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述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病人相应脑区引起大脑功能区域的激活研究,就颅直流电刺激在脑卒中后认知康复领域的研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正认知功能障碍包括执行功能、学习与记忆、视空间结构、语言等一项或多项认知领域受损,临床上可见于神经退行性病变如阿尔茨海默病(AD)、脑血管意外、头部外伤以及中毒等疾病。到目前为止,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仍以胆碱酯酶抑制剂、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对症治疗为主。由于针对认知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相对有限,对其他有效治疗方式的研究成为一项重要挑战。经颅磁刺激(TMS)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在刺激部位的周围产生局部磁  相似文献   

3.
卒中后认知损害(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是由卒中引起的一系列综合征,包括注意力、语言功能、执行功能、视觉空间认知、情景记忆和工作记忆等1项或多项功能受损。PSCI的传统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认知训练,治疗方式有限且维持效果不佳,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辅助治疗方法以提高其治...  相似文献   

4.
从刺激模式、刺激部位、刺激强度、刺激时间和联合治疗5个方面介绍经颅直流电刺激在卒中后单侧忽略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成果及相关问题,为进一步探索提供可能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 DCS)通过采用弱电流直流电的形式调节皮质兴奋性,依据直流电的极性、神经放电频率的增加或减少促使直流电诱导的静息膜电位的改变,即阳极t DCS(anode DCS,at DCS)增加运动皮质的兴奋性,阴极t DCS(cathode DCS,ct DCS)降低运动皮质  相似文献   

6.
失语症是指脑损伤病人语言功能的受损或丧失,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因此,失语症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临床中单纯的语言治疗效果缓慢,如何更加有效地治疗失语症已成为研究的热门话题。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脑刺激技术,可通过微电流作用于大脑皮层,刺激皮层神经元,进而引起相关功能区兴奋性的改变,达到促进语言相关功能(听理解、图命名、阅读、书写、复述等)恢复的目的。经颅直流电刺激能有效地促进失语症的恢复,尤其是听理解、图命名、词图匹配等能力的恢复。现就经颅直流电刺激在脑卒中后失语症中的应用及疗效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重复经颅磁刺激在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在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在基本治疗相同的情况下,将40例脑卒中病人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给予rTMS真刺激,对照组给予rTMS假刺激,观察刺激前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康复组经14d的rTMS治疗后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提高程度比对照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MS康复运动功能疗效肯定,提高卒中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除了再灌注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IS)仍缺少足够有效的治疗方法。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能够调节脑部神经及血管等组织结构的生理功能,成为AIS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潜在治疗手段。近年来的一些文献初步探讨了tDCS在AIS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本研究对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tDCS在AIS中的合理应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正>即使患卒中者已接受了针对病因的规范治疗,但大部分幸存的患者仍遗留持久的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失语、失用或单侧空间忽略[1-2]。因此,神经康复始终是恢复功能重要的治疗手段。很多研究已表明,卒中患者可以从康复治疗中获益,康复训练的功能恢复超过自然恢复的效果[3-4]。然而,尽管传统的康复治疗具备一定的强度,但往往需持续数周甚至数年,患者还是不能恢复至发病前的状态。非侵入性的脑刺激技术,如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相似文献   

10.
[摘要]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能力。近年来,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作为一种新的无创神经调控治疗技术应用于改善脑卒中下肢步态平衡障碍,受到了广泛关注。该文对tDCS改善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结合感觉训练对卒中偏身感觉障碍患者感觉功能及手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卒中偏身感觉障碍患者30例,均为初发卒中,病程3个月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3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接...  相似文献   

12.
Barker等~([1])1985年首次将磁刺激技术引入中枢神经系统,1989年出现了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技术,应用范围扩展到了治疗领域,尤其是对于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帕金森病、多系统变性、难治性癫痫、难治性抑郁症.  相似文献   

13.
重复经颅磁刺激 (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 是一种利用脉冲磁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产生感应电流,改变皮质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从而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的磁刺激技术。目前,rTMS在卒中患者康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面就rTMS在卒中后患者肢体功能康复中应用的情况进行综述,主要包括rTMS的物理特性、临床作用、安全性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阴极经颅直流电刺激(ct DCS)对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7月至2017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初发卒中后偏瘫患者45例,病程为1~6个月。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t DCS 1.0 mA、2.0 mA和对照组各15例。3组患者均接受传统康复训练,2次/d,45 min/次,5 d/周,持续2周。1.0 mA组和2.0 mA组在此基础上,周期给予1.0 mA或2.0 mA的ct DCS治疗,1次/d,20 min/次,5 d/周,对照组仅接受假刺激。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进行上肢功能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手臂动作调查测试量表(ARAT)评价上肢运动功能。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1)治疗前3组患者上肢FMA评分、ARAT评分和MB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周,3组患者的上肢FMA评分、ARAT评分和MBI评分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明显提高,1.0 mA组差值分别为(12±3)、(10±2)、(22±9)分;2.0 mA组差值分别为(12±3)、(10±3)、(20±6)分,对照组差值分别为(9±3)、(7±3)、(18±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治疗后2周1.0 mA组和2.0 mA组的上肢FMA评分和ARAT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FMA评分比较均P0.01,ARAT评分比较均P0.05;而1.0 mA组和2.0 mA组间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 DCS有改善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趋势,但ct DCS强度1.0 mA与2.0 mA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联合手部功能生物反馈电刺激对卒中后手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科进行康复的卒中患者40例,均为发病1~6个月的初发卒中患者。在常规药物及传统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是否接受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和阳极t DCS(at DCS)治疗,将患者分为康复组,即at DCS+FES组(21例)和对照组,即at DCS组(19例)。两组均为1次/d,每次20 min,疗程4周。对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手功能进行评定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Fugl-Meyer评定上肢(FMA-UE)功能,采用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量表(MAS)评定手部功能,采用总主动活动度(TAM)系统评定方法评定手指总的主动关节活动度,采用专用的角度尺评定腕关节背伸的主动关节活动度(WEAROM)。结果 (1)两组康复治疗后FMA-UE评分及MAS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康复组:(18±5)分比(12±6)分,(25.7±5.9)分比(8.7±3.0)分,t值分别为10.24、11.89;对照组:(15±5)分比(12±5)分,(11.8±2.9)分比(8.4±3.2)分,t值分别为10.15、4.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康复组FAM-UE评分和MAS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66、9.15,均P0.01)。(2)康复治疗后两组TAM评分及WEAROM均较治疗前增加[康复组:(2.6±0.8)分比(1.1±0.3)分,30°±12°比13°±9°,t值分别为10.95、11.41;对照组:(1.5±0.7)分比(1.1±0.4)分,19°±8°比12°±8°,t值分别为3.02、5.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康复组TAM评分和WEAROM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9、5.61,均P0.01)。结论在传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与单纯加用at DCS治疗相比,at DCS联合FES提高卒中后患者的手部运动功能及腕关节背伸关节活动度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1865年,法国外科医师Broca做尸检发现,人类大脑有两个语言中心———运动中心和感觉中心,均在左侧大脑皮质。大约有1/3的神经科患者出现失语症状[1]。但目前除语言康复训练外,还无其他特殊治疗方法。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stimulation,TMS)是一种患者容易耐受、无创性改变大脑皮质生理的方法。1831年,Faraday发现电流和磁场可相互影响。电磁相互诱导的原理是经颅磁刺激(TMS)的基础。在TMS中,快速释放一系列电容到电子线圈从而产生磁场脉冲。当把线圈放置在接近人或动物的头部时,磁场穿透大脑,在皮质区域诱导电场。足够强度…  相似文献   

17.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与肢体功能障碍都是造成卒中患者功能残疾的重要原因。然而,与肢体功能的康复治疗相比,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常被忽视,尤其在老年卒中患者。老年人脑细胞逐渐退化,代偿能力差,卒中后恢复缓慢;老年人也常伴耳聋失语、视野缺损,卒中后或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和情感障碍,使其不能理解动作要领,不能很好地与康复师沟通;老年患者常有失落感、挫折感,主动参与性差,康复欲望低,不能很好地配合康复训练。高龄老人的康复治疗的成本较高,且高龄老人的卒中复发率高、死亡率高,对康复治疗的价值还存有疑虑。  相似文献   

18.
卒中是严重危害我国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也是我国成年人致残、致死的首位病因。卒中患者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运动功能障碍是卒中后最为常见的,也是研究最为广泛的功能障碍,尽管经过物理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仍然有近三分之一的卒中患者发展为终身残疾。近年来,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作为一项无创脑刺激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用来促进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卒中后的各个时期,都可见到rTMS被应用于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本文总结了rTMS对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治疗作用,并对其背后的潜在作用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失语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通常卒中后失语的治疗以药物、语言康复训练和中医理疗为主,但疗效不佳或个体差异大。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作为一种非侵入性大脑刺激技术———重复性经颅磁刺激技术(rTMS)可为卒中后失语患者语言功能的康复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手段。本文就rTMS治疗卒中后失语的可能性,rTMS治疗卒中后失语的现状以及rTMS治疗卒中后失语的可能机制展开综述。着重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开展rTMS治疗卒中后失语的治疗模式、刺激参数和治疗效果,并从神经重塑的角度探讨了双侧半球,特别是非优势半球在接受rTMS治疗后发生的变化及其对卒中后失语患者语言能力的影响。旨在为rTMS治疗卒中后失语的进一步应用及对其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人手所具有的复杂运动功能既依赖于其解剖结构,更需要精确的神经控制。研究手功能的神经调控对进一步认识中枢神经系统对复杂运动的调控过程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卒中后患侧大脑半球的运动皮质对健侧大脑半球运动皮质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卒中后出现健侧大脑半球过度活跃~([1])。在卒中慢性期,处于失衡状态是患侧大脑半球的皮质运动区功能重组的障碍之一。因此,若达到促进卒中患者手功能恢复的目的,一方面需增加受损脑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