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认为《金匮要略》痹证的病因病机是正虚与外邪并存,外邪为风寒湿邪合入,以湿邪为主;内伤为肝肾、气血、阴阳亏虚。正虚邪侵、内外合邪是痹证的发病特点;正虚邪恋、痰瘀互结是顽痹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在《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疗思想基础上,加以发挥,认为人体内正气不足乃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无论是由于正气不足,感受外邪,或是受到外邪侵袭后,由于失治、误治而致正气亏虚,形成正虚邪恋之证等,均应树立顾护正气为本的观念,并创立扶正解表之法,即根据患者的气血阴阳虚实情况以适当地滋阴、扶阳、益气,调动机体正气以抗邪,对后世医家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正气亏虚,邪毒搏结"是肺磨玻璃结节的核心病机,其中正虚是内因,邪毒外凑是外因.内因正虚与情志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及先天禀赋不足相关,外因邪实主要与感受烟毒雾霾、六淫邪气、电离辐射等有关.正气亏虚,卫外不固,邪毒乘虚而入,导致肺气郁闭,宣降失司,津液输布障碍,集聚成痰,痰凝气滞,痹阻络脉,痰瘀胶结,日久形成结节.据此确立了化痰活血、解毒散结及补肺益气的基本治法,临证常以散结汤为基本方加减化裁,收获良效.  相似文献   

4.
对肺间质纤维化与肺痹的关系进行论述,从毒、虚两方面探讨肺间质纤维化的中医病因及病机。认为毒损肺络、邪毒顽恶难解、痰瘀胶结、正气损耗是肺痹相关肺间质纤维化的病机关键;脏腑损伤增加毒邪化生,而毒邪内伏可进一步损伤脏腑之正气,终致毒、痰、瘀、虚互结,病势缠绵,变证丛生。因此,虚、瘀、痰、毒是肺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基本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5.
恶性肿瘤是全身属虚、局部属实之疾病,患者既有六淫邪气、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等毒邪潜伏体内,又表现为精气亏虚、脏腑失调、气血瘀滞等正气不足之象,邪毒先潜伏体内,待正气亏虚时伺机发动,导致肿瘤的发生,甚至出现转移。该文提出"正虚伏毒"是肿瘤发生及转移的病机关键,邪毒内伏是根本原因,正气亏虚是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魏中海教授首次提出"虚邪伏络"的病机理论,并用于指导痹病的辨证论治。他认为,人体脏气衰弱,外邪侵袭,深伏于体内,痹阻经络,积聚成邪,遇外因而诱发,形成迁延难愈、反复发作之痹病,故"虚邪伏络"是慢性痹病的基本病机。在"虚邪伏络"的理论中,正气亏虚为本,伏邪痹络为标;正虚有肝、脾、肾之分,络痹有气滞、痰凝、血瘀之别;脏虚和伏络相互影响,互为因果。魏中海教授主张"扶正祛邪,蠲痹通络"是痹病的基本治则,扶正重视肝、脾、肾,通络顾及气、痰、瘀。  相似文献   

7.
克罗恩病症情复杂,病因涉及饮食、禀赋、外邪、烟毒、药毒及他病影响等;病机包括邪伤机体,蕴而化热,酿生毒邪,搏结痰瘀,损伤脾胃,正气亏损等;治疗方法主要为清肠化湿、化痰祛瘀、解毒扶正等。  相似文献   

8.
慢性难愈性皮肤溃疡多处于疾病的终末期阶段,临床多从实邪(热、毒、痰、瘀等)论治,易忽略正气虚损之本质,往往久治不愈,疗效不甚理想。百病始于正虚,其终亦为虚。正气亏虚是慢性难愈性疾病久治不愈的根本原因,“毒邪”损害导致其病情加重,治疗可从补气养血、扶正固本、祛邪解毒、化腐生肌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文章总结了朱佳教授治疗肺癌的临床经验,分析了肺癌的病因病机,包括烟毒袭肺,邪毒侵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正气亏虚等;痰瘀互结,癌毒阻肺,气阴两虚是肺癌的病机。痰、瘀是第二病理产物,既是邪毒侵肺,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正气内虚,产生肺癌的致病因素。癌毒阻肺是肺癌发生的关键,是肺癌的致病之根,病变之源。肺阴亏虚贯穿于肺癌的始终。扶正、祛邪、固护是肺癌的治疗原则。扶正是指益气养阴,温煦阳气。祛邪包括宣肺祛痰,软坚散结,清热解毒,化瘀通络,以毒攻毒等。固护是指疏肝理气,调理脾胃。文中详细介绍了朱佳教授治疗肺癌的经验方肺消瘤散,其组方配伍工整,有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祛湿化痰,疏肝理气等功效。  相似文献   

10.
从体质角度对感染后咳嗽进行分析阐述。感染后咳嗽可分为风邪留恋、夹杂他邪,正虚邪恋、本虚标实,正气已虚、变生他病三期;人之体质可分为偏阳质、偏阴质、阴阳平和质三种。风邪留恋、夹杂他邪期阳质者表现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阴质者表现为风寒恋肺、凉燥伤肺,阴阳平和者表现为风邪恋肺;正虚邪恋、本虚标实期阳质、阴质之人皆可因病机演变表现为肺肾阴亏、脾肾阳虚;正气已虚、变生他病期可见痰湿壅肺、痰热郁肺、阴虚痰恋、气虚血瘀、痰瘀互结等证。  相似文献   

11.
对韩明向教授辨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认为该病与风、痰、瘀、虚关系密切,提出了咳嗽变异型哮喘“一本三因”的病因病机观点,即气阴两虚为“本”,风邪扰动、痰饮内伏、瘀血久留为“因”。治疗以祛风宣肺,利咽润喉为先导;以化痰通络,活血行瘀为主线;以健脾益气,养阴增液为根本。以达到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12.
张珍玉提出治疗心悸应"勿执养心安神,唯务燮理阴阳"的学术观点,认为饮食劳倦、体质虚弱、七情六淫以及痰饮瘀血等均可导致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心脉不畅而发为心悸,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四脏密切相关。实证治以祛痰化饮、清火行瘀,使邪去正安,心神得宁;虚证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以补气血之不足,调阴阳之盛衰,常应用炙甘草汤加减燮理心之阴阳。  相似文献   

13.
基于《黄帝内经》中“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提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机关键在于“阳虚阴结”。“阳化气,阴成形”失衡,阳气亏虚,邪气侵犯人体,并与精微物质相搏结,凝聚不化而生痰瘀,痰瘀为标,壅滞胞宫,阻碍气机而发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时单用温阳扶正之法不可,仅用化瘀散结之法亦不当,应抓住阳虚阴结之病机,采用温阳、散结相结合的治疗原则,随症选用活血化瘀、化痰软坚之品除瘀消痰以治其标,用药可采用附子理中汤合桂枝茯苓丸合消瘰丸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4.
范忠泽教授认为肺癌主要由于正气内虚,痰、瘀、毒蕴结于肺所致,病位在肺,发病与脾、肾两脏关系密切。本虚标实是其主要病机,治疗提倡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扶正当以滋阴生津、益气养阴为主,并重视顾护脾胃。临床谨守病机,辨证论治,颇有良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法研究251例稳定型心绞痛的25个常见症状的分类和证候要素组合规律。 方法:收集25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记录中医四诊信息,运用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方法进行证候分类和证候要素组合规律研究。 结果:运用聚类分析法把25个常见症状聚成4类,专家辨证第1类为心气亏虚证,第2类为脾气虚弱证,第3类为气阴两虚证,第4类为痰瘀互阻证,其中心气亏虚证和痰瘀互阻证关系最为密切。应用对应分析法发现气虚和血瘀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痰浊和热蕴以及气虚和阴虚。 结论:气虚血瘀是稳定型心绞痛的核心病机,稳定型心绞痛的常见证候要素组合为气虚+血瘀、气虚+阴虚、血瘀+痰浊、心气虚+痰浊+血瘀。同时还提示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是进行证候要素组合规律研究较适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医对肿瘤病机的研究一直是中医基础研究的热点,该研究基于“阳化气,阴成形”及伏阳学说,结合了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肿瘤发病的病机。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可能与内外因作用下形成的阳虚阴盛体质有关。该体质状态下机体容易产生与现代医学中的增生、结节、息肉等概念类似的痰、湿、瘀、毒等病理产物。同时阳虚化气不足,气虚气滞,加上阴邪郁闭,导致郁热,形成了伏阳环境。在肿瘤恶化与转移的过程中,痰、湿、瘀、毒等阴邪与伏阳相互作用,最终导致肿瘤的迁移。基于此,提出了清郁热与散寒结相结合的肿瘤治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发病不同时点证候特点的研究,探讨缺血性中风阴、阳类证中医证候组成特征。 方法:采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对1246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发病后1~3d、4~10d、11~30d3个时点的中医证候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候在3个时点的变化特点及阴、阳类证患者中6个基本证候分布的差异。 结果: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风证的比率由1~3d的87.1%降到11~30d的79.3%(P〈0.01);火热证患者比率由1~3d的52.1%降到11~30d的38.7%(P〈0.01);患者痰证的比率由1~3d的67.1%降到11~30d的57.4%(P〈0.01);血瘀证、气虚证和阴虚阳亢证患者比率在3个调查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中风急性期3个时点阴、阳类证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类证患者中,风证、火证、痰证、阴虚阳亢证出现频率高于阴类证患者(P〈0.01),血瘀证、气虚证出现频率低于阴类证患者(P〈0.05,P〈0.01)。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组合在3个调查时点均以3个证候组合为主。阳类证患者中出现4、5个证候组合的频率高于阴类证患者,出现单证和两证组合的频率低于阴类证患者(P〈0.05,P〈0.01)。阴类证患者中证候组合出现频率最高的为风+痰+血瘀+气虚组合和风+痰+气虚组合。阳类证患者中证候组合出现频率最高的为风+火+痰+气虚组合和风+火+痰组合。 结论:阳类证和阴类证证候组合最主要的区别为阳类证具有火热证特征,痰证、气虚证、血瘀证与阴阳分类的证候诊断无关。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病机是脉郁毒损,其中脉郁是毒邪产生的内在和前提条件,毒损是推动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的关键环节。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毒结于内,而机体症状不显,难以觉察,谓之伏毒;其初始伏藏,渐积转盛,延至后期,积久生变,毒性猛烈,谓之苛毒。同时在机体长期的邪正交争中,必然伴随着气、血、津、液的虚损以及湿、痰、瘀、热等实邪产生,使动脉粥样硬化病机虚实夹杂。"调脉以扶正,解毒以祛邪"应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大法。扶正法即通过调脉扶正、顺气活血,恢复脉之舒缩、充盈脉之气血、补益脉之正气、抵抗脉之毒邪;解毒法即解毒配合清热化痰、活血化瘀等治法,清除病邪、解毒护脉,从而避免毒邪腐败脉道及痰瘀热邪阻滞脉络,使气机通调、脉道通畅,遏制疾病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在"微型积证"理论基础上,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提高动脉粥样硬化辨证论治水平。方法:19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通过四诊辨证为气滞痰瘀互结证、气虚痰瘀互结证、血虚痰瘀互结证、阴虚痰瘀互结证、阳虚痰瘀互结证证型,同时采集患者年龄、血脂水平、内膜-中膜厚度(IMT)以及斑块积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各证型分布有差异,其中气虚痰瘀互结证比例最高,血虚痰瘀互结证比例最低。平均年龄存在差异,其中气虚痰瘀互结证平均年龄最大,阴虚痰瘀互结证次之,气滞痰瘀互结证平均年龄最小。各证型之间的血脂水平具有差距,其中气虚痰瘀互结型总胆固醇(CHO)水平最高,与气滞痰瘀互结、血虚痰瘀互结及阳虚痰瘀互结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痰瘀互结证以及阴虚痰瘀互结证IMT均高于其他三种证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痰瘀互结证斑块积分较其他四个证型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瘀互结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病理基础,各证型在平均年龄、血脂水平、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积分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