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现代医家关于大半夏汤证的论述大多从"虚寒胃反"立论,而根据相关条文内容以及药物组成反推,发现大半夏汤证"虚证"突出,而"寒证"立据却不足,因此用"虚寒胃反"来概括大半夏汤证的病机并不恰当。经过查阅书籍可得,大半夏汤证的病机主要在"虚、逆、燥",其本为胃气虚弱,其标为胃气上逆,而阴津亏损是因为呕吐、进食减少导致,是反复胃气上逆的继发证。从药物组成来看,该方以大剂半夏为君,和胃降逆治其标,以三两人参为臣,益气生津治其本,同时再以白蜜一升为辅佐润其燥,三者相合,标本兼治,与"虚、逆、燥"的病机相对应,理法方药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2.
半夏厚朴汤出自《金匮要略》,由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组成,具有行气散结、降逆化痰功效,主治"七情郁气,凝涎内生"之梅核气.笔者用半夏厚朴汤加味治疗胸痛、失音、郁证等病证,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李国祥 《陕西中医》2011,32(10):1434-1435
<正>"胃不和则卧不安"语出《素问.逆调论》,原指阳明经气上逆而呼吸有声不能平卧之症,主以半夏秫米汤治之。《灵枢.邪客篇》并载半夏秫米汤有"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之功。后世多将"卧不安"解释为"不寐"、"失眠",方证相对其效亦彰。但笔者在临床中体会到"胃不和则卧不安"之不寐、失眠,并非半夏秫米汤一方所能概治。不寐之证责  相似文献   

4.
<正>半夏厚朴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由制半夏、厚朴、茯苓、苏叶、生姜组成。功能理气降逆,化痰散结。用以治疗"妇人咽中如有炙脔"。笔者用半夏厚朴汤化裁治疗胃痛、眩晕、郁证等疗效满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使用半夏的方剂多达42首,通过对张仲景使用半夏方剂的分析,发现张仲景在治疗伤寒、寒热、痞满、肠鸣以及邪郁少阳、水饮不能外出而上蒸出汗等症时,常使用辛温之性的半夏,辛能宣散,温化寒邪,则伤寒得以宣通,宣散少阳之邪而止头汗,调畅气机则痞满消、肠鸣止;在治疗呕吐、胸胀、咳逆时,用半夏降逆止呕之功,降肺胃之逆气;在治疗头眩和咽喉不适之症时,用半夏燥湿化痰之效,涤痰开结则咽喉得利,风痰上扰之头眩症则消。《神农本草经》记载半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张仲景在半夏的运用上与《神农本草经》所载一致。  相似文献   

6.
旋覆代赭汤为<伤寒论>方,由旋覆花、代赭石、半夏、人参、生姜、炙甘草、大枣7味药物组成.用治伤寒在表,汗、吐、下不当所致"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之痰气痞证.方中旋覆花下气消痰、降逆止噫,代赭石重镇胃中冲逆之气,两药协同,镇逆降气、消痰和胃力强,为方中主药;半夏、生姜化痰消痞,降逆和胃,助主药降逆止呕;人参、炙甘草、大枣健脾益胃、扶正祛邪,防重镇燥散伤胃;炙甘草并调和诸药,兼使药之用.  相似文献   

7.
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出自于最早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而关于半夏治疗失眠症的论述最早源于《黄帝内经》。中医学认为半夏生于阳盛及阴之时,能"从阳到阴",和营达卫,具有交通阴阳的作用。通过挖掘历代医家治疗失眠症的方药和经验,整理出半夏与秫米、半夏与陈皮、半夏与竹茹、半夏与酸枣仁、半夏与夏枯草配伍治疗失眠症的适应症和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8.
半夏厚朴汤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厚朴汤出自<金匮要略>,为治疗"梅核气"的祖方.方用半夏辛温入肺胃燥湿化痰,降逆散结;厚朴辛苦温,行气开郁,下气除满,两药相伍辛苦温燥,痰气并治.痰生于湿,故用茯苓渗湿健脾,助半夏以除生痰之源.  相似文献   

9.
<正>半夏厚朴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曰:"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1]该方由半夏、厚朴、紫苏、茯苓、生姜组成,具有行气化痰,降逆散结之功,为治  相似文献   

10.
<正>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生品味辛,性温,有小毒。归脾、胃、肺经。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适用于湿痰咳嗽、痰多或痰逆头眩,胃气上逆,恶心呕吐,胸脘痞闷,梅核气以及瘿瘤痰核、痈疽肿毒等。半夏与秫米配伍,可用于胃不和而卧不安。  相似文献   

11.
半夏厚朴汤出自《金匮要略》,一般被认为是治疗梅核气的专方,这严重制约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方剂的适应范围应当依据方证来定。以方测证,半夏厚朴汤是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为底方,加入解表行气的苏叶、降逆化痰的厚朴而成,故半夏厚朴汤适用于水饮上逆所致咳症的治疗。文章不仅从《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出发阐述了水饮致咳的理论源流,而且从方证分析、医案举例方面论述了临床可运用半夏厚朴汤利饮降逆来治疗水饮上逆所致咳嗽。  相似文献   

12.
<正> 半夏厚朴汤出自《金匮要略》,原方药物组成为: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方中以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化饮祛痰,紫苏叶芳香以行气解郁;功能行气降逆,化痰散结。对由痰气郁结所致之精神疾病施之收效甚佳。兹择数案,以资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3.
旋复代赭汤治疗顽固性呃逆1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淑芳 《新疆中医药》2007,25(5):125-125
旋复代赭汤,出自仲景《伤寒论》。方由旋复花、赭石、人参、半夏、生姜、甘草、大枣7味中药组成。原方用于"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意气不除者"。方中旋复花性温而下气消痰,降逆以除噫,为君。代赭石体重而沉降,善镇冲逆,但味苦气寒,为臣药。生姜化痰散寒止呕,半夏祛痰散结,降逆和胃,并为佐药,辅君臣以平噫气而消痞,人参益气补虚。甘草、大枣补益中气兼养脾胃共为佐使。后世运用治胃气虚寒之反胃、呕吐、嗳气等症,皆取本方益气和胃,降逆化痰之功。  相似文献   

14.
于纪红  郑小伟 《河南中医》2010,30(4):344-345
半夏味辛性温,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临床多炮制后应用,如法半夏、姜半夏、竹沥半夏等。郑小伟教授巧妙运用半夏的不同炮制品治疗不同证型的慢性咽炎患者,随证加减,灵活应用,常获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5.
半夏用量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神农本草经>谓其:"气味辛,平,有毒.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头眩,咽喉肿痛,肠鸣,下气,止汗."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法半夏对中枢神经有良好的镇静和安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半夏厚朴汤治疗三类疾病的疗效。方法:用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头痛、哮喘、胃痛。结果:半夏厚朴汤行气开郁,降逆化痰的功效。结论:半夏厚朴汤为治疗气机郁结,痰涎凝聚所导致的病症的良方。  相似文献   

17.
正半夏味辛、性温、有毒,功效燥湿化痰、消痞散结、降逆止呕。生半夏毒性强,须严格按毒剧药品进行管理,内服一般炮制后使用。半夏常用炮制品有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半夏曲等。半夏各炮制品在炮制方法、饮片性状、功效与临床应用等各有不同偏重,临床应进行区别和选择使用。现将半  相似文献   

18.
冷晓波  尹玉香 《河南中医》2013,33(3):430-431
姜半夏能温中化痰,降逆止呕,姜水半夏能燥湿、化痰.两者都具有相似的燥湿化痰的功效,在外观特征上不容易鉴别,但在临床运用上,因为功效上的差别,姜水半夏不能代替姜半夏运用.  相似文献   

19.
对于小柴胡汤方中半夏的配伍意义,历代多宗"调理胃气、降逆止呕"为解,然笔者从少阳病机出发,认为胃逆呕吐,似为邪犯少阳胆与三焦,少阳枢机不利,三焦决渎失常,气机郁滞,水道失调,而痰湿水饮内生,郁阻气机,胃失和降使然。外感之邪,遂成内生之因,半夏正是为祛除病因而设,故方中除主药柴胡外,半夏用量独重(约50~60 g),以协主药分消内外之邪,恢复少阳转枢之机,具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作用,这正是仲景匠心独运的组方奥义所在。本文结合小柴胡汤之病机、兼变证和临床验案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半夏治疗泌尿系结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半夏为天南星科草本植物,药用地下块茎。因炮制方法不同,有姜半夏、法半夏、半夏曲之分,其味辛性温有毒。归脾、胄、肺经。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临床应用范围广。作者重用半夏配伍其它药物治疗泌尿系结石62例获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