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冬英 《江西医药》2003,38(1):44-44
近年来,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多见于受术者肥胖、切口脂肪较厚及电刀的用法不当,术后出现切口红、肿,拆线时伤口有1~2针裂开,无脓性无分泌物。需要较长时间的换药才能愈合。1年来笔者采用了大黄、玄明粉与95%酒精外敷防治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50例,取得取  相似文献   

2.
收集我院自1996年1月~2002年5月行下腹切口发生脂肪液化患者28例 ,对诊治过程进行分析总结 ,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 :全组28例均为女性 ,体检肥胖者 ,年龄23~75岁。其中子宫全切除6例 ,子宫次全切除15例 ,卵巢囊肿手术2例 ,宫外孕手术2例 ,其它3例。患者下腹壁脂肪厚度为4 .5~9cm ,无其它合并症。1 .2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均使用电切手术 ,于术后3~7天出现切口黄色渗出液 ,无臭味 ,切口边缘轻度水肿及肿胀 ,无红、热及疼痛反应。体温低于38℃ ,分泌物镜检为脂肪滴及坏死组织 ,培养无细菌…  相似文献   

3.
龙生  彭艺 《中国当代医药》2014,(16):173-175
目的探讨自制皮下引流管联合持续负压吸引预防肥胖患者腹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方法将本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60例肥胖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自制皮下引流管联合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碘仿纱布换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换药次数低于对照组,异物感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感染发生率及切口裂开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切口甲级愈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皮下引流管联合持续负压吸引预防肥胖患者腹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切口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尤其近年来,肥胖患者增多及高频手术电刀的普遍使用,其发生率明显增加.我科近两年来收治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25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25例为我科2006年至2007年诊治的患者,男15例,女10例;年龄23~90岁,平均53.4岁.胆囊手术10例,胃癌根治术4例,阑尾切除术1例,腹股沟疝手术2例,结直肠癌根治术8例.手术中切口暴露时间0.5~8 h,平均2 h;多数为肥胖患者,皮下脂肪厚度1~8 cm,平均3.4cm;患者切口脂肪液化发生于手术后3~7 d,平均4.4 d.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切口外观无红肿,出现较多淡黄色渗出液,皮下触诊有波动感,体温和血白细胞计数正常,分开切口常有淡黄色渗出液和漂浮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元细菌生长[1].  相似文献   

5.
切口脂肪液化是指在拆线时切口自然裂开 ,但创口内并无血液或脓汁仅有黄色液体外溢 ,局部无红、肿、痛等炎性反应 ,患者也无肿胀疼痛等感觉的一种病理现象 ,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我院自 1996年至 2 0 0 0年 12月应用双黄连粉针剂和云南白药外敷治疗 2 0例切口脂肪液化患者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 ,以采用中药外敷为观察组 ,其中胆石手术切口 6例 ,阑尾手术切口 6例 ,剖宫产切口 6例 ,妇女绝育手术切口 2例 ,共 2 0例 ,患者年龄最小 2 4岁 ,最大 5 6岁 ;以传统常规换药方法为对照组 ,共 15例。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肥胖体型胆囊结石手术选择斜切口与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意义。方法介绍斜切口顺逆行胆囊切除治疗肥胖体型胆囊结石56例。结果 51例患者术后9天拆线出院,5例切口因脂肪液化二期愈合12d出院,全部患者随访2~3年,无一例发生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结论临床实践证明斜切口手术术野清晰,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原因、预防和处理措施。方法观察10例骨科手术后发生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表现、处理措施及预后情况。结果 10例患者手术切口于术后12~35 d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9 d。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结论高频电刀的应用、肥胖体型、糖尿病等因素均易导致切口脂肪液化,合理的预防和处理可有效控制切口脂肪液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肥胖人群的增加及高频电力的广泛应用 ,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明显增多 ,特别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明显增多。1资料和方法1 1对象 :我院普外科从1998年~2003年近6年间进行的各种腹部手术 ,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病例共14例 ,其中男4例 ,女10例 ,年龄30~58岁 ,平均42 2岁。上腹部手术2例 ,下腹部手术12例 ,其中肥胖者13例 ,正常体型1例 ,手术过程中用电刀者13例 ,未用电刀者1例。1 2观察内容 :所有病人于手术后5~7天 ,在检查切口换药时或自诉切口敷料上有黄色渗液 ,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 ,按压切口边缘可发现皮下有少量或较多渗液 ,切…  相似文献   

9.
肥胖妇科患者手术后易发生脂肪液化,切口感染可使愈合时间延长。我们于1995年6月至1997年9月应用大黄、芒硝外敷术后腹壁切口12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128例均为住院病例。其中妇科腹部手术76例,包括附件切除术26例,子宫切除术4...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缝合及护理方法预防脂肪液化切口裂开的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2月该院妇产科下腹部手术患者22例作为观察组,2005年12月以前妇产科下腹部手术患者2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纵切口采用立"8"字缝合方法,对术后切口渗液、脂肪液化患者给予切口换药、间断俯卧、切口理疗、切口延期拆线处理;对照组纵切口采用传统缝合方法,对术后切口渗液者则拆除该处缝线1针,用甲硝唑冲冼,庆大霉素8万单位上药,用蝶形粘膏拉紧切口两侧皮肤,2d换药1次。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10d切口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切口裂开率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腹部肥胖伴水肿、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患者腹壁纵切口采用立"8"字缝合,辅助切口理疗及延期拆线是预防和治疗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好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收集腹部手术774例临床资料,分析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效果。结果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43例,发生率为5.56%。肥胖与非肥胖组以及术中使用电刀与不使用电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或P〈0.01);术后切12给予和未予红外线照射理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肥胖和术中使用电刀是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是治疗与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同缝合及护理方法预防脂肪液化切口裂开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2月该院妇产科下腹部手术患者22例作为观察组,2005年12月以前妇产科下腹部手术患者2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纵切口采用立"8"字缝合方法,对术后切口渗液、脂肪液化患者给予切口换药、间断俯卧、切口理疗、切口延期拆线处理;对照组纵切口采用传统缝合方法,对术后切口渗液者则拆除该处缝线1针,用甲硝唑冲冼,庆大霉素8万单位上药,用蝶形粘膏拉紧切口两侧皮肤,2d换药1次.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10d切口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切口裂开率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下腹部肥胖伴水肿、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患者腹壁纵切口采用立"8"字缝合,辅助切口理疗及延期拆线是预防和治疗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好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腹部手术病人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随着肥胖人群增加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 ,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本文分析 3 3例腹部手术病人术后腹部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 ,并提出预防和治疗的措施。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取 1998年 6月至 2 0 0 3年 6月我院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病例共 3 3例 ,其中男 2 7例 ,女 2 1例 ;年龄 3 2~ 88岁 ,平均 60 .8岁。胃手术 9例 ,肠道 (含阑尾炎 )手术 13例 ,胆道手术 11例。全部病人均为肥胖病人 ,皮下脂肪厚度 2~ 8cm ,平均 3cm。1.2 观察内容 所有病人于术后 3~ 7d切口出现较多黄色渗液 ,内混有少许脂肪滴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封闭疗法预防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行开腹手术的肥胖患者25例为试验组,进行术后的切口封闭治疗;同期选择24例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切口的远红外灯照射治疗.结果 试验组仅1例(4.0%)发生了切口脂肪液化,而对照组有4例(12.5%)发生了切口的脂肪液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肥胖患者术后进行腹壁切口的封闭治疗有助于预防切口的脂肪液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普外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006~2009年在我院59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肥胖、糖尿病、高频电刀、手术时间、缝合技巧、缺氧、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因素增加了外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比率.结论 研究和分析影响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尽早促进切口愈合,以减轻患者及家属精神和经济上的负担.  相似文献   

16.
浅析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2~2009年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56例临床资料。结果 A组术后12~14 d愈合,无需二期缝合。B组一般换药5~7 d后可行二期缝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4~18天。两组患者切口无一例发生院内感染。结论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复杂,肥胖,营养不良,有否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是否使用电刀,切口暴露时间长短,缝合技巧,术后切口观察处理等成为影响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刘玉兰 《淮海医药》2012,30(3):230-231
目的 探讨使用超短波治疗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9年9月~2011年10月在我科行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扩开切口脂肪液化处,去除无生机的脂肪组织,纱条填塞引流,然后用超短波电疗机对切口处进行治疗.每日换药1次,超短波治疗1次,每次15 min,切口干燥后用蝶形胶布拉拢固定.对照组:扩开切口脂肪液化处,去除无生机的脂肪组织,纱条填塞引流,每日换药1次,切口干燥后用蝶形胶布拉拢固定.结果 观察组切口完全愈合时间、换药次数、住院天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或P<0.05).结论 超短波能促进组织细胞再生,促进炎症渗出物的吸收,加快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以及肥胖人群增加,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逐渐增加,本文总结了腹部手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46例诊治体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原则。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取近10年外科各种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病例共46例,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40~62岁,平均48岁。上腹部手术28  相似文献   

19.
12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1月~2009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112例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肥胖、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贫血、使用高频电刀、过度牵拉挤压、长时间暴露、留有死腔、不当的切口位置等因素与脂肪液化有关,采取综合处理后全部愈合。结论:避免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因素,及早发现及综合有效的处理能预防切口脂肪液化或缩短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20.
自1993年8月~2001年3月我院普外科各种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病例共38例 ,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 :本组38例 ,男13例 ,女25例 ,年龄28~70岁。上腹部手术21例 (胆囊切除术18例 ,胃大部切除术2例 ,肝修补术1例 ) ,下腹部手术17例 (阑尾切除术14例 ,肠切除肠吻合术2例 ,直肠癌根治术1例 )。均为肥胖病人 ,皮下脂肪厚度4~14mm。所有病人于术后4~10天切口出现较多黄色渗液 ,内混有少许脂肪滴和坏死组织 ,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 ,切口愈合不良。渗出液涂片镜检见较多脂肪滴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