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疸病首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记载:“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就曾有散在论述,而在《金匮要略方论·黄疸病脉证并治》中则著专篇论述,明确指出治黄大法是“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同时其他治法如活血化瘀、通下祛邪等治法在方药中也均有涉及,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中都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黄疸治疗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医对胆囊炎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即有“心痛黄疸”、“黄疸暴痛”等记载。后汉张仲景对黄疸的辩证论治作了详细的描述,如《伤寒论》中的结肠发黄,可能包括胆道感染与胆石病,又如“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  相似文献   

3.
1病名与分类 黄疸的病名,首见于《内经》,也称为“发黄”、“黄瘅”,并以白睛、皮肤黏膜、小便发黄为主症。《素问·平人气象论》言“目黄者日黄疸”,则更强调了目睛黄染的重要特征。《灵枢·论疾诊尺篇》详细地描述了黄疸的主要症状,如“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等。《金匮要略》对黄疸类型进行了细化,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和黑疸等五类。“黄疸”的病名在后世更加多样化,如晋代葛洪依据黄疸特征又称其为“肤黄病”;至隋代,《诸病源候论》将黄疸称为“黄病”,并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分称二十八病候。分类方面也更加细化,《圣济总录》中将黄疸细分,有三十六黄之称谓;明代《景岳全书》中的“黄症”即指黄疸,将其分称“阳黄”、“阴黄”、“表邪发黄”和“胆黄”四种病名。  相似文献   

4.
黄疸一病首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篇》,日:“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日黄疸。”又《灵枢·论疾诊尺》篇说:“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临床诊断依据,中医辨证分为阳黄、阴黄两型。笔者自1998年至今,诊治黄疸病数例,随症加入附子、丹参,每获良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黄疸也称黄癉,以目黄、身黄、小便黄赤为主要症状。其中目黄是确定本病的主要依据,若仅身黄而目不黄者不属于黄疸病。《内经》中对本病早有记载,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湿热相交,民当病癉。”又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中也明确指出“目黄者,日黄疸”。黄疸病的分类始于《金匮要略·黄疸病篇》,分黄疸、谷疸、酒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肝炎有黄疸和无黄疸两大类型。急性黄疸肝炎属中医的“阳黄”范围,无黄疸型肝炎属中医的“胁痛”、“郁症”、“肝胃不和”、“积聚”的范围。早在两千年前,我国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内经》就对“黄疸”有所论述,如“目黄者曰黄疸”。并对病因提出“湿热相交,民当病瘅”(瘴  相似文献   

7.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尿黄,其中以目黄为确定本病的重要依据。《素问·平人气象论篇》:“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篇》:“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张仲景把黄疸分为五类,治有十一法。先谈分类: 黄疸:脾积湿热,溢于体表,必发黄疸。“脾色必黄,瘀热以行。”频似急性黄疸型肝炎。  相似文献   

8.
肿瘤患者肝细胞性黄疸的中医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其中,尤以目黄为主症。肿瘤患者的肝细胞性黄疸,尚有上腹包块、腹壁青筋暴露、腹胀大等症,当属祖国医学“肝积”、“黄疸”、“臌胀”、“积聚”等证范畴。《难经·五十六难》曰:“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  相似文献   

9.
活血化瘀法治疗黄疸的体会山东省肥城市中医院刘海云,梁洪玲黄疸一病在《圣济总录·黄疸门》分为九疸三十六黄,但不外乎阳黄、阴黄之分。当代关幼波教授名言曰:“黄疸一病在百脉;治黄必活血,血活黄易却。”为治疗黄疸病开辟了新的先河,童增华副教授在《伤寒论》寅疸...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黄疸病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对黄疸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言:“溺黄赤,安卧者,黄瘅。’,“目黄者,曰黄瘅”;《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曰:“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瘅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其形成机制、症状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 黄疸,是一种以身目发黄,小便黄为主证的疾病,尤以目黄为主要依据,其名首见于《内经》。如《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篇”说:“目黄者,曰黄疸。”“溺黄赤安卧者,黄疸。”随着时代的进展,后人将黄疸一病进行了愈来愈细致的分类。《金匮》黄疸病篇将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痨疸,黑疸五种。《诸病源候论》有二十八候之说,《圣济总录》有九疸,三十六黄之分;后世医家又分为阳黄、阴黄两大类,沿用至今。本文所述仅限于阳黄范围即《金匮要略》黄疸病篇第九条所说:“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相似文献   

12.
1 黄疸概念与分类 黄疸,亦称黄瘅,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赤为主要特征的一 种病证。现代医学认为,黄疸是一个症状,凡是引起血中胆红素 异常升高的疾病,均可出现黄疸。黄疸病名首见于《内经》。《素 问·平人气象论》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 疸。”《灵枢·论疾诊尺》篇:“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  相似文献   

13.
祖国医学虽无肝炎的名称,但在《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中早就有与本病相似的记载.如“湿热相交,民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善怒”,“伤寒七八  相似文献   

14.
高键 《医学参考》2004,(2):30-32
痛风,最早出现在埃及、希腊及罗马时代。当时多为帝王将相富贵所患,因此又称之为“帝王病”、“富贵病”。加之痛风有骤然发作性剧烈疼痛的特征,所以,痛风的历史不仅在医学史上有记载,而且在神学、考古学、学、戏剧、绘画及历代史书等领域均有涉及。最早记载痛风的是《圣经》。《圣经》中记载亚撤皇帝在他统治的第39年脚患了痛风,亚撤并不是痛风第一个受害,但却是历史上是第一个有记载的病例。  相似文献   

15.
“卫出三焦”及其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气”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其最早记载见于《内经》。《内经》对卫气的生成、性质、运行及其功能,都有比较详细的论述,是卫气理论的基础。而“卫出三焦”之说,《内经》里则没有明确提出。但是,仔细推敲《内经》中有关论述卫气的文义,却已语寓其中。本文试以此为题,结合临床运用,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正>《黄疸》黄疸作为一个症状,主要表现为白睛(巩膜)黄、皮肤黄、小便黄,其中以白睛黄染最为主要。故《素问·平人气象论》强调:"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在中医历代的医籍中,对黄疸都有过详细的分类。如《金匮要略》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诸病源候论》将黄疸分为二十八候;《圣济总录》又有九疸、三十六黄之  相似文献   

17.
传染性肝炎,临床上大别为黄疸型与无黄疸型两种。祖国医学有关黄疸的记载最先见于汉张仲景所著《金匮玉函》中。张氏所提出的谷疸即酷似今日的传染性肝炎。至晋,葛洪氏提出“天行发黄”,随巢元方提出“急黄”,唐孙思邈提出“急  相似文献   

18.
黄疸的分类始自仲景,《金匮要略·黄疸病》篇有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和黑疸之分,称为五疸。仲景对黄疸的治法亦所述甚详,法度严谨,现总其大要,概述如下。1邪气郁表,解表发汗退黄黄疸初起,邪气都于肌表,当分辨其虚实。若病耶在表,表虚不固,伴见汗出、脉浮等症,治当调和营卫,扶正祛邪,方用桂枝加黄芪汤。正如“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金蒉要略·黄疸病》篇)。若阳黄兼有表实,此外有表邪而里有湿热之证,伴见恶寒发热,无汗身痛等症,治当解表散邪,清利湿热,选用麻黄连翘…  相似文献   

19.
紫丁香Syringa oblata Lindl.系木犀科丁香属灌木植物,其药用情况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就有记载。主要用其叶,可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主治急性痢疾、黄疸性肝炎、火眼等。近几年人们对紫丁香叶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提取分离并鉴定出6个单体化合物,利用GC-MS分析了紫丁香叶中的挥  相似文献   

20.
祖国医学将黄疸一症分为阳黄和阴黄两大类,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多属于阳黄范围,《素问·平人气象论》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又《灵枢·论疾诊尺篇》曰:“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说明本病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证。笔者应用健脾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