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 提高CT对梗阻性黄疸诊断重要性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7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病例的CT表现,并与B超诊断进行了比较。结果 本组引起阻性黄疸性的疾病,分别为胆管结石、胆管癌、胰头癌、胆囊癌及肝癌。CT的正确率为91.7%,超声的正确率84.7%,CT和超声作为互补的检查方法,其正确率可达94.4%。结论 CT能很好地显示胆管的扩张,梗阻段胆管的改变及其对周围软组织的浸润和转移情况。CT和超声互补,可作为梗阻性黄疸的病因诊断较为有价值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3.
4.
5.
6.
朱向会  欧波  严杰 《西南军医》2007,9(5):40-40
目的探讨45岁以上中老年人梗阻性黄疸的CT表现。方法采用美国的GE-hispeed螺旋CT机对50例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15例肝内梗阻性黄疸中肝门部肿瘤10例,肝内胆管结石5例,35例肝外梗阻性黄疸中,胆总管结石10例,胰头癌14例,(其中包括6例合并胆系结石)胆管癌5例,壶腹部癌2例,胆总管炎性狭窄4例。结论CT检查是梗阻性黄胆定性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梗阻性黄疸的CT检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经 CT 检查、手术病理证实的62例梗阻性黄疸.CT 对梗阻性黄疸及梗阻平面判断正确率为98%和94%,对梗阻病因的诊断正确率为87%。重点讨论了不同病因的梗阻性黄疸的 CT 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问题。  相似文献   

8.
梗阻性黄疸的CT诊断(附32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CT对梗阻性黄疸诊断价值。方法 对32例经超声诊断不满意的梗阻性黄疸患者行CT平扫,增强扫描和梗阻局部薄层扫描。结果 32例梗阻性黄疸病例中,良性梗阻性黄疸23例,误诊2例(胆总管等密度结石及慢性炎性狭窄各1例);恶性梗阻性黄疸9例中,误诊1例(胆总管癌)。结论 CT对梗阻性黄疸有极高的定位与定性诊断收信人.梗阻平面的判定及梗阻端的征象分析,正确解释梗阻原因,可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CT在梗阻性黄疸病变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48例梗阻性黄疸病人均经CT常规平扫及造影增强扫描,其中部分病人的梗阻移行部还经薄层扫描。分析了良性与恶性病变的CT特征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CT能显示梗阻移行部的形态与梗阻程度、梗阻部位及周围有无肿块、肝内胆管扩张范围及胆管内有无结石等。经术后病理证实,48例梗阻性黄疸中,良性病变为12例,恶性病变为36例。CT事先确认了44例,诊断准确性为91.7%。结论:依据梗阻性黄疸的CT表现,一般容易鉴别梗阻性黄疸的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因而CT可作为诊断梗阻性黄疸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评价CT诊断胰头-壶腹区梗阻性黄疸的价值。方法 40例US提示胰头-壶腹区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CT扫描,其中35例行平扫后增强扫描。年龄最大75岁,最小47岁,平均年龄60岁。结果 梗阻平面位于胰头的36例,钩突1例,壶腹区3例。其中炎性梗阻19例,癌13例,结石8例。结论 CT有助于胰头-壶腹区梗阻的诊断,确定梗阻平面与US相仿,梗阻定性明显优于US。  相似文献   

12.
梗阻性黄疸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梗阻性黄疸临床较为常见,但病因较复杂,传统的PTC、ERCP等创伤性检查已被CT、MR等部分取代.本文收集62例梗阻性黄疸的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讨论不同病因梗阻性黄疸的CT征象,分析误诊原因.  相似文献   

13.
胆管下端梗阻性黄疸性疾病的64层螺旋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胆管下端梗阻性黄疸性疾病的64层螺旋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09年9月间84例胆总管下端梗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按良性和恶性分为两组:良胜组32例,包括单纯结石组21例和胆管炎11例(其中6例并发结石)。恶性组52例,其中胆管下段癌11例,壶腹部癌11例,胰头癌30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图像后处理采用MIP、MinIP、MPR、CPR等。CT观察指标包括:定量指标:胆总管内径、肝内I级胆管内径、胆总管壁厚度、梗阻部位距肝门部长度;定性指标:肿块有无、形态以及强化程度、肝内I级以远胆管扩张程度、范围、管壁强化程度、有无结石、有无双管征等。结果:所有病例均清晰显示。梗阻部位距离肝门部长度良、恶性组间差别明显(P0.01);而恶性组中胆管下段癌和胰头癌分别与壶腹部癌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指标各组间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其重建方法能够清楚地显示胆管下端梗阻性黄疸性疾病,并有助于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 筛选临床及影像学材料较完整的50例,均经螺旋CT平扫,螺距为1,扫描完毕后即作5mm或2mm的薄层重建。其中17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9例作了造影增强扫描及5,10、15、20min延迟扫描。良性梗阻33例中,4例作了增强扫描。结果 螺旋CT能对各种良、恶性梗阻性黄疸作出定位及定性诊断,效果满意。17例恶性梗阻患,只1例误诊,准确率94.2%。33例良性梗阻中,无1例误诊。采用增强扫描,特别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是必要的补充。结论 螺旋CT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是目前最好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梗阻性黄疸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CT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2例经CT、手术、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患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例梗阻性黄疸中CT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6%和93%。结论CT可显示胆道系统梗阻的平面及梗阻端征象因而能对梗阻性黄疸的定位、定性分析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的CT特征,并提高良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CT签别诊断准确性。方法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均经常规腹部CT扫描,其中,45例又经增强扫描。所有患者的CT表现与手术病理进行了对照。结果术前CT诊断胆管结石26例,胰头癌20例,胆管癌10例,壶腹癌3例及肝门部转移癌1例。与手术病理对照,仅1例壶腹癌术前CT误诊为胆总管下端等密度结石。本组CT诊断梗阻性黄疸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7.14%,96.15%和98.33%。结论CT能清晰显示梗阻胆管的改变及导致梗阻的原发病灶及其对周围结构的浸润和转移情况,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阻塞性黄疸的病因较多,CT检查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作者总结1998年~1999年CT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阻塞性黄疸26例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本组26例中,男20例,女6例,年龄28~78岁,平均55岁.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为右上腹疼痛、恶心、乏力、巩膜及皮肤不同程度黄染.采用Somatom DRH全身CT,矩阵512×512,扫描条件为120kV,100mA,3.6s,层厚、层距各10.0mm,个别病例根据需要在可能阻塞点采用层厚层距各2mm扫描,部分作间隔重迭扫描,常规扫描前半小时口服2%泛影葡胺800ml充盈肠管,所有病例均做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阻塞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建(MPR)在阻塞性黄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3例经B超检查提示有肝外胆管梗阻的患者,采用10mm层厚、层距,使用血管对比剂行MSCT增强扫描,将肝实质期图像采用2.5mm层厚、1.25mm层距重建,获得轴面源像(ASI),数据传至工作站后处理,行MPR成像。采用育法对胆管梗阻定位和定性诊断作出评价。结果:MPR成像成功率为100%,MPR像定位和定性准确率分别为100%和97%。结论:MPR像定位和定性准确率高,显示胆管的走行更具优势,因此MPR成像技术是轴位CT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由手术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患者的影像资料,包括螺旋CT常规扫描、MPR及CPR技术重建图像对梗阻部位及性质进行分析,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43例梗阻性黄疸中,胆总管结石25例,胆管癌12例,胰腺癌2例,胆总管炎性狭窄4例。CT常规扫描结合MPR、CPR图像诊断准确率为90%,良、恶性梗阻的鉴别诊断准确率为93%。结论多层螺旋CT常规扫描图像结合MPR和CPR图像后处理技术,能直观立体地显示胆道梗阻的部位和程度,直观地显示病变的范围及其与临近结构的关系,对胆道系统梗阻的定位、定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