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TNF)及循环内皮细胞 (CEC)含量的变化 ,探讨 TNF与 CEC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 6 0例 ACI患者血清 TNF- α和 CEC的含量 ,并与 2 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  (1)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 TNF- α和 CEC含量明显高于恢复期 (P<0 .0 1)。恢复期血清 TNF- α及 CEC则高于正常水平 (P<0 .0 1)。 (2 )脑梗死急性期血清 TNF- α和 CEC升高的程度与梗死灶大小密切相关 (P<0 .0 1)。 (3)急性期血清 TNF- α与 CEC呈正相关 (r=0 .6 9,P<0 .0 1)。结论  ACI患者血清TNF- α及 CEC含量升高 ,提示 TNF- α及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共同参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降低 TNF- α的水平 ,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循环血小板微颗粒(PMP)及内皮细胞微颗粒(EMPs)水平。方法 300例ACI患者分为大面积梗死组72例和小面积梗死组228例,另取健康对照组60例。采集空腹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浆PMP、EMPs及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S-100β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基质金属蛋白酶原(MMP-9)水平。分析PMP、EMPs与H-FABP、S-100β、NSE、MMP-9的相关性。结果大面积梗死组的血浆PMP和EMPs水平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健康对照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梗死组的血清H-FABP、S-100β、NSE、MMP-9水平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对照组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患者PMP和EMPs水平与H-FABP、S-100β、NSE、MMP-9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水平的PMP及EMPs可能参与了ACI的发生和发展,有望成为疾病诊断、病情评估和预后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钙含量的改变,探讨前、后循环区脑梗死与血小板钙含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前循环区脑梗死40例、后循环区脑梗死47例)及20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外周血血小板钙含量,比较前循环区与后循环区脑梗死患者及与正常对照组的血小板钙含量.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血小板钙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前循环梗死组血小板钙含量显著高于后循环梗死组(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钙含量显著增高,尤以前循环区脑梗死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改善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的效果。方法采用抽签法将确诊91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和脑保护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静滴尤瑞克注射液,连续治疗14d后观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综合疗效和后侧支循环开放率。结果治疗14d末2组NIHS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软脑膜侧支循环开放率71.74%(33/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11%(2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改善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的效果确切,能够有效提高侧支循环开放率和改善预后,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动脉溶栓及动静脉联合溶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79例,其中动脉溶栓42例,动静脉联合溶栓37例;比较两组血管的再通率以及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 h、24 h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单纯动脉溶栓组再通率59.5%,动静脉联合溶栓组血管再通率75.7%;两组患者治疗后1 h、24 h的NIHSS评分和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之间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动静脉联合溶栓可以增加血管的再通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铁蛋白(SF)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72例,入院第1天及第3天分别进行血清铁蛋白测定,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同时选择7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比较急性脑梗死患者与健康者SF水平变化、不同严重程度脑梗死SF水平变化、进展性脑梗死及非进展性脑梗死不同时期SF水平变化.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SF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01);重型脑梗死组SF水平较轻、中型脑梗死组显著增高(P〈0.001);进展性脑梗死组入院第3天SF水平较入院第1天显著增高(P〈0.001),非进展性脑梗死组入院第3天SF水平较入院第1天比较增高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 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SF水平对判断病情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前循环急性多发脑梗死(AMBI)发病危险因素及病因分析.方法:连续收入73例前循环AMBI患者为试验组,随机收集73例同期入院的前循环急性单发脑梗死(ASBI)患者为对照组.对可能影响AMBI发病的14个危险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病因分型采用改良TOAST分型方法.结果:AMBI组与ASBI组相比,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吸烟、年龄及入院时收缩压等危险因素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3,95%CI:1.01~1.13)、高血压(OR=2.78,95%CI:1.06~7.58)、心房颤动(OR=3.19,95%CI:1.13~9.07)为AMBI发病独立危险因素.与ASBI患者相比,48例一侧半球AMBI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其主要病因(P=0.03); 25例双侧半球AMBI患者,心源性栓塞是其主要病因(P=0.01).结论:年龄,高血压病、心房颤动为AMBI发病独立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一侧半球AMBI患者主要病因;心源性栓塞是双侧半球AMBI患者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微栓子和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择住院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65例,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伴有颈动脉斑块组45例和不伴有颈动脉斑块组20例,2组均行微栓子监测。结果 伴有颈动脉斑块组与不伴有颈动脉斑块组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伴有颈动脉斑块患者的微栓子阳性率为38%,不伴有颈动脉斑块患者为13%,2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 软斑组微栓子阳性率为45%,硬斑组微栓子阳性率为18%,2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多有颈动脉斑块,软斑块是微栓子的主要来源,微栓子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二者早期干预是防治脑卒中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4年7月在梧州市工人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17例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1)共出现侧支循环开放137例(63.1%),单纯初级侧支54例(39.4%),单纯次级侧支45例(32.8%),初、次级侧支联合开放38例(27.7%),其中前循环动脉病变158例患者有侧支开放108例(68.4%),后循环动脉病变59例患者有侧支开放29例(48.6%)。(2)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狭窄对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无侧支循环组吸烟史发生率(58.9%)明显高于有侧支循环组(4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侧支循环组收缩压明显高于无侧支循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的影响因素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1)侧支循环建立以一级侧支循环为主,其中前循环侧支开放较后循环几率大,脑动脉狭窄程度越重,侧支循环开放的几率越大;(2)脑卒中危险因素吸烟和收缩压可影响侧支循环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D34+细胞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的变化及作用关系. 方法 分别采取流式细胞仪及酶联免疫法(ELISA)动态测定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正常对照者起病后或入组后第3、7、10、14天外周血CD34+细胞和血清VEGF水平.分析其关系. 结果 脑梗死组外周血CD34+细胞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第10天达峰值: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浓度在各时间点亦明显高于对照组,第7-10天达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4+细胞水平与血清VEGF浓度两者存在正相关(r=0.452,P<0.01). 结论 脑梗死后外周血VEGF及CD34+细胞水平的升高将促进血管生成,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起到保护神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观察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数目和血小板膜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的动态变化,并就梗死面积大小,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板膜表面GMP-140分子数在急性脑梗死早期明显增高,第二天达到高峰。两者均在5~7天恢复正常。主干支大灶性梗死较穿通支小灶性梗死血小板数目明显减少,而血小板膜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明显增高。死亡者血小板数目减少更显著,表明血小板直接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侧支循环被广泛认为对急性脑梗死具有重大影响,包括缺血损伤的进程、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时机。并且还影响脑梗死后的血管再通、再灌注、出血性转化和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的侧支循环可在早期挽救缺血组织,扩大血管再通治疗时间窗,使得缺血组织从延迟的再灌注中获得良好临床结果。因此,目前认为侧支循环是脑梗死潜在的治疗靶点,本文就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侧支循环被广泛认为对急性脑梗死具有重大影响,包括缺血损伤的进程、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时机。并且还影响脑梗死后的血管再通、再灌注、出血性转化和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的侧支循环可在早期挽救缺血组织,扩大血管再通治疗时间窗,使得缺血组织从延迟的再灌注中获得良好临床结果。因此,目前认为侧支循环是脑梗死潜在的治疗靶点,本文就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尿酸(UA)血症与急性脑梗死(ACI)的关系。方法将80例ACI患者作为观察组,7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UA异常增高率分别为62.5%和8.57%(P<0.05),观察组UA、血脂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UA与甘油三酯(TC)水平呈正相关;尿酸水平与病情、预后有关(P<0.05,0.01)。结论 高尿酸血症可能是ACI危险因子之一,测定血尿酸含量有利于判断病情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急性后循环多发与单发脑梗死的病因差异.方法 选择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71例,根据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病灶特点分为多发组和单发组,按TOAST分型标准对卒中病因进行分类.结果 28例多发脑梗死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19例,心源性栓塞4例,小动脉闭塞性卒中2例,其他原因所致缺血性脑卒中1例,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2例;43例单发脑梗死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10例,心源性栓塞4例,小动脉闭塞性卒中25例,其他原因所致缺血性脑卒中2例,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2例.多发组与单发组相比,多发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更常见(P=0.000),单发组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更常见(P=0.000).结论 急性后循环多发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单发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小动脉闭塞性卒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前循环急性多发与单发脑梗死病因差异。方法纳入前循环急性脑梗死129例,根据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病灶特点分为多发组和单发组,按TOAST分型标准对卒中病因进行分类。结果 69例多发脑梗死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44例,心源性栓塞13例,小动脉闭塞性卒中3例,其他原因所致的脑缺血性卒中4例,不明原因的脑缺血性卒中5例;60例单发脑梗死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16例,心源性栓塞5例,小动脉闭塞性卒中34例,其他原因所致的脑缺血性卒中2例,不明原因的脑缺血性卒中3例。多发组与单发组相比,多发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更常见(P=0.000),单发组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更常见(P=0.000)。结论前循环急性多发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急性单发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小动脉闭塞性卒中。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应用vWF、tPAAg和6-Keto-PGF1α等三种由血管内皮细胞(VEC)合成和分泌的物质来观察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时以及抗栓酶—3和维脑路通在治疗急性脑梗塞10天和20天后的VEC功能的变化。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此三种物质在脑梗塞急性发病时都有明显的变化。经抗栓酶—3治疗的病人10天及20天后VEC的恢复好于维脑路通。作者认为vWF可以作为判断VEC功能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大鼠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早期脑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变化。方法用80只SD大鼠建立大鼠自体血栓脑梗死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溶栓组(n=40)和对照组(n=40)。造模成功后2 h,溶栓组给予静脉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处理,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脑梗死后6、9、12、24、30 h采用Western Bloting方法测定缺血半暗带脑组织中VEGF表达。结果溶栓组和对照组VEGF表达水平在脑梗死后不同时间点均显著升高(P〈0.05),脑梗死后24 h达高峰;而且,除脑梗死后9 h之外,溶栓组在脑梗死后其它时间点VEGF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鼠自体血栓脑梗死后静脉溶栓治疗有促进缺血半暗带脑组织VEGF表达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尿酸(UA)血症与急性脑梗死(ACl)的关系。方法 将80例ACl患者作为观察组,7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UA异常增高率分别为62.5%和8.57%(P<0.05),观察组UA、血脂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UA与甘油三酯(TG)水平呈正相关;尿酸水平与病情、预后有关(P<0.05,0.01)。结论 高尿酸血症可能是ACI危险因子之一,测定血尿酸含量有利于判断病情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