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了解陕西省1998-2018年麻风的流行病学现状,特别是诊断延迟和畸残情况.方法:通过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收集陕西省1998-2018年麻风患者资料,采用SPSS 19.0软件对新/复发病例年发现率、年患病率等相关因素进行χ^(2)检验.结果:陕西省1998-2018年共发现新、复发麻风542例,年发现率从1998年的0.092/10^(5)下降到2018年的0.029/10^(5),年患病率从10.309/10^(5)下降到0.134/10^(5),均呈下降趋势.477例新发麻风,2例14岁儿童病例,148例(31%)为2级畸残.新发病例的平均诊断延迟期2018年(47.6个月)比1998年(64.0个月)减少25.63%.结论:陕西省麻风流行状态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级畸残率高且出现儿童病例,需继续强化麻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缩短诊断延迟期,降低畸残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陕西省1998-2018年麻风的流行病学现状,特别是诊断延迟和畸残情况.方法:通过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收集陕西省1998-2018年麻风患者资料,采用SPSS 19.0软件对新/复发病例年发现率、年患病率等相关因素进行χ2检验.结果:陕西省1998-2018年共发现新、复发麻风542例,年发现率从1998年的0.092/105下降到2018年的0.029/105,年患病率从10.309/105下降到0.134/105,均呈下降趋势.477例新发麻风,2例14岁儿童病例,148例(31%)为2级畸残.新发病例的平均诊断延迟期2018年(47.6个月)比1998年(64.0个月)减少25.63%.结论:陕西省麻风流行状态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级畸残率高且出现儿童病例,需继续强化麻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缩短诊断延迟期,降低畸残率.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1998-2018年共发现麻风患者66例,通过皮肤科门诊发现的病例占95.45%,患病率保持在<1/105的较低水平。麻风早期发现率低(36.36%),从发病到确诊的平均延迟期为67.35个月;确诊时2级畸残率较高(39.39%)。南海区麻风病疫情整体呈低流行状态,确诊时Ⅱ级畸残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11-2020年陕西省新发麻风流行病学特征,为麻风防治决策提供参考。方法:病例资料来源于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人口数据来源于陕西省统计年鉴。使用率、构成比和百分比等对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1-2020年间,陕西省麻风发现率、患病率呈下降趋势,并保持在较低水平;病例的早期发现率为35.82%,患者发病到确诊平均延迟期为55.4个月,新发患者2级畸残率37.59%。病例发现方式以门诊发现为主,占60.45%。结论:2011-2020年期间,陕西省麻风发病降低,但新发麻风病例依然存在畸残比高、延迟期长等情况,应进一步加强相关麻风防治人员技能培训,提高麻风症状监测水平,降低传播和畸残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广东省近11年麻风新发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低流行状态下的防治策略。方法:对2000~2010年广东省新发现麻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1年来麻风病的发现率和患病率呈下降趋势,并保持在较低的水平;病例的早期(诊断延迟期≤2年)发现比率为64.3%,发病到确诊的平均延迟期为26.37%,Ⅱ级畸残率为11.9%。早期发现的病例其Ⅱ级畸残率明显低于延迟期2年以上的畸残率(P〈0.001)。病例发现以门诊发现为主,约占88.81%。结论:目前广东省的麻风病基本处于低流行状态。99%的地区已达到基本消灭的指标,但粤东和粤西地区是当前新发病例较集中的地区,另外在珠三角流动人口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当前防治策略应把工作重点放在粤东和粤西,并加强流动人口麻风病例的监测发现、治疗管理工作,加强培训和宣传,着重提高早期发现病人,以更好地控制传播和降低畸残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东省韶关市1996~2015年麻风病例流行学特征,为低流行状态下麻风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近20年新发现麻风病例资料,并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年来麻风病的发现率和患病率呈下降趋势,地区分布不均衡,南雄市新发病例数最多,占总数的64.46%。从发病到确诊的平均延迟期为(58.75±64.31)个月,以多菌型为主,占73.08%,2级畸残比为23.08%,出现2级畸残者的病期显著长于无畸残者(t=2.16,P<0.05)。病例发现以门诊发现等被动发现方式为主,约占67.31%。结论:近20年来韶关市麻风流行状况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浙江省麻风可疑症状监测系统的实施效果。方法:比较可疑症状监测系统实施前后早期发现情况、新发麻风病例畸残率和麻风病例误诊率。结果:监测系统运行后,新发现病人的平均延迟期从36.64个月缩短至17.89个月;Ⅱ级畸残率从23.15%降至12.12%;误诊率从79.27%降至25.76%。结论:建立麻风可疑症状监测系统有利于麻风病例的早期发现和降低2级畸残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广西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对广西2006-2015年间麻风病的流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06-2015年共报告新发麻风707例,前5年平均发现率为0.182/10万,后5年平均发现率为0.117/10万;前5年平均患病率为0.618/10万,后5年平均患病率为0.496/10万。新发现病例数居前3位的为百色市、河池市、崇左市,共占全区报告病例数的46.53%;新发病例中2级畸残比为25.88%;多菌型73.69%,少菌型26.31%;14岁及以下儿童占2.40%。门诊发现病人占58.27%。 结论: 广西麻风病疫情呈下降趋势,但畸残比仍较高,发病主要集中在既往流行较重地区,因此仍应加强高流行区麻风病的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贵阳市麻风的流行特征及趋势,为相关部门制定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5年贵阳市十个区(市、县)报告的麻风病例资料,进行描述和比较性分析。结果 2006-2015年,贵阳市新发现麻风129例,年平均发现率0.32/10万,平均年龄43.4±16.7岁,平均延迟期33.53月。其中儿童(≤14岁)6例(4.65%),多菌型98例(75.97%),Ⅱ级畸残43例(33.33%),以男性居多86例(66.67%),发生不良反应33例(25.58%),发现方式以线索调查为主,48例(37.21%)。截止2015年底贵阳市尚有现症病例21例,患病率为0.45/10万。重点流行地区为清镇市、乌当区、花溪区。结论 2006-2015年贵阳市麻风发现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平均延迟期长,畸残率较高,流动人口中新发麻风患者占一定比例,需加强本市尤其是以上地区麻风早期发现和流动人口的疫情监测工作,预防麻风畸残和促进麻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2001-2010年中国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2001-2010年全国麻风病流行病学资料,开展描述和比较性分析.结果 2001-2010年共新发现麻风病例15 507例,年平均发现率为0.118/10万,其中儿童占2.7%、多菌型占86.5%、2级畸残占22.5%.2001-2010年共发现复发病例1 506例,其中464例为联合化疗后复发.高流行区与低流行区相比,新发现麻风病例中的儿童患者、女性患者、流动人口患者和复发病例中的联合化疗后复发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至2010年底全国尚有现症病例6032例,患病率为0.450/10万,其中2886例在接受联合化疗.结论 2001-2010年全国麻风病发现率继续下降,但分布不均衡,麻风病高流行省份为云南、贵州、四川、广东、湖南、西藏.建议进一步加强麻风病管理、降低麻风病患者畸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11-2018年四川省广元市新发麻风病例流行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8年四川省广元市麻风新发报告病例流行病学及疾病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报告新发病例55例,年均发现率0.276/10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但主动发现病例仅为21.82%,2年以上延迟诊断病人占比高达50.91%,新发病人II级畸残总体比高达25.45%。结论:广元市近8年新发病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较低水平,应继续加强主动发现病人,缩短病人延迟诊断时间,降低新发病人II级畸残比。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西藏自治区麻风流行情况,为制定新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西藏1965-2020年麻风防治工作的历史资料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收集,汇总整理后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965-2020年全区共累计新发麻风患者4135例,发现率由最高年份1988年的22.07/105下降到2020年的0.05/105;患病率由最高年份1981年的6.04/104下降至2020年的0.04/104。昌都市和林芝市占新发病例的79.59%;病例平均发现年龄为29.27岁;男女比为1.39∶1;儿童病例202例,儿童占比4.89%,其中2011-2020年间有3例儿童病例;多菌型2390例,少菌型1745例,多菌型占比为57.80%;2级畸残率从1965-1970年的20.81%下降至2011-2020年的15.63%,呈下降趋势。结论:西藏麻风流行状态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还存在儿童麻风病例及畸残患者,需继续强化麻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缩短诊断延迟期,降低畸残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00-2021年甘肃新发现麻风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与规律,为麻风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描述性分析2000-2021甘肃省在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中上报的新发现麻风病例资料。结果:2000-2021甘肃麻风新发病例,年发现率从0.056/105降至0.008/105,年患病率从0.17/105降至0.06/105。共报告新发病例133例,其中男87例,女46例。复发病例共8例,儿童病例4例。2级畸残42例(2级畸残比31.6%),平均延迟期47.70个月。早期发现占12.78%,发现方式以自报和报病为主(80例,占60%),通过接触者检查发现占6.02%,传染源来自家内的病例占31.58%,传染来源不明的占64.66%。平均发病年龄(40.65±13.84)岁,新发病例均为本土病例。全省14个市州有8个市(州)有新病例报告,分布在31个县(区、市)。陇南市报告的病例数占甘肃省报告病例总数的60%,平凉、庆阳、甘南3个市(州)报告病例数占甘肃病例总数的28.6%,病例以散发为主。结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贵阳市2005-2020年麻风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通过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收集整理贵阳市2005-2020年新、复发麻风患者的详细资料,采用SPSS 18.0软件对麻风病例的一般情况和就诊次数、麻风反应、残疾情况、传染源、发现方式和型别等相关因素进行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贵阳市2005-2020年共发现新、复发麻风169例,年均发现率0.260/105,总体呈下降趋势,复发病例7例,其中3例是联合化疗后复发(42.86%),4例为DDS单疗后复发(57.14%)。169例患者平均年龄(41.88±16.75)岁,儿童病例(14岁及以下)6例,占新发病例的3.55%,MB∶PB=2.13∶1,平均2级残疾比为32.54%,发现方式以皮肤科就诊为主,占31.36%。影响畸残的主要因素为麻风患者的文化程度高低、不同传染源、不同的发现方式和麻风型别。结论:贵阳市麻风流行状态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级残疾发病率高并且还有儿童病例(14岁及以下)出现,麻风疫情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贵州省兴义市重复开展消除麻风运动对当地新发现麻风病人的影响.方法:收集1996~2004年新发现麻风病人的有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9年共发现麻风病人166例,平均每年发现18.4例,年均发现率为2.65/10万.1999年首次开展消除麻风运动后3年,新病人中的2级畸残率和延迟期呈明显下降趋势,低于开展前3年的水平.两次开展消除麻风运动时的畸残率和平均延迟期均达较高水平,提示该地区虽两次开展消除麻风运动但麻风流行程度仍处于较高水平.结论:重复实施消除麻风运动可促进某些流行病学指标的好转,应反复多次开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湖南省西部2个麻风高流行县重复开展消除麻风运动对当地麻风患者发现及临床指标的影响。方法:收集自1997—2002年麻风新发病例,其中包括开展消除麻风运动年份的病例资料,对各年发现病人数,平均确诊年龄,畸残率,延迟期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从1997年至2002年共发现133例患者。平均每年发现22.2例,年发现率2.4/10万。1998年开展LEC时发现的新病人数是接近开展IEC前一年的2倍,以后新发现病人数减少到一个稳定的低水平,在2002年重复开展LEC时,发现数又是接近前一年的2倍。但与1998年首次开展LEC时发现数相比,减少了50%。新发病人的疾病延迟期平均为34.8月,疾病延迟期在开展LEC前后未显示有缩短或延长的趋势。133例患者中,35例有可见畸残(26.3%)。但新发现病人中2级畸残率从1998年的32.0%下降到2002年重复实施LEC时的12%。结论:作者认为重复实施消除麻风运动促进了当地某些流行病学指标的好转。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陕西省2012-2017年新发麻风患者畸残情况。方法:采集中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中陕西省新发患者数据,运用WPS office 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结果:陕西省70例新发麻风患者1级畸残占42.86%、2级畸残占40.00%;周围神经累计损害351条,其中胫神经损害26.00%、尺神经损害25.00%、腓总神经损害19.00%、正中神经损害12.00%、耳大神经损害12.00%、面神经损害4.00%、桡神经损害2.00%、三叉神经损害0.00%;累及手足眼的2级畸残分别有17处、13处、11处。结论:麻风病所致周围神经损害严重的依次是胫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