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联合多种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回输治疗恶性肿瘤的护理方法。方法:收集本院肿瘤科2007年5月-2008年2月收治的150例患者,分别抽取自身外周静脉血80mL,体外分离和培养DC+CIK细胞后,用带有滤过网的输血器行静脉回输。观察回输时、回输后的不良反应并加强心理、注射部位和输液中的护理。结果:150例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中有23例(15.3%,23/150)患者出现局部红肿、发热、心慌胸闷、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及时对症治疗与护理后好转,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DC+CIK细胞回榆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及时处理不良反应对提高疗效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4.
恶性肿瘤的CIK细胞治疗及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CIK细胞治疗35例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4例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总有效率37.1%。生物治疗中的护理是一新的领域,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掌握无菌操作,密切关注治疗反应,及时处理副作用;同时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对配合治疗,提高疗效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已知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杀伤肿瘤活性具有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限制性,故对多种肿瘤均具有杀伤活性。近年来大量体内外研究表明,共培养的DC和CIK(DC-CIK)细胞具有高效的抗肿瘤活性,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因此成为肿瘤生物免疫疗法中的研究热点。现就DC-CIK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已知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参与抗原识别、加工处理和提呈,启动、维持并调控免疫应答。近年来,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树突状细胞在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树突状细胞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浸润、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这为提高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改善疾病的生存和预后提供了新的潜在治疗靶点。文章旨在对树突状细胞与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及其所发挥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8.
陈波 《医学综述》2010,16(17):2622-2623
透明质酸介导的细胞游走受体(RHAMM)是透明质酸的受体之一,与恶性肿瘤生成、浸润和转移有密切关系。其表达水平升高与肿瘤的侵袭参数呈正相关,是衡量肿瘤侵袭程度的重要标志。现通过对RHAMM与各种恶性肿瘤生成、浸润和转移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恶性肿瘤诊断和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邓牡红  兰彦红  童芳  刘霞  邓芬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5):148-149,15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164例,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80mL,经体外分离和培养DC+CIK细胞后,使用带有滤过网的输血器进行静脉回输。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护理患者82例为对照组,采刖护理干预患者82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62.2%)明显高于对照组(45.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0%)明显低于对照组(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采用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不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大幅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回输治疗中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1月合肥凤凰肿瘤医院生物免疫治疗中心治疗的中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118例,采用自体单个核细胞制备CIK细胞,培养2~3周后给予静脉输注治疗。通过荧光活化细胞分选法(FACS)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免疫状态、生存质量(Karnofsky评分)、疾病控制率(DCR),观察毒副作用。结果经培养后,CIK细胞扩增较好,达到预期质量标准。患者治疗后CD4+、CD8+细胞比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3+、CD4/CD8+,CIK细胞(CD3+/CD56+)高于治疗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Kamofsky评分升高〉20分者27例,10~〈20分者29例,〈10分者36例;下降〈10分者26例。食管癌、胃癌、结肠癌DCR分别为55.26%(21/38)、64.91%(327/57)、65.22%(15/23)。无心、肝、肺、肾脏中毒反应。结论 CIK治疗恶性消化道肿瘤安全可靠,副作用小,疗效确切,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细胞免疫状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抑制肿瘤增长,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赵永亮  余佩武  刘伟  孙梯业  吴淼 《重庆医学》2007,36(10):949-950
目的研究rhscIL-12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疫苗特异性抗胃癌免疫反应。方法构建rhscIL-12和逆转录病毒载体的重组体,脂质体介导转染人外周血来源DCs,制备负载MNK45胃癌抗原的rhscIL-12基因修饰的DCs疫苗,以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改变,ELISA检测IL-12和IFN-γ的水平,用Cyto Tox 96检测其对MNK45细胞体外杀伤效应。结果rhscIL-12转染DCs后可进一步上调DCs表面分子的表达,IL-12的分泌量明显提高,效应细胞IFN-γ的分泌量明显上升,对MN K45细胞具有强烈的杀伤作用,杀伤活性显著高于未转染DCs组(P〈0.05)。结论rhscIL-12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可诱导产生高效和特异的抗胃癌效应,可作为胃癌免疫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K-ras突变多肽负载树突状细胞诱导抗胰腺癌特异性免疫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K-ras(12-Val)突变多肽负载树突状细胞(DC),诱导胰腺癌特异性免疫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未成熟Dc体外负载K-ras多肽(YKLVVVGAV)后诱导成熟,抗K-ras(12-Val)单抗检测突变抗原位点表达后与T淋巴细胞混合扩增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MTT法测定CTL对胰腺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免疫杀伤活性.建市裸鼠胰腺癌移植瘤模型,分别予K-ras特异性CTL肿瘤瘤内及尾静脉注射,观察不同治疗途径对肿瘤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 负载K-ras(12-Val)多肽的DC成熟后表达突变抗原位点并有效地刺激自体[CD8+:(44.8±2.1)%]和同种异体T细胞活化;诱导的特异性CTL对胰腺癌细胞杀伤率按效靶比(10:1、20:1、50:1)分别为(21.2±1.9)%、(32.4±2.1)%、(45.7±5.3)%,杀伤效率均显著高于非特异性激活的T细胞治疗组(均P<0.05),对正常组织无损伤(均P>0.05).裸鼠K-ras特异性CTL治疗后8 d,瘤内治疗组肿瘤体积(68±13)mm3即明显低于对照组(87±14)mm3及IL-2非特异性治疗组(79±19)mm3(均P<0.05),K-ras特异性CTL治疗可以显著提高裸鼠的生存率(P<0.05).免疫组化染色证实K-ras特异性CTL具有体内迁移到肿瘤病灶的能力.结论 利用K-ras(12-Val)突变多肽体外负载树突状细胞,能诱导有效的抗胰腺癌特异性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患者应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疫苗治疗后机体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变化.方法采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自体肿瘤抗原在体外制备DCs疫苗,皮下注射胃癌术后患者,每周1次,共治疗4次.在治疗前后相应各时相点检测针对自体肿瘤抗原的迟发性超敏反应(delayed-type hypersensitivity,DTH),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lymphocyte reacion,MLR)及细胞上清IFN-γ及IL-4的水平.结果疫苗治疗后可以明提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强度.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8周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cyte cell,PBMC)分泌IFN-γ的水平分别为(184±20)、(467±55)、(700±88)、(257±38)pg/ml,各组差异显著;而分泌IL-4的水平分别为(66±8)、(69±9)、(66±7)、(61±7)pg/ml.各组之间无明显变化.有16例疫苗注射后患者DTH反应呈阳性.结论树突状细胞疫苗可改善胃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状态,并诱导出了肿瘤特异性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体外低剂量安素泰对正常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影响,及其在恢复受小鼠肺癌抑制的DC功能中的作用。方法筛选小鼠肺癌细胞——3LL细胞30%凋亡的安素泰浓度;培养小鼠骨髓来源的DC(mDC);利用分离小室系统,分别设置mDC组、mDC与低剂量安素泰组、mDC与3LL组以及mDC与经低剂量安素泰诱导的30%凋亡率的3LL细胞组;分析上述4组DC细胞表面标志和对细胞因子MIP 1α、MIP-3β的趋化能力以及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50 nmol/L的安素泰引起3LL细胞30%的凋亡率。50 nmol/L的安素泰具有对DC的保护作用,上调DC表面成熟表型标志:CD11cCD80、CD11cCD86、CD11cCD40、CD11cCDIab;对趋化因子MIP-3β的趋化能力增强。此浓度安素泰诱导的3LL的30%凋亡致敏的DC,与肿瘤共培养的DC组相比,上调DC表面CD11cCD40表达,刺激DC对趋化因子MIP1α、MIP-3β的趋化能力,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50 nmol/L的安素泰对DC具有保护和促进成熟的作用;并部分逆转受肿瘤抑制状态的DC表型和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体外低剂量安素泰对正常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影响,及其在恢复受小鼠肺癌抑制的DC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筛选小鼠肺癌细胞--3LL细胞30%凋亡的安素泰浓度;培养小鼠骨髓来源的DC(mDC);利用分离小室系统,分别设置mDC组、mDC与低剂量安素泰组、mDC与3LL组以及mDC与经低剂量安素泰诱导的30%凋亡率的3LL细胞组;分析上述4组DC细胞表面标志和对细胞因子MIP 1α、MIP-3β的趋化能力以及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 50 nmol/L的安素泰引起3LL细胞30%的凋亡率.50 nmol/L的安素泰具有对DC的保护作用,上调DC表面成熟表型标志:CD11cCD80、CD11cCD86、CD11cCD40、CD11cCDIab;对趋化因子MIP-3β的趋化能力增强.此浓度安素泰诱导的3LL的30%凋亡致敏的DC,与肿瘤共培养的DC组相比,上调DC表面CD11cCD40表达,刺激DC对趋化因子MIP1α、MIP-3β的趋化能力,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 50 nmol/L的安素泰对DC具有保护和促进成熟的作用;并部分逆转受肿瘤抑制状态的DC表型和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树突状细胞(DCs),并且证实未成熟DCs在体外可以诱 导同种T细胞的低应答。 方法: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经GM-CSF,IL-4及TNF-α联合诱导,分化出不同发育阶段的DCs。采用再次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的方法观察未成熟DCs处理过的T细胞对与未成熟DCs同一来源的T细胞的应答能力。 结果:在DCs的未成熟期与成熟期均中度以上表达CD14分子;随着培养时间的不同DCs内吞能 力不断变化,在第7天达高峰,且内吞量高于相同培养时间的单核细胞(P<001);在再次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供者未成熟DCs预处理的受者T细胞当再次被供者的T细胞刺激时应答降低,而对第三者的T细胞刺激则表现强反应性。 结论: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获得不同发育阶段的DCs,经过再次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发现具 有中度表达共刺激分子的未成熟DCs在体外可以诱导T细胞免疫低应答。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负载食管癌抗原肽树突状细胞(DC)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人食管癌细胞株 TE 1的杀伤效应。方法:用弱酸洗涤TE 1细胞获得抗原肽,将此负载到树突状细胞并与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制备 CTL,用Cr51释放法测定其对TE 1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负载食管癌抗原肽DC诱导的CTL对TE 1细胞的杀伤 率为(78.62±3.51)%,未负载食管癌抗原肽DC诱导的CTL对TE 1的杀伤率为(10.52±5.51)%,二者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负载食管癌抗原肽DC诱导的CTL对酸洗前TE 1杀伤率为(60.63±7.24)%,对酸洗后 TE 1的杀伤率为(8.64±4.1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载食管癌抗原肽DC诱导的CTL对 Eca 109的杀伤率为(56.21±8.76)%,而对K59和786 0的杀伤率分别为(15.89±11.80)%和(3.95±2.99)%。 结论:酸洗可以从TE 1细胞上获得有效的抗原肽;负载食管癌抗原肽的DC可以诱导生成高效特异的CTL。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蛋白致敏树突状细胞(DC)诱导激活的自体T细胞对骨髓瘤细胞特异性免疫杀伤效应.方法:取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经GM-CSF、IL-4和TNF-α体外联合诱导生成DC,用DEAE-纤维素提取法自MM患者血清中分离、纯化M蛋白.以M蛋白冲击致敏DC(同时设未致敏的DC为对照),流式细胞术分析DC免疫表型,并与自体T淋巴细胞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51Cr释放法测定T细胞对不同靶细胞(患者骨髓瘤细胞、U266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经M蛋白致敏的DC激发自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强于未致敏的DC(P<0.05);同时负载M蛋白DC激活的T细胞杀伤活性也明显强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T细胞对U266细胞均无明显杀伤活性.结论:M蛋白致敏DC能有效诱导自体T细胞对骨髓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备人脐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s),用胶质瘤RNA诱导其成熟,并观察DCs诱导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体外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方法:以rhGM-CSF、IL-4诱导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向DCs分化并鉴定.提取胶质瘤RNA与DCs混合,使DCs致敏,未致敏的DCs为对照组.观察细胞形态并检测致敏前后DCs的表型.将DCs与外周血T细胞共培养,以胶质瘤细胞为靶细胞,采用MTT比色法检测T细胞抗肿瘤活性差异.结果: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于诱导第5 d呈现典型的DCs形态;经rhGM-CSF、IL-4诱导培养后,CD86、CD11c、CD54、MHC-Ⅰ、MHC-Ⅱ类分子表达与培养前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负载抗原后,MHC-Ⅰ和CD54表达与负载抗原前相比进一步增高(P<0.05).以DCs诱导活化的T细胞与胶质瘤细胞共培养可使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并最终导致其死亡;杀伤率与未负载抗原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在细胞因子的诱导下扩增并分化为DCs.经抗原致敏后,能增强淋巴细胞对相应肿瘤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体内外观察多种细胞因子和/或肿瘤相关抗原(tumor allogenic antigen,TAA)刺激的正常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诱导免疫效应细胞对BEL-7402的生长抑制.方法:体外分别用人GM-CSF、IL-4、TNF-a、BEL-7402肿瘤相关抗原(TAA)和人IL-2刺激正常人DC和去DC的单核细胞(免疫效应细胞),6 d后混合培养DC和免疫效应细胞1 d.体外实验时效应细胞分无DC刺激组(A0组)、细胞因子培养的DC刺激组(A1组)、细胞因子和TAA培养的DC刺激组(A2组).体内实验时,裸鼠分为3组:预防组(Ⅱ),于接种BEL-7402前2天给DC激活的免疫效应细胞;治疗组(Ⅲ),待全部裸鼠移植瘤长出时给DC激活的免疫效应细胞;组Ⅱ、Ⅲ于给予DC激活的免疫效应细胞后再间断给予DC培养上清液6次.对照组(Ⅰ)给等量的1640培养液.结果:体外实验中最大杀伤效率:A2组为81%,A1组为68.1%,A0组为3.5%.体内实验中:组Ⅰ和组Ⅲ第12天时12例全部发生移植瘤;组Ⅱ,观察30 d时,6例有1例发生移植瘤,观察45 d时,仍只有1例发生移植瘤,组Ⅰ、Ⅱ相差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466);于给予DC激活的免疫效应细胞后的第45天处死所有裸鼠并称瘤体的重量,组Ⅰ、Ⅱ、Ⅲ两两比较相差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DC在抗恶性肿瘤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