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结合文献,回顾分析腮腺内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通过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查询2000-2007年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腮腺内面神经鞘瘤病例.对所有入组病例的临床表现、术前检查、术前诊断、手术所见、手术方式进行列表分析.结果:资料完善的腮腺内面神经鞘瘤病例有19例.所有病例仅3例在术前诊断为神经鞘瘤,诊断准确率为15.8%.其中,2例通过细针穿吸活检明确,1例通过临床检查明确.从肿瘤发生部位看,神经鞘瘤发生于面神经走行全程,其中,发生于总干者8例,占42.1%.19例病例中,12例从囊膜内摘除肿瘤,其中2例出现神经断裂,进行神经吻合;6例合并神经切除,其中1例未行神经修复,5例进行同侧耳大神经移植修复;l例仅做肿瘤部分摘除.随访15~79个月,未见肿瘤复发;但所有病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面神经功能障碍.结论:腮腺内面神经鞘瘤的术前确诊率较低,有赖于术前(或术后)病理检查.不论何种治疗方式,对面神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2.
原发于腮腺内面神经鞘瘤3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萍  孟箭 《口腔医学》2010,30(5):266-267
目的 探讨原发于腮腺内的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3例术前均被误诊,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来源于面神经的末梢分支,1例源于面神经的主干,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明确诊断为神经鞘瘤。结果 3例随访,均无复发,1例术后出现面神经麻痹症状加重,2例治愈。结论 神经鞘瘤诊断须依靠病理学分析,影像学检查亦有辅助诊断的价值。应手术完整摘除,努力保存面神经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腮腺区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并对其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2000年6月—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收治的52例腮腺区神经鞘瘤病例,分析患者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及预后,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9例术前有面瘫、不适等神经症状,占17.31%。术前确诊率为21.15%,5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术后随访42 ~206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及恶变。28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面神经损伤症状,占53.85%;10例患者损伤症状消失,8例患者不同程度改善,占64.29%。当肿瘤与面神经无明显关联时,手术治疗有效率为100%;当肿瘤位于面神经上时,切除术总有效率为22.22%,囊内摘除术总有效率为85.71%,切除且同期重建总有效率为85.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腮腺区神经鞘瘤的术前确诊较难,确诊依赖病理诊断。该肿瘤需行手术治疗,术中应注意保护面神经,首选囊内摘除术;但当面神经离断及切除时,应尽可能同期行神经重建术,以期恢复患者面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4.
戈杰  刘华联 《口腔医学》2021,41(8):704-708
目的 总结分析原发于腮腺区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手术策略及预后.方法 收集1994年6月至2019年6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7例原发于腮腺区面神经鞘瘤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术前影像学诊断、治疗方式、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以及面神经功能受损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术前3例患者有面瘫、刺痛等神经症状,占比17.65%(3/17).通过B超、CT、MRI、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FNAC)等评估,术前确诊率为35.29%(6/17).1例患者肿瘤与神经粘连无法分离,肿瘤与面神经一并切除后同期行面神经移植,其他16例患者分别接受剥离切除术或囊内摘除术.术后有不同程度的面神经损伤,占比58.82%(10/17).随访1年以上进行面神经功能复查,3例患者神经损伤症状消失,7例患者神经受损情况不同程度改善.病灶剥离术总有效率为28.57%(2/7),囊内摘除术总有效率为88.89%(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例患者平均随访12~22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恶变.结论 原发于腮腺区的面神经鞘瘤比较少见,术前诊断较难,确诊需术中快速(或术后常规)病理.该肿瘤治疗方案以手术为主,囊内摘除术能最大程度保护面神经,是腮腺区面神经鞘瘤的最佳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5.
戈杰  刘华联 《口腔医学》2021,41(8):704-708
目的 总结分析原发于腮腺区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手术策略及预后.方法 收集1994年6月至2019年6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7例原发于腮腺区面神经鞘瘤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术前影像学诊断、治疗方式、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以及面神经功能受损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术前3例患者有面瘫、刺痛等神经症状,占比17.65%(3/17).通过B超、CT、MRI、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FNAC)等评估,术前确诊率为35.29%(6/17).1例患者肿瘤与神经粘连无法分离,肿瘤与面神经一并切除后同期行面神经移植,其他16例患者分别接受剥离切除术或囊内摘除术.术后有不同程度的面神经损伤,占比58.82%(10/17).随访1年以上进行面神经功能复查,3例患者神经损伤症状消失,7例患者神经受损情况不同程度改善.病灶剥离术总有效率为28.57%(2/7),囊内摘除术总有效率为88.89%(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例患者平均随访12~22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恶变.结论 原发于腮腺区的面神经鞘瘤比较少见,术前诊断较难,确诊需术中快速(或术后常规)病理.该肿瘤治疗方案以手术为主,囊内摘除术能最大程度保护面神经,是腮腺区面神经鞘瘤的最佳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6.
徐天舒 《口腔医学》2010,30(12):719-721
目的 分析探讨腮腺内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1992—2010年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例面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诊断及治疗。结果 6例患者术前2例确诊。术后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面瘫症状。随访有2例为面神经功能Ⅲ级和Ⅳ级,其余患者面神经功能均恢复。所有病例随访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 腮腺区面神经鞘瘤是来源于神经鞘膜的神经源性良性肿瘤,临床罕见,易误诊、误治。保留面神经结构和功能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腮腺内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2015—2020年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5例腮腺内面神经鞘瘤病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资料、病理资料、术前诊断、治疗方式及术后神经损伤情况等。结果 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3~70岁。临床表现仅为境界清楚的无痛性腮腺区肿物,均不伴面神经瘫痪等症状。2例术前诊断为混合瘤,3例术前诊断为腺淋巴瘤。治疗方式为肿瘤合并神经切除后神经端端吻合术。术后随访4例患者面神经功能基本正常,仅一例患者存在H-BⅡ级面神经功能障碍症状,随访10~72个月未见复发病例及恶变。镜下肿瘤细胞呈长梭形,呈编织状排列。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S-100蛋白在5例患者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呈弥漫性强阳性表达,Vimentin在5例患者胞质中均呈强阳性表达,Sox10在4例患者胞核中呈阳性表达,3例患者局灶表达CK7,细胞增殖能力标记物Ki-67阳性指数均小于3%,AE1、EMA、P63、SMA在全部病例中均呈阴性表达。结论 腮腺内面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均无特异性,术前确诊较为困难,需要依赖病理诊断,S-100、Vimentin可辅助诊断腮腺内面神经鞘瘤。  相似文献   

8.
腮腺内面神经鞘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腮腺内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方法:6例患者均行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结果:6例中2例术时神经保存完好,术后无面瘫,2例施行神经切除。结论:腮腺区肿瘤出现面神经功能障碍,应考虑此病。肿瘤起自面神经干式主要分支,手术须保留面神经主干而将肿瘤切除;在恶性肿瘤患者当肿瘤广泛切除后,应立即进行神经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腮腺淋巴上皮癌的诊断方法、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2012年至2019年期间收治的腮腺淋巴上皮癌病例22例,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方式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14例;年龄26~61岁,主诉病程3天~18年,单侧腮腺区多发肿块1例,其余21例均为腮腺区单侧单发肿块。所有患者均行术前螺旋CT检查,CT所示腮腺组织内软组织肿块影,其内密度影欠均匀,CT值26~81 HU,15例表现为类圆形,界限尚清晰;7例表现为结节状,界限稍不清晰或部分不清晰。所有病例诊断最终依据病理学检查,HE染色图像可见肿瘤细胞边界清楚,上皮细胞生长活跃伴有异型性,可见核分裂像,肿瘤间质可见丰富的淋巴细胞浸润。22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9例患者未行颈淋巴清扫。20例患者术后接受辅助放疗,其中10例同时行辅助化疗;1例患者术后仅行化疗,1例患者术后未行其他任何辅助治疗。所有病例均得到回访,21例无瘤生存13个月~8年,1例患者术后16个月因肝转移死亡。结论腮腺淋巴上皮癌是临床上较为罕见的恶性肿瘤,病理仍是诊断腮腺淋巴上皮癌的金标准。根治性手术切除肿瘤是首选治疗方法,根据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及颈部情况进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后辅助放化疗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腮腺内面神经鞘瘤(IFNS)较为罕见,术前诊断困难,多在手术中得以发现,其治疗极具挑战性。本文复习了1958-2014年PubMed收录的IFNS相关文献,详细介绍了IFNS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IFNS主要依赖术中诊断和术后组织学检查,对其治疗必须参考患者术前的面神经功能,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以及患者的主观要求;对于面神经功能为House-Brackmann分级为3级以上的患者可选择手术治疗,否则宜选择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1.
胡永  朱佳栋  孟颖  叶金海 《口腔医学》2022,42(12):1101-1103
目的 总结腮腺脂肪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7例腮腺脂肪瘤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结果 17例腮腺脂肪瘤均位于腮腺浅叶,表现为腮腺区无痛性肿块;男11例、女6例;年龄33~76岁,平均50.7岁。超声检查见腮腺内边界清晰低回声区,CT检查提示腮腺内包膜完整低脂密度肿物。在正常腮腺组织内完整切除肿瘤,术后无面神经麻痹等并发症,随访无复发。结论 腮腺脂肪瘤中年男性多见,常表现为腮腺内无痛渐大质中软肿物,行功能性腮腺部分切除术,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手术联合术中液氮冷冻和术后放疗治疗面神经与肿瘤紧贴的腮腺癌能否达到既局部控制肿瘤、又保留面神经功能的效果。方法分析9例采用手术联合术中液氮冷冻、术后放疗治疗腮腺癌保留面神经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患者进行2~19年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9年,观察局部有无肿瘤复发。8例患者行House-Brackmann系统(HB系统)面神经功能评价,7例患者行神经电图(ENoG)检测,评估面神经功能恢复效果。结果在随访期间,9例患者中1例肿瘤复发伴颈淋巴结转移,行再次手术治疗,在首次治疗后6年无瘤生存。其余8例患者原发灶均无复发。6例患者分别在首次术后7年(2例)、10年、11年、15年、19年无瘤生存。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2年和2.5年死于肺心病和肺转移。8例患者面神经功能均得到恢复,4例达HBⅠ级,2例为HBⅡ级,2例为HBⅢ级。ENoG检查的7例患者的面神经各分支均能引出电生理反应。结论对于面神经与癌瘤紧贴,但可在完整切除癌瘤的前提下分离保留面神经的腮腺癌患者,当缺乏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或192Ir后装组织内近距离放射治疗的条件时,手术联合术中液氮冷冻和术后放射治疗是可行的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颌后越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在髁突低位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利用5具国人成人男性标本,对颞下颌关节及腮腺区解剖进行观察。结合局部解剖,对18例髁突低位骨折患者采用下颌后越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达腮腺筋膜表面,沿腮腺筋膜表面向前解剖分离到腮腺前缘,将腮腺组织向后牵开显露咬肌表面,钝分离咬肌,暴露骨折断端,用一块L型钛板复位固定骨折。结果:18例患者术后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张口度正常,无1例患者出现面瘫。术后3个月复诊骨折愈合良好。结论:对于髁突低位骨折,应用下颌后越腮腺穿咬肌入路,操作简单,创伤小,利于保护面神经,术野清晰,便于复位固定。且切口隐蔽,术后瘢痕不明显。熟知颞下颌关节及腮腺区的解剖可明显减少手术创伤及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在腮腺肿瘤术前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2013~2015年于湖北省恩施州中心医院术前行彩超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的腮腺肿瘤患者63例,将彩超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的结果与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并统计。结果:63例腮腺肿瘤患者中,彩超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诊断良性肿瘤56例,其中有1例术后病理检查报道为粘液表皮样癌,彩超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诊断符合率98.2%;彩超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诊断恶性肿瘤7例,彩超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诊断符合率100%。彩超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术术后发生并发症11例,术区疼痛6例,术区肿胀5例,无面神经损伤病例。结论:彩超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术在腮腺肿瘤诊断中准确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无不可逆性损伤。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To delineate a distinct clinical, pathological, cytoimmunohistochemical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extracranial parotid neurogenic tumors. Pleomorphic adenoma, the most common parotid neoplasm by itself can mimic a neurogenic tumor, i.e., schwannoma. We have reported such rare entity in earlier publications. This is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a case discussion of the third only documented 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 (MPNST) arising in the parotid in a noncontiguous fashion. We review the management, diagnostic immunohistochemistry of this low-grade sarcoma, which has not been documented thus far.PurposeSignificant diagnostic and management pitfalls may occur even with fine-needle aspiration or biopsy, as they will not be ideal in diagnosis of parotid neurogenic neoplasms preoperatively. Ultrasound as well a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ay not offer a specific facial nerve course in association to the neoplastic lesion. Majority of the neurogenic tumors can be misdiagnosed and hence, improperly managed leading to facial nerve injury and tumor morbidity. Due to the lack of ideal diagnostic modality and morbidity of facial nerve injury, a thorough review of differential diagnosis inclusive of neurogenic tumors of the parotid is to be considered in indications of surgical approaches. We retrospectively review successful resection with preservation of facial nerve function in our parotid neurogenic tumors.Conclusion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review the guidelines and treatment planning of parotid neurogenic tum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