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固定正畸技术在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于我院治疗的36例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患者,应用固定正畸技术对36例(41颗)埋伏阻生前牙采用助萌法或导萌法矫治,助萌组15颗,导萌组26颗。结果:41颗上颌埋伏阻生前牙均顺利萌出至正常位置,15颗埋伏前牙经助萌治疗,3~5个月后自然萌出;26颗行导萌术治疗,5~10个月后萌出排齐。导萌组有2颗出现矫治后牙周附着不足。结论:应用固定正畸技术,结合手术开窗,可以有效地治疗上颌前牙埋伏阻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腭侧埋伏阻生的上颌尖牙通过手术导萌和改良辅弓的正畸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全口曲面断层片和CT选出18例腭侧埋伏阻生的尖牙,采用翻瓣、开窗导萌,并利用改良辅弓牵引出腭侧阻生的尖牙。结果:18例腭侧埋伏阻生尖牙在改良辅弓的帮助下均能顺利出龈,纳入牙列。结论:改良辅弓对有一定牵引难度的腭侧埋伏阻生尖牙的矫治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对比上颌埋伏阻生尖牙采用外科联合正畸固定矫治器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采用外科联合正畸固定矫治器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开窗手术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埋伏牙萌出率、并发症发生率、埋伏牙萌出时间以及患者治疗满意度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仅有1例出现牙龈炎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5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埋伏牙萌出率高达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上颌埋伏阻生尖牙萌出时间为(6.01±0.61)个月显著低于对照组(6.92±0.69)个月(P0.05);观察组治疗满意度为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77.50%(P0.05)。结论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患者采用外科联合正畸固定矫治器治疗,可有效提高埋伏牙萌出率,缩短其萌出时间,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治疗满意度较高,效果值得肯定,值得临床上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4.
探讨口腔外科与正畸联合治疗儿童翻转180°舌侧窝在唇侧埋伏中切牙。对6例上颌前牙埋伏阻生病例,应用固定正畸技术结合牙槽外科手术行矫治,可快速有效地矫治上颌埋伏阻生前牙。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通过手术开窗与方丝弓固定正畸相结合,牵引导萌翻转180°舌侧窝在唇侧埋伏切牙6例,使其达到正常位置,临床表现为上前牙缺如,邻近乳牙滞留,邻牙向缺隙倾斜移位导致萌出间隙严重不足,上颌前部发育不足,部分病例表现为前牙对刃或反颌。首先拍摄清晰的曲面断层X线片上颌咬颌片,以明确埋伏中切牙牙冠、牙根的形态、位置及其与邻牙的关系,为手术…  相似文献   

5.
潘志文 《中国美容医学》2014,23(20):1724-1726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BCT)在上颌埋伏中切牙正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上颌埋伏中切牙患者54例(男32例,女22例),应用CBCT进行扫描和图像三维重建,显示埋伏中切牙的形态、位置、牙根弯曲情况以及与邻牙的关系。结果:经CBCT三维重建后,54例病例均清晰的显示了埋伏中切牙的牙体形态、唇腭向位置、萌出方向、牙根弯曲情况以及与邻牙的关系。结论:CBCT检查能提供准确,直观的信息,对上颌埋伏阻生的诊断,治疗设计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牟晓  邓锋  胡辉  宋锦?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3):459-461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60g和150g牵引上颌唇侧埋伏阻生尖牙过程中根尖及根周硬组织的变化,为临床治疗埋伏阻生尖牙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例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的上颌唇侧埋伏阻生尖牙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10人.从外科暴露手术开始,利用链状橡皮环分别对上颌埋伏尖牙施加60g和150g牙体长轴方向的力,到阻生牙完全排入牙弓结束,平均10个月.对牵引前、后上颌尖牙牙根长度及牙根周围骨密度的变化进行CBCT分析,采用SPSS 16.0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阻生尖牙以60g的力向牙体长轴方向做整体移动时,牙根长度、牙根周围骨密度与移动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以150g的力向牙体长轴方向做整体移动时,牙根长度、牙根周围骨密度与移动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临床上治疗埋伏阻生尖牙采用小于60g的牵引力向牙体长轴方向做整体移动是行之有效的而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刘文  王燕  宋玲  张春艳  吴鸿 《中国美容医学》2013,22(14):1541-1543
目的:研究三维重建方法在正畸矫正上颌埋伏阻生中切牙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患者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7~12岁,平均10.5岁。对每个病例进行螺旋cT扫描,将扫描所得DICOM格式数据采用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根据重建结果设计矫正计划,进行正畸治疗。结果:根据三维重建获得信息,有2例患者进行恒牙拔除,4例患者扩大间隙后等待中切牙自行萌出,12例患者进行开窗手术后固定正畸牵引导萌。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结论:三维重建技术对临床治疗能提供准确、直观的信息,对于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的诊断、设计、治疗过程中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埋伏阻生牙是指因萌出位置不足或外周存在某种因素使牙齿不能萌出至正常位置者。埋伏阻生牙上颌尖牙常见,因阻生情况不同,治疗措施各异,但尽可能保留使之正位排列非常重要。X线片示为可保留的牙,传统用开窗助萌术或开窗加正畸牵引,疗效虽肯定,但很少考虑萌出线路上的骨阻力与矫治时间的关系,往往疗程较长。本研究在黏膜  相似文献   

9.
迟萌或阻生是恒牙萌出异常的一种常见情况.乳尖牙脱落或拔除后,恒牙根已基本形成而逾期不萌出或长期埋伏在牙槽骨内,前者叫迟萌,后者称阻生[1].在这种情况下,恒牙列中就缺少这颗牙,牙合关系受到破坏,影响咀嚼和美观.为此,我科1997~1999年对13例上颌埋伏尖牙唇面牙槽部实施开窗导萌术,效果颇佳.现将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的发病率、病因及治疗结果,以期对临床治疗有所帮助.方法 随机抽取的1000例患者中确诊29例为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年龄为7~23岁,平均11.1岁.埋伏牙总数32枚,骨内埋伏有22枚,骨外埋伏10枚.对临床发病率、病因、埋伏阻生的位置和方向以及临床治疗方法和结果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男性发病率小于女性,男∶女为1.0∶ 1.2,骨内埋伏阻生与骨外之比为11∶5.有65%的患者存在上颌中切牙萌出间隙不足,但是属于中重度拥挤的仅占15%.埋伏牙自身形态和位置异常的发病率高达71%.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正畸牵引导萌术、自体牙移植以及拔除阻生牙.结论 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主要发病原因是牙齿形态和位置异常所致.通过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后,大部分埋伏阻生的恒上颌中切牙治疗结果及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唇侧近中倾斜阻生上尖牙的导萌技巧。方法收集上尖牙唇侧近中倾斜阻生的患者38例。以上颌第1磨牙带环颊侧的钩作为施力点,牵引阻生的尖牙首先向远中倾斜移动并直立,待避开对侧切牙的压迫后,再向牙弓内移动。结果38例矫治效果良好。平均治疗时间18个月。5例拔除埋伏较深的阻生尖牙,关闭牙弓间隙;4例拔除根吸收的侧切牙,19例拔除前磨牙,其余10例未拔牙,均牵引尖牙至牙弓内。矫治过程未加重邻牙牙根吸收。结论上尖牙唇侧近中倾斜阻生时,将上颌第1磨牙带环颊侧钩作为牵引点,应用弹力线牵拉尖牙向远中移动并直立后,再向牙弓内牵引,可以顺利地矫治阻生牙及保护邻牙。  相似文献   

12.
陆奔 《医学美学美容》2023,32(22):142-145
评估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患者正畸矫治后埋伏牙发生及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3月-2021年3月于溧阳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021例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 顾性调查,查阅锥形束CT及X线图像。其中113例发现埋伏牙,按照是否出现牙根吸收分为牙根吸收组 (51例)和牙根未吸收组(62例)。调取资料,包括性别、初诊年龄、平均体质量指数、埋伏牙位置、 近远中分区、是否拔牙、正畸治疗时间、埋伏牙发生个数等。统计上述指标情况,分析正畸矫治后埋伏 牙牙根吸收的单因素和多因素。结果 1021例患者中埋伏牙113例(11.07%);牙根吸收组平均年龄、2~4 区占比均低于牙根未吸收组(P <0.05);牙根吸收组拔牙率、正畸治疗时间>2年占比均高于牙根未吸 收组(P <0.05);两组性别、平均体质量指数、埋伏牙位置、病变位置、埋伏牙发生个数比较,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结果显示,高龄、近远中分区(0~1区)、拔牙、正畸治疗时间>2年均为 正畸矫治后埋伏牙牙根吸收的高危因素(P <0.05)。结论 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正畸矫治后埋伏牙牙 根吸收与年龄、近远中分区、拔牙、正畸治疗时间有关,对于高危因素患者,临床应给予重视,采用早期 干预措施,减少损伤。  相似文献   

13.
郭莹 《医学美学美容》2023,32(14):43-46
目的 探讨口腔正畸技术在上前牙阻生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4月-2022年 12月收治的90例上前牙阻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甲组和乙组,各45例。甲组予以常规 外科导萌手术,乙组予以口腔正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乙组 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甲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2%, 低于甲组的2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治疗方法、美观度以及日常能力评分均高于甲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腔正畸治疗应用于上前牙阻生患者中,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牙 齿错位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对上前牙埋伏阻生患者采用口腔正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鄠邑区秦渡中心卫 生院2020年1月-2022年10月收治的56例上前牙埋伏阻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 与研究组,各28例。常规组予以外科导萌手术治疗,研究组予以口腔正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咀嚼功能、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高于常规组的 78.57%(P<0.05);研究组治疗后咀嚼效率、咬合力均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 发生率为3.57%,低于常规组的28.57%(P<0.05);研究组治疗满意度为96.43%,高于常规组的 75.00%(P<0.05)。结论 对上前牙埋伏阻生患者采用口腔正畸治疗的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咀嚼 功能,且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较低,治疗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谢桂英 《中国美容医学》2011,20(11):1799-1800
目的:观察自体牙移植术联合正畸方法治疗异位牙或阻生埋伏牙的临床效果,探讨移植牙成功的影响因素。方法:临床就诊病例16例,年龄11~21岁,先行正畸治疗以拓展出合适间隙,之后用种植机制备牙槽窝,拔除异位牙或阻生牙后移植于此处,正畸片断弓固定。结果:16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3年,移植牙稳固,牙龈形态恢复较好,成功12颗(75%),有效4颗(25%),失败0颗。结论:对于异位牙或埋伏阻生牙的正畸过程中,若联合自体牙移植术是一种较为成功的治疗方法,能达到快速纠正个别牙错位,缩短正畸疗程。  相似文献   

16.
上颌阻生尖牙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阻生上颌尖牙的病因、临床检查、诊断及其相应的治疗进行了临床研究。方法:选取57例上颌尖牙阻生患者,通过病史询问、临床检查、X线片和模型测量的综合分析,从临床角度对阻生牙进行了诊断分类,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矫治,并对矫治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采取适宜有效的治疗办法,均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牙周膜愈合成功率达100%,活髓牙成功率达93.6%,牙龈形态良好者达89.4%。结论:尖牙阻生情况各异,治疗方法多样,根据临床分类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矫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观察对埋伏倒置阻生上颌中切牙患者采用不同正畸牵引方式的矫治效果。方法 选取我 院2020年1月-2022年8月收治的68例埋伏倒置阻生上颌中切牙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 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前方牵引器牵引治疗,观察组采用颌间牵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牵引 时间及埋伏牙牙根长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高于对照组的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牵引时间为(7.28±2.14)个月,短于对照组的(12.32±3.2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埋伏牙牙根长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颌间牵 引在埋伏倒置阻生上颌中切牙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前方牵引器牵引,可提高正畸治疗效果,缩短牵引时 间,还有助于提升患者埋伏牙牙根长度。  相似文献   

18.
正畸联合自体牙移植治疗前牙埋伏阻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正畸联合自体牙移植术治疗前牙埋伏阻生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适应证。方法:临床就诊患者20例,年龄8~17岁,平均12岁。阻生部位以尖牙最多,所有患者均先行正畸治疗以拓展间隙,之后行手术将牙齿移植于合适位置,不损伤牙周膜及牙乳头,牙根周围骨缺损区可植入适量羟基磷灰石(HA),钢丝或夹板固定。术后3~6个月进一步正畸治疗。结果:20例患者术后随访2—5年移植牙均稳固于牙列中,牙龈形态良好;X线片追踪观察,移植牙牙根无吸收现象。结论:正畸联合自体牙移植术治疗前牙埋伏阻生,可增进美观,恢复牙弓外形及口腔功能,为一种可行的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