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2.
目的:对儿科新护士带教管理中应用层级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儿科新护士30名作为研究对象,将30名护士随机分为实验组15名、对照组15名。对于实验组的儿科新护士的带教管理中应用层级培训,对于对照组的儿科新护士的带教管理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进行培训。结果:对两组新护士进行理论测评,实验组的及格率(86.67%)明显好于对照组的及格率(53.33%),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对儿科新护士带教管理中应用层级培训的效果较好,可以有效提高护士的专业水平,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诊儿科输液带教新护士的过程中存在的难点,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强化理论知识和操作训练,注重带教老师的选拔,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指导和矫正护生在与患者沟通时的应对方式,提高其法律意识。结果急诊儿科输液厅的新护士管理、带教个人和带教质量以及新护士情况均处于优良水平。结论通过不断总结和改进带教方式,提高了急诊儿科输液新护士的带教质量。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护理带教中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带教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6月该院神经外科护理部实习80名护理实习生为研究对象,将在该院神经外科护理部实习的护理实习生均分两组,对照组为护理实习生提供常规带教方案,观察组为护理实习生提供情景模拟教学法,对比两组护理实习生学习情况.结果 观察组护理实习生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感染科临床实习带教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该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80名感染科实习医生,数字表随机法分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法带教,观察组实施情景模拟教学法.比较两组教学满意度、感染科专科理论考核成绩、实践操作能力成绩、分诊预检能力成绩.结果 观察组教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感染科专科理论考... 相似文献
7.
8.
我院每年都有一批新进护士进入科室,如何适应患者越来越高的服务要求,是每位新护士面临的问题,如何将新护士培养成独挡一面的优秀护士,使之成为护理队伍的主要力量则是关键.笔者在临床担任在职带教数年,现将带教心得概述如下文。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产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8年4月—2019年5月期间在该院妇产科的40名实习生,采用编号的方式将其分为对比组与研究组,每组20名,对比组实施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带教,实验组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进行带教,将两组实习生的理论与操作成绩、结业考核合格率以及带教老师对实习生的满意度评分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的理论与实践操作成绩高于对比组(P<0.05);研究组结业考核合格率(95.00%)高于对比组(65.00%)(P<0.05);带教老师满意度评分皆高于对比组(P<0.05)。结论在产科护理带教中使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能提高实习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实习生的带教效果。 相似文献
10.
冯银平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96-97
目的:探讨情景模拟在新进护士应急预案培训中的效果。方法:将2014年新进的12名护士做为研究对象,除传统的入科培训外,增加不同的情景模拟演练培训,与2013年新进的12名护士在理论及综合实践能力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护士理论和综合实践能力均优于对照组护士(P<0.01)。结论:情景模拟演练能弥补传统培训中的不足,为新入科护士胜任护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ICU新进护士的前3个月护理带教中,采取临床路径教学法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ICU新进的60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将护士分成两组,即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0名,对照组采取一对一的护理带教模式,研究组则采取临床路径教学法的护理带教模式,观察两组带教效果。结果护理带教后,研究组护士在理论与操作考核成绩上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新进护士对临床实践能力、应急能力、工作能力及学习兴趣的认可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ICU新进护士,在前3个月的护理带教中,实施临床路径教学法的带教模式,可显著提高护士理论与操作能力,且护士对护理带教模式的认可度也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诊护理实习生带教中实施新型护理教学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2月于医院急诊科进行实习的78例护理实习生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此次研究对象分组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教学)与观察组(采用新型护理教学模式),各39例。于实习结束时通过试卷考试来评价两组护理实习生理论成绩情况记忆性试题、开放性试题),通过现场操作评价两组护理实习生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及病例书写能力,采用问卷调查表调查护理实习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记忆性试题和开放性试题及理论成绩总分分别为(45.69±3.21)分、(45.85±3.33)分、(92.34±5.2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0.25±3.07)分、(39.78±2.98)分、(75.28±3.88)分,t=(7.64,8.48,16.29),P=(0.00,0.00,0.00);观察组护理实习生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及病例书写能力评分分别为(95.85±3.66)分、(96.74±3.2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90.25±2.74)分、(90.07±3.12)分,t=(7.64,9.32),P=(0.00,0.00)。观察组护理实习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为94.87%(37/39),明显高于对照组74.36%(29/39),χ~2=6.98,P=0.03。结论实施新型护理教学模式可有助于提高急诊科护理实习生理论基础知识及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强化其病例书写能力,最终提高其护理带教老师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描述广州市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运用便利抽样,调查广州市5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急诊科工作至少1年的护士143名。结果①广州市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总体发生率为86.7%,言语暴力是主要形式;②工作场所暴力可发生在各个班次,以前夜班和正常白班居多;主要的发生地点为护士站/分诊台,其次是注射室/治疗室和病房:施暴者特征为:男性,31~40岁;③发生暴力的主要原因是:施暴者素质太低、施暴者粗暴无礼、候诊时间太长、施暴者饮酒及不合理要求被拒绝;④急诊护士在遭受暴力时的主要应对措施有:耐心解释、忍让回避以及求助保安和同事等,25%会报警,仅0.8%争锋相对;⑤急诊护士在遭受暴力后产生委屈、气愤、工作热情下降、精神无法集中以及转行等负性情绪.甚至有人产生自杀念头。结论急诊护士面临的工作场所暴力情况日益严峻,应引起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4.
15.
急诊科护理特点对护士素质的要求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临床分析急诊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提出了急诊科护士素质的基本要求,即护士面对紧急状况应沉着冷静,严格实施抢救程序,建立灵活的人力调配机制,合理搭配,强化培训,重视急诊护理质量监控。急诊科护士素质的培养是避免或减少护患纠纷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急诊科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挽救患者生命,促进患者康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临床分析急诊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提出了急诊科护士素质的基本要求,即护士面对紧急状况应沉着冷静,严格实施抢救程序,建立灵活的人力调配机制,合理搭配,强化培训,重视急诊护理质量监控。急诊科护士素质的培养是避免或减少护患纠纷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急诊科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援救患者生命,促进患者康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工作场所暴力情况问卷及创伤后应激障碍测量量表平民版(PCL-C)对广州市5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急诊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存在应激障碍的情况,过去1年内曾经遭受暴力的急诊护士(暴力组)的PCL-C得分明显高于过去1年内未遭受暴力的急诊护士(非暴力组),差异具显著统计学意义;在过去1年内曾经遭受暴力的急诊护士中,21.8%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12.1%出现了明显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结论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急诊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较未遭受暴力的急诊护士差,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儿科临床教学过程中采取整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该次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来该院儿科实习的学生90名作为观察对象,参照抽签结果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对照组实习生采取传统教学模式,对观察组实习生采取整合式教学模式,对比两组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的情况,评估并比较各组教学质量。结果观察组实习生掌握理论知识评分(94.35±2.11)分、实践操作评分(95.02±3.03)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13.05、12.98,P<0.05)。另外,观察组此次教学氛围(45.86±2.01)分、教学方法(47.24±1.05)分、学习兴趣(47.58±0.85)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8.55、9.69、13.22,P<0.05)。结论儿科临床教学期间实施整合式教学模式效果更佳,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诊科护理中细节化护理管理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8年1-12月急诊科中收治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给予细节化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接诊时间、抢救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差错、意外事件、患者投诉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科实施细节化护理管理,进一步提高了急诊科护理效率和质量,减少了意外事件发生率,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