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比较来源于等量骨髓的单个核细胞与经扩增的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大鼠随意皮瓣成活率的效果。方法取等质等量的大鼠骨髓,一半直接离心获得骨髓单个核细胞,一半经体外培养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相等数量(n=6)的大鼠随意皮瓣。术后测量并计算皮瓣成活面积,取材,行组织学检测,计数CD31阳性血管数量。结果未经培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组皮瓣的平均存活率为(71.6±8.4)%,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平均存活率为(66.2±3.1)%,这两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注射平衡液的对照组(55.9±3.4)%;注射细胞组之间平均存活率没有统计学差异。组织学血管密度计数显示,骨髓单个核细胞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的微血管数量分别是(58.2±6.8)和(42.7±5.1),都显著高于PBS对照组(22.8±3.1),而骨髓单个核细胞组也显著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结论与不经培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相比,通过体外扩增的骨髓间充质细胞,未能显著提高大鼠随意皮瓣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大鼠骨髓刺激后骨髓源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数量和功能的改变,探讨采用骨髓刺激后骨髓干细胞移植提高下肢缺血性疾病疗效的可能机制. 方法 取12只SPF级雄性Lewis大鼠,体重200~250 g,按是否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分为刺激组和对照组(n=6).取骨髓单个核细胞用EBM.2培养液进行诱导分化,培养7 d后对贴壁细胞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荆豆凝血素1和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染色进行EPCs鉴定及计数;同时采用黏附能力测定实验观察EPCs的黏附能力.另取12只SPF级雄性Lewis大鼠制备单侧后肢缺血模型,在模型制备后3 d将8×106个EPCs移植至缺血侧后肢的肌肉内,按照移植EPCs来源不同将后肢缺血大鼠分为刺激组和对照组(n=6).EPCs移植3周后行后肢血管造影,计算缺血侧后肢侧支血管数目. 结果 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7 d后刺激组EPCs数量为(145.2 4±37.0)个/HP,大于对照组(95.2 4±39.4)个/HP(P<0.05);刺激组黏附EPCs数量为(21.8 4±4.3)个/HP,大于对照组(15.0 4±5.2)个hip(P<0.05).大鼠骨髓源EPCs移植至缺血肢体后3周,刺激组EPCs移植后缺血侧后肢侧支血管数目为(4.2 4±1.2)个,大于对照组的(2.7 4±0.8)个(P<0.05). 结论 骨髓刺激使骨髓源EPCs数量增加、功能改善,可能是骨髓刺激后骨髓干细胞移植提高下肢缺血性疾病疗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骨髓单个核细胞(MNCs)和骨髓源内皮祖细胞(EPCs)移植促进血流重建的效果,探讨非内皮祖细胞在血流重建中的作用.方法 获取Lewis大鼠骨髓MNCs,部分MNCs在体外诱导分化为EPCs.采用Lewis大鼠建立单侧后肢缺血模型.建模后3 d,将模型鼠随机分为3组:(1)对照组(n=6),将0.8 mL D-Hank's液注入对照组大鼠缺血侧后肢;(2)MNC组(n=6),将8×10~6个骨髓MNC植入MNC组大鼠缺血侧后肢;(3)EPC组(n=6),将体外培养的8 × 10~6个EPC植入EPC组大鼠缺血侧后肢.细胞移植后3周行大鼠后肢动脉造影,检测缺血侧后肢侧支血管数;切取缺血侧后肢腓肠肌,分别行CD31和α-SMA免疫组化染色,计算毛细血管密度和小动脉密度.结果 MNC组毛细血管密度与EP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67 ± 7.87)个/HP vs.(32.83±5.38)个/HP,P>0.05].而均高于对照组(19.67 ± 4.80个/HP)(P<0.05);MNC组侧支血管数与EP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7±0.75)个vs.(4.50 4±1.38)个,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2.50 ± 1.5)个](P<0.05);MNC组小动脉密度与EP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3 ± 1.47)个vs.(5.50 ± 2.35)个,P>0.05],亦均高于对照组[(2.17±0.98)个](P<0.05).结论 在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中,非内皮祖细胞在血流重建中所起的作用与EPC相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管内超声消融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分析39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患者行血管内超声消融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临床资料。男21例,女18例;平均年龄63岁。手术首先抽取自体骨髓260mL,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制备干细胞悬浊液40mL。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或切开显露,经股浅动脉上部向下插入超声消融导管,在动脉造影监视下进行血管内超声消融,尔后将干细胞悬浊液一次性分点注射于小腿缺血肌肉内局部。结果39例患者术后静息痛缓解,跛行距离增加,冷、凉感觉得到改善。结论血管内超声消融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28例下肢动脉缺血患者,均抽取自体骨髓血,体外提取单个核细胞,行缺血下肢局部肌肉注射,术后观察各项指标综合评估。将患者分为高浓度注射组和低浓度注射组,比较两组移植前后缺血改善情况。结果:28例患者总的疼痛缓解率及麻木感和冷感缓解率均为100%,5例溃疡出现愈合迹象,移植后临床评分(10.96±2.09)低于移植前(14.25±2.41),P<0.05;高浓度注射组注射前后评分差值(3.92±1.16)大于低浓度注射组(2.81±1.52,P<0.05。除1例于术后3个月出现浅静脉曲张外,未发现明显并发症。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干细胞提取的数量、动脉缺血的范围,尤其是干细胞注射浓度对于其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促进心脏血管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于梗死心肌后实现血管再生的能力。方法结扎45只5月龄日本大耳白兔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组(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直接心肌注射至梗死周边区域),心肌梗死未治疗组及假手术组,分别在细胞移植后2、4、8周时处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在梗死心肌组织中的分化、毛细血管密度以及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骨髓单个核细胞在梗死心肌组织中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在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早期,心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显著增高。细胞移植后4、8周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心肌梗死未治疗组及假手术组。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于梗死心肌区能促进血管再生,改善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7.
目的将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用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移植治疗肢体缺血,初步探讨SDF-1促进血管新生的机理和疗效。方法建立大鼠左后肢缺血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非缺血对照组,缺血对照组,SDF-1局部应用组,自体BM-MNC移植组以及两者联合应用组。检测缺血后24 h左后肢腓肠肌SDF-1含量及CD133+细胞数量;于移植后4周动脉造影后处死动物,免疫组化法检测缺血区新生血管密度,评价血管新生情况。结果缺血对照组24 h肌组织SDF-1含量为(1.31±0.20)ng/50μg总蛋白,非缺血对照组为(0.93±0.29)ng/50μg总蛋白(P<0.05); CD133+细胞数(2.10±0.62)vs.(0.24±0.10)个/HP,P<0.01。SDF-1局部应用可增加缺血区CD133+细胞浸润数量(3.64±0.69)个/HP(P<0.01);并可提高四周后组织内新生血管数量;SDF-1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新生血管数量。结论SDF-1可能在肢体缺血后自体干细胞的动员中起重要作用,其局部应用可促进缺血区血管新生或进一步提高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不同剂量内皮祖细胞(EPC)输注对移植后造血重建的影响.方法 以C57BL/6小鼠为供鼠,Balb/c小鼠为受鼠,进行HSCT,输注骨髓单个核细胞数量为5×106个/只.仅进行HSCT者为单纯骨髓细胞移植组;行HSCT的同时经尾静脉输注供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诱导培养的EPC的受鼠为EPC联合移植组,EPC的输注量分别为5×104、1×105、5× 105和1×106个/只.另设正常对照组和致死量照射组.观察小鼠的存活率、造血重建情况及骨髓微环境的变化.结果 各EPC联合移植组小鼠存活时间长于单纯骨髓移植组,5×105 EPC联合移植组至观察结束时存活率为100%,高于其他各组(P<0.05).移植后10和15 d,5×105 EPC联合移植组外周血白细胞数量高于其他组(P<0.05).移植后15 d,5×105 EPC联合移植组外周血血小板数量高于其他组(P<0.05).5×105 EPC联合移植组造血组织增生程度也好于其他组.5×105 EPC联合移植组骨髓内HSC比例为(1.06±0.03)%,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 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中联合输注5×105 EPC能够有效促进造血重建,提高小鼠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8年11月,收治25例(27条)下肢TAO患者。男24例(26条),女1例(1条);年龄16~44岁,平均33岁。左侧15条,右侧12条。病程3个月~9年,中位病程2年。其中间歇性跛行5例(5条),静息痛16例(17条),下肢远端溃疡4例(5条)。治疗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最大行走距离(maximum walking distance,MWD)、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 oxygen pressure,TcPO2)分别为(7.16±1.12)分、(0.098±0.043)km、0.20±0.09、(11.78±3.46)mm Hg(1mm Hg=0.133kPa)。于患者髂骨抽取骨髓血300mL,分离制备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均采用单次移植治疗,单个核细胞总量为(1.82~29.46)×109个,平均13.33×109个。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年。治疗后4周VAS评分、MWD、ABI及TcPO2测定分别为(2.39±0.51)分、(0.783±0.176)km、0.28±0.16、(21.33±6.57)mm Hg,1年时分别为(2.44±0.67)分、(1.199±0.304)km、0.37±0.09、(27.90±5.23)mm Hg。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溃疡创面完全愈合1条、缩小50%3条,有效率80%;1年时完全愈合4条,有效率80%。治疗后1年血管造影显示新生侧支血管评估:0级5条,1级12条,2级4条,3级6条,有效率37.04%。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TAO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大隐静脉曲张管壁肥大细胞浸润分布与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不同病期、不同部位血管壁中肥大细胞浸润与大隐静脉曲张(VGSV)的关系。方法收集19例曲张大隐静脉的主干上、中、下3段管壁标本,其中曲张静脉伴有皮肤营养改变9例,单纯曲张静脉10例,另设9例正常静脉作对照,行甲苯胺蓝特殊染色。观察管壁中的肥大细胞浸润分布与计数情况。结果研究组肥大细胞的分布,内膜或中膜均可见少数肥大细胞,外膜则较多聚集。上、中、下3段血管壁肥大细胞计数结果:皮肤改变组(0.26±0.08)/HP、(0.24±0.18)/HP、(0.30±0.05)/HP;曲张组(0.26±0.12)/HP、(0.15±0.03)/HP、(0.12±0.05)/HP;对照组(0.23±0.14)/HP、(0.36±0.30)/HP、(0.27±0.16)/HP。各组间、段间的肥大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不同病期、不同部位血管壁中肥大细胞的浸润㈦大隐静脉曲张的程度不存在量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