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八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6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试验组进行颈八针治疗,另选择4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各项临床症状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达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3.48%(P0.05);试验组各临床症状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八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眩晕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刺颈五针对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针刺颈五针法)和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每组30例。两组均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施治。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改良后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和心理及社会适应5项内容评分,并对比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指数、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颈五针可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刃针联合美式脊椎矫正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6例采用刃针联合美式脊椎矫正疗法,对照组36例采用电针颈夹脊联合推拿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及TCD检测指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7%,治愈率为58.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治愈率为87.1%。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两组组内比较分值均有提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平均血流速度Vm检测指标,对照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刃针联合美式脊椎矫正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刃针松解肌肉起止点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颈性眩晕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予刃针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对照组予单纯刃针针刺,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2、3周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变化,同时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3个月随访复发情况。结果:治疗1、2、3周后观察组的ESCV评分及临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刃针针刺肌肉起止点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在改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临床短期疗效方面均优于单纯刃针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针灸牵引推拿治疗颈性头痛眩晕12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牵引及手法治疗颈性头痛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56例颈性头痛眩晕患者随机分两组各128例,治疗组用针灸+牵引+推拿治疗,对照组单纯推拿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颈部的针灸牵引并推拿治疗,较单纯推拿治疗在改善颈性头痛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杵针结合中药熏蒸在颈性眩晕治疗中的临床运用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双盲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取杵针与中药熏蒸治疗,对照组仅采取中药熏蒸治疗,两组在疗程结束后按照智慧中医APP视频指导进行颈部功能锻炼。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28/30)高于对照组(7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5);观察组治疗后眩晕、头痛、肩痛、心理与社会适应、日常生活与工作等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颈性眩晕予以杵针结合中药熏蒸治疗,效果明显,可改善临床症状,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针引气归元加灸百会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13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分成观察组78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腹针引气归元结合灸百会穴。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及眩晕评定量表(DARS)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DAR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DA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DARS评分降低幅度较对照组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为91.03 %高于对照组的7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针引气归元加灸百会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确切,临床症状改善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平衡针联合药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1—12月于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就诊的颈性眩晕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倍他司汀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平衡针、药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18.75%,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痊愈率为9.37%,有效率为96.87%;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SI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衡针联合药枕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能在短时间内减轻患者不适,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斜圆刃针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斜圆刃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予斜圆刃针治疗,对照组予普通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评分、临床疗效.结果 经过10d的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评分、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斜圆刃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杨晓鸿 《陕西中医》2009,30(9):1205-1206
目的:观察电项针加腹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电项针加腹针;对照组30例,常规针刺方法。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57%、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24.84±2.96,对照组总有效率63.33%,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18.54±2.70,P<0.05。结论:电项针加腹针治疗颈性眩晕,改善椎动脉供血不足,治疗颈性眩晕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灸百会穴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28例颈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4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灸百会穴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照组5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眩晕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眩晕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刺联合灸百会穴较单纯针刺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铍针配合普通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采用铍针配合普通针刺治疗,对照组30例单纯采用普通针刺治疗;治疗前后两组均采用改良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评定。结果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铍针配合普通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疗效优于单纯普通针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加电项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中药加电项针治疗;对照组30例,西药加普通针刺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7%,颈性眩晕与功能评分(22.56±1.56)分;对照组总有效率80.0%,颈性眩晕与功能评分(16.97±3.25)分,P0.05。结论:中药加电项针治疗颈性眩晕临床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综合治疗颈性眩晕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中医医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均分为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电针联合小针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予针灸治疗,比较2组总有效率、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比治疗前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眩晕、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颈肩痛、头痛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可提高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缓解眩晕症状,安全性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序贯理筋正骨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序贯理筋正骨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治疗,两组均以隔日治疗1次,1周治疗3次,6次一个疗程。治疗前后观察其眩晕症状与功能量表评分,并于治疗结束后评价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4.38%,对照组总有效率71.88%,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序贯理筋正骨法能够改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符合颈椎生物力学特性,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养心氏联合针刺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和平行对照的试验方法,临床纳入颈性眩晕患者80例,分为治疗组(养心氏联合针刺疗法)40例和对照组(口服氟桂利嗪胶囊)40例。疗程为4周,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估,并对两组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疗效症状评分进行前后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ESCV评分量表中,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眩晕、颈项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而在心理及社会适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心氏联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有良好的疗效,能显著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拟升阳化痰方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自拟升阳化痰方治疗,对照组予盐酸培他啶片、谷维素片及西比灵胶囊治疗,两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眩晕症状功能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及。结果:治疗组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眩晕症状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眩晕症状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升阳化痰方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艾灸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120 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 60 例,予艾灸结合静脉滴注盐酸倍他司汀治疗;对照组 60 例,予单纯静脉滴注盐酸倍他司汀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及功能评分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亦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提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灸法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单纯盐酸倍他司汀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百会穴为主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并与常规针灸治疗对比。方法:将我科于2012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颈性眩晕10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温针灸治疗)和对照组(常规针灸治疗),各50例,观察评价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并行两组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优于对照组的76.0%(P0.05)。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百会穴为主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斜圆刃针结合颈椎2号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骨伤科门诊2012年2月~2015年9月所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分为观察组(单数号,n=42)与对照组(双数号,n=41)。对照组采取斜圆刃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颈椎2号方,比较两组眩晕症状评分、治疗总有效率、颈椎血流动力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9%,高于对照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均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斜圆刃针结合颈椎2号治疗颈性眩晕患者可化痰除湿、升清降浊,改善患者基底动脉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利于眩晕症状的缓解与生活质量的提高,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