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报告13例口腔颌面部恶性黑色素瘤。对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鉴别诊断、与黑变病色素痣的关系及治疗与预后做了详细叙述。认为恶性黑色素瘤是恶性度极高的肿瘤,早期淋巴和血行转移。预后与原发部位、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治疗方法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端粒酶活性在良、恶性涎腺肿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与涎腺肿瘤的性质、TNM分期、瘤体大小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TRAP法检测冻存的87例良、恶性涎腺肿瘤标本的端粒酶活性。结果:①涎腺恶性肿瘤端粒酶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良性肿瘤;良、恶性涎腺肿瘤的瘤旁组织中均无端粒酶活性表达。②端粒酶的阳性率与TNM分期无相关性。③瘤体长径<20mm组端粒酶阳性率显著低于≥20mm组。淋巴结转移阴性组的端粒酶阳性率显著低于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结论: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为恶性肿瘤的重要标志,端粒酶活性与涎腺肿瘤的增殖和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检测涎腺肿瘤端粒酶的活性,有助于早期鉴别其良、恶性,为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可帮助预测恶性涎腺肿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鱼精蛋白对颊粘膜鳞癌微血管构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龙江  王莉娟 《口腔医学》1999,19(3):113-115
目的 :了解抑制血管生成对颊癌微血管系统空间配布的影响 ,进而对肿瘤局部生长、浸润及转移的作用 .方法 :应用鱼精蛋白进行实验治疗 ,结合扫描电镜观察肿瘤微血管系统的变化规律 .结果 :鱼精蛋白确有抑制颊癌血管生成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延缓肿瘤血管生成的发生、阻止其血管空间结构的建立、促进血管成熟 ,因此而抑制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 .结论 :通过抑制血管生成可有效地阻止肿瘤生长和转移所依赖的血管系统建立和发展 ,从而限制肿瘤细胞局部恶性行为的发展 ,达到治疗作用 .  相似文献   

4.
唾液中存在着多种与肿瘤相关的生物标记物,相当一部分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存在、颈转移、复发等关系密切。检测和监测唾液中肿瘤相关生物标记物可有助于发现部位深在的、隐匿性肿瘤,判断颈淋巴结转移和治疗后的复发趋势。本文就文献报道的与口腔颌面恶性肿瘤相关的唾液生物标记物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睾丸绒毛膜癌是一种分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高度恶性滋养细胞肿瘤, 侵袭性强, 易发生早期血行转移, 常见转移部位为肺、肝、脑等, 转移至口腔者罕见。由于肿瘤转移灶易与口腔原发性肿瘤混淆, 且睾丸绒毛膜癌发病率低, 增加了诊断难度, 缺少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不利于患者预后。本文报道1例睾丸绒毛膜癌转移至牙龈的病例, 旨在提高医师对口腔转移性肿瘤的诊断水平及认识。  相似文献   

6.
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是一种少见的唾液腺肿瘤,局部转移率低,全身转移更为罕见,预后良好.本文报告1例腭部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伴颈淋巴结及全身多处广泛转移病例,并结合有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例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舌根恶性多形性腺瘤双颈淋巴结转移(附病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舌根恶性多形性腺瘤(MPA)双侧颈淋巴结内癌转移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舌根恶性多形性腺瘤双侧颈淋巴结内癌转移病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诊疗过程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并进行文献回顾。结果:本文病例为老年男性,首诊症状为颈侧上部无痛肿物,鼻咽镜检查发现舌根无痛性肿物,钳取活检为中分化鳞状细胞癌,行舌根肿瘤扩大切除及双侧改良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术后病理为舌根恶性多形性腺瘤,恶性成分为鳞状细胞癌,可见淋巴管内瘤栓,双侧Ⅰ、Ⅱ、Ⅲ区颈淋巴结内癌转移(18/42)。术后放疗50Gy,随访1年,未见肿瘤复发与转移。结论:舌根MPA极罕见,双侧颈淋巴结内癌转移病例,经文献检索未见报告。手术彻底广泛切除原发灶并行颈清扫术,辅以放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热疗对肿瘤转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疗现被认为是继手术、放疗、化疗和生物疗法后的第五种肿瘤治疗方法。口腔颌面部肿瘤大多位置表浅 ,易于实施热疗 ,热疗联合放疗和 /或化疗既治疗了肿瘤又保留了口腔颌面部的形态和功能 ,故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 ,热疗是否促进肿瘤转移是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从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两个角度对肿瘤热疗与转移的关系综述如下。1 在肿瘤免疫学方面肿瘤在宿主体内扩散、转移必然要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 ,对抗或减弱宿主对肿瘤的免疫能力 ,因此 ,宿主的免疫功能与肿瘤的扩散、转移有着密切关系。热疗与肿瘤免疫关系的研究表明 ,细胞免疫是热疗…  相似文献   

9.
涎腺导管癌     
作者回顾分析最近两年所诊治的涎腺导管癌资料,讨论了临床表现,组织病理了特征和治疗方法。该肿瘤系高度恶性,多发于50岁以上男性,常见发病部位为肋腺,临床表现浸润性强,易经淋巴和血运转移。  相似文献   

10.
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陈万涛综述何荣根审校诱导分化治疗是肿瘤化学治疗的一个新领域。它是应用化学药物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并逆转其增殖、浸润、转移等恶性表型,使其成为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细胞[1~3],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到目前为止,维甲酸类化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