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利用精子放大系统观察精子空泡位置和大小,探讨不同类型精子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后对患者胚胎发育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57例行ICSI患者,于注射前利用精子放大系统对已在低倍镜下选定的精子进行放大观察,并拍照测量空泡直径,最后注射入卵,注射后单独培养并观察受精结局。结果空泡组和无空泡组比较,除胚胎冷冻率(10.6%vs.25.0%)和临床妊娠率(22.7%vs.77.3%)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两组的2PN率分别为71.4%、74.1%,D3优胚率为28.3%、33.2%,可用囊胚率为11.1%、23.8%,胚胎利用率为44.6%、47.3%,胚胎着床率为22.2%、40.3%,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比较空泡组中空泡位置(顶体或顶体+核)对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显示正常受精率分别为75.7%、44.4%,D3优胚率为34.7%、0%,可用囊胚率为7.1%、12.5%,胚胎冷冻率为13.3%、12.5%,胚胎利用率为49.0%、25.0%,空泡组空泡位置间受精结局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精子空泡大小(直径:1μm、1~1.5μm、1.5~2μm)对ICSI结局影响,结果显示3组正常受精率分别为71.0%、68.0%、76.9%,D3优胚率为25.0%、30.0%、54.5%,可用囊胚率为7.7%、7.1%、20.0%,胚胎冷冻率为14.3%、35.7%、20.0%,胚胎利用率为29.4%、40.0%、63.6%,3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精子空泡有无对胚胎发育和胚胎着床并无显著影响,但因本研究样本量较少、精子空泡直径较小,故后期需扩大样本量来进一步验证。本结果仅为精子空泡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无精子症患者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时,使用诊断性睾丸取精时的冷冻精子对胚胎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4月281例无精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诊断性睾丸取精时冷冻保存精子,复苏后行ICSI患者165例(冷冻组),取卵日新鲜睾丸取精行ICSI患者116例(新鲜组)。比较两组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数、优质胚胎率、D3可利用胚胎数、囊胚形成率、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早产率、低出生体重周期率。结果两组相比,冷冻组正常受精率低于新鲜组(64.3%vs.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优质胚胎数、优质胚胎率、D3可利用胚胎数、囊胚形成率、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早产率及低出生体重周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无精子症患者,行诊断性睾丸取精时冷冻睾丸精子,复苏行ICSI时会降低正常受精率,但一旦正常受精,对胚胎质量及胎儿在母体发育存活没有明显影响;对于后代远期影响尚需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精子形态对常规体外受精(IVF)及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ICSI)周期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行IVF/ICSI治疗的周期根据精子形态进行分组:IVF周期分为A组(正常精子形态2%),B组(2%≤正常精子形态4%),C组(正常精子形态≥4%);ICSI周期分为D组(正常精子形态2%),E组(2%≤正常精子形态4%),F组(正常精子形态≥4%),分别比较各组间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及妊娠率的差异。结果 IVF周期中C组受精率显著高于B组和A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卵裂率、优胚率及妊娠率在A、B、C组之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ICSI周期中D组、E组、F组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及妊娠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畸形精子症会影响IVF周期的受精率,对ICSI周期的受精率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受精方式及ICSI中不同来源精子对胚胎继续发育能力的影响。方法:分析我中心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2135例患者剩余胚胎继续培养形成囊胚的情况,按不同受精方式分为IVF组(n=1 803)和ICSI组(n=332),其中IVF组再分为正常受精(n=1642)与补救受精组(n=161),ICSI组按精子来源不同再分为精液精子组(n=248)、附睾精子组(n=70)及睾丸精子组(n=14)。比较不同受精方式及不同来源精子获得剩余胚胎的囊胚形成率及优质囊胚率。结果:2 135例患者,共6 525枚剩余胚胎,经序贯培养后形成1 884枚囊胚(28.87%),其中优质囊胚974枚(51.70%)。IVF组剩余胚胎继续培养囊胚形成率(30.14%)显著高于ICSI组(21.40%,P<0.05)。IVF组优质囊胚率(52.44%)高于ICSI组(45.54%),但无显著差异(P>0.05)。IVF组中正常受精组囊胚形成率(31.04%)显著高于补救受精组(20.38%,P<0.05),正常受精组优质囊胚率(53.28%)显著高于补救受精组(38.54%,P<0.05)。ICSI组睾丸精子的剩余胚胎继续发育形成囊胚的比例(30.23%)显著性高于附睾精子(18.36%)与精液精子(21.76%,P均<0.05),睾丸精子组优质囊胚率(53.85%)也显著高于附睾精子(42.11%)与精液精子组(45.70%,P均<0.05)。结论:IVF组获得的剩余胚胎发育潜能高于ICSI组,IVF中正常受精组的剩余胚胎发育潜力高于补救受精组,ICSI组中睾丸精子获得剩余胚胎的继续发育潜能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来源精子对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术(ICSI)治疗后的胚胎发育及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来我院行ICSI助孕治疗的144对不育夫妇(共154个周期),其中96个周期(A组,89对夫妇)的精子来源为严重少、弱精子症患者的射出精子,32个周期(B组,30对夫妇)为附睾精子,26个周期(C组,25对夫妇)为睾丸精子。比较三组经ICSI治疗后的2PN率、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妊娠率。结果 B组的2PN率、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和种植率与A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2PN率、优质胚胎率低于A组、B组(P0.01),而妊娠率、种植率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尽管睾丸精子行ICSI可能影响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但与严重少弱精患者的射出精子及附睾来源的精子行ICSI的妊娠结局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4B级以上D3胚胎形成囊胚的能力差异,以及差异相关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D3胚胎移植/冷冻后有剩余胚胎继续囊胚培养的949个IVF/ICSI-ET周期的临床资料及继续囊胚培养结局,根据继续囊胚培养的D3胚胎质量分为优质组(≥6B,507周期)和非优质组(4B~5B,442周期),比较两组的囊胚形成率、可利用囊胚形成率、优质囊胚形成率及其他临床和实验室影响因素。结果两组间患者基本资料及临床结局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优质组相比,非优质组的囊胚形成率(31.44%vs.64.33%)、可利用囊胚形成率(20.36%vs.51.76%)、优质囊胚形成率(7.03%vs.25.93%)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优质组D5优质囊胚形成率显著高于非优质组(55.93%vs.26.36%,P0.05);优质组D1 0原核(0PN)构成(17.89%vs.9.73%)、≤10%碎片构成(21.69%vs.9.73%)、胚胎不对称性(28.28%vs.14.95%)显著高于非优质组,而非优质组D1 2PN构成(83.87%vs.77.31%)、20%碎片构成(34.59%vs.8.87%)显著高于优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优质组中,年龄≤35岁者囊胚形成率、可利用囊胚形成率、优质囊胚形成率均显著高于年龄35岁者(P0.001),而非优质组未见年龄组间的统计学差异(P0.05);与不对称胚胎相比,优质组对称胚胎的囊胚形成率(68.03%vs.54.95%)、可利用囊胚形成率(55.42%vs.42.49%)、优质囊胚形成率(28.98%vs.18.19%)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不同质量的D3胚胎有不同的发育能力,女方年龄、D1PN构成、D3胚胎碎片率、胚胎不对称性均影响可利用囊胚及优质囊胚的形成,优质胚胎形成囊胚较快(D5),非优质囊胚形成囊胚较晚(D6)。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未见原核(0PN)与正常原核(2PN)来源优质囊胚的妊娠结局,探讨0PN胚胎的利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本中心行助孕治疗、鲜胚移植失败或取消移植后行冻融优质囊胚移植的7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移植0PN来源冻融优质囊胚的患者为0PN组,移植2PN来源冻融优质囊胚的患者为2PN组,分析0PN、2PN卵裂胚的优质囊胚形成率,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等。结果 0PN卵裂胚的总优质囊胚形成率显著低于2PN卵裂胚(37.17%vs.44.49%),但第3天卵裂球8细胞以上胚胎优质囊胚形成率0PN胚胎显著高于2PN胚胎(67.45%vs.57.16%)(P均0.01)。囊胚移植后0PN组的种植率(71.15%vs.53.74%)、临床妊娠率(80.00%vs.64.32%)、抱婴率(68.00%vs.55.71%)显著高于2PN组(P均0.05);两组出生婴儿体重、身长、Apgar评分、畸形率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0PN来源优质囊胚的利用价值值得关注。0PN胚胎可能只是在设定的观察时间内未观察到原核,而并不一定是异常受精。对于无可利用优质胚胎的患者,临床上可以将0PN胚胎继续培养至囊胚,然后进行移植,以提高患者的胚胎利用率和临床妊娠率。但因为0PN胚胎存在染色体异常的可能性仍较大,建议能结合遗传学筛查技术,以获得更确切的信息,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时差成像(TLI)系统培养与常规培养胚胎的发育情况及其新鲜胚胎移植的临床结局,探讨TLI系统应用于辅助生殖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中心行体外受精(IVF)或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并选择新鲜移植的510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按照胚胎培养方式的不同分为TLI组(n=166)和常规组(n=344);常规组通过胚胎形态学评分优选胚胎进行移植,TLI组通过胚胎发育动力学参数及形态学评分优选胚胎进行移植。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胚胎发育情况以及卵裂期胚胎新鲜周期移植的临床妊娠结局。结果 (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TLI组的平均年龄显著小于常规组,获卵数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其余体质量指数(BMI)、基础FSH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受精率、2PN卵裂率、D3可利用胚胎率、卵母细胞利用率、D3优质胚胎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TLI组的正常受精率(67.99%vs. 62.11%)、囊胚形成率(69.51%vs. 65.76%)、可利用囊胚率(43.41%vs. 38.86%)及优质囊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来源冷冻复苏精子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后对囊胚培养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9年1月在本中心使用冷冻复苏精子共269个ICSI治疗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冷冻复苏精子的来源,分为手淫组(94个周期)和手术组(175个周期),手术组根据手术位置不同又分为经皮附睾精子抽吸术(PESA组,82个周期)和睾丸精子抽吸术(TESA组,93个周期)两个亚组。比较分析不同来源冷冻复苏精子ICSI后胚胎的囊胚形成率、可利用囊胚率及优质囊胚率的差别。结果 (1)PESA组和TESA组比较,不孕年限和卵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一般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囊胚形成率、可利用囊胚率、优质囊胚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手淫组和手术组的女方年龄、平均获卵数、MⅡ卵率、受精率、卵裂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囊胚形成率、可利用囊胚率、优质囊胚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手术组囊胚形成率显著低于手淫组(P<0.05),但组间可利用囊胚率及优质囊胚率均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S)对高精子DNA碎片指数(DFI)不育夫妇的辅助生殖妊娠结局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10月精子DFI≥15%行ICSI治疗的男性不育患者60例作为病例组,其中行PGS-ICSI治疗的患者30例作为高DFI-PGS组,未行PGS检测的患者30例作为高DFI-ICSI组;另选取DFI15%行ICSI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低DFI-ICSI组。比较高DFI-ICSI组与低DFI-ICSI组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胚胎种植率的差异;比较高DFI-PGS组与高DFI-ICSI组女方年龄,男方年龄、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FSH、LH、T、精子DFI、核蛋白不成熟精子百分率,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胚胎种植率差异。结果:高DFI-ICSI组与低DFI-ICSI组相比,正常受精率[(65.38±24.62)%vs(73.00±17.00)%]、优质胚胎率[(62.41±25.97)%vs(73.00±22.10%)]、囊胚形成率[(62.55±25.21)%vs(64.30±18.60)%]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胚胎种植率[31.25%vs 52.50%]有统计学差异(P0.01)。高DFI-PGS组与高DFI-ICSI组相比,女方年龄,男方年龄、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FSH、LH、T、精子DFI、核蛋白不成熟精子百分率,正常受精率[(69.76±15.82)%vs(65.38±24.62)%]、优质胚胎率[(64.42±30.75)%vs(62.41±25.97)%]、囊胚形成率[(67.53±19.24)%vs(62.55±25.21)%]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间胚胎种植率(60.97%vs 3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精子DFI≥15%的不育患者,行单纯ICSI治疗并不能提高其胚胎种植率;而行PGS可以显著提高患者胚胎种植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精液质量的ICSI(卵泡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周期中卵子受精与胚胎发育潜能间的差异.方法 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的方法,比较了中心71例ICSI治疗周期.女方正常者根据精液质量分为严重少弱畸精子组(A组,n=31)与非严重少弱畸精子组(B组,n=24),非严重少弱畸精子组合并女方异常为C组(n=16).从形态学方面评估三组中受精率、(two pronuclear,2PN)率、异常受精率、未受精率、卵裂率、可用胚胎率、优质胚胎率、不可用胚胎率等实验室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三组在卵子受精率、2PN率、异常受精率、未受精率、卵裂率、可用胚率、优质胚胎率和不可用胚胎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的受精率(72.29±23.1 2)低于C组(85.49±1 8.5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受精率B组(22.81±22.83)高于C组(14.51±18.5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从形态学上看,ICSI前的精液质量对卵子受精及胚胎发育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授精方式对不同原核数目及D3评级胚胎体外发育形成囊胚能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7年2月期间深圳中山泌尿外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3 610个新鲜取卵周期的囊胚培养结局。根据授精方式将行囊胚培养的胚胎分为IVF组和ICSI组,每组再根据原核数目(0PN、1PN和2PN)以及受精后第3天(D3)卵裂期胚胎评级(优质和非优质,分别简称为H及L)将胚胎分为6个亚组,即2PN-H、2PN-L、1PN-H、1PN-L、0PN-H以及0PN-L亚组,比较分析各组的囊胚形成率(BR)、优质囊胚形成率(HBR)、可利用囊胚形成率(ABR)、D5BR、D5 HBR、D5ABR等指标。结果 ICSI组的总BR、HBR以及ABR与IVF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ICSI-1PN-H亚组、ICSI-1PN-L亚组的BR、HBR、ABR以及ICSI-0PN-L亚组的BR、ABR均显著性地低于IVF相应亚组(P0.05),而ICSI-2PN-H亚组、ICSI-2PNL亚组以及ICSI-0PN-H亚组的BR、HBR以及ABR与IVF相应亚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ICSI-2PN-L亚组的ABR外)。另外,ICSI组的总D5BR、D5 HBR以及D5ABR均显著低于IVF组(P0.01),但是ICSI-0PN-H亚组的D5BR、D5HBR、D5ABR却显著高于IVF-0PN-H亚组(P0.01)。结论通过ICSI获得的1PN胚胎(无论D3胚胎评级)以及0PN-L胚胎的继续发育能力较低,并且ICSI会降低大部分胚胎的发育速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早期慢速冷冻的D3卵裂期胚胎复苏后培养至囊胚移植的临床结局。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深圳中山泌尿外科医院生殖中心D3卵裂期胚胎慢速冷冻复苏周期为研究对象,同一患者复苏的胚胎来自于同一取卵周期。根据移植胚胎策略不同分为:(1)卵裂期移植组,即慢速冷冻复苏后直接行卵裂期胚胎移植,共55个复苏周期。(2)囊胚移植组,即复苏后继续培养至囊胚移植,共57个复苏周期。分析囊胚移植组胚胎复苏后继续培养的囊胚形成率,两组患者移植后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异位妊娠率、多胎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及抱婴率等临床结局。结果早期慢速冷冻的D3卵裂期胚胎复苏存活率为72.57%,继续培养后的囊胚形成率为29.50%。移植时卵裂期移植组平均移植胚胎数显著高于囊胚移植组[(2.64±0.53)vs.(1.39±0.54)枚,P0.05],移植胚胎中优质胚胎占比无显著性差异(58.82%vs.47.37%,P0.05)。移植后的临床结局显示,两组临床妊娠率(44.44%vs.39.02%)、异位妊娠率(5.00%vs.0%)、多胎妊娠率(20.00%vs.25.00%)、早期流产率(20.00%vs.18.75%)、抱婴率(26.19%vs.28.21%)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卵裂期移植组的种植率略低于囊胚移植组(22.69%vs.33.33%),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组临床结局差异不大,培养至囊胚移植显著减少平均移植胚胎数,但是增加无可移植胚胎的风险,各中心需要综合考虑患者意愿及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慢速冷冻胚胎复苏后移植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高龄非男性因素不孕患者ICSI或IVF受精后的临床结局,探讨ICSI在这类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18年期间在重庆妇幼保健院因非男性因素不孕接受微刺激促排卵方案治疗的高龄女性患者(≥38岁)的临床资料,根据受精方式分为ICSI组(n=189,共334个周期)和IVF组(n=189,共325个周期)。比较两组之间周期取消率、2PN受精率、优胚率、流产率及活产率的差异。结果两组之间患者年龄和获卵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ICSI组MⅡ卵率(85.92%vs. 92.27%)显著低于IVF组,2PN受精率(77.87%vs. 71.77%)和卵裂率(98.53%vs. 96.27%)显著高于IVF组(P均<0.05);两组之间的周期取消率、优胚率、胚胎冷冻率、流产率及活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ICSI不能改善高龄非男性因素不孕患者胚胎质量和临床结局,此类患者首次助孕应选择IVF授精方式,而前次无2PN胚胎取消周期史的患者ICSI虽不能规避再次取消周期的风险但可有效改善其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受精方式对选择性囊胚培养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中心接受囊胚培养的IVF组1 153个周期和ICSI组205个周期的囊胚培养结局。结果:IVF组和ICSI组分别有14 748和2 655枚胚胎进行序贯囊胚培养,两组均无因无囊胚可移植而取消周期。IVF组共形成7 871枚囊胚,ICSI组形成1 210枚囊胚;IVF组的优胚率、囊胚形成率和胚胎利用率均显著高于ICSI组(64.77%vs 58.72%,53.37%vs 45.57%,60.06%vs 52.17%,P均0.05);但IVF组与ICSI组种植率(48.94%vs51.43%)、临床妊娠率(49.03%vs 52.02%)和流产率(11.69%vs 15.56)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在同样的选择性囊胚培养纳入标准下,IVF相比于ICSI行囊胚培养的囊胚形成率和胚胎利用率更高,因无囊胚移植取消周期的风险相对更小。针对不同的受精方式可能需要制定相应的选择性囊胚培养纳入标准。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冻融胚胎移植是否增加早期妊娠胚胎流失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中心接受胚胎移植的6 834周期临床妊娠患者的资料,根据移植胚胎分为新鲜胚胎移植组(鲜胚组)和冻融胚胎移植组(冻胚组),比较鲜胚组与冻胚组种植胚胎流失率、流产率和活产率。另外根据移植胚胎级别分为卵裂期胚胎移植(D3组)和囊胚期胚胎移植(D5组),分别比较D3组鲜胚和冻胚以及D5组鲜胚与冻胚的种植胚胎流失率、流产率和活产率。结果鲜胚组和冻胚组患者年龄、不育年限无显著性差异(P0.05);胚胎流失率分别为18.9%和24.3%,流产率分别为14.4%和17.1%,活产率分别为85.6%和8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3组患者鲜胚与冻胚种植胚胎流失率、流产率和活产率分别为19.4%vs.30.0%、14.5%vs.19.6%和85.5%vs.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5组患者鲜胚与冻胚种植胚胎流失率、流产率和活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新鲜胚胎移植周期相比,冻融胚胎移植可能会增加妊娠早期胚胎流失率和流产率,降低活产率;因此在IVF周期中应尽量选择新鲜胚胎移植,如果选择冻融胚胎移植,应尽可能选择冻融囊胚期胚胎移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显微切开睾丸取精术(micro-TESE)应用于因继发性睾丸损伤导致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A)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7年12月接受micro-TESE并具继发性睾丸损伤病史的121例NOA患者,分析不同睾丸损伤病因患者micro-TESE取精成功率的差异。并进一步比较micro-TESE获得精子与重度少精子症患者(精子浓度1×106/ml)射出精子的卵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助孕结局,比较两组间女方年龄、受精(2PN)率、第3天(D3)可移植胚胎率、D3优质胚胎率、D14血h CG阳性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结果:104例患者(86.0%,104/121)成功通过micro-TESE获得精子。按其继发性睾丸损伤的病史,microTESE取精成功率分别为:睾丸炎98.4%、隐睾下降固定术后75.5%、化疗/放疗损害63.6%。micro-TESE所获得精子和重度少精子症患者射出精子ICSI助孕周期的2PN受精率(59.4%vs 69.3%)、D14血h CG阳性率(44.6%vs 57.9%)、胚胎种植率(31.8%vs 32.6%)、临床妊娠率(41.5%vs 48.7%)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者D3可移植胚胎率(40.5%vs 52.2%)、D3优质胚胎率(32.5%vs 42.1%)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micro-TESE应用于继发性睾丸损伤所致的NOA患者时取精成功率较高,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但需要进一步探索改善micro-TESE获得精子后行ICSI助孕结局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100%畸形精子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常规IVF受精和ICSI受精的临床结局,旨在探讨ICSI是否改善100%畸形精子症患者的临床结局。方法:选择本院生殖中心152对IVF-ET治疗夫妇,其中常规IVF新鲜移植周期75例,ICSI新鲜移植周期77例。比较两组间的正常受精率、优胚率、可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等指标,并对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为0%(n=75)与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为1%~4%(n=808)行常规IVF的临床结局进行比较。结果:100%畸形精子症IVF组的可用胚胎率显著低于ICSI组(78.91%vs 84.92%,P0.05),正常受精率(60.26%vs 57.87%,P0.05)和种植率(48.00%vs 39.55%,P0.05)稍高于ICSI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的女方年龄、促性腺激素注射天数、促性腺激素注射总量、体质指数、不育年限、子宫内膜厚度、基础卵泡雌激素值和基础血清雌激素值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ICSI技术不能改善男方100%畸形精子症患者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睾丸精子冷冻复苏对ICSI助孕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因梗阻性无精子症在本院采用睾丸精子行ICSI助孕的214个周期的临床资料,其中107个周期采用冷冻复苏的睾丸精子(冻精复苏组),另外107个周期采用新鲜睾丸精子(新鲜精子组)。比较两组中女方的一般资料、受精率、卵裂率、可利用胚胎数、优质胚胎率,以及临床妊娠率。结果本研究中,107个周期冻存睾丸精子复苏均获成功;冻精复苏组与新鲜精子组行ICSI助孕后的受精率[(76.91±18.24)%vs.(75.35±20.62)%]、卵裂率[(94.69±5.29)%vs.(95.37±4.48)%]、可利用胚胎数[(4.67±2.52)vs.(4.20±2.75)个]、优质胚胎率[(64.47±26.08)%vs.(60.34±27.39)%]及临床妊娠率(52.24%vs.50.63%)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睾丸精子冷冻复苏对ICSI助孕结局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脆性卵膜卵母细胞在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后的受精、胚胎发育及妊娠结局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的ICSI治疗周期。根据精子注射时卵细胞表现为脆性破膜即为脆性卵膜组共196个周期,通过倾向值匹配(匹配容差为0.05)进行1∶2匹配(匹配变量包括患者年龄、BMI、不孕因素、用药方案),产生对照组(无脆性破膜)392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受精率、卵细胞退化率、胚胎发育及妊娠结局情况。结果 (1)受精及胚胎情况:脆性卵膜组的成熟卵细胞率(73.59%vs. 86.15%)、正常受精率(66.52%vs. 73.90%)、可用胚胎率(72.95%vs. 78.87%)、优质胚胎率(39.85%vs. 46.1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ICSI后卵细胞退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18%vs. 4.28%,P<0.05);两组间卵裂率(98.86%vs. 98.32%)、囊胚形成率(52.09%vs. 51.80%)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临床妊娠结局:两组间胚胎种植率(37.43%v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