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颈前路分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MCSM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n=32例)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对照组(n=30例)采用常规颈前路减压法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3、12个月时JOA评分和术后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并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两组JOA评分均明显上升(P0.05),治疗组上升更为显著(P0.05),且术后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62.7%±3.4%)明显高于对照组(51.8%±2.7%)(P0.05);且治疗组术后优良率(78.1%)也明显高于对照组(63.3%)(P0.05)。结论颈前路分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MCSM可充分减压,提高颈椎部位的稳定性,植骨融合率高,是治疗MCSM的有效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4):757-758
对比两种不同颈前路减压重建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选取78例行颈椎前路手术的多节段CSM患者,根据不同术式分为A、B组各39例。A组行分节段减压植骨重建术,即颈前路多节段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器置入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ACDF)或单椎体次全切除术,B组行长节段减压植骨重建术,即至少两椎体次全切除钛笼置入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ACCF)。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及住院时间;术后随访3个月,对比两组手术前后JOA评分及融合节段Cobb角。与B组比较,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JOA评分、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A组JOA评分、Cobb角水平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多节段CSM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重建术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颈椎功能及活动度,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颈前路长节段减压植骨重建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二种不同颈前路减压术式对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2008年5月至2011年11月行颈前路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9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二组: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A组)和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fusion,ACCF)(B组)。所有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采用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情况,X线评价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术后17个月的随访。术后1个月、术后17个月JOA评分较术前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后17个月COBB角、椎间高度与术前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术后17个月COBB角、椎间高度与术后1个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均可有效地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但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后颈椎稳定性比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及影像学结果 .方法 2008年5月至2011年11月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47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采用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情况,X线片评价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术后随访17个月.术后1个月、术后17个月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后17个月Cobb角、椎间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7个月Cobb角、椎间高度与术后1个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可有效地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但术后颈椎稳定性较差,术后Cobb角、椎间高度较难维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颈前路减压零切迹自锁融合器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老年单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接受颈前路减压零切迹自锁融合固定治疗的50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年龄将其分为中青年组(男性≤50岁,女性≤45岁,n=22)和老年组(男性>50岁,女性>45岁,n=28)...  相似文献   

6.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5):786-788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CF),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内固定术(ACDF)与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PCL)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96例MCSM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前路组45例接受ACDF治疗,后路组51例接受PCL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脊髓功能及并发症。结果前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路组JOA评分高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SM患者接受ACDF治疗是安全、可行的,术中出血量少,利于恢复脊髓功能,且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3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手术治疗,做好术前、术后护理.结果:本组患者住院时间(9.6±2.3)d,术后颈部外固定时间(50.0±11.3)d,术后恢复工作时间(45.0±10.5)d;治疗效果评价:优60.0%,良20.0%,有效10.0%,无效10.0%,有效率90.0%;术后神经功能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 (P<0.05).结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手术治疗效果确切,精心围术期护理是患者康复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3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组21例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B组18例采用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对3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的颈椎病评定标准评分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有效率均达到90%以上,但B组疗效略优于A组。结论:后路椎管成形术尤其适用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椎椎管狭窄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对1992年9月~2001年1月的7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手术后的疗效及常见影响因素作一分析。结果病程及年龄与疗效有关,手术范围及融合方式与疗效无关。结论建议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确诊后尽早手术治疗,合适的手术方式及减压范围均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单纯前入路与后入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MCSM)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40例 MCSM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前路组70例和后路组70例。前路组给予单纯前入路手术治疗,后路组给予后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状况、日本骨科协会评估(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以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与症状消失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前路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后路组,其治疗后 JOA 评分显著高于后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均<0.05)。经过治疗后,两组 VAS 评分及 NDI 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均<0.05);两组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后路组 NDI 显著低于前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均显著提高,后路组在活力、情绪角色与心理卫生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前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单纯前路手术与后路手术治疗 MCSM 各有优势,临床上需要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以达到较好的临床获益。  相似文献   

13.
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20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在多节段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前路分节段椎体次全切除+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所有患者定期随访,应用改良JOA评分法评估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MRI或者CT检查,观察植骨融合、畸形矫正和并发症情况。结果2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42月。患者术前不适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改良JOA评分术前平均9.2分,术后13.8分,平均改善率59.4%,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颈椎畸形矫正后基本恢复至正常的曲度,未出现假关节形成、植骨块脱出、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具有减压彻底、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好、椎间植骨融合率高、颈椎生理曲度恢复好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6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全身麻醉的情况下采用颈前路减压并植骨内固定术,围术期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发生骨性融合为82%~93%,其中23例为双手肌力得到明显改善,占34.33%,44例四肢肌肉麻木感及无力感明显缓解,占65.67%;术后64例为一期愈合,占95.52%,3例为二期愈合患者,占4.48%,随访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且进行积极的围术期护理可有效地保证手术的质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卢静  孙红霞  任静  郑圣鼐 《全科护理》2010,8(28):2543-2545
[目的]总结脊髓型颈椎病病人行前路减压、钢板椎间融合器(PCB)内固定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对72例脊髓型颈椎病病人行前路减压PCB内固定,同时加强围术期护理。[结果]本组病人均顺利手术,术后症状明显缓解和消失,日本矫形外科学学会(JOA)评分提高;植骨均骨性融合,椎体高度和曲度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加强脊髓型颈椎病病人行前路减压PCB内固定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治疗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不治疗或治疗不当均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如痉挛性瘫痪及排尿、排便功能障碍等。鉴于CSM的病理改变,保守治疗难以解除脊髓压迫,如果没有手术禁忌,就应当认作是手术适应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手术精准性的提高,微创手术治疗CSM也取得了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3.0T MR DTI诊断慢性脊髓型颈椎病的价值。 方法 应用SE-EPI序列对64例病程超过2年的慢性脊髓型颈椎病患者(CSM组)和31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颈髓DTI。将颈髓分为上、中、下三段,分析CSM组各段颈髓ADC值、FA值、纵向本征(λL)值及横向本征(λT)值的变化。结果 所有受检者颈髓DTI显示满意。CSM组上、中、下各段颈髓的ADC值(F=251.20)、FA值(F=47.54)、λL值(F=210.14)、λT值(F=104.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1)。对照组上、中、下各段颈髓的平均ADC值为(0.81±0.06)×10-3 mm2/s,FA值为0.65±0.04,λL值为(1.66±0.10)×10-3 mm2/s,λT值为(0.47±0.04)×10-3 mm2/s,在颈髓各节段之间各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CSM组直接受压部位处ADC、FA、λL、λTt值分别为20.84、12.53、6.00和2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通过ADC、FA、λL和λT能够检测颈髓微观结构的变化。DTI是判定慢性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范围和受损程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I)信号改变能否预测脊髓型颈椎病(CSM)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总结87例轻型CSM病人保守治疗随访结果与颈脊髓T2加权信号增强(ISI)的关系。结果治疗前功能评分28.5±2.5(26~35),最后随访32.5±2.5(28~37),评分增加4.6±1.7(-4~10);多节段ISI、局限性ISI及无ISI3组病人年龄、发病时间、治疗前后评分及治疗改善率、满意率均无明显差异;ISI减弱、无变化或无ISI均不影响保守治疗效果。结论对轻型脊髓型颈椎病,出现脊髓信号增强病人通过保守治疗也能有较好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