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缬沙坦干预治疗后糖尿病大鼠肾脏nephfin表达的变化,探讨缬沙坦保护肾脏的部分机制。方法 以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缬沙坦干预治疗10周,观察大鼠糖代谢、肾功能及肾小球中nephrin表达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大鼠24h尿蛋白含量显著增加,肾小球nephrin表达显著减少,而缬沙坦干预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P〈0.05),且蛋白尿的程度与nephrin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缬沙坦可减少糖尿病肾病大鼠尿蛋白的排出,其机制可能与其减少肾小球nephrin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缬沙坦(Valsavtan)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对蛋白尿、肾功能的影响,以及患者的耐受性。方法17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服用该药80~160mg,1次/d,共用药12周;同时检测患者24h尿蛋白量、血压、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等。结果用药期间患者血肌酐水平稳定,用药12周,内生肌酐清除率由用药前的(73.12±10.82)L/24h上升为(80.58±11.24)L/24h,蛋白尿平均降低幅度为23.1%.对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有良好的降压作用。结论该药可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蛋白,且耐受性好,对肾功能的影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缬沙坦防治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谢莹  董吉祥 《江苏医药》2003,29(3):189-190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0例患随机分为三组,缬沙坦组给予代80mg每日1次,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组给予贝那普利10mg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非ARB、非ACEI类的降压药。治疗前、后测血内皮素(ET)、血一氧化氮(NO)、血β2微球蛋白(β2-MG)、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α1微球蛋白(α1-MG)。结果:缬沙坦组与ACEI组的UAER、β2-MG、ET均显减少(P<0.01),NO、NO/ET显增加(P<0.01),对照组虽然经血压和血糖的控制,但治疗后的β2-MG、UAER显的上升(P<0.05)。结论:缬沙坦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疗效显、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28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使用缬沙坦80~160mg治疗,每天1次.治疗8周后比较治疗前后血压、尿白蛋白量、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内生肌酐清除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尿白蛋白明显下降(P<0.01),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内生肌酐清除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过程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缬沙坦可减少尿白蛋白量,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28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使用缬沙坦80~160mg治疗,每天1次。治疗8周后比较治疗前后血压、尿白蛋白量、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内生肌酐清除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尿白蛋白明显下降(P<0.01),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内生肌酐清除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过程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缬沙坦可减少尿白蛋白量,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缬沙坦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DN)尿微量白蛋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比较未治疗前与加用缬沙坦治疗后3、6个月24h尿蛋白定量。结果治疗后3、6个月患者24h尿蛋白定量均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尽早使用ARB治疗可以延缓糖尿病早期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8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缬沙坦80 mg,1次/d)、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辛伐他汀20 mg,每晚一次).疗程均为12周,比较治疗前后血脂、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UAER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均P<0.01),治疗组减少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脂、CRP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 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应用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能明显降低UAER、CRP,改善血脂,有效延缓肾损害进展.  相似文献   

8.
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应用对减少早期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的作用.方法 36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使用缬沙坦80~160 mg,每日1次,治疗8周,比较治疗前后血压、尿白蛋白量,并观察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内生肌酐清除率等变化.结果 治疗后尿白蛋白明显下降(P<0.01),而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内生肌酐清除率无明显变化;治疗过程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缬沙坦可减少尿白蛋白量,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小管间质损伤作为糖尿病患者肾损害早期的一项重要特征,评价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该指标的作用。方法予对照组患者口服双嘧达莫100mg,一日3次,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口服缬沙坦80mg,一日1次,观察两组患者的肾小管功能。结果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尿系列蛋白均明显降低。结论缬沙坦具有肾小管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DN常合并和并发高血压.研究证实,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活性增高,在DN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a-硫辛酸、缬沙坦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方法186名志愿者被纳入研究,包括健康对照组40例、单纯糖尿病组38例(DM组)、DNa-硫辛酸治疗组35例(DNA组)、DN缬沙坦治疗组40例(DNX组)、DN联合治疗组(DNAX组)33例,对纳入对象进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晚期蛋白氧化物(AOPP)含量及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测定,分析比较DN与氧化应激的相关性及a-硫辛酸、缬沙坦对糖尿病肾病的疗效与作用机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DM、DN组血清MDA(4.64±0.47、4.97±0.43)mol/ml、AOPP(45.28±5.99、70.80±12.40)μmol/L均显著升高,SOD(92.62±7.48、80.92±5.98)U/ml、T—AOC(8.17±0.94、7.19±0.73)U/ml均显著降低(p〈0.05),以DN组最为明显,相关性分析显示UAER与MDA、AOPP呈正相关,与SOD、T—AOC呈负相关;治疗后DN各组血清MDA、AOPP及UAER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SOD、T—AOC显著升高(P〈0.05),以DNAX组MDA(3.95±0.52)mol/ml、AOPP(61.79±11.08)umol/L、SOD(89.35±9.57)U/ml、T—AOC(7.95±0.77)U/ml变化最为显著。结论氧化应激参与人体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仅一硫辛酸联合缬沙坦能够有效改善机体的氧化应激状态,改善DN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拮抗剂缬沙坦对多柔比星诱导的扩张型心肌病(DCM)大鼠心肌的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0只(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DCM组20只(多柔比星每周2 mg/kg腹腔内注射)和缬沙坦预处理组20只(多柔比星每周2 mg/kg腹腔内注射)。缬沙坦预处理组在造模的同时给予缬沙坦30 mg.kg-1.d-1灌胃,而正常对照组和DCM组则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8周后行心脏超声和血流动力学检测,取各组大鼠心肌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VG染色,测定心肌胶原含量(CVF),并测定心肌组织中肌浆网钙泵(SERCA2a)、钙释放通道(RyR2)、受磷蛋白(PLB)和钠钙交换蛋白(NCX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DCM组心功能明显下降(P<0.05),CVF含量明显增多(P<0.01),SERCA2a、RyR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PLB、NCX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和DCM组相比,缬沙坦预处理组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CVF含量明显下降(P<0.05),SERCA2a、RyR2蛋白水平增高(P均<0.05),NCX1、PLB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预防性给予缬沙坦能减轻多柔比星对钙调蛋白的下调作用和致心力衰竭作用,对防止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奥美沙坦改善内皮素诱导的大鼠高血压与氧化应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奥美沙坦对内皮素-1(ET-1)诱导的高血压大鼠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5~6周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①对照组(1%氯化钠慢性灌注,n=7);②ET-1慢性灌注组[2.5 pmol/(g.min),n=7];③ET-1+奥美沙坦治疗组(0.01%食物中混入,n=7);④ET-1+非特异性抗高血压药肼苯哒嗪治疗组[15 mg/(kg.d)饮水中给入,n=6]。测量大鼠第0、7、14天时的尾动脉收缩压。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肾素活性(PRA)和AngⅡ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浆血管紧张素原(AGT)水平和主动脉AT1受体表达。光泽精化学发光体系测定主动脉超氧化物阴离子产物(O2-)。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T-1慢性灌注组大鼠血压明显升高[(121±2)vs.(141±2)mmHg,P<0.05],PRA明显增加[(3.1±0.6)vs.(8.1±0.8)AngⅠ/(mL.h),P<0.05)],AngⅡ水平明显升高[(47±7)vs.(94±13)fmol/mL,P<0.05];O2-[(16±1)vs.(27±1)CPM/mg]、血浆TBARS水平[(5.1±0.1)vs.(8.9±0.8)μmol/L]显著升高(P<0.05)。结论 ET-1、AngⅡ以及氧化应激的共同作用,促进了ET-1慢性灌注大鼠高血压的发展。奥美沙坦能改善ET-1诱导的大鼠高血压和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14.
氧化应激在糖尿病肾病中的意义及吡格列酮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中氧化应激水平,探讨氧化应激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及吡格列酮干预效果。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模型。2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组(DM组)、吡格列酮干预组(3mg·kg-1.d-1,DT组),每组8只。12周末,测定各组相关生化指标。运用比色法检测肾皮质中丙二醛(MDA)的含量、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及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结果与NC组相比,DM组和DT组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尿素氮、血肌酐、肾质量/体质量和尿蛋白定量(24h)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M组与NC组比较,肾皮质Cu-ZnSOD、CAT活性明显降低(P<0.01),MDA含量明显增加(P<0.01)。DT组与DM组比较,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尿素氮、血肌酐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质量/体质量和尿蛋白定量(24h)明显降低(P<0.05);肾皮质CAT和Cu-ZnSOD活性增加(P<0.05),肾皮质MDA含量降低(P<0.05)。结论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中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吡格列酮可能通过抗氧化作用改善糖尿病大鼠肾脏损害。  相似文献   

15.
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8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63例早期DN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82例和对照组8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缬沙坦治疗,60~80 mg/d,疗程为24周.观察比较两组微量白蛋白尿排泄率(UAER)、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等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24周后,治疗组UAER、Cr、BUN分别为(142.4±15.6)μg/min、(68.7±9.4)μmol/L、(3.5±1.2)mmol/L,较治疗前的(195.8±23.7)μg/min、(93.8±13.6)μmol/L、(6.3±1.5)mmol/L明显改善(t=13.675、11.287、2.469,均P〈0.05),较对照组治疗24周后的(199.6±24.7)μg/min、(87.7±11.3)μmol/L、(6.2±1.3)mmol/L降低更明显(t=13.246、10.312、2.518,均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肾功能,提高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模型。2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组(DM组)、吡格列酮干预组(3mg·kg-1·d-1,DT组),每组8只。12周末,测定各组相关生化指标。运用比色法检测肾皮质中丙二醛(MDA)的含量、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及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同时留取肾标本作电镜观察。结果与NC组相比,DM组和DT组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清胰岛素、C肽、尿素氮、血肌酐、肾重/体重和24h尿蛋白定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M组与NC组比较,肾皮质Cu-ZnSOD、CAT活性明显降低(P<0.01),MDA含量明显增加(P<0.01)。DT组与DM组比较,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清胰岛素、C肽、尿素氮、血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重/体重和24h尿蛋白定量明显降低(P<0.05);肾皮质CAT和Cu-ZnSOD活性增加(P<0.05),肾皮质MDA含量降低(P<0.05)。结论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有保护作用且此作用不依赖其降糖、降脂机制,可能与吡格列酮的抗氧化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