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氧化应激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卒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卒中导致的致死致残率居高不下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威胁,已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课题。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口逐渐老龄化,卒中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最主要疾病之一。而卒中的组成谱亦在不断变化中,最近一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1994~2004年间,北京地区缺血性卒中发病率以每年4.3%的速度增加,所占比例日益上升;而出血性卒中发病年下降率为3.2%。因此,缺血性卒中已经成为卒中的主要类型。今年全球多位著名神经内科专家联合提出缺血性卒中的新分型系统:ASCO分型。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分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卒中后氧化应激的失衡与卒中致残增加和不良预后相关。表观遗传调控可以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方式影响氧化应激,进而在卒中的进展中发挥作用。本文概述表观遗传调控在卒中后氧化应激反应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时间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性卒中是一个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四高”疾患,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三大“杀手”之一,也是成年人最主要的致残原因。目前国内卒中流行情况令人担忧,近期公布的卫生统计资料和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均表明北京市居民的卒中死亡率开始下降,而卒中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则持续上升,意味着因卒中而致残的人数越来越多,而减少或减轻致残的主要方法是急性期的血管再通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急性期脑梗死(ACI)合并2型糖尿病的氧化应激程度。方法入选急性脑梗死患者97例,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50例(ACI糖尿病组),无糖尿病者47例(ACI无糖尿病组)。观察入选ACI患者发病48 h的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NIHSS)、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分;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hs-CRP、炎性因子(IL-1、IL-6、TNF-α)和血清8-羟基脱氧鸟苷酸(8-OHdG)、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发病48 h ACI糖尿病组血清8-OHdG(0.73±0.38)ng·m L~(-1)和MDA(4.32±1.93)nmol·m L~(-1),较ACI无糖尿病组血清8-OHdG(0.51±0.31)ng·m L~(-1)和MDA(3.21±1.16)nmol·m L~(-1)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02和P=0.001)。SOD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44±18.16)U·m L~(-1) vs(134.89±19.17)U·m L~(-1)]。IL-1、IL-6、TNF-α在ACI糖尿病组患者血清中均明显升高。结论 ACI糖尿病患者较无糖尿病患者存在更明显的氧化应激反应,针对这类患者进行清除自由基及减少氧化应激损伤可能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赵敏 《中国卒中杂志》2011,6(7):573-577
糖尿病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较非糖尿病患者高,且发病时间早、程度严重。糖尿病患者往往处于更高的氧化应激水平。在糖尿病增加卒中风险、恶化卒中预后的机制中,氧化应激是一个关键介导环节。给予糖尿病患者抗氧化治疗,可有效减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大多数卒中(大约80%)为缺血性卒中,致残率、致死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越来越多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了溶栓治疗或介入治疗,但大多数患者仍接受“保守药物治疗”。实现血管再通的干预手段很多,或者是药物方法,或者是机械方法。同时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糖的控制、血液黏稠度、体温和血压调节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溶栓在理论上实现了闭塞血管的再通、脑缺血的逆转。但溶栓治疗存在脑出血的风险,很多情况下是致命的,因此针对具体情况实施溶栓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急性重症缺血性卒中的评价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全世界卒中死亡率最高的国家。在我国卒中已成为死亡的第一大原因,而且致残率非常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重症监护病房(ICU)可以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但目前我国对神经危重症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患者分布在综合监护病房或者监护治疗配备不全的普通病房。由于神经危重症患者具有累及多器官的特殊性,有别于普通内科的重症患者,因此应加强管理,给予充分的重视以提高我国重症卒中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抽签法将于本院2016年2月-2017年10月就诊的8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n=40)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n=41)应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及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神经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4%,明显高于对照组62.5%(P<0.05); 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氧化应激指标水平、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S100B蛋白及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卒中是人类致死的主要原因和成人致残的首要原因,对其治疗方案的探索始终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个热点。局灶性缺血性卒中后缝隙连接活动可加强并参与脑缺血的损伤过程,缝隙连接阻断剂能够抑制缝隙连接胞间通讯,减轻缺血/再灌注对胶质细胞的损伤,同时对缺血区及远隔区海马CA1区的神经元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有效地减少梗死体积,这将为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0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 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指标MDA、SOD、TAO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0.38%,对照组78.85%,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基本痊愈率为38.46%,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26.92%,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MDA、SOD、TAO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SOD、TAO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乌司他丁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显著降低患者体内MDA,升高SOD和TAO水平,降低患者氧化应激程度,从而保护脑神经元细胞,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12.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 I S)是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最常见疾病之一,早期准确判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对医生制订治疗决策和患者及家属合理选择治疗与康复至关重要。近几年国内外学者越来越重视关于AIS预后评分的研究[1-5],开发出许多新的AIS预后评分,有些预后评分已在不同人群中得到外部验证[1]。  相似文献   

13.
14.
15.
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概念自半个世纪前被提出之后,人们对TIA的认识在不断变化和深入,在此期间缺血性卒中治疗时间窗、急诊溶栓、时间就是大脑等新理念先后被提出,从科研到临床越发重视对卒中早期及超早期的研究,作为脑血管病早期重要表现之一的TIA也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16.
17.
氧化应激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口逐渐老龄化,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其居高不下的致死率及致残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威胁,现以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课题.……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