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补虚泻实"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针刺是通过一定的手法操作来达到这一目的的.如<标幽赋>云:"要知迎随,须明逆顺",指的是应随补泻;<针灸大成>:"拇指向前为补,向后为泻"指的是捻转补泻法等等.但补泻手法操作要达到怎样一个量,古籍记载较少.<灵枢·经水>中对不同经络提到的"…刺**分,留**呼…"等语句,可视为是手法刺激量的较早记载.笔者认为,针刺手法的刺激量好比中药方剂中药物的用量一样,在辨证论治准确的前提下,刺激量的恰当与否直接决定了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捻转补泻的手法首见于《黄帝内经》,在金元时期逐渐盛行,明代达到顶峰。在漫长的时间里,不同的医家对于理论的理解和临床效果的不同对其操作手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变化,由简单到复杂,形成了多种流派,不同思想的交汇和融合,极大地丰富了针刺手法的内容。通过整理不同医家的著作,可以发现捻转角度、速度、方向、时间、用力轻重是捻转补泻的主要内容,古代各医家在捻转角度、捻转速度、用力轻重方面基本达成一致,多持"捻转较重,角度较大者为泻法;捻转较轻,角度较小者为补法"的观点,与现代医学的"强刺激-抑制法、弱刺激-兴奋法"之说颇有相似之处,但是捻转的方向却是众多医家争论的焦点,因此应进一步结合临床和实验研究,利用现代医学技术探明其机理,增加其科学性和可信度,将捻转补泻量化、规范化,以提高临床效果,使之更有利于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3.
针刺手法是实现补虚泻实的重要环节.广义的针刺手法包括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针刺操作的全过程;狭义的针刺手法是指进针之后到出针之前所采用的各种行针和补泻手法.合理的针刺操作,能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痛苦,提高疗效.针刺单式补泻手法的基本操作有捻转补泻法、提插补泻法、徐疾补泻法、迎随补泻法、呼吸补泻法、开阖补泻法、平补平泻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阐明针刺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是否存在效应上的差异,并探讨其效应差异是否为补泻效应的差异.方法应用红外线热像技术,采用不同的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健康人合谷穴后,观察其在即刻,10、20、30min,对局部皮肤温度的影响.结果不同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效应差异,其中补法可以使皮温升高,泻法可以使皮温降低,以石氏捻转补泻针法较为明显.结论1)补泻手法,补法和泻法的操作可产生不同的效应.2)不同捻转补泻手法对皮肤温度产生的升降效应为补泻效应,其中以石氏捻转补泻手法最为明显.3)证明补泻手法实施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提插与捻转是两种不同的操作形式,而在调气与补泻中有着相同的作用,但是两种手法产生的效果却有差异。在调气中提插所产生的刺激量较大,故调气效果较捻转好。在补泻中两种手法的针刺效果也不同,提插补泻与捻转补泻对皮肤温度影响不一致,两种补泻手法治疗疾病的性质也有差异。在临床应用中要注意结合病情和针刺部位,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6.
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合谷穴对其局部皮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阐明针刺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是否存在效应上的差异。并探讨其效应差异是否为补泻效应的差异。方法:应用红外线热像技术,采用不同的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健康人合谷穴后,观察其在即刻,10、20、30min,对局部皮肤温度的影响。结果:不同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效应差异。其中补法可以使皮温升高,泻法可以使皮温降低,以石氏捻转补泻针法较为明显。结论:1)补泻手法,补法和泻法的操作可产生不同的效应。2)不同捻转补泻手法对皮肤温度产生的升降效应为补泻效应,其中以石氏捻转补泻手法最为明显。3)证明补泻手法实施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井穴皆位于四肢之末端,为经脉之根,脉气所发之处,亦为五腧穴之首。井穴的补泻效应建立在针刺疗法补泻效应的基础之上。井穴上可以运用的补泻手法有迎随补泻法、呼吸补泻法、放血法、艾灸法、开阖法、开周法、指按法等。一般病证,补虚时多采用轻刺激,泻实时多采用重刺激,由于井穴的特殊性,手法上宜灵活掌握,不可拘泥。井穴位于手足指(趾)末端,皮肉浅薄,感觉异常敏锐,提插、捻转、烧山火、透天凉等复杂补泻针刺手法不适用于井穴。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内经》对针刺补泻的记载,以针刺补泻的目的、原则、判断、操作到疗效的思路,勾勒《内经》针刺补泻的完整框架,较翔实反映《内经》针刺补泻的整体风貌。通过研究发现,《内经》针刺补泻以调气为根本目的,以调神为核心内涵;在以补虚泻实为针刺补泻总则的基础上重视先补虚后泻实和据二十五种人不同体质补泻;以脉象虚实,皮肤寒热坚软为判断补泻的依据;记载了迎随补泻等7种补泻手法,为后世补泻手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视神心意的变化和调节;以患者感觉、脉象及皮肤温度的变化为针刺补泻施术后的疗效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9.
捻转补泻手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大鼠颈交感神经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捻转补泻手法与补泻效应的关系.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A、B、C、D、E组),每组10只, A组不造模,其余各组用电击足底加噪声刺激造成应激性高血压模型,A、B组为对照组,C、D、E组分别施以针刺不做手法、针刺左侧太冲并用捻转补法和针刺左侧太冲并用捻转泻法的手法,观察施以手法即刻各组大鼠颈交感神经放电情况.结果 针刺处理前B、C、D、E各组神经放电频率直方图及积分与A组比较,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说明模型建立后,交感神经放电增加,血压升高.针刺处理后,D组分别与B、C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说明在施行捻转补法即刻,交感神经放电频率增加,大鼠血压升高.E组分别与B、C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在施行捻转泻法时,交感神经放电频率减少,大鼠血压降低.结论 补泻手法具有有效性,且针刺补泻手法与补泻效应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针刺补泻手法首载于《内经》,当前基本概括为迎随补泻、徐疾补泻、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呼吸补泻、开合补泻、平补平泻(徐入徐出)等七种,历代医家对其解释说法不一,仅迎随补泻手法的解释就有多种,这势必给临床应用造成一定困难。笔者将这七种手法融入具体临床操作环节中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认识,谨与同道探讨。  相似文献   

11.
气至与针感     
针灸气至与针感概念有异,"气至"应是指针刺前后的脉象变化,通过检查迎寸口脉的变化来辨别病变是在经筋还是经脉以及确定补泻后"气至"与否.《灵枢?终始》中提出人迎、寸口脉针法,选择五输穴中2个阳经穴和1个阴经穴位进行针刺补泻的操作,使人迎脉与寸口脉的大小趋于相等,可以取得"风之吹云"般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1. The three typical cases reported above were syncopic patients of different types. Case 1 belonged to yin-depletion syndrome, case 2 pertained to yang-depletion syndrome, and case 3 Jue syndrome due to disturbance between qi and the blood induced by deficiency of qi and accumulation of phlegm. All of the three cases were satisfactorily cured with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ough they did not respond to western medicines. 2. The rationale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syncope includes: 1) Regulating yin and yang: For yin-depletion syndrome, reinforcing method is mainly adopted for nourishing water to promote reproduction of the body fluids and replenishing yin to restore yang; in case of yang-depletion syndrome, moxibustion and needle-warming methods are mainly used for recuperating the depleted yang to rescue the patient from collapse and for invigorating yang to restore yin. 2) Resuscitating the patient by regulating qi and the blood and dredging the channels to activate the circulation. After a successful resuscitation, the patient should be radically treated with appropriate herbal medicines so as to consolidat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3. An emergency treatment for syncopal patients with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must be based on a conscientious differentiation of the signs and symptoms. The treatment should strictly follow the therapeutic principles: reinforce for the deficiency, reduce for the excess, cool the heat and warm the cold.  相似文献   

13.
针刺刺激客观化测量包括针刺操作(针灸针的运动形式、力度等)的客观化测量和机体(腧穴)对针刺刺激反应的客观化测量,是循证针灸学的一个关键环节,有助于针灸教学、临床和科研。针刺手法的客观化测量是一直以来针灸研究的难点问题。美国科学家近年研发的针刺传感器(acusensor)可以测量针刺人体腧穴时的手法信息,获得提插、捻转的数据与曲线;国内学者研发的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ATP-1及SYF-1可以测量提插、捻转和摆动,还有助于测量复合针灸手法,但针刺需要在传感器上进行。在机体(腧穴)针刺反应测量方面,简要介绍了针刺局部超声检测和功能性磁共振检测。由于不同的测量方法有各自的特点,对针刺刺激客观化测量的技术与方法的现状了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4.
泻阴补阳针刺法治疗偏瘫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运用泻阴补阳针刺法治疗偏瘫手的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泻阴补阳法治疗,取穴: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八邪等;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结果】两组治疗后手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和Fugl-Meyer的手功能评价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泻阴补阳法治疗偏瘫手疗效显著且优于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15.
杨氏三才单式补泻针法是杨文辉在传统三才手法"烧山火""透天凉"及单式提插补泻手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通过辨病辨证选取穴位,在天、人、地三个不同的深浅层次行提插补泻的针刺手法。庄子齐教授将杨氏三才单式补泻针法与飞经走气中的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等行针手法相结合,加强刺激强度,用于痛证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素圃医案》为明末清初新安名医郑重光先生晚年的医案集成,对于咳嗽一症,虽未设专篇,却颇有诊疗特色。素圃精于脉诊,辨咳嗽多凭脉用药,善以脉象分阴阳,辨证施治,辨寒即投热药,不囿于表象。若为阳伤咳嗽,则温补开泄,化其沉寒痼冷兼宣肺开泄;若为阴虚,孤阳上越而咳,则补阴益气以敛阳止咳;若为产后风寒咳嗽,必温辛行散不疑,扶阳解表。认为咳嗽的发生实由阳气不足所致,其各种治法的核心特点皆在于保证人体阳气的充盛,以达到对机体的温煦,使气机通畅,阴平阳秘,故明效大验,咳嗽自止。  相似文献   

17.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是由脑血管病变所导致的一种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明显,该病发病率也随着心脑血管病的增多而逐渐上升,然目前仍无特效治疗手段,而中医针刺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文章介绍运用太极六合针法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验案,太极六合针法采取“四步通调”布针法,形成太极八卦经络调控系统,取穴量少,疼痛刺激轻,通调全身气血经络,平衡脏腑阴阳,以驱疾患,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8.
针灸镇痛在德国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在德国针刺治疗多种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873例患者均采用针刺疗法,辨证取穴,手法为平补平泻法,每周2次,10次为1疗程.结果多种疼痛经针刺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疗法是治疗多种疼痛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扶命培土汤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著名老中医专家萧佐桃教授认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因脾肾阳虚所致,故采用自拟补肝肾,益脾胃,助阳益阴、补髓生血之“扶命培土汤”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4例,总有效率9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