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健康人心率变异(HRV)作为反映植物神经系统对心血管调节动态平衡的无创指标,已越来越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关于HRV昼夜节律变化的研究尚不多。作者旨在分析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健康人群HRV的昼夜节律变化,以探讨其自然规律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230例系临床上随机选择的无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及内分泌疾病,经心脏超声、胸片、心电图及生化检查均正常的健康成人,其中男120例,女110例;年龄19~74岁(平均46.3±13.5岁)。1.2 检测方法 均应用美国产三通道磁带式记录盒采集受试者24h心电变化,DMS系统自动测算HRV各参数。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对患者心率变异(HRV)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 根据是否合并OSAS,将42例高血压患者分为合并组与单纯组各21例.比较两组之间HRV时域指标与频域指标、非杓型昼夜血压曲线的比例及夜间平均血氧水平、呼吸紊乱指数(AHI)的差异.结果 与单纯组相比,合并组的非杓型昼夜血压曲线比例及HRV时域指标与频域指标明显增加,夜间平均血氧水平显著降低(P值均<0.05),而AHI则明显升高(P<0.01).结论 OSAS导致高血压患者HRV增强,血压昼夜节律多呈非杓型.  相似文献   

3.
<正>心率减速力(DC)检测技术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检测自主神经功能张力的新技术,是通过24 h心率的整体趋向性和减速能力的测定,定量评估受检者迷走神经张力高低,进而筛选和预警猝死高危患者的一种新的无创心电技术[1]。而心率变异(HRV)频谱法也是一种定量评估自主神经功能预测高危患者预后的指标。DC和HRV均可评估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HE)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心率变异(HRV)的关系,观察动态血压非杓型组和杓型组及对照组的自主神经功能改变。方法应用动态血压与动态心电图监测同时记录患者24小时的心率变异性与血压变化,并设正常组做对照。结果相关分析发现高血压病非杓则组和杓型组与对照组比较24小时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rMSSD),高频功域(HE)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低频功域(LF)则高于对照组,非杓型HE组的SDNN、rMSSD、心低于杓型组HE。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非杓则HE与杓型HE比较HRV下降更加明显,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在其发展中起着莺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 对200例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血压昼夜节律的特点分型计算各型患者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反杓型血压与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相关.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李桂香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4):1347-1348
目的 :观察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 ,以探讨脑卒中的预测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03例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入院1~3天内作动态血压检测 ,分别统计24小时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白昼的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的下降百分率。将血压昼夜节律正常与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分别称为杓形组与非杓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根据评分值分为轻、中、重三组。将其统计值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作相应对照 ,分别在轻、中、重三组中进行杓形与非杓形组间的x2比较。结果 :血压昼夜节律正常的为47例 (45.63 % )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为56例(54.36 %)。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轻、中度组 ,血压的杓形与非杓形改变差异无显著性(P>0.05) ;重度组杓形与非杓形改变进行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5)。且在高血压患者中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压昼夜节律正常者 ,尤以收缩压升高更为明显。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严重 ,且在高血压患者中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压昼夜节律正常者 ,提示夜间收缩压持续升高和血压昼夜节律消失 ,容易引发脑卒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心率变异、QT变异及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高血压患者(实验组)和60例正常人(对照组)24 h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结果实验组患者ABPVs水平日间与夜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24 h ABPVs水平与日间ABPVs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SDNN、LF/HF水平日间与夜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24 h和日间SDNN水平、24 h和夜间RMSSD水平、日间和夜间HFnorm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夜间LF/H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昼间ABPVs与SDNN呈正相关(r=0.351,P<0.05),24hSDNN与QTv呈正相关(r=0.484,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增大,昼夜波动节律消失,心率变异性降低,QT变异度昼夜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和变异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和血压变异性与病情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血压变异性增大与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病情判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10.
11.
心率变异减低对肺心病的预后价值太原市人民医院Holter室白梅太原市人民医院心肾科郭春风中国人民解放军517部队医院武留信山西工人晋祠第一疗养院范秀慧我们通过对48例心功不全的肺心病病人与30例人常人对照分析,以探讨心率变异(HRV)减低对肺心病的临...  相似文献   

12.
危重患者由于病情较重,多数患者存在多系统疾病,部分患者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鼻饲、留置尿管等治疗,管道较多,人体活动受限,其正常生活规律受到很大影响。正常人血压24h存在着昼夜节律变化,呈"双峰一谷"曲线,这种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是人体的一种基本生命特征。危重症患者的这种节律特征是否受影响,我们观察了300例患者,总结其规律特点,为临床提供参考。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10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患者300例,其中男183例,女117例;年龄16~90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收集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143例老年高血压合并脑白质疏松的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昼夜节律的特点分为杓型、非杓型、超杓型、反杓型,计算各型患者中重度脑白质疏松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非杓型、超杓型、反杓型高血压患者的重度脑白质疏松患病率均与杓型患者有显著性差异,而非杓型、反杓型分别与超杓型比较有差异,非杓型与反杓型比较无差异。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尤其夜间血压较白昼明显下降的患者对脑白质疏松的程度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压的昼夜节律对高血压患者心、脑、肾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无创动态血压监测(ABPM)观察86例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结果:86例高血压患者中24小时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正常者46例,其中高血压Ⅰ期15例,Ⅱ期22例,Ⅲ期9例,昼夜节律消失者40例,其中高血压Ⅰ期8例,高血压Ⅱ期7例,Ⅲ期254例。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在高血压并发症方面有显著差异。结论:正常人24小时血压尽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血压昼夜节律变化规律对脑卒中发病时间的影响。方法 :详细记录脑卒中患者 2 4h动态血压 ,记录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夜间下降幅度 ,统计脑卒中患者的发病时间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脑卒中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发病时间明显相关。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减弱或消失是导致脑卒中清晨发病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心衰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改变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影涛  刘志等 《云南医药》2001,22(2):116-117
心衰可使心血管系统负荷加重 ,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作用增强 ,影响血压的昼夜节律 ,而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改变 ,亦可加重心衰并诱发严重的心血管事件。为研究 2 4小时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心力衰竭关系 ,本文采用 2 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检测分析了心衰及非心衰患者的昼夜血压节律 ,并对心衰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进行临床分析。资料和方法 心衰组 52例选自本院有完整病历资料的住院和门诊病例 ,男 2 5例 ,女 2 3例 ,平均年龄 6 6 9岁。病因 :高血压性心脏病 8例 ,冠心病伴高血压病Ⅲ期 12例 ,冠心病 10例 ,急…  相似文献   

17.
心率变异减低对心肌梗塞预后的价值与不同分析方法的临床评价山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030001)王红宇,韩淑蓉,齐志芬中国人民解放军517医院武留信近年来,心率变异(HRV)分析引起了人们重视,国外已有报道心肌梗塞(MI)病人HRV减小,其改变程度与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昼夜节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住院高血压患者146例,行无创血压检测,根据血压节律变化分为杓型和非杓型两组,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形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非杓形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粥样斑块形成明显高于杓形组。结论非杓型血压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简航宇 《北方药学》2018,15(1):25-26
目的:探讨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和清晨血压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4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均给予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2.5~5mg/d口服,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基线和治疗8周时的昼夜节律和清晨血压变化情况,并进行对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的清晨血压、夜间血压、日间血压以及24h血压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前后血液昼夜节律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清晨高血压发生率为37.00%,与治疗前的69.00%比较显著降低(P<0.05);在治疗期间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高血压应用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进行治疗疗效确切,可有效控制血压,显著减少清晨高血压,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徐祝勤 《淮海医药》2008,26(2):138-139
随着有关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不断深入,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出现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损害的患者中,此种现象更值得关注。本文观察了我院原发性高血压脑梗死患者入院24h及住院第7个24h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