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先天性眼外肌麻痹中最常见的一种,临床上主要以上斜视和代偿头位为特征,其治疗方法为早期手术矫正,手术设计以原在位垂直斜角≤15△行患眼下斜肌减弱手术,垂直斜角≥25△行患眼下斜肌减弱和健眼的下直肌后徙术[1].本文总结原在位垂直斜角在15△~25△之间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12例12眼行下斜肌转位术,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Xiao MY  Shou JY  Li YP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0):652-654
目的探讨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的临床特征和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根据病情对11例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患者行不同手术治疗,观察手术前后眼位、斜视度数及临床特征的变化。结果11例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患者中,10例患眼下斜,1例健眼上斜。患眼向上、内上及外上活动受限,且合并假性上睑下垂。10例以健眼注视的患者中,2例行患眼下直肌后退,8例行患眼上斜肌切断及下直肌后退术,其中2例因第1次手术量不足,术后6个月再行健眼上直肌后退术。7例合并外斜视患者同时行外直肌后退术(单眼5例,双眼2例)。1例以患眼注视的患者行健眼下斜肌切断及上直肌后退术。9例患者第一眼位斜视完全矫正,2例斜视症状明显改善。7例合并外斜视者症状全部消失。患眼下斜肌和上直肌功能均无改善。上睑下垂症状9例患者消失,1例患者明显改善,1例患者无改善。结论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是临床较为少见的一种眼球运动障碍性疾病,上直肌和下斜肌同时麻痹是其发病的主要临床特征;其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是垂直直肌后退术和上斜肌切断术。(中华眼科杂志.2004,40:652-654)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单侧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98例单侧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垂直斜度≤15△时行单纯下斜肌切除术.垂直斜视度大于>15△时,如健眼为注视眼,则行下斜肌切除联合患眼上直肌减弱术;如患眼为注视眼.则行下斜肌切除联合健眼下直肌减弱术.结果 62例单纯下斜肌切除术:治愈46例,好转11例,无效5例.27例下斜肌切除联合患跟上直肌减弱术:治愈20例,好转5例,无效2例.9例下斜肌切除联合健眼下直肌减弱术:治愈6例,好转2例,无效1例.均无过度矫正者.结论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方式,按减弱直接拮抗肌和配偶肌,加强间接拮抗肌的原则进行,根据患者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垂直斜视度大小和注视眼别选择不同术式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常规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术式 ,主要有患眼上斜肌加强术 (麻痹肌 ) ,患眼下斜肌减弱术 (直接拮抗肌 ) ,健眼下直肌后徙术(配偶肌 ) ,而较少采用患眼上直肌后徙术[1 ] ,其理由为上直肌减弱会增强眼球外旋 ,加重眼性斜颈。近年来有些学者[2 ] 认为手术矫正第 1眼位的垂直偏斜并联合患眼下斜肌减弱术 ,斜颈即可以得到改善。但笔者经临床观察 ,对多数眼性斜颈程度较重者矫正尚不满意。为此 ,笔者将上直肌后徙术改良为上直肌后徙联合向颞侧移位半个肌幅到 1个肌幅宽度 ,以增强其内旋转作用 ,达到矫正斜颈的目的。临床资料  本文病例来源于…  相似文献   

5.
眼性斜颈的病因中,上斜肌麻痹较为常见,其次为上下直肌的麻痹。后天性眼外肌麻痹多数经药物治疗能见效,部分无效者可以手术矫治。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所致的斜颈应早期作手术。其手术方法有:患眼下斜肌减弱术、患眼上斜肌加强术、健眼下直肌减弱术以及患眼上直肌减弱术等。作者自1984年3月至1988年10月,用上直肌后徒术治疗眼性斜颈13例,取得较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0引言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先天性眼外肌麻痹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临床特征是患眼上斜视和代偿头位。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我院眼肌科自1999-03/2005-08共收治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116例,其中对48例原在位垂直斜度15Δ~25Δ的患者,我们手术行患眼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8例患者,男32例,女16例,年龄23~1.5岁;48例患者41例有代偿头位,表现患眼上斜视,头向健侧倾斜。术前常规检查视力、屈光状态及眼底,用角膜映光法、三棱镜遮盖试验分别检查远近斜视角,对于能合作的患者用同视机测定双眼视功能,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下转肌麻痹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方法:以2009-07/2011-11期间我科收治的6例双下转肌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查眼位、眼球运动、代偿头位和牵拉试验等。采用减弱患眼上直肌、下斜肌转位联合或分次行水平肌手术的治疗原则。综合分析其病例资料、手术方法及随访结果,观察手术疗效。结果:本病的临床特点为患眼上斜视,上斜度≥25△,可同时伴有内斜或外斜,患眼外下转和内下转均明显受限,常以健眼为注视眼,以患眼注视时可表现为健眼假性上睑下垂。经6~24mo随访,6例患者,1次术后眼位矫正5例,1例经第2次行水平肌手术获得外观显著改善。结论:眼球运动检查是诊断双下转肌麻痹直观而有效的方法,斜视度和牵拉试验结果是手术设计的重要依据;手术可使大多数患者获得外观上的改善;合并水平斜视者手术可同期或分期进行;手术原则是减弱患眼上直肌、下斜肌转位联合或分次行水平肌手术。  相似文献   

8.
双下转肌麻痹的临床特征及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下转肌麻痹的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检查眼位、眼球运动、复视及代偿头位;手术减弱患眼的上直肌和下斜肌,或行下斜肌转位于下直附着点前1mm,或将内外直肌部分肌束移植到下直肌附着处.结果本病的临床特征为患眼上斜视,上斜度≥30△;眼球外下转和内下转明显受限,有不同程度的代偿头位;手术治疗13例中,一次术后眼位矫正9例,3例经第2次手术获得正位,1例未再手术.结论根据眼位、眼球运动和同视机检查即可作出诊断;手术应以患眼为主,若手术量不足时可考虑行健眼的下转肌减弱术.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有效手术治疗方法 ,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我院近 3年手术治疗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 1 43例 ,根据患眼下斜肌亢进程度和垂直斜度大小选择下斜肌徙后术、下斜肌断腱术、下斜肌前转位术 ,以及联合对侧眼下直肌或患眼上直肌手术。结果  1 43例患者术后随访 1~ 3 6个月 ,治愈 1 0 7例 ,占 74 83 % ;好转 2 9例 ,占 2 0 2 8% ;无效 7例 ,占 4 89%。结论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术术式选择按减弱直接拮抗肌和配偶肌 ,加强麻痹肌及间接拮抗肌原则进行。手术根据患眼下斜肌亢进程度和垂直斜度大小选择下斜肌徙后术、下斜肌断腱术、下斜肌前转位术 ,以及联合对侧眼下直肌或患眼上直肌手术 ,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术后随眼位矫正和视功能恢复 ,代偿头位逐渐好转或消失 ,年龄越小 ,恢复越快。有手术指征者应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10.
肇龙  韦企平 《眼科新进展》2013,33(5):478-480
目的 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二次手术的原因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12例首次行下斜肌减弱术,术后出现欠矫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行下斜肌探查术和下斜肌二次减弱术.根据术中探查结果对二次手术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手术前后的眼位、眼球运动、代偿头位、Bielschowsky征等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2眼探查术中:发现4眼下斜肌断端与renon囊等组织包裹在一起,形成了连接;3眼下斜肌断端附着于眼球颞下方巩膜上;3眼有残留下斜肌肌束;2眼下斜肌后徙位置较常规后徙位置偏颞下方.术后随访1a,1例患者33 cm垂直斜视度2△,其余11例患者33 cm正位,所有患者6 m正位,患眼下斜肌无亢进,Bielschowsky征为(-),无异常头位,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愈率100%.3例下斜肌肌束残留患者首次行下斜肌减弱术后出现欠矫时间(平均18d)与其余9例患者(平均1.06 a)相比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93,P=0.009).结论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首次行下斜肌减弱术后出现的欠矫可表现为类似上斜肌麻痹的症状,通过下斜肌探查术可以明确病因,针对病因采取恰当的下斜肌二次减弱术可以获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先天性眼外肌麻痹中最常见的一种,以患眼上斜视和代偿头位为特征,常合并DVD,手术设计以减弱患眼亢进的下斜肌为主,如垂直斜视在10△~15△选用下斜肌后徙术,15△~25△选用下斜肌前转位术,大于25△,联合对侧眼下直肌后徙术。本文总结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4年间对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继发下斜肌功能亢进斜视度在15△~25△的患者,采取下斜肌前转位术的资料齐全的51例患者,随访发现,有10例出现抗上转综合征(发生率19%),经随访观察6个月,症状无好转,7例行下斜肌探查+断腱+部分切除术,术后眼位满意,达到改善外观的目的,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早期手术治疗年龄。方法:回顾性总结我科7mo~7岁21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接受下斜肌部分切除术的手术效果。结果:本组7mo~7岁21例患儿垂直斜视及伴水平斜视和V型斜视术后均获矫正,20例代偿头位完全改善,1例部分改善,术后1wk内头位完全矫正率2岁以下为91%(10/11),2岁以上40%(4/10)。21例Bielschowsky歪头试验全部阴性,无1例并发症发生。结论: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一经确诊,应及时手术。1岁内患儿有代偿头位,垂直斜视,且Bielschowsky歪头试验阳性,全身状况良好者,可即行手术矫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双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伴下斜肌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双眼垂直偏斜角为15△~30△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行下斜肌前转位手术治疗,合并水平斜视者同期手术矫正,观察手术前后其原在位垂直斜视度、头位变化、下斜肌亢进程度。结果:患者26例垂直偏斜角为15△~25△的患者行下斜肌前转位术,全部治愈,代偿头位消失。1例双眼垂直偏斜角为>25△的患者行双下斜肌前转位术后,残余部分双下斜肌功能亢进,欠矫度为7.8△,行二期双下直肌后徙术后,垂直斜视好转,代偿头位明显改善。1例伴外斜视患者同时行水平肌手术后出现眼球外展轻度受限,能过中线。结论:对伴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原在位垂直斜视度较大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行双眼下斜肌前转位手术矫正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复发率低等优点,且适用于双眼不等量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先天性单眼上斜肌麻痹的疗效以及术后双眼视觉功能的恢复重建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16-05/2019-05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收治的82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患眼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单眼及双眼运动情况等术前检查结果,设计相应的手术方式。包括下斜肌断腱术(3例)、下斜肌部分切除术(63例)、下斜肌徙后术(6例)、健眼下直肌徒后术(4例)、下斜肌减弱+对侧/同侧直肌术(5例)、上斜肌折叠术(1例)。结果:和手术前比较,手术后同时知觉、融合功能、远立体视、近立体视、矫正视力、代偿头位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有无代偿头位患儿手术后立体视无差异(P>0.05)。结论:根据先天性单眼上斜肌麻痹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在改善患儿视力、代偿头位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重建双眼视觉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采用减弱下斜肌、上或下直肌的减弱和加强手术,矫正斜视手术。结果经过斜视手术后,垂直眼位、水平眼位、代偿头位多数获得满意矫正。结论减弱上斜肌的直接对抗肌下斜肌手术是治疗上斜肌麻痹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单眼双上转肌麻痹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年间共收治12例单眼上转肌麻痹患者,其临床特征为患眼下斜视,下斜度≥50△,多合并外斜视,外斜度<30△.患眼向上、内上和外上方向转动受限,且伴有假性上睑下垂。手术原则为垂直斜度≤30△者行患眼下直肌后徙,30~50△者行患眼下直肌和健眼上直肌后徙,≥50△者除患眼下直肌和健眼上直肌后徙外,同时作患眼上斜肌腱.对合并混合性上睑下垂行提上睑肌折叠术,真性上睑下垂行提上睑肌缩短术.依据上述原则施术12例,10例眼位矫正,上睑下垂消失,欠矫和过矫各1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眼外肌麻痹所致垂直性斜视中最常见的一种,多见于幼儿.临床症状以代偿头位引起的斜颈和上斜视为主,不仅易误诊,而且对儿童身心生长发育不利,应早期诊治.目前治疗主要是手术矫正.本文总结了40例上斜肌麻痹导致的较高度数的垂直斜视,采用下斜肌后徙前转位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近两年来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35例,采用下斜肌断腱术、下斜肌部分切除术或联合上斜肌折叠术,对侧下直肌后退术或同侧上直肌后退术治疗;如合并内、外斜视可联合内外直肌手术.结果垂直斜视完全矫正29例(82.85%),术后残留上斜度数1.7△~3.4△5例(14.28%),无效1例.术后随访1年,代偿头位完全消失16例(80%),代偿头位改善4例(20%).结论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对于矫正代偿头位有利.  相似文献   

19.
一眼的下直肌和上斜肌同时麻痹称为双下转肌麻痹。病因不清,是临床少见的眼外肌疾患。临床表现原在位健眼注视时患眼上斜视,患眼注视时健眼下斜视并合并假性上睑下垂。眼球外下转及内下转均受限,有代偿头位,部份患者有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下斜肌减弱联合同侧上直肌后徙手术治疗单眼上斜肌麻痹伴同侧上直肌亢进或挛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5月至2016年2月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临床确诊为单眼上斜肌麻痹伴同侧上直肌亢进或挛缩综合征患者12例,所有患者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15△,麻痹眼侧歪头试验阳性,向麻痹眼方向注视时垂直斜视度比第一眼位〉5△,上方所有注视眼位均上斜,对侧眼上斜肌功能过强。所有患者均为初次手术治疗,手术将下斜肌后徙于下直肌颞侧止端后3mm,上直肌后徙3-5mm,合并水平斜视者同时予以矫正。结果术前患者均有代偿头位,中度9例,重度3例;术后所有患者代偿头位均有改善,头位消失者6例,轻度倾斜者4例,中度倾斜者2例;术前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24.8±5.2)△,术后(6.0±2.8)△;术后歪头试验10例阴性,2例轻阳性;术后术眼有轻度上转受限,无双眼复视。结论下斜肌减弱联合同侧上直肌后徙手术是治疗单眼上斜肌麻痹伴同侧上直肌亢进或挛缩综合征可选择的手术方式,可以有效改善代偿头位和垂直斜视,未引起明显上转受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