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微泵持续输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用于腹部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ASAⅠ~Ⅱ级择期行腹部外科手术患者 60例 ,随机分成 3组 ,每组 2 0例 ,Ⅰ组单纯全身麻醉 ;Ⅱ组间断硬膜外注药 +全身麻醉 ;Ⅲ组微泵持续硬膜外注药 +全身麻醉。Ⅱ ,Ⅲ组先行硬膜外穿刺置管 ,给试验剂量 3ml ,观察 5min无脊麻表现后 ,Ⅱ组再注射 5ml ,维持量为每隔 60min注药 6ml;而Ⅲ组硬外管接微泵以 60ml/h速度注入 ,5min后调速为 6ml/h。然后复合气管内全麻。测定麻醉前、注局麻药后、气管插管前后、切皮时SBP ,MAP ,HR ,CVP的变化 ;Ⅱ ,Ⅲ组硬膜外麻醉效果 ;术毕拔除气管导管时间。结果 与麻醉前相比 ,Ⅱ组在首次注局麻药后 3 0min内和追加维持量 15min后 ,血压明显下降 (P <0 0 5 ) ;而Ⅲ组在首次注局麻药后 3 0min内血压下降幅度小 (P >0 0 5 ) ,维持麻醉期各时点稳定。CVP变化与血压变化相似。Ⅱ ,Ⅲ组在注局麻药后心率变化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全麻诱导后Ⅱ组心率、血压降低比Ⅰ ,Ⅲ组明显 (P <0 0 5 ) ,插管后 5min及切皮时Ⅰ组心率、血压升高的程度比Ⅱ ,Ⅲ组明显 (P <0 0 5 )。 3组在气管插管前后CVP变化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Ⅱ ,Ⅲ组硬膜外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和全身麻醉在上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84例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组和全身麻醉组,对患者的全身麻醉用药量、平均动脉压、心率、苏醒时间和术后躁动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全身麻醉相比,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平均动脉压、心率上升幅度明显降低,且全身麻醉用药量少,苏醒时间短,躁动发生率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全身麻醉法,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法安全有效,适合于在上腹部手术中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持续硬膜外输注吗啡、布比卡因、氟哌啶醇混合液用于腹部手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副作用。方法 1 0 0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持续硬膜外镇痛组 (CCEA组 )和对照组 (M组 )。CCEA组术后保留硬膜外导管连接镇痛泵按 2ml/h持续输注低浓度吗啡、布比卡因、氟哌啶醇混合液镇痛 ,M组术毕单次给予吗啡 2mg 生理盐水 5ml后 ,拔出硬膜外导管。比较两组术后 4 8h内镇痛效果及副作用。结果 CCEA组在不同时间内镇痛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M组差异有显著性。在 6~ 4 8h内CCEA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M组 ;CCEA组恶心呕吐明显少于M组。结论 术后持续硬膜外输注吗啡、布比卡因、氟哌啶醇混合液是腹部手术后可靠的镇痛方法 ,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观察杜冷丁加咪唑安定间断静脉给药和微泵持续输注辅助硬膜外麻醉时对呼吸、循环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硬膜外麻醉下的择期妇科手术患者 6 0例 ,随机分成间断给药组和持续给药组。两组患者均静滴咪唑安定 0 .0 5~ 0 .0 7m g/ kg、杜冷丁 1m g/ kg,必要时少量追加咪唑安定至 Ramsay评分 4级以上 ,间断给药组加入咪唑安定以初始剂量的 1/ 3~ 1/ 2间断静脉滴注 ,而持续给药组则用微泵以咪唑安定 0 .0 3~ 0 .1mg/ (kg· h)持续输入维持。观察给药前及给药后 1、2、5、10、15、2 0、30 m in时心率 (HR)、收缩压 (S)、舒张压 (D)、平均动脉压 (M)、呼吸频率 (R)、血氧饱和度 (SPO2 )、潮气量 (VT)、每分钟通气量 (MV)、呼吸末二氧化碳浓度 (Et CO2 )。测定术前 1d及给药切皮后 1h血浆皮质醇 (PT)、生长激素 (GH)、泌乳素浓度 (PRL)。两组焦虑视觉类比评分 (AVAT)、用药情况和清醒时间 ,追踪患者及手术大夫满意情况。结果 两组用药后 SPO2 、VT、MV 均较用药前低 ,5 min时降至最低 ,组间无差异。SPO2 下降程度、咪唑安定用药量和 AVAT评分两组无差异。持续给药撤药后清醒时间 (8.4 7± 3.17) m in,用药量 (0 .0 7± 0 .0 3) mg/ (kg· h)。持续给药对应激反应抑制明显优于间断给药。手术大夫 相似文献
6.
1 临床资料选择老年人上腹部手术病人 4 0例 ,年龄 61~ 82岁 ,ASAⅠ~Ⅲ级 ,无高血压及糖尿病史。随机分为A、B两组各 2 0例 ,A组单纯给予气管插管全麻 ,B组气管插管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病人入室后均用芬兰Detex -Ohmeda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心率 (HR)、平均动脉压 (MAP)、心电图 (ECG)、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 )。B组病人在全麻前先行T8、9硬膜外麻醉 ,头向置管 3 .5cm ,阻滞药为 1%利多卡因和 0 .3 75 %的布比卡因混合液 ,间断给药 10~ 15ml,阻滞平面为T4~T12 。气管插管全麻以芬太尼 2 μg/kg、… 相似文献
7.
小儿腹部手术采用硬膜外麻醉,具有效果可靠、肌肉松弛的优点;复合全身麻醉,有利于避免迷走神经的牵拉反射和呕吐、误吸、燥动等情况的发生,可使麻醉过程更安全。其方法是:在氯胺酮基础麻醉下,先行脊硬膜外腔穿刺并置入硬膜外导管,然后加深全身麻醉进行气管内插管,在手术期间以硬膜外腔用药和静脉给药的方式维持麻醉,从而有效地保障手术的安全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分析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在直肠癌根治手术上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间收治的进行直肠癌根治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行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而对照组则仅施行全身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对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存在显著差异,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对照组少,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在直肠癌根治手术上的麻醉效果良好,且不良反应较小,给患者手术带来更好的帮助,值得在临床上采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身麻醉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行腹部手术患者96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56例,单纯全身麻醉患者40例。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皮质醇(C01)、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动态比较术前、术中、术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结果:两组术前应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E、NE、C01含量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前IL-6、IL-8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切皮前IL-6、IL-8明显升高,术中、术后浓度持续升高,与麻醉前、A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能有效降低老年腹部手术患者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1.
胸、腹部手术通常要求肌松效果好 ,术中牵拉反射轻 ,呼吸、循环稳定 ,术后并发症少 ;而单纯的硬膜外阻滞与单一全麻都有其各自的弊端 ,笔者对硬膜外持续注药复合全麻与单一全麻的麻醉效果进行分析比较。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1996~ 1998年择期行胸、腹部手术的 ASA - 级成年患者 6 0例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30例 ,心、肺功能正常 ,无其它合并症。1.2 麻醉方法 麻醉前用药两组均为鲁米那 0 .1g,东莨菪碱0 .3mg,入手术室后连接惠普 12 0 5 A型多功能心电监护仪。1.2 .1 对照组 以依托咪酯 0 .3mg/ kg,咪唑安定 10 mg,杜冷丁 5…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持续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阻滞有用于上腹部手术的可行性。方法:30例胃癌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成靶控输注异丙酚全麻(T)组15例,靶控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阻滞(T+E)组15例。结果:(T+E)组术后躁动、芬太尼、丙泊酚的用量低于(T)组(P<0.05)。异丙酚单位标准化剂量亦较低。两组苏醒时间相似。诱导后两组血压均显著下降(P<0.05),T+E组在诱导后DBP的下降幅度较T组更为显著(P<0.05),T组在探查、术毕、拨管后的SBP、DBP、MAP比(T+E)组显著增高(P<0.05)。两组诱导后至术毕BIS、SEF显著下降,两组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上腹部手术是可行的,具有异丙酚、芬太尼的用量少、苏醒快、术后躁动少,麻醉深度易于调控,血液动力学较稳定,是一种良好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3.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腹部手术,麻醉效果更完善,应激反应小,苏醒迅速,便于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14.
《吉林医学》2015,(16)
目的:探讨和分析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上腹部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将310例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5例。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浅全身麻醉方法,对照组采取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的方法,将两组患者的麻醉镇痛效果、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全身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心率、血压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手术探查时,心率和血压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升高幅度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清醒时间为(7.0±1.6)min,对照组清醒时间为(18.7±6.2)min,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出现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对照组出现32例并发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浅全身麻醉在上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有效维持麻醉深度,达到良好稳定血流动力学的目的,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腔阻滞麻醉用于食管癌手术时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6月_2016年6月该院收治的患者40例,根据麻醉方法分组,分别给予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麻醉期内,观察组的HR为(64.8±6.4﹚、(74.2±9.4﹚、(76.1±8.5﹚次/min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MAP为(85.4±7.3﹚、(88.4±7.2﹚、(90.2±6.8﹚mmHg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芬太尼、瑞芬太尼、顺式阿曲库胺的使用量分别为(0.25±0.05﹚、(1.36±0.23﹚、(17.01±2.21﹚mg少于对照组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完全清醒以及拔管时间分别为(6.37±1.25﹚、(8.83±2.01﹚、(13.39±2.46﹚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食管癌手术时应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腔阻滞麻醉,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腹部术后疼痛是长期困扰患者的一大难题,影响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为提高硬膜外持续镇痛泵的针痛效果,护理工作尤其重要,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张玉美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1997,(1)
观察42例胸腔手术病人用复合麻醉的优点。随机分成单纯全麻(1组)和硬膜外阻滞加全麻(2组)两组。结果提示:所有病人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在诱导期的测量值与诱导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1组在气管插管后、切皮术毕MAP均显著性升高,HR增快,与诱导前和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同时芬太尼和箭毒用量分别较2组高429%和411%。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的方法围术期镇痛效果好,生理扰乱小,麻醉苏醒期短,术后肺部并发症少,体现出麻醉方式互补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喻本权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7):2365-2366
目的探讨并比较食管癌手术患者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单凭全身麻醉的效果。方法以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8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14例,观察组给予静脉全麻加硬膜外阻滞,对照组给予单纯静脉全麻,分别观察在麻醉前(H1)、麻醉插管后(H2)、手术切开后(H3)、拔管后(H4)四个时间点两组患者的血压、心律的变化,同时监测麻醉用药量和术后恢复情况,比较两种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及对术后康复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的麻醉过程中血压心律及麻醉药物用药量较低,术后自主呼吸和定向力恢复和拔管时间早,术后排气排便情况好,平均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静脉全麻加硬膜外阻滞麻醉方式抑制手术中应激反应效果较好,能减少麻醉药物使用量,并且患者术后恢复较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食管癌患者手术的一种较好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9.
硬膜外麻醉微泵持续给药法在腹部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观察腹部手术选择硬膜外麻醉时应用微泵持续给药法与传统的间断给药法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 ,随机选择腹部手术病人 10 0例分为A、B两组 ,每组 5 0例 ,两组局麻药均为 2 %利多卡因 (内含 1∶2 0万肾上腺素 ) ,两组试验剂量均为3ml,5min后无脊麻现象出现 ,对照组 (B组 )再追加 10ml ,以后每隔 40~ 6 0min追加局麻药 5~ 7ml ,而实验组 (A组 )于试验剂量后即用微泵持续给药 ,先以 1ml/min速度注入 ,10~ 15min后改为 5~ 7ml/h ,直至术毕。结果表明 :两组的麻醉效果及阻滞范围无明显差别 ,A组于首次剂量后的整个手术过程中血压、心率平稳 ,而B组在每次追加局麻药的 5~ 15min内患者的血压、心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认为硬膜外麻醉微泵连续给药方法 ,麻醉效果满意 ,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微泵持续输注法硬膜外麻醉效果及对肿瘤患者血流动力学、皮质醇的影响。方法 :12 2例ASAⅠ~Ⅱ级拟行上、中腹部手术的肿瘤患者 ,随机分为Ⅰ组 (微泵持续注药组 ) 6 1例和Ⅱ组 (间断注药组 ) 6 1例。 2组患者均选用 10g/L利多卡因和 2 .5g/L丁卡因混合液。硬脊膜外腔穿刺成功置入导管后 ,Ⅰ组微泵持续注药 ,首次量 10ml以 1ml/min速度泵入 ,维持量 0 .1ml/min ;Ⅱ组首次量 10ml,5min内分 2次注入 ,5ml/次 ,维持量每隔 6 0min注入 6ml。观察首次量注入后麻醉起效时间、阻滞范围及注药 10min ,15min ,30min ,6 0min ,75min时平均动脉压 (pMA)、心率 (fH)、中心静脉压 (pCV)、血氧饱和度xO2 及心电图 (ECG)变化 ,以及麻醉 1h、术毕、术毕 2 4h皮质醇含量。结果 :注入首次量后 ,麻醉起效时间Ⅰ组较Ⅱ组长 ,阻滞范围 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pMAⅠ组首次量注入后 30min内下降速度缓慢、幅度小 ,维持麻醉期各时点稳定。Ⅱ组注首次量药后 30min内和维持麻醉期每次注药后 15minpMA均显著下降 ,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pCV变化与pMA变化相似。Ⅰ、Ⅱ组注药后各时点fH、xO2 、ECG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皮质醇含量 2组麻醉前、术毕、术毕 2 4h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