阳性率为0.07%(P<0.01)。结论诱导引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对过敏性哮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并且较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更为敏感,且易于检测,有利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甲型H1N1流感患者白细胞分类的变化分析,并与健康人群比较,探讨白细胞分类在甲型H1N1流感临床诊断或筛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PCR核酸检测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采静脉血用sysmex XE-2100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做白细胞分类,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 甲型H1N1流感患者白细胞分类与正常人群相比较,其中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T)及嗜碱性粒细胞(BASO)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淋巴细胞(LYMPH)、单核细胞(MONO)和嗜酸性粒细胞(EO)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白细胞分类中单核细胞比例和计数的增高对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作为甲型H1N1流感早期诊断或筛检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分析结果。方法采用SysmexXS-1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了261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外周静脉血,并对其中76例做了血涂片细胞形态观察。结果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中位数为5.03×109/L,范围为(1.5~18.59)×109/L。分类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者占54.8%。涂片镜检异形淋巴细胞的阳性率为65.8%,单核细胞比例增高的占41%,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的占9.6%,减低的占14.6%。结论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白细胞多为正常(85.1%)或减少(12.6%),增多者仅占2.3%;分类以淋巴细胞增高为主,其次为单核细胞比例轻度增高者,形态可见部分患者异形淋巴细胞轻度增高。  相似文献   

18.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引起的脑膜炎10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由广州管圆线虫引起脑膜炎的脑脊液细胞学变化特征。方法应用脑脊液细胞玻片离心仪收集细胞。结果周围血液及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均明显增高,特别是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比周围血液增高更加显著。结论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增高,对确诊由广圆线虫引起的脑膜炎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外周血中常见的白细胞有嗜中性粒细胞(NEU)、嗜酸性粒细胞(EOS)、嗜碱性粒细胞(BAS)、单核细胞(MON)、淋巴细胞(LYM)5种,其中嗜酸性粒细胞约占0.5%~5%,我们在工作中偶遇2例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高者,嗜酸性粒细胞高达88.2%,我们对此病例进行2年随访,现分析如下。1病例介绍病例1,患者女,城镇居民,44岁,于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常因进食诱发,腹泻,每日6~7次,水样便,泄前剧疼,无脓血便,无发烧,无心慌,无黄疸。体检:发育正常,一般情况可,神志清,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无出血点,胸骨无压…  相似文献   

20.
白细胞从形态学上一般可分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细胞、中幼细胞、早幼粒细胞、原始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等.传统手工分类是通过镜检100或200个细胞来统计结果.该方法有两个技术局限.其一,重复性误差较大.常规细胞,如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其重复误差超过25%.比例小于10%的细胞,重复误差可达到100%.其二,对细胞类型的判定易受操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传统的瑞氏染色分类细胞,是根据涂片上细胞的大小形态、核形、核质比例、内含颗粒、染色情况等标准来辨别细胞的类型,对形态相似的细胞,如异常淋巴细胞和正常淋巴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与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细胞与单核细胞,不容易区分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