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背景细胞移植是近年来出现的治疗心肌缺血性疾病的新方法,目前对于平滑肌细胞移植的研究报道尚不多见.目的研究自体平滑肌细胞移植到心肌梗死区后的存活情况及其对心功能恢复的影响.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的观察对比研究.单位一所军医大学的胸心外科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3-01/2003-06在第二军医大学全军胸心外科研究所完成.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体质量(300±20)g,清洁级.随机分为2组,即移植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所有大鼠饲养于清洁环境.方法用酶消化法从SD大鼠的输精管中分离、提取自体平滑肌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扩增.移植组将BrdU标记后的自体平滑肌细胞直接注射移植到左冠脉前降支结扎后2周形成的心肌梗死区瘢痕组织中;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的DMEM培养液.超声检查评估移植前和移植后4周的心功能状况.用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检测心肌瘢痕组织中是否有植入的平滑肌细胞存活以及促血管新生的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自体平滑肌细胞培养及移植后的形态学观察;②自体平滑肌细胞移植后对心肌梗死瘢痕区的促血管新生作用;③移植后两组心脏超声检查比较.结果移植的自体平滑肌细胞能在心肌梗死区内存活并形成肌样组织.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明显减小(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提高(P<0.01),心肌瘢痕组织血管新生明显(P<0.01).结论自体平滑肌细胞移植能防止心肌梗死后的心室腔扩大,促进梗死区血管新生,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未经诱导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于兔的心肌梗死区及周边区后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并观察移植后细胞的存活情况。方法:采用结扎日本大耳雄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40只存活兔随机分为2组:移植组、对照组,每组各20只,其中移植组于术后第7天在梗死区及周边区注射0.7mL含3.41×107个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细胞悬液移植,而对照组仅在相同的部位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心梗前后以及细胞移植后6周,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仪评价心脏功能的改变,然后收集动物心脏,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心肌梗死前后,移植组与对照组的心脏功能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细胞移植后,移植组的心脏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室壁运动幅度、左室壁收缩末期厚度及舒张末期厚度、左室壁增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2.98~6.50,P<0.01),心室率犤(249.08±28.52)次/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犤(269.75±5.21)次/min犦(t=2.24,P<0.05)。移植组梗死心肌及周边区内可以观察到移植细胞的存活。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以改善发生了急性梗死的心脏功能并在心肌的梗死区及周边区存活。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注射成年犬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对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于2001-05/2002-04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心内科实验室完成。选用成年犬8只,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5只,对照组3只。结扎犬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心肌梗死模型;细胞移植组将体外培养、诱导的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标记后在心肌梗死后4周经冠状动脉植入心脏;对照组植入等量培养基。胸内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冠状动脉血流阻断前,再灌注后30min及移植后4周左心室射血分数;胸外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冠状动脉血流阻断前、移植前、移植后4周左心室射血分数。用成组t检验和随机区组方差分析完成统计学分析。结果:进入结果分析犬8只。①植入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在移植犬心肌组织内存活情况:细胞移植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蛋白及肌钙蛋白I染色阳性,表示已生成心肌样细胞。对照组心脏标本中可见瘢痕组织;心肌细胞结蛋白染色阴性,肌钙蛋白I染色阳性。②移植犬左室功能的左室射血分数:经胸外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细胞移植组细胞移植前明显低于血流阻断前和移植后4周犤(54.86±7.12)%,(61.78±5.37)%,(61.74±2.93)%,P<0.01犦;细胞移植组细胞移植后4周接近血流阻断前(P>0.05);对照组移植后4周和移植前明显低于血流阻断前(P<0.01)。③移植犬左室功能的左室射血分数:经胸内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反映,细胞移植组再灌注后30min明显低于血流阻断前和移植后4周犤(49.98±6.79)%;(61.56±3.71)%,(64.56±5.27)%,P<0.01犦。移植后4周明显高于血流阻断前(P<0.05)。对照组移植后4周和再灌注后30min明显低于血流阻断前(P<0.05,0.01)。结论:成年心肌梗死犬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后,在心肌组织内存活并分化为肌源性细胞使左心室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4.
背景:细胞移植是近年来出现的治疗心肌缺血性疾病的新方法,目前对于平滑肌细胞移植的研究报道尚不多见。目的:研究自体平滑肌细胞移植到心肌梗死区后的存活情况及其对心功能恢复的影响。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的观察对比研究、单位:一所军医大学的胸心外科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3—01/2003—06在第二军医大学全军胸心外科研究所完成。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体质量(300&;#177;20)g,清洁级。随机分为2组,即移植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所有大鼠饲养于清洁环境。方法:用酶消化法从SD大鼠的输精管中分离、提取自体平滑肌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扩增。移植组将BrdU标记后的自体平滑肌细胞直接注射移植到左冠脉前降支结扎后2周形成的心肌梗死区瘢痕组织中;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的DMEM培养液。超声检查评估移植前和移植后4周的心功能状况。用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检测心肌瘢痕组织中是否有植入的平滑肌细胞存活以及促血管新生的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自体平滑肌细胞培养及移植后的形态学观察;②自体平滑肌细胞移植后对心肌梗死瘢痕区的促血管新生作用;③移植后两组心脏超声检查比较。结果:移植的自体平滑肌细胞能在心肌梗死区内存活并形成肌样组织。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明显减小(P&;lt;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提高(P&;lt;0.01),心肌瘢痕组织血管新生明显(P&;lt;0.01)。结论:自体平滑肌细胞移植能防止心肌梗死后的心室腔扩大,促进梗死区血管新生,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注射成年犬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对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于2001-05/2002-04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心内科实验室完成。选用成年犬8只,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5只,对照组3只。结扎犬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心肌梗死模型;细胞移植组将体外培养、诱导的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标记后在心肌梗死后4周经冠状动脉植入心脏;对照组植入等量培养基。胸内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冠状动脉血流阻断前,再灌注后30min及移植后4周左心室射血分数;胸外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冠状动脉血流阻断前、移植前、移植后4周左心室射血分数。用成组£检验和随机区组方差分析完成统计学分析。结果:进入结果分析犬8只。①植入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在移植犬心肌组织内存活情况:细胞移植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蛋白及肌钙蛋白Ⅰ染色阳性,表示已生成心肌样细胞。对照组心脏标本中可见瘢痕组织;心肌细胞结蛋白染色阴性,肌钙蛋白Ⅰ染色阳性。②移植犬左室功能的左室射血分数:经胸外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细胞移植组细胞移植前明显低于血流阻断前和移植后4周[(54.86&;#177;7.12)%,(61.78&;#177;5.37)%,(61.74&;#177;2.93)%,P&;lt;0.01];细胞移植组细胞移植后4周接近血流阻断前(P&;gt;0.05);对照组移植后4周和移植前明显低于血流阻断前(P&;lt;0.01)。③移植犬左室功能的左室射血分数:经胸内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反映,细胞移植组再灌注后30min明显低于血流阻断前和移植后4周[(49.98&;#177;6.79)%;(61.56&;#177;3.71)%,(64.56&;#177;5.27)%,P&;lt;0.01]。移植后4周明显高于血流阻断前(P&;lt;0.05)。对照组移植后4周和再灌注后30min明显低于血流阻断前(P&;lt;0.05,0.01)。结论:成年心肌梗死犬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后,在心肌组织内存活并分化为肌源性细胞使左心室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将大体动物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至心肌梗死后的心肌瘢痕组织中,观察细胞在梗死区的存活以及对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3在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介入导管室完成。①选择21只中国小型家猪,三四个月龄,体质量30~40kg。随机分为实验组11只和对照组10只,应用闭胸经股动脉介入的方法制作动物心肌梗死模型。②10余天后实验组将培养的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于梗死区,对照组在梗死区植入营养液。③8周后,以心脏彩超及放射性核素心肌扫描观察梗死心肌的恢复及心功能的变化。④最后行组织学分析。结果:①21只家猪,实验过程中死亡3只,1只建模未成功,进入结果分析实验组9只,对照组8只。②心脏彩超显示实验组移植后左室射血分数较移植前增加犤(42.07±2.06)%,(47.00±2.36)%,P<0.05犦。③99Tcm-MIBI显示实验组梗死面积比移植前缩小犤(34±12)%,(21±10)%犦。④实验组微血管密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8.32±1.26)个/0.2mm2,(4.61±1.32)个/0.2mm2,P<0.05犦。结论: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至梗死区后,可使梗死面积缩小,心脏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实验采用犬外周血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体外扩增后,经皮穿刺行心肌梗死犬心外膜下移植,观察其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再生及心功能改变的影响。方法:犬自体EPCs体外扩增后,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行心肌梗死犬心外膜下局部注射移植入心肌梗死区域,1、2、4、8周后取心肌标本,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应用TTC染色法检测梗死心肌面积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梗死区血管密度。结果:自体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1、2、4、8周后梗死区血管密度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移植观察时间的延长,血管密度逐渐增加。移植1、2、4、8周后梗死心肌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且随移植观察时间的延长,梗死心肌面积逐渐减少。内皮祖细胞移植组梗死心肌瘢痕边缘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内皮祖细胞移植组的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且随移植观察时间的延长,左室射血分数逐渐升高。结论:自体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到心肌梗死犬缺血心肌后能分化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促进梗死后心肌血管新生及心肌修复,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未经诱导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于兔的心肌梗死区及周边区后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并观察移植后细胞的存活情况。方法:采用结扎日本大耳雄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40只存活兔随机分为2组:移植组、对照组,每组各20只,其中移植组于术后第7天在梗死区及周边区注射0.7mL含3.4l&#215;10^7个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细胞悬液移植,而对照组仅在相同的部位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心梗前后以及细胞移植后6周,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仪评价心脏功能的改变,然后收集动物心脏,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心肌梗死前后,移植组与对照组的心脏功能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细胞移植后,移植组的心脏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室壁运动幅度、左室壁收缩末期厚度及舒张末期厚度、左室壁增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2.98~6.50,P&lt;0.01),心室率[(249.08&#177;28.52)次/min]明显低于对照组[(269.75&#177;5.21)次/mm](t=2.24,P&lt;0.05)。移植组梗死心肌及周边区内可以观察到移植细胞的存活。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以改善发生了急性梗死的心脏功能并在心肌的梗死区及周边区存活。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对MI大鼠心肌的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5)、对照组(n=15)及移植组(n=15),对照组及移植组大鼠经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MI)模型.将体外培养2周的移植组大鼠自体SC以注射的方式移植到梗死区周围,4周后病理观察移植细胞的生长、增殖情况,测定缺血心肌中VEGFmRNA、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及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的改变.结果 SC在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横纹肌纤维.与假手术组及对照组相比,移植组缺血心肌中VEGFmRNA、VEGF蛋白的表达及毛细血管密度均明显增高(P<0.01或0.001).结论 SC在心肌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横纹肌样细胞,并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增加缺血心肌VEGF的表达,由此促进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密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兔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至缺血心肌后的修复重建能力,以及心功能的改善状况。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04在安徽省干细胞研究和治疗中心完成。①选取清洁级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2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心肌梗死模型组、骨髓单个核细胞组,10只/组。②两组兔均于左心耳下缘结扎前降支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心电图出现S-T段弓背样抬高为结扎成功。③2周后于股骨处行骨髓穿刺取5mL骨髓,分离纯化骨髓单个核细胞。骨髓单个核细胞组将Dil标记的含2.5×107细胞数目的细胞悬液400μL注射至心肌梗死周边区域,心肌梗死模型组仅注射等量L-DMEM培养基。③两组分别于造模前、细胞移植前及细胞移植后2,4周行多普勒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短缩率,进行心功能评价。④细胞移植8周后处死全部动物,制备组织冰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移植细胞在梗死区的生长状况,镜下见有Dil标记阳性的细胞认为是存活的移植细胞。普通光学显微镜200倍视野下计数毛细血管数量。结果:骨髓单个核细胞组1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心肌梗死模型组因造模死亡4只,6只兔完成整个实验过程。①不同时相点心功能指标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两组造模前、细胞移植前、细胞移植后2周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短缩率均基本相似(P>0.05);移植后4周,骨髓单个核细胞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短缩率均明显高于心肌梗死模型组犤(69.1±5.3)%,(62.4±7.8)%;(34.3±8.4)%,(27.2±5.3)%;P均<0.05犦。②骨髓单个核细胞在梗死心肌中的存活情况:荧光显微镜下,骨髓单个核细胞组梗死灶边缘有Dil标记的细胞存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il阳性细胞表达心肌细胞特异性标志α-sarcomericactin。两组均未见炎性细胞浸润,但骨髓单个核细胞组新生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心肌梗死模型组犤(38.5±2.0)mm-2,(21.4±3.9)mm-2,P<0.05犦。结论:兔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8周后存活于梗死心肌中,并表达心肌细胞特异性标志,移植后可明显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增加毛细血管密度,但短期内未减轻心室重构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后在不同时间点经冠状动脉自体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对心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30只健康太湖梅山猪(分为6组)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并分离培养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组(每组5只)分别在心肌梗死后3 h、2周及4周(分别简称为G1、G2、G4)经冠状动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每组设立对照组(5只)在各对应时间点经冠状动脉注射DMEM培养基.在心肌梗死前,移植前及实验终点(心肌梗死8周)时对每只猪行MRI及心超检查以观察心功能的改变.在细胞移植前后不同时间点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值.实验终点时获取猪心,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移植细胞在心肌内定植及分化情况,并检测心肌血管密度.结果:G1组心功能与各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G2、G4组与相应对照组相比,心功能指标有改善,且G4优于G2(P<0.05).G1及各对照组心肌梗死面积减小百分比绝对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G4组较 G2组心肌梗死面积减小百分比绝对值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G2、G4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上升明显,而G1及各对照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无明显变化,G4组上升幅度较G2组高(P<0.05).G1及各对照组心肌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未见移植细胞定植及分化,G2、G4组心肌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有移植细胞定植及分化,且G4.较G2优(P<0.05).G1及各对照组心肌血管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心肌血管密度各实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G4组高于G1及G2组(P<0.05).结论: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点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功能影响效果有差异;急性期移植对心功能无明显影响,非急性期移植能改善心功能.心肌梗死后4周移植治疗效果较优.MRI可以显示梗死心肌的部位及范围,并可以反映心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对患者心功能和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2005年0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后随机分为骨髓干细胞移植组(n=16)和对照组(n=20)。干细胞移植组于入院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冠状动脉注入;对照组按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方法治疗。于入院后第7天,术后2、4、6、8周及6月,行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测量心功能及心肌梗死面积。结果干细胞移植组术前及术后第2周与对照组的心功能及梗死面积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第4周,患者心功能较第二周明显改善(P<0.01);第6周优于第4周(P<0.01);术后第8周与第6周无明显区别,但明显优于对照组,6月后与第6周相仿。心肌梗死面积由术前的(30.3±6.6)%下降至术后第4周(25.7±7.5)%,第6周(18.5±8.2)%,6月后为(8.2±8.5)%;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减小心机梗死的范围,有效改善心功能,术后第6周效果最佳,并维持到术后6月。  相似文献   

13.
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左室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骨髓基质细胞 (marrow stromal cell,MSC)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左室形态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46只 SD大鼠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 ,随机分成局部移植组和冠状动脉移植组 ,每组再分成 5-氮杂胞嘧啶核苷 (5-aza)诱导组、未诱导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心肌梗死前、心肌梗死后 1周、移植后 2周、 4周、 8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测量左室壁厚度 (AW、 PW)、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 VDd)和左室射血分数 (EF)。结果 :MSC移植后 2周、 4周和 8周 ,移植组 L VDd均较对照组缩小 (P<0 .0 1) ;EF均高于对照组 (P<0 .0 5) ;局部移植和冠状动脉移植的 SD大鼠诱导组和未诱导组之间 EF无明显差异(P>0 .0 5) ;无论 MSC是否经过诱导 ,冠状动脉移植组效果均优于局部移植组 (P均 <0 .0 1)。结论 :自体 MSC移植可有效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 EF,影响左室重构 ,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超声评价缺血心肌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后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超声评价骨髓基质细胞(MSCs)移植前后兔缺血心肌局部运动及心功能,探讨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缺血心肌的影响。方法:20只日本大耳白兔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分成2组,即对照组、移植组。分别在心肌梗死前1天、心肌梗死后1周、移植后4周行超声检查,测量左室前壁厚度(AW)、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射血分数(EF),左室前壁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结果:MSCs移植后4周,移植组较对照组LVDd缩小(P<0.05),EF、Vs和VE则增高(P<0.05)。结论:超声能够检测到兔梗死心肌MSCs移植后心肌局部运动与心脏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未经诱导的自体骨髓单核细胞可否在梗死心肌环境中存活并分化为心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方法40只日本大耳雄兔随机分为两组:移植组及对照组,每组各20只。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急性心梗模型,以心电图证实模型成功,由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模型建立后7天,将BrdU标记的自体骨髓单核细胞注射到移植组动物心肌梗死区及周边区,而对照组动物相同部位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移植后6周,收集动物心脏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抗BrdU免疫组化发现移植组动物心肌梗死区及周边区内均存在染色阳性的移植细胞,且周边区内的移植细胞呈心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特点,同时这些细胞抗心肌特异性肌动蛋白抗体染色阳性,证实其肌源性分化。另外,移植组动物梗死周边区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动物在心肌梗死区内的血管密度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移植后6周,两组动物心功能均有改善,移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于梗死心肌后,可在梗死区及周边区存活,并在周边区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及具有心肌细胞形态特点的细胞、增加梗死周边区的血管密度,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新生犬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心肌内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左室心肌运动的影响。方法:新生犬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分离纯化后直接注射进入成年犬前壁心梗区域,对照组注射无血清培养基,分别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2.5MHz)分别检查术前,术后2d,术后30d心脏左室各部位心运动速度的变化。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测射血分数,心输出量的变化。结果:术后2d两组均出现左室缺血区心肌运动速度下降,前壁增厚度率下降,左室其余各壁(室间隔除外)代偿性运动增强,二尖瓣侧壁运动显示左室收缩舒张功能降低无明显差别,心输出量,射血分数降低,术后30d,细胞移植组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得以较好保持,左室运动改善,两组相比差别显著。结论:单个核细胞移植可以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后左室心肌运动,有效维持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7.
背景:干细胞移植为治疗心肌梗死带来新的希望,但研究结果不一致,存在争议。细胞移植能否长期持久地改善心脏功能、改善缺血心功能的机制这些问题均不明确。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犬心功能、血管生成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杂种犬分为骨髓单个核细胞组(n=10)和生理盐水组(n=6),前上嵴或髂后上棘穿刺分离得到骨髓单个核细胞,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于心肌梗死后2h分别经冠状动脉内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和生理盐水,心肌梗死后2h及6周时分别测定超声心动图指标,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6周vWF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心肌组织的毛细血管密度,RT-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8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4)、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mRNA的表达。结果与结论: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6周,超声心动图显示,骨髓单个核细胞组射血分数和每搏输出量比生理盐水组显著升高;梗死边缘区新生血管数量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骨髓单个核细胞组梗死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8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4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骨髓单个核细胞组梗死区基质金属蛋白酶9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结果说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内注射移植,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促进梗死边缘区血管生成,提高促血管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8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4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9mRN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8.
背景:近年的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修复损伤心肌,改善整体心脏功能的作用,但目前尚无有效的无创方法定量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室壁运动、移植细胞的存活性和微循环改善情况.目的:借助超声背向散射技术及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缺血心肌心功能的影响及组织声学特性的改变.设计、时间及地点:完全随机分组设计,随机对照试验,于2004-12/2005-06在211国家重点试验室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完成.材料:选用成年日本大耳白兔48只,雌雄不拘,由湖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遵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关于实验动物使用和照顾指南(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出版,版号:85-23,1996年修订).实验用抗TnT抗体为美国Maxim公司产品,抗BrdU抗体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所用仪器为美国HP公司Sonos 5500型超声诊断仪.方法:将48只兔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和移植组,均采用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法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移植组于造模后第3天取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5点注射入梗死与非梗死区交界处心肌.主要观察指标:分别在心肌梗死前1 d、心肌梗死后2周、移植后4周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各室腔大小、室壁厚度、射血分数,并应用背向散射及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获取左室前壁背向散射积分参数和室壁运动参数,分析后可以得到平均背向散射积分值和背向散射积分周期变化值.再调出TDI图像,测量左室前壁中段和基底段收缩期峰值速度、舒张早期峰值速度、舒张晚期峰值速度.最后处死动物,行心肌梗死区5-溴脱氧尿核苷的免疫组化染色、抗心肌特异肌钙白T染色.结果:有12只实验兔于心梗或移植后死亡,不计入统计.①超声检查结果:余实验兔在心肌梗死前1 d,梗死后2周、移植后4周均获得良好图像.梗死前超声检查36只兔左室形态和收缩功能正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2周后,两组实验兔左心室腔均扩大,左室前壁变薄,收缩活动减弱至消失,射血分数降低、背向散射积分周期变化值、收缩期峰值速度、舒张早期峰值速度显著降低(P<0.05)、平均背向散射积分值升高(P<0.05),为成功的心肌梗死模型:移植后4周,与模型组和移植组移植前比较,移植组左室前壁收缩幅度增大,左室舒张期内径缩小、射血分数升高,平均背向散射积分值降低、背向散射积分周期变化值、收缩期峰值速度、舒张早期峰值速度显著提高(P<0.05).②心肌标本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移植组梗死区内可见大量5-溴脱氧尿核苷标记阳性细胞散在分布,其抗心肌特异肌钙蛋白T染色阳性,显示清晰的心肌横纹,而正常心肌阴性.结论: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能在缺血心肌内存活并改善缺血心脏心脏功能.②超声及其背向散射及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能够实时、准确地检测出兔梗死心肌骨髓间充干细胞移植后的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仍缺乏有效手段修复心力衰竭后受损心肌,逆转心肌病理性重塑.作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用正常肌细胞和治疗性基因干预受损心肌正逐渐显示出其在改善心功能方面的优势.目的:观察腺病毒转染不同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并以携带肌浆网钙离子ATP酶(sarcoplasmic reticulum Ca(2 ) ATP-ase,SERCA2a) 基因的腺病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大鼠,比较SERCA2a基因治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以及骨髓干细胞基础的SERCA2a基因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效果.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科和北京医科大学生物化学系.材料:选取购于北京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的4周龄雄性SD大鼠作为骨髓供体.选取体质量200~250 g雌性成年SD大鼠作为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受体.以雄性大鼠Y染色体sry基因鉴定供体移植细胞是否在雌性大鼠受体心肌内存活.实验所用Ad-SERCa2a,Ad-EGFP的构建由我科鲁小春博士完成;第3和8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行分离培养.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12在北京医科大学生物化学系周春燕实验室完成.对30只雌性SD大鼠进行左冠状动脉结扎,制作急性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29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基因治疗组7只,干细胞移植治疗组7只,基因修饰的干细胞移植组8只,腺病毒空载体对照组7只,分别予以单纯SERCA2a基因、MSC移植、SERCA2a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及腺病毒空载体干预.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携带SERCA2a及绿色荧光蛋白的腺病毒(Ad-SERCA2a-GFP)转染第3和8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观察指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Ad-SERCA2a-GFP转染率.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4,21 d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功能.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心脏Ⅷ因子表达;采用RT-PCR 和Western杂交检测SERCA2a的基因和蛋白水平表达,并按照说明书检测宿主SERCA2a功能活性.结果:①转染率:腺病毒转染不同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转染率超过80%,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第8代的转染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大鼠心功能:治疗后14 d,与腺病毒空载体对照组相比,其余3组左室射血分数均明显升高(P < 0.01).治疗后 21 d,与腺病毒空载体对照组相比,干细胞移植治疗组和基因修饰的干细胞移植组大鼠室壁增厚;干细胞移植治疗组和基因修饰的干细胞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改善率持续升高(P < 0.01),基因治疗组两指标改善率较治疗14 d时下降.与腺病毒空载体对照组相比,基因修饰的干细胞移植组左室前壁和室间隔收缩期纵向峰值速度显著升高(P < 0.01),左室前壁和室间隔舒张期纵向峰值速度亦呈现相同改善(P < 0.01).③心肌SERCA2a的基因、蛋白水平表达和功能活性,以及Ⅷ因子表达:携带SERCA2a基因的骨髓干细胞在宿主心肌能有效地合成和表达有功能的SERCA2a蛋白.与腺病毒空载体对照组相比,基因修饰的干细胞移植组SERCA2a基因、蛋白表达和酶活性均显著增强.干细胞移植组心力衰竭大鼠心脏瘢痕区可观察到Ⅷ因子表达.结论:①第3和8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具有高腺病毒转染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基因治疗的良好细胞载体,其介导的SERCA2a基因治疗对衰竭心肌具有持续稳定的心功能改善作用.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心功能的作用可能与促进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20.
汤成春  马根山  黄峻 《新医学》2010,41(1):7-10,F0003
目的:探讨5-氮胞苷诱导的心室成纤维细胞(CFs)植入大鼠梗死区组织后心功能的变化。方法: 取远交群(SD)乳鼠提取CFs,行体外培养、扩增,取第3代细胞以5-氮胞苷诱导。另取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只,建立大鼠AMI模型,2周后,治疗组将诱导后的CFs注入梗死区及其周边;对照组则注入等量细胞培养液。分别在移植前及移植4周后行心脏UCG及MPA心功能分析系统检测心功能。结果:与移植前及对照组移植4周后比较,治疗组移植4周后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和容积、左心室压最低值、左心室舒张末压明显降低,每搏量、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压最高值、左心室压力上升的最大变化速率及其对应的左心室压、左心室压力下降的最大变化速率及其对应的左心室压明显增加(均为P〈0.05~0.01)。结论: 5-氮胞苷诱导的CFs植入大鼠心肌梗死区可以改善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