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重烧伤患者早期深静脉置管感染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大量血浆样液体外渗,导致脱水、低血容量性休克、四肢水肿等,需较好的静脉通道保证大量液体及营养物质输入,但患者可供输液的周围静脉少,故常行深静脉置管以保证治疗顺利进行[1],置管后往往并发静脉导管细菌定植或感染.笔者对本单位2005年1月一2009年12月收治的160例严重烧伤后行深静脉置管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置管后感染与并发症情况.  相似文献   

2.
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大量血浆样液体外渗,导致脱水、低血容量性休克、四肢水肿等,需较好的静脉通道保证大量液体及营养物质输入,但患者可供输液的周围静脉少,故常行深静脉置管以保证治疗顺利进行[1],置管后往往并发静脉导管细菌定植或感染.笔者对本单位2005年1月一2009年12月收治的160例严重烧伤后行深静脉置管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置管后感染与并发症情况.  相似文献   

3.
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大量血浆样液体外渗,导致脱水、低血容量性休克、四肢水肿等,需较好的静脉通道保证大量液体及营养物质输入,但患者可供输液的周围静脉少,故常行深静脉置管以保证治疗顺利进行[1],置管后往往并发静脉导管细菌定植或感染.笔者对本单位2005年1月一2009年12月收治的160例严重烧伤后行深静脉置管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置管后感染与并发症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研究经皮穿刺深静脉置管术与感染的关系,分析深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病率以及影响深静脉置管感染的相关因素以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感染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深静脉置管患者按置管部位分为颈内静脉组26例和股静脉组34例,出现发热者采集导管内血培养及导管培养,对感染发生率、感染发生的时间、感染发生的部位、患者的血流量和不同病因患者感染发生率进行了统计。结果深静脉置管放置时间越长,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越多。股静脉穿刺组感染发生时间为(26.5±9.6)d,颈内静脉穿刺组感染发生时间为(35.4±6.8)d。本研究深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21.67%,其中股静脉置管的感染发生率为32.3%,颈内静脉置管的感染发生率为7.6%,股静脉置管感染发生率远高于颈内静脉置管(P〈0.01)。在病因方面,糖尿病肾脏疾病组感染率为所有组别中最高(33.3%),与其他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O.05)。慢性肾小球肾炎组(16.7%),高血压肾动脉硬化组(16.7%),多囊肾病(14.2%)、狼疮肾炎(20%)之间无明显差异。患者血流量在200ml/min以上时,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较低,为9.5%;血流量〈200ml/min时,感染的发生率为28.2%,二者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细菌培养病原体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53.85%),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30.76%,表皮葡萄球菌占23.08%。结论为减少感染发生,颈内静脉置管应作为中心静脉置管的首选部位,导管留置时间应尽可能缩短。对有易感因素的患者,如原发病为糖尿病时血流量较低,应加强无菌操作,一旦发生感染,应立即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N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与干预对策。方法对NICU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的患儿开展目标性监测,分析其危险因素并及时给予干预。结果开展目标性监测及采取有效的干预,NICU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加强NICU的管理,合理分区,完善硬件设施;注意室内通风,严格限制探视,减少人员流动;规范医务人员着装,做好消毒隔离;拖布、抹布分区使用,悬挂晾干;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和NICU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加强保洁人员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使用丙种球蛋白等增强患儿免疫力;对N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开展目标性监测,及时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等措施,对降低N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非隧道式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唐瑶  郑莹  江海云 《护理学杂志》2009,24(14):67-68
目的 探讨非隧道式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为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将CRBSI危险因素归纳为10个因素,对1 695例非隧道式血管内置管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对确诊为CRBSI的91例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穿刺部位、导管置入长度、置管时间、基础痰病、疾病程度、入住病区是导致CRBSI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P<0.01),固定敷料、封管方式及血凝状态不影响CRBSI发生(均P>0.05).结论 颈内、股静脉置管.导管置入长度≥8 cm,置管时间≥10 d,患感染性疾病、病情严重或入住ICU、老年患者相对易发生CRBSI,应重点监护和防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股静脉置管导致深静脉血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14年10月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股静脉留置临时中心静脉导管发生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患者69例,使用二项式logistic回归的方法结合临床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发生DVT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7例发生相关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其中5例原发病为肾小球肾炎(5/69,占7.2%),2例为糖尿病肾脏疾病(2/69,占2.9%),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发生导管相关的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子,体质量是保护因素,而性别、年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低密度脂蛋白(1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血白蛋白(albummin,Alb)、置管前有否水肿、I)-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小板、血红蛋白浓度等不是导管相关的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前列腺素E1扩血管药物的应用未显示保护作用(P0.05)。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仅体质量为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保护因素[OR=0.862,95%CI(0.752~0.988)],P=0.033)。结论体质量为股静脉留置透析用深静脉导管的DVT的保护因素,提示患者高大的身材可能是保护因素,推测与留置导管的股静脉的内径相对较大、以及可耐受更多的脱水量有关。  相似文献   

8.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BI)局常见医院感染。本文阐述CBI的概念、病原学、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和预防等诸方面的进展。四个概念1.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是指导管相关的细菌血症或真菌血症,这一命名比"导管相关性脓毒症"更为确切。2局部血管内导管感染,指导管出口处(含隧道)感染。3.导管定植,指导曾培养细菌菌落超过标准,即半定量法>15CFU,定量法>1000CFU。4.导管污染,指细菌粘附于导管壁并增殖。病原学60年代以来人们都认为引起CBI的细菌源于导管穿刺部位的皮肤,并对此深信不疑。然而我们和其他作者的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例肿瘤患者合并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和血流感染(CLABSI)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4月我院863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合并发生的2例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和血流感染患者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例患者经抗凝、溶栓、全身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后,感染及骨髓抑制得到控制,局部症状消退,出院后继续口服抗凝治疗,一个月后随访无特殊不适;合并发生PICC相关性血栓和CLABSI的原因可能与患者维护依从性差、自身卫生状况差、皮疹、抵抗力低下等因素有关。结论同时发生CLABSI和CRLVT是一个严重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CLABSI同时应检查有无血栓形成。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对PICC置管患者的护理应有针对性,规避以上可能的危险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老年肿瘤化疗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危险因素,为临床工作中有效防治导管相关性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PICC置管的老年肿瘤化疗患者246例,分析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对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46例老年肿瘤化疗患者中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为28例,发生率为11.4%。病原菌分布为革兰阳性菌(55.9%),革兰阴性菌(26.5%)和真菌(17.6%)。单次穿刺次数、PICC留置时间、输液类型、使用激素、白细胞计数、糖尿病史及静脉炎史是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老年肿瘤化疗患者是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高发人群。应采取PICC置管前充分评估,严格执行PICC置管无菌操作,规范PICC日常维护,加强患者免疫机能等措施,减少老年肿瘤化疗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患者置管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回顾性分析89例血液透析患者长期深静脉双腔透析导管的使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导管平均使用时间为(17.3±12.5)个月.89例患者中发生隧道渗血2例(2.2%);导管位置不良4例(4.5%);导管相关性感染17例(19.1%).其中细菌感染12例,真菌感染5例;导管内血栓形成6例(6.7%),上腔静脉血栓形成1例(1.1%);导管cuff脱落3例(3.4%).提出护理上应严密观察伤口敷料情况,严格无茵操作,使用正确的封管方法和封管剂量,督促患者遵医服药和定期复查,对预防、发现和处理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回顾性分析89例血液透析患者长期深静脉双腔透析导管的使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导管平均使用时间为(17.3&#177;12.5)个月。89例患者中发生隧道渗血2例(2.2%);导管位置不良4例(4.5%);导管相关性感染17例(19.1%),其中细菌感染12例,真菌感染5例;导管内血栓形成6例(6.7%),上腔静脉血栓形成1例(1.1%);导管cuff脱落3例(3.4%)。提出护理上应严密观察伤口敷料情况,严格无菌操作,使用正确的封管方法和封管剂量,督促患者遵医服药和定期复查,对预防、发现和处理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糖尿病患者带cuff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危险因素,为防控透析导管血流感染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本地区2015年3月至2020年3月使用带cuff透析导管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50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进...  相似文献   

14.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其危险因素有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目前主张采用不拔除导管的方法诊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在怀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应判断是否拔除导管,并早期给予抗生素治疗.建立监测系统、选用药物涂层装置及药物涂层导管、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可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本文将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及防治策略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中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996例接受PICC的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手术以及伴随疾病等临床特征与PICC相关性DVT的关系。结果 46例(1.5%)患者出现DVT,出现DVT的平均时间为PICC置管后(40.5±32.3)天。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部位、有无伴随疾病及手术与PICC相关性DVT密切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越大(OR=1.06)、胸部肿瘤(OR=6.639,P=0.010)、有伴随疾病(OR=2.716)是PICC相关性DVT的危险因素。结论影响有症状PICC相关性DVT发生的独立因素为年龄、肿瘤部位以及有无伴随疾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瘢痕皮肤行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大面积烧伤患者输液中的应用与维护。方法对19例大面积重度烧伤患者在瘢痕皮肤行PICC置管输液治疗。结果 18例在超声导入下经肘正中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1例由肘正中静脉改为贵要静脉,置管时间为4~310d。1例PICC置管4d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拔管,2例发生一侧导管堵塞。截至终末随访时间,19例患者中仍有2例带管,1例失访,14例拔管时前端细菌培养阴性,2例未做培养。结论大面积烧伤患者经瘢痕皮肤PICC置管具有可行性,可满足输液及测量静脉压等治疗监测需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烧伤患者实施整形术后易引发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诊疗对策和建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术后出现感染的患者共88例(感染组),同时选取该时间段内术后未发生感染的88例烧伤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探讨烧伤整形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与诊疗对策。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区有无瘢痕褶皱、有无残余创面、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和手术时间等因素均与烧伤整形术后感染相关;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同时使用两种及以上抗菌药物(OR=2.812、P=0.026)、术区有瘢痕褶皱(OR=3.148、P=0.011)、术区有残余创面(OR=2.711、P=0.030)和手术时间≥200 min(OR=2.883、P=0.019)均为引起烧伤整形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病原菌检查结果显示,术后感染者中,革兰阳性和阴性球菌感染率分别占35.23%和64.77%;术后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结论医院应避免同时使用多种类抗菌药物,适当缩短手术时间和针对性采取措施消除瘢痕褶皱及残余创面,以抑制烧伤整形术后的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留置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tunnel-cuffed catheter,TCC)的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危险因素,构建感染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择2...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发生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对其防控措施进行探讨。 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358例于本院ICU中心行动静脉置管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数据,对可能与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相关的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 结果入组患者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10.34%,其中年龄(OR = 5.214、P = 0.000)、穿刺次数(OR = 3.823、P = 0.000)、置管时间(OR = 2.189、P = 0.002)、留置部位(OR = 2.227,P = 0.006)和糖尿病(OR = 3.323、P = 0.000)均为引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7例发生血流感染的病例,分离出38株病原菌,其中G-菌19株(50%),G+菌15株(39.47%),真菌4株(10.53%)。 结论年龄、穿刺次数、置管时间和留置部位和糖尿病均为引发ICU导管先惯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医院应对危险因素加强预防,以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相关感染的发病率和高危因素.方法 以历史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进行调查.结果 患者感染率为18.83/1 000导管日.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使用非隧道导管(non-tenneled catheter,NTC)导致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导管留置时间、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及中性粒细胞计数;NTC外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年龄、糖尿病、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血清白蛋白水平,而导管留置部位和时间都不是外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因素相关分析表明,使用NTC的患者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导管留置时间和中性粒细胞计数;使用NTC的患者外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是年龄、血清白蛋白水平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结论 应控制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降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