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3,(7):1346-1347
涎液是唾液中清稀的部分。现代医学表明,唾液与中医脾脏密切相关,唾液中相关物质为研究"脾主四时"季节性免疫调控机制提供了免疫学和时间生物学依据。探讨"脾主涎"与"脾主四时"的相关性不仅有助于还原中医脾藏象的原貌,也为中西医结合防治亚健康状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验测定依据,有利于充实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2.
鼻鼽发病受外界环境影响显著。脾土为肺金之母,脾与鼻窍关系亦密切,脾不独主一时,作为后天之本,在各个季节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皆有影响,从“脾主四时”角度探讨鼻鼽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明确脾在该病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脏腑在该病发生发展中的相互影响与联系,进而充实“脾主四时”的科学内涵,也为临床防治鼻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胡正芬 《国医论坛》2007,22(3):18-19
脾主时令的观点依据于中国古代的时空观.五行产生以后,时间、空间又归属到五行之中.根据脾主四时与脾主长夏两种观点的形成渊源,认为脾主四时是从土居五行五方之中央以养万物立论;脾主长夏是从土居五行时序之中央以主运化立论.脾主四时或脾寄旺于四季之末或脾主长夏在《黄帝内经》成书前或成书时并没有统一的说法,当人体五脏的概念最终确立后,它们之间的配属模式才最终产生.  相似文献   

4.
中医"脾主肌肉"是以脾主运化的功能作为生理基础,脾健则肌肉丰满、四肢有力;脾虚则肌肉消瘦、四肢倦怠无力,甚至痿废不用[1]。作为细胞生物氧化的主要场所、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的线粒体,与中医"脾"存在一定的相关性[2]。文章围绕线粒体生物合成中能量代谢特点及现代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中医"脾主肌肉"与线粒体、能量代谢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脾主运化与脾主肌肉的关系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主运化是脾的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其运化功能一方面将水谷精微输送到各脏腑组织中去,以发挥滋润濡养的作用;另一方面将代谢后的水液通过其运输作用不断排除体外,从而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6.
脾旺于四时     
目前各种版本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凡是论及脾脏与四季关系时都只言长夏未言四季月,但无论是从理论根源还是临床实际来说脾脏是寄旺于四时的,即所谓脾旺于四时。为了揭示脾的时空象,笔者从脾脏与四季月的时脏相应关系入手,并且运用《易经》理论为说理工具,逐层剖析揭示了脾—季月—维的脏时空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7.
刘毅  冯晓桃 《中医杂志》2011,52(15):1264-1266
回顾了关于"脾主运化"理论的论述,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明确提出"脾主运"和"脾主化"两个不同概念,从发病的社会背景、证候属性以及治则治法对脾虚失运证和脾虚失化证加以区分,以胰岛素抵抗为切入点,探讨"脾运失司"与"脾化失司"在物质代谢方面的病理生理异同,深入理解传统中医"脾主运化"理论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当前对“脾主长夏”理论的不同认识,提出“脾主长夏”的本质内涵为:脾是机体在长夏季节起主要调节作用的自稳时间调节系统。脾与胃相表里,脾升胃降实质概括了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通过脾胃纳运相成、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的协同作用,从而维持机体“应长夏而变”的自稳调节稳态。脾主运化、主升清、喜燥恶湿,为太阴湿土,与长夏湿气相应。胃主受纳、主通降、喜润恶燥,为阳明燥土。在当旺的长夏季节,脾虚而胃强,脾易受湿困而致主运化、主升清等功能都相对低下,胃得湿润炎热之助而致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功能相对增强。长夏季节湿盛而脾虚胃强的功能状态处于支配地位,发挥着对自身脾胃系统及其他四脏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他季节脾胃功能则处于从属地位,通过其长养转化之性,协助或抑制其他四脏以维持机体应时而变的调节稳态。长夏季节由于脾弱胃强,机体表现为消化功能增强,吸收功能减弱,易发生脘腹胀满、大便溏薄等消化系统疾病。正确把握“脾主长夏”的本质内涵对认识临床消化系统疾病季节性发作的病理、诊断、预防、养生与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脾不主时\"和\"脾主长夏\"是中医对脾与季节关系认识的两个观点。\"脾不主时\"的本质是指脾不独主于一时,寄旺于四时之中而长养四脏,为后天之本,而\"脾主长夏\"本质则指脾与长夏之湿关系密切,长夏多脾病。虽内涵不同,但二者并不矛盾,在中医临床应用中相辅相成,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其理论发展,可更好地推动脾胃学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细胞内质网角度探讨中医脾主运化、脾主统血理论的科学内涵。介绍内质网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各种因素导致内质网应激产生的结果,从脾主运化水谷、运化水液、脾主统血角度分别阐释中医方面的理论认识,并结合现代科学知识体系进行分析,认为内质网与中医脾的藏象功能联系最大,内质网应激是脾虚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唾液溶菌酶为正常机体非特异性免疫防御机制的组成之一。通过测定25例脾阴虚病人、20例肾阴虚病人及30例健康人组唾液溶菌酶及唾液流速,结果显示健康人组、脾阴虚组及肾阴虚组唾液流速分别逐次下降,且各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单位时间内唾液Lz的含量,脾阴虚组、肾阴虚组均较健康人组低,且有显著性差异,而脾阴虚组与肾阴虚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脾主时”理论存在不同的观点,至今仍为藏象学说研究的热点。基于藏象时空观发现脾主时理论形成的思维方式为时空逻辑,认为不同脾主时的时间观均是基于脾属土居中央的空间观而形成,并发展出时空逻辑统一的脏时理论。以藏象时空观为指导,对脾属土居中央的方位特性进行溯源,结合四时五脏论、五时五脏论、六时六脏论、八时八脏论,探析不同时空逻辑下脾主时的理论内涵及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梳理近5年来"脾主运化"的研究思路,并基于文献研究与现代生物学基础理论的贯通结合,提出新的研究假说,即"脾主运化"是以物质转运及转化关键蛋白为核心的动态复杂调节系统。  相似文献   

14.
中医“脾主肌肉”是脾主运化功能表现之一,而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都是主动活动,是一种耗能运动。从骨骼肌活动的基本形式来探讨“脾主肌肉”的病理生理机制,有望揭示中医“脾主肌肉”的功能实质。  相似文献   

15.
冯珂  纪立金 《山东中医杂志》2012,(9):627-629,695
"脾主为卫"的"卫",是"卫士"、"护卫"之意。"脾主为卫"的内涵应作"脾胃主为卫"。"脾主为卫"的机制是:脾胃运化功能正常,正气充盛,邪不外侵,卫气化源充足,卫外有权。脾胃之气健旺,肌肉丰满,护卫内在脏腑,防止邪气内侵。脾升胃降气机枢纽运转正常,一可调衡五脏之气,防止太过与不及;二可运代五脏之气,适应自然;三可调衡情志,使正常情感活动勿太过与不及。  相似文献   

16.
范晔  张炎 《北京中医》2006,25(8):499-500
本文从生理基础、病理机制、临床证候、用药分析及现代研究等方面对“脾主裹血”进行了阐述。认为临床诸多出血疾患为脾失裹血所致,并以出血、气虚、脾失健运、失濡等为特点,其中脾失健运症征是脏腑辨证定位标志;气虚和出血现象是病理性质及病理机转标志。提出脾与出血、凝血机制有关;脾虚失运失摄是脾失裹血病证的本质所在,对诸多出血性疾患当思责脾,以此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朱甜甜 《河南中医》2011,31(2):131-132
人体统血功能,主要与脾气对血的统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等作用有关。通过脾的统血、生血及行血,达到人体血液运行功能正常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是青少年在脊柱骨骼发育定型之前出现的脊柱结构整体异常,伴有背部肉薄不坚,筋不束骨,影响整体美观、躯体运动,甚至脏腑功能。目前,临床上针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具有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神经损伤风险高、治疗效果不佳等问题。非手术治疗包括中医治疗、运动疗法、支具治疗以及电刺激等。其中,支具配合体操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疗程较长,患者依从性较差,疗效不确切、并发症多、生活质量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可归属于中医学的“龟背”范畴,也称“小儿驼背”,但尚未有明确的辨证分型。文章通过中医理论——“脾主肉,肝主筋”,对脊柱侧弯相关的理论内涵进行分析,探讨“脾主肉,肝主筋”这一理论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病因病机之间的联系,以及部分现代医家在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中临床应用。基于“脾主肉,肝主筋”理论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主要体现在揉筋正骨和健脾养肝两个方面,揉筋正骨突出外治,健脾养肝重在内调,内外同治,标本兼顾,为中医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提供了新的辨证思路与方法。因此,针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中医治疗并非只有理筋整脊之类的外治法,还可以...  相似文献   

19.
中医脾虚证与唾液相关性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近年来脾虚证与唾液相关的文献的分析、总结,从动物实验研究、临床基础研究、临床研究3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探讨唾液与脾虚证的相关性,以期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20.
笔者对中医藏象理论关于脾主运化功能提出一些看法,认为中医藏象理论关于脾主运化功能,实质上就是现代生物化学所指的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