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与脑卒中、心力衰竭和心血管死亡风险的增加有关,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心脏康复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生活质量和预后,故已被推荐用于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其他慢性心脏疾病的综合治疗,但目前在房颤治疗中应用较少.本文系统回顾了心脏康复对房颤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长期心脏起搏对心房颤动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观察长期心脏起搏心房颤动 (房颤 )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为选择起搏器种类和起搏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 选择国内较大的三家医院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进行了随访 ,回顾性分析房颤的发生情况 ,并且分析影响房颤的各种危险因素。结果 患者 30 6例 ,心房起搏占 2 1 9% ,心室起搏为 78 1%。平均随访 (5 11± 3 13)年 ,76例出现房颤。其中心房起搏和单纯心室起搏的患者房颤发生率分别为 5 97%和 30 12 % (P <0 0 1)。心室起搏组患者出现房颤 4年为33 % ,5年为 41% ,6年为 5 2 %。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年龄和起搏方式是心脏长期起搏房颤独立预测因素 ,其相对危险度 (95 %可信限 )分别为 6 79和 6 94。结论 心室起搏与心房起搏比较 ,房颤的发生率高 ,并且随着起搏年限的增加而上升 ,患者有起搏适应证时应该尽量选择以心房为基础的起搏方式。除了起搏器类型可以影响房颤外 ,患者年龄也是一种与起搏器相关的主要因素 ,年龄越大 ,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3.
这篇文章对临床医生有启发借鉴作用。Cox迷宫手术时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好,但单为房颤而施行创伤较大、操作较复杂、需要体外循环的外科心脏直视手术是否值得,,临床医生必须权衡得失、利弊。在进行心脏直视手术(例如:心脏瓣膜置换术)的过程中,顺便采用改良迷宫术。在直视下进行射频导管消融术,是转复窦性心律成功率高,操作简便,损伤小,成本较低的一个房颤转复治疗方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的再认识(四)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1心脏术后心房颤动(房颤) 房颤是心脏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房颤发生率因检出的方法和入选患者不同而异.在12项大的临床调查中报告,37 112例心脏术后患者,其中88.6%接受的是单纯冠状动脉搭桥(CABG)手术,术后房颤总的发生率为25.6%(15.4%~36.7%),CABG术后发生率为11%~40%.进行瓣膜手术或CABG和瓣膜联合手术者,术后房颤的发生率更高.心脏术后发生房颤时常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要正性肌力药物、IABP等支持.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为1%~6%,发生后死亡率高(13%~41%).心脏术后发生房颤使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术后并发症增加,中风发生率、院内死亡率和长期死亡率都增加,住院费用也会增加.因此,积极预防心脏术后房颤的发生,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心脏自主神经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心脏内在和外在自主神经都对心脏节律和功能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异常的自主神经激活可以导致房颤的发生。因此,在房颤研究中,自主神经调控已成为治疗房颤的研究热点。目前,较常用的心脏自主神经调控方法主要包括:去交感神经化,刺激迷走神经、消融心脏神经节从等。本文主要就心脏自主神经影响房颤的作用机制及心脏自主神经调控方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临床常见心律失常,普通人群的发病率约为1%,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房颤发病与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心脏外科手术、炎症、内分泌疾病、药物等多种因素相关。房颤可引起心房的电重构和结构重构,同时心脏的电重构和结构重构又为房颤复发和持续提供了条件。近年研究发现缝隙连接在房颤的心房电重构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明  相似文献   

7.
Neuberger  HR  Mewis  C  van  Veldhuisen  DJ  陈蜀岚 《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29(2):333-334
心房颤动(房颤)和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血管疾病中日渐突出的两大问题,估计在一般人群中所占比例〉1%,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房颤和心衰常常并存且相互促进,在轻、中度心衰患者中,房颤发生率10%~15%,在重度心衰时,房颤随时可能发生。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不全都将增加房颤的风险,将导致房颤患者的心脏前负荷增加、心房扩张、心房传导失常、加速心房纤维化。  相似文献   

8.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在心房颤动发生和维持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ANS)包括外在ANS与内在ANS,均同时含有肾上腺素能与胆碱能神经纤维。刺激实验动物(犬)的颈部迷走交感干或位于心房表面的神经丛可使其心房有效不应期(ERP)缩短,ERP离散度增加,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诱发性增加;不论有无器质性心脏病,某些房颤患者在房颤发作前表现出ANS张力的显著变化。针对实验动物(犬)的去神经措施,可以不同程度地消除心脏ANS刺激所介导的心房ERP缩短及其离散度增加,并使房颤的诱发率降低;针对房颤患者直接或间接、单独或辅助的心房神经丛消融治疗,可使部分患者房颤治愈,或显著提高肺静脉电隔离或环肺静脉消融治疗房颤的成功率。上述现象则可能与位于肺静脉及心房、特别是左心房的心脏自主神经纤维通过多种机制参与了房颤的发生与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治疗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房颤主要发生在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都为房颤的流行奠定了基础,故在未来50年房颤将可能成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房颤的主要危害是增加血栓栓塞事件,并且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Framingham心脏研究发现经年龄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校正后,房颤仍是死亡率增加的危险因素,因此需高度重视对房颤的治疗。本文简要阐述房颤治疗现状。  相似文献   

10.
2012年11月27日在线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地高辛会明显增加房颤患者的全因死亡率。研究发现服用地高辛的患者比不服用地高辛的患者全因死亡率总体上增加了41%。在被观察的有和无潜在心脏衰竭的男性和女性患者患者中,全因死亡率的增加是一致的。资深作者埃丽依(Claude Elayi)博士在接受心脏连线采访时解释说,以前使用地高辛曾被认为与房颤患者死亡风险增加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何种心脏起搏模式能有效预防病态窦房结 (病窦 )综合征心房颤动 (房颤 )的发作。方法 :对 4 5例安置心房按需起搏器 (AAI)及房室顺序起搏器 (DDD)的病窦综合征房颤患者进行了平均 3.3年的随访观察。结果 :4 5例病窦患者仅 1例出现房颤 (2 .2 % )。对 5个典型病例进行分析的结果提示 ,超速持续心房起搏可以抑制病窦患者房颤的发生。结论 :心脏起搏抑制房颤发生的机制可能与快频率起搏加速心房内传导、抑制了房性期前收缩、消除了窦性心动过缓和心脏长 短间歇有关。双心房或AA起搏方式可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预防房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本院非心脏瓣膜病房颤患,未服用华法令,应用阿斯匹林剂量不超过300mg.d^-1,而导致脑卒中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对1992-1999年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住院的634例非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患,其中68例发生脑卒中作了回顾性临床总结分析。结果:脑卒中的发生率为10.73%,其中致残的和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7.35%和14.71%,证实了非心脏瓣膜病房颤患导致脑卒中的风险不容忽视,其中高血压,糖尿病,既往有血栓栓塞或中风史,冠心病,年龄增大,心肌病,心脏扩大,甲状腺机能亢进,经常吸烟等作为危险因素增加了房颤患发生脑卒中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对于每一个健康人来说,其健康的核心就是有一个强劲而又稳定的心跳。心房颤动是心脏跳动节律的紊乱,是心律失常的一种。心脏的上腔即心房,在电传导通路上出现小故障(心房颤动),则导致心脏下腔即心室的跳动不规律。房颤可能是危险的,因为它的风险就会增加中风和心脏衰竭。  相似文献   

14.
心房纤维性颤动是心脏上部的腔室快速和无效的颤动,使一个人中风的风险大幅增加。医生估计,事实上约有15%的中风是由房颤所引发的,但还有约25%这么更大比例的中风找不到原因。一项新的研究表明,隐匿性房颤可能是造成这部分中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心房炎症和心脏自主神经重构是房颤触发和维持的重要机制,主要表现为心房的炎症因子水平升高、星状神经节或心脏表面神经节丛的神经放电增加。研究表明,低强度迷走神经刺激能够抑制星状神经节或心脏表面神经节丛放电及心房炎症,从而降低房颤负荷。但目前临床上仍缺乏个体化的低强度迷走神经刺激治疗方案,深入探索低强度迷走神经刺激的保护机制有助于该治疗方式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心脏手术后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率很高,大约有30%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graft,CABG)患者并发房颤或心房扑动(房扑),而瓣膜术后并发房颤或房扑的比例则高达60%。随着手术数量的增加,这一特定条件下房颤患者的数量也将继续增加。长期以来对这一类房颤患者未予以重视,而研究表明这类房颤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加以重视,进行有效防治,其效价比明显高于非手术后房颤。2001年AHA/ACC/ESC联合发布的有关房颤的指南中对心脏手术后房颤关注较少,近几年来在这一领域有较大进展。尤其是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2005年发布了心脏手术后房颤的预防治疗指南,总结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但由于ACCP指南依据的文献是限定在2001年以前,故近几年的最新进展仍有待评价。2006年AHA/ACC/ESC联合发布的有关房颤的指南涵盖了这些内容并且荟萃了近年来有关研究的最新文献,无疑对心脏手术后房颤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年龄与房颤导管消融并发心脏压塞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行首次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患者,收集其围术期临床资料,分为老年组(≥60岁)和非老年组(<60岁),利用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与房颤消融心脏压塞发生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患者5 313例,发生心脏压塞41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23例60岁以上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实施心脏瓣膜置换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就其临床特点、外科治疗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23例中,治愈20例(87%),死亡3例(13%).结论老年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实施心脏瓣膜置换并CABG,围术期处理恰当,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心脏起搏方式对心房颤动发生的影响(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心脏起搏方式和起搏频率对心房颤动(房颤)的影响及心脏起搏治疗房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美国心脏学院第50次年会心律失常研究掠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心脏学院 (ACC)第 5 0次年会于 2 0 0 1年 3月 18~ 2 1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的菊园县国际会议中心召开。这是本世纪ACC的第一次年会 ,盛况空前。美国新任总统乔治布什于会议闭幕日来到会议中心祝贺。本文就会议期间有关心律失常的研究结果和新观念小结如下。一、心房颤动 (房颤 )房颤是近年来心律失常的研究重点。Palm Leis等对 2 34例男性孤立性房颤随访 2 2年的结果显示 ,一次房颤发作和阵发性房颤转变成慢性房颤的可能性小 ,仅分别为 1%和15 %。6 0岁以前房颤导致脑缺血事件的发生率低 ,为0 .4% /年。无慢性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