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药外治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又称面神经炎,周围性面瘫,或贝尔麻痹(Bell palsy),是指由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一种急性周围性面瘫(proso plegia),俗称“口眼歪斜”。一般认为其致病原因,多由脉络空虚,外邪乘虚侵袭面部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如果治疗不当,可留有表情肌瘫痪后遗症。  相似文献   

2.
<正>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Bell麻痹(BP),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一种周围神经病。BP可引起面部肌肉瘫痪、表情障碍和心理障碍,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到目前为止,BP的确切病因尚未明确。近年来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均表明BP与病毒感染有关,特别是与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及其感染后的免疫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3.
帅毅 《内科》2009,4(1):154-155
面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病,是指茎乳管内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亦称Bell氏麻痹。主要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瘫痪,不能皱额,额裂消失,眼裂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口角歪斜,病侧鼻唇沟变浅等。我院2004年2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急性面神经炎患者97例,经过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针刺患侧“反映点”配合面肌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7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人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面肌训练和基础药物治疗,联合组给予面肌训练,基础药物治疗联合针刺患侧“反映点”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面肌功能简易评分量表(portmann)、面部对称详细评价系统(DEFS)评分、临床疗效和治疗满意度。结果 治疗后,两组面肌功能评分和面部对称性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疗效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联合组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8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治疗后,联合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67%与81.40%,P=0.014)。结论 针刺患侧“反映点”配合面肌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可增强病人面肌功能,改善面部对称性,提高临床疗效和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毫针穴位针刺联合面瘫散口服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选取穴位施以毫针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口服面瘫散治疗,持续治疗2周。治疗后评价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治疗前后两组面神经功能分级、面神经麻痹症状评分和面部残疾指数[面部残疾躯体功能指数(FDIP)、面部残疾社会生活功能指数(FDIS)]。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治疗前两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分级、面神经麻痹症状评分、FDIP、FDI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面神经功能分级降低情况高于对照组,抬额受限、皱眉受限、闭眼异常、耸鼻受限、患侧面肌肌力障碍等面神经麻痹症状评分均高于对照组,FDIP高于对照组而FDIS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联合应用毫针穴位针刺和面瘫散口服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能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减轻面肌损伤,消除其症状体征,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周期性麻痹为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多呈周期性、弛缓性四肢无力甚至瘫痪。。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引起的周期性麻痹在临床上多见,是甲亢性肌病的常见类型。该病起病常较突然,持续时间较短,数小时至数日后可自行恢复,发作期血清钾水平较低,问歇期可完全正常。  相似文献   

7.
一般资料本组32例面神经麻痹病人,起病多急,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个别病人起病前数日有同侧耳后、耳内、乳突区面部轻度疼痛。男20例,女12例;年龄20-30岁8例,30-38岁18例,38-50岁6例。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中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 又称面神经炎、周围性面瘫,或贝尔麻痹(Bell palsy),是指由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一种急性周围性面瘫(prosoplegia),俗称"口眼歪斜".一般认为其致病原因,多由脉络空虚、外邪乘虚侵袭面部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如果治疗不当,可留有表情肌瘫痪后遗症.治疗上目前采用针灸、中药、西药、理疗治疗,且疗效肯定.但单以中药治疗此病的较少.现对检索到的关于单用中药治疗特发性周围性面瘫的文章中相关信息进行综述.因为所有文章记载均有较好疗效(有效率87%~100%),故本文对各篇文章疗效部分不做综述.  相似文献   

9.
正周围性面瘫又被现代医学称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面神经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绝大多数为单侧发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运动无力或瘫痪,如抬眉无力、闭眼困难、流泪或眼干、口角偏斜、示齿不全等,或伴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部分可见乳突部疼痛、外耳道及鼓膜上出现疱疹,则称为Ramsay Hunt综合征。本病以20岁~40岁男性偏多~([1])。马云枝教授治疗面瘫注  相似文献   

10.
针灸配合口内放血涂芥茉法治疗颜面神经瘫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之34例面神经瘫痪,为五五年到五七年内,经临床明确诊断而行针灸治疗的,发病较久者,采取门诊治疗,而新近发病者,则住院治疗。其中患贝尔(Bell)氏面瘫30例,占88%;其他4例,占12%;内有33例收到不同程度的疗效,使我们初步明确了针灸治疗该疾患的价值,并取得些微体会,愿就正于同道。面神经瘫痪的原因,多为血循环失调,直接危害神经纤维之营养,结果发生缺血性麻痹,或因炎性变,使神经受压迫。此外耳的疾患、腮腺炎、梅毒、肿瘤亦能引起。文中34例,其中30例贝尔氏面瘫,多由感冒所致,此外两例由脑溢血引起,一例慢性中耳炎引起,另一例则是淋巴肿瘤压迫所致。针灸治疗面神经瘫痪的原理,主要是激发  相似文献   

11.
孙觊  马涤辉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5):3777-3778
眼肌麻痹是常见的一组临床症状,包括眼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复视及瞳孔改变。本文通过回顾性总结以眼肌麻痹为主要首发症状,且不伴有肢体瘫痪的住院患者的各项资料,对引起眼肌麻痹的病因及相应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1临床资料回顾性总结我院1999~2009年收治的以眼肌麻痹为主要首发症状且不伴有肢体瘫痪的住院患者86例。男44例,女42  相似文献   

12.
周期性麻痹为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多呈周期性、弛缓性四肢无力甚至瘫痪[1].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引起的周期性麻痹在临床上多见,是甲亢性肌病的常见类型.该病起病常较突然,持续时间较短,数小时至数日后可自行恢复,发作期血清钾水平较低,间歇期可完全正常[2].  相似文献   

13.
Bell麻痹,又叫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西医认为此病由于风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引起面神经局部的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的缺血水肿,致使面神经受压和脱髓鞘。祖国医学称Bell麻痹为面瘫、口噼,多由于素体虚弱,禀赋不足,劳累过度,起居不慎,以至气衰血少,营卫不调,络脉空虚,外邪侵入面部阳明、少  相似文献   

14.
孙若鹏  李保敏 《山东医药》2001,41(11):46-47
瘫痪是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临床上以随意肌运动障碍为特征,表现为肢体、躯干或面部肌肉活动减弱或消失,伴或不伴有感觉功能障碍。临床根据肌力大小,将瘫痪分成完全性瘫痪(0级)、接近完全性瘫痪(1级)、重度瘫痪(2级)、中度瘫痪(3级)、轻度瘫痪(4级)等。遗传因素或先天因素引起的慢性瘫痪(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脊肌萎缩症、脑性瘫痪等)已被儿科工作者熟知,但部分获得性急性瘫痪诊断较为困难,特别是近年来十分强调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的报告制度,使急性瘫痪的鉴别诊断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很有必要对小儿急性瘫痪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瘫痪是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 ,临床上以随意肌运动障碍为特征 ,表现为肢体、躯干或面部肌肉活动减弱或消失 ,伴或不伴有感觉功能障碍。临床根据肌力大小 ,将瘫痪分成完全性瘫痪 (0级 )、接近完全性瘫痪 (1级 )、重度瘫痪(2级 )、中度瘫痪 (3级 )、轻度瘫痪 (4级 )等。遗传因素或先天因素引起的慢性瘫痪 (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脊肌萎缩症、脑性瘫痪等 )已被儿科工作者熟知 ,但部分获得性急性瘫痪诊断较为困难 ,特别是近年来十分强调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的报告制度 ,使急性瘫痪的鉴别诊断显得更为重要 ,因此很有必要对小儿急性瘫…  相似文献   

16.
笔者近10余年来用下述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61例,现简介如下。一、针刺神经法: 此法系根据面神经的分布范围和神经对面部麻痹肌的支配关系确定针刺点。若局部面肌麻痹就针刺末梢神经;麻痹范围较大,就针刺支配该区的神经分支;若整侧面神经麻痹,除针刺神经分支及末梢神经外,还要针  相似文献   

17.
32例糖尿病合并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和星状神经节阻滞(SGB)组;观察两组不同时点的血清丙二醛(MDA)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红细胞膜Na -K -A1P酶活性及面部表情肌数量级量化评分.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MDA水平明显降低,红细胞膜Na -K -ATP酶、SOD活性明显升高,面部表情肌数量级量化评分分值明显提高,以上变化SGB组均较药物治疗组明显.认为星状神经节阻滞能提高糖尿病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红细胞膜Na -K -ATP酶活性,缩短痊愈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与非糖尿病周围性麻痹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两组。其中30例患者为糖尿病合并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为实验组,另一组30例患者为非糖尿病合并周围性神经面瘫为对照组,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糖尿病组的患者患侧乳突及周围部位出现疼痛的例数要少于非糖尿病组;糖尿病组健侧、患侧的面神经肌作用的针灸治疗后好于非糖尿病组,两组患者均在3个月内恢复,且没有后遗症情况出现。并且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显效35例,有效20例,无效5例,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40例,相对于对照组来说,效果更好,病人恢复情况更好,针灸治疗对于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较好的效果,说明此方式对于此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和缩短住院时间有一定的促进效果,符合当代医疗理念的要求。结论经过对病例临床资料的分析得出,患者糖尿病合并周围性神经麻痹是糖尿病的合并症所致,不是面神经损伤而导致的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19.
面神经麻痹是神经内科临床常见病,表现为一侧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同侧眼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其因病因不同、病变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我科自2004年起将瞬目反射(BR)广泛应用于面神经麻痹诊断中,现将其应用价值做一总结性评价。  相似文献   

20.
挂针疗法治疗面神经麻痹27例山西中医学院针灸系(030024)燕平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其临床特点为患者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发生口眼歪斜,以青壮年男性多见。近年来笔者运用挂针疗法治疗本病27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27例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