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体外构建的HSP70-肝癌抗原肽诱导抗原肽特异性免疫反应1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体外构建的HSP70-肝癌抗原肽复合物诱导针对肝癌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能力,为该复合物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在体外构建HSP70-肝癌抗原肽复合物,联合应用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白介素-4(IL-4)直接从志愿者外周血中培养出DC;以HSP70、HSP70-肝癌抗原肽、抗原肽分别刺激DC,DC激活同源的T淋巴细胞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检测其杀伤T2细胞和肝癌细胞系的能力.结果HSP70-抗原肽、抗原肽均可诱导CD8+的抗原肽特异性CTL,而前者的诱导效果更强.结论体外构建的HSP70-抗原肽复合物具有免疫原性,HSP70可以增强抗原肽诱导特异性免疫反应的能力,HSP70-抗原肽复合物有可能作为肽疫苗用于临床肿瘤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2.
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的CD123+髓系树突状细胞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髓系培养体系中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CD123+髓系树突状细胞(mDC)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用重组的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将其诱导为树突状细胞(DC).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 CD304 、 CD123和CD11C的表达,并用间接免疫磁珠法将其中CD123+DC加以分离纯化;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CD123+DC形态; ELISA法检测CD123+DC的IL-12 分泌量; 葡聚糖吞噬试验和3H-TdR渗入法分别检测CD123+DC的吞噬功能和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能力.结果:外周血单核细胞经GM-CSF和IL-4诱导7 d后,细胞表面高度表达CD86和CD11C,中等量表达CD1a和CD123,低表达CD83,丧失CD14的表达,其中,CD123和CD11C均匀分布于DC表面.免疫磁珠纯化后的CD123+DC呈现典型的不成熟DC形态,除细胞体积较小外,其表面突起类似于CD123-DC.CD123+DC仅微量分泌IL-12,其吞噬能力强于CD123-DC(P<0.05),但抗原刺激功能低于后者(P<0.05).结论:GM-CSF和IL-4培养体系中的CD123+DC可能是DC分化发育过程中更早期的未成熟mDC,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出具有良好生物学活性的卡介苗HSP70(BCG HSP70)蛋白.方法:利用PCR技术扩增出BCG HSP70的编码基因,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测序分析.再将该目的基因亚克隆至pET28a表达载体,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DE3),获得正确的阳性克隆子后,用IPTG诱导表达.纯化表达产物,SDS-PAGE及Western blot鉴定目的蛋白,并通过脾增生实验检测其生物学活性.结果:扩增的BCG HSP70基因经序列测定与GenBank公布的序列完全一致.表达产物经SDS-PAGE分析,在相对分子质量(Mr)约70 000处有表达条带.Western blot结果证实纯化产物在Mr约70 000处可见特异性条带.蛋白纯度约96.5%.脾细胞增生试验显示,该蛋白能够明显刺激鼠脾细胞增殖.结论:成功表达并纯化了具有良好生物学活性的BCG HSP70,为进一步研究BCG HSP70及BCG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热休克蛋白60(HSP60)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生物学活性的影响,并探讨核因子κB必需分子(NF-κB essential modulator,NEMO)结合的小分子多肽(NEMO binding domain,NBD)对DC活性的干预作用,为NBD多肽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培养小鼠骨髓源性DC,分为对照组、HSP60组及NBD组,对照组在正常条件下培养,HSP60组加入终质量浓度为10μg/ml的HSP60,NBD组在加入NBD(50μmol/ml)4 h后给予10μg/ml的HSP60刺激,继续培养3 d。流式细胞术检测DC细胞表面CD80、CD86及MHC-Ⅱ分子的变化,ELISA法检测各组DC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12(IL-12)的质量浓度,免疫细胞化学检测DC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检测T细胞增殖能力。结果 HSP60可促进DC高表达CD80、CD86及MHC-Ⅱ分子,促进Th1型细胞因子TNF-α、IFN-γ及IL-12释放、NF-κB高表达并易位于核内,并诱导T细胞增殖,NBD多肽可阻断HSP60的这些效应。结论 NBD多肽可抑制HSP60诱导的DC激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过表达可能有助于汉坦病毒(HTNV)持续感染。方法在HTNV持续性感染过程中,通过Westen blotting及RT-PCR检测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中HSP70的表达情况,并通过免疫荧光显微技术、Annexin V及RT-PCR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感染HTNV 76-118或SEOV L99的星形胶质细胞HSP70蛋白的表达增加,且在HTNV 76-118感染后3d或SEOV L99感染后2d HSP70蛋白表达达到峰值(n=15,P0.01,P0.05);感染HTNV 76-118及SEOV L99上调星形胶质细胞HSP70基因的表达,且在HTNV76-118感染后2~5d或SEOV L99感染后2~4d HSP70基因表达达到峰值(n=15,P0.01,P0.05)。HTNV76-118或SEOV L99感染过程中,星形胶质细胞无细胞病变效应,并且病毒复制未诱导细胞凋亡。结论 HTNV感染星形胶质细胞激活了HSP70,这种改变可能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病毒持续性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 确定人IL-12基因重组腺病毒Ad5F35-IL-12在不同人单核-巨噬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将人IL-12基因重组腺病毒Ad5F35-IL-12分别感染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胸水巨噬细胞,以及THP-1和U937单核细胞株及其经佛波酯(PMA)诱导后生成的巨噬细胞;感染48 h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对相应细胞的感染效率,RT-PCR检测IL-12双亚基p35和p40的mRNA表达情况,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12p70的分泌水平.结果 人IL-12基因重组腺病毒Ad5F35-IL-12可成功感染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胸水巨噬细胞以及THP-1和U937单核细胞株及其PMA诱导后生成的巨噬细胞,并分泌IL-12 p70蛋白,蛋白表达量从高至低依次是胸水巨噬细胞、PMA诱导后U937细胞、PMA诱导后THP-1细胞、U937细胞、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HP-1细胞.结论 人IL-12基因重组腺病毒Ad5F35-IL-12可以感染不同的单核-巨噬细胞,并成功表达分泌IL-12 p70蛋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腺病毒(Ad)介导E型沙眼衣原体(Ct)主要外膜蛋白(MOMP)基因转染对树突状细胞(DC)的表型及体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小鼠重组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白细胞介素4(IL-4)从小鼠骨髓干细胞中诱导培养DC,并用大肠杆菌脂多糖(LPS)促进DC的成熟,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用不同感染滴度(MOI)的含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重组Ad转染DC,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的表达细胞百分率,选择最佳MOI;用最佳MOI的含MOMP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MOMP)转染DC,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前后DC表型变化,并用活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转染前后DC刺激同种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ELISA检测转染前后DC分泌细胞因子及DC、T细胞共同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的水平.Ad-MOMP转染DC经尾静脉免疫小鼠,ELISA检测其脾脏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结果 诱导的DC形态典型,表面高表达CD11c、MHCⅡ类分子,中度表达CD80分子.MOI=1000为重组Ad转染DC最佳滴度,此时90%以上的DC表达荧光,Ad-MOMP转染DC后能检测到MOMP的表达.Ad-MOMP转染对DC表面的特征性表型CD11c无影响,而CD80及MHCⅡ表达上调;转染后的DC分泌大量IL-12,具有较强的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并刺激T细胞分泌大量IFN-γ.Ad-MOMP转染DC后尾静脉免疫小鼠,其脾细胞产生高水平的IFN-γ.结论 Ad载体能介导外源MOMP基因在DC中的表达,Ad-MOMP转染DC后MOMP基因的表达能增强DC抗原提呈功能,促进DC活化,转染后的DC与T细胞共孵育能诱导T细胞向TH1细胞分化,体内实验表明Ad-MOMP转染DC能诱导衣原体特异性TH1反应.这为Ad-MOMP转染的DC疫苗用于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钓取人B细胞刺激因子基因,构建其表达的大肠杆菌工程菌,并体外表达、纯化可溶性B细胞刺激因子方法: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提取总RNA并逆转录得到cDNA,用PCR扩增目的基因,连接到原核生物表达载体pET-30a上。制备质粒后,酶切、进行菌落PCR及DN测序对其进行鉴定。然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并表达对纯化的目的蛋白进行肽质量指纹分析、鉴定,并进一步做体外B细胞刺激试验。结果:RT-PCR钓取出可溶性B细胞刺激因子基因片段。DNA测序结果与报道序列完全一致。在IPTG诱导下,目的基因在工程菌中表达。利用镍金属螯合琼脂糖凝胶亲和层析柱分离。纯化目的蛋白的肽质量指纹图经Mascot搜索与B细胞刺激因子吻合。纯化的蛋白在体外可刺激B细胞增殖。结论:成功地克隆可溶性B细胞刺激因子基因,表达的纯化目的蛋白是具有生物学活性的B细胞刺激因子。  相似文献   

9.
探讨人外周血及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C)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宫颈癌细胞的直接杀伤效应。自外周血及脐血分离获得单核细胞,体外经rhGM-CSF、rhIL-4和rhTNF-α诱导培养,获得DC,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DC相关表型;MTT法检测人外周血及脐血来源DC对宫颈癌细胞HeLa及CaSki的体外直接杀伤效应。结果显示,人外周血及脐血来源单核细胞诱导培养第6天后具有典型DC形态,FCM结果显示高表达HLA-DR(分别为99.29%和98.14%)、CD86(分别为99.45%和90.92%)和CD209(分别为87.44%和83.14%),而CD14表达率较低(分别为0%和3.32%);抑瘤实验显示人外周血及脐血来源DC对宫颈癌细胞HeLa及CaSki均有明显杀伤效应。研究提示,人外周血及脐血来源DC对人宫颈癌细胞具有直接杀伤效应,两者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为DC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细菌脂多糖(LPS)对小鼠树突状细胞(DC)系DC2.4 TLR7蛋白表达的诱导作用.方法:用RPMIl640完全培养液培养DC2.4细胞,光学显微镜观察LPS刺激前后的细胞形态特征,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测定TLR7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LPS刺激前后,细胞中均有TLR7 mRNA转录.LPS刺激前,细胞较小而透亮,树突较少,无,TLR7蛋白表达;LPS刺激后,细胞体积增大,树突增粗增多,刺激后12 h、24 h、48 h,TLR7蛋白均有表达,且在3个时间点的表达量基本一致.结论:LPS可诱导DC2.4中TLR7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HCVC-FC基因电穿孔法转染的小鼠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改变。方法:分离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与rmGM-CSF和rmIL-4培养1wk,对培养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并用FACS检测细胞表面DEC205的表达。以通过质粒pcD一NA3HCV C—Fc电穿孔法转染培养的DC,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测定转染细胞中HCV C—FC的水平;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电穿孔法转染细胞的功能。结果:培养1wk后,得到具有典型DC形态的细胞,以质粒pcDNA3HCV c-FC为载体电穿孔法转染DC后,转染细胞中可检测到较高水平的HCVC—Fc2与对照组相比较以电穿孔法转染的细胞能明显刺激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论: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加GM-CSF和IL-4培养1wk,可生成大量的DC。质粒pcDNA3HCV c-Fc转染培养的DC对T细胞刺激作用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2.
雷帕霉素和地塞米松对小鼠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的调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rapamycin,Rap)和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对堵养的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分化发育的影响。方法:(1)用GM-CSF+IL-4定向诱导C57BL/6小鼠骨髓细胞分化为DC,分别加入Rap或Dex,然后用脂多糖(LPS)刺激。在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动态观察DC形态学E的变化。(2)通过流式细胞术(荧光抗体双标记法)测定CD11c^+细胞的比例及CD86和MHC-Ⅱ类分子表达的变化。(3)通过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观察,Rap和Dex处理的DC刺激BALB/c小鼠同种异基因T细胞增殖的情况。结果:(1)经Rap和Dex处理后,DC在形态学上呈现稳定不成熟状态。(2)Rap处理的细胞表面CDIlc和MHC-Ⅱ类分子的表达仅有轻度降低,而CD86的表达明显降低。Dex处理的细胞表面CDIlc的表达与Dex的剂量呈负相关,CD86和MHC-Ⅱ类分子的表达均明硅降低。两种药物处理的DC均可抵抗LPS的促成熟作用。(3)MLR的结果显示,Rap和Dex处理的DC刺激同种异基因BALB/c小鼠T细胞增殖的能力均较低。结论:Rap和Dex均可使DC处于稳定的不成熟状态。与Dex相比,Rap对骨髓造血F细胞向DC分化的过程影响较小,而且在抑制DC表面协同刺激分子CD86表达的同时,对MHC-Ⅱ类分子的表达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逆转录病毒介导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基因在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的转移效率,以及对DC成熟和功能的影响。方法:用含有HBV C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感染处于分裂期的小鼠骨髓祖细胞,感染后的骨髓细胞在GM—CSF和IL—4存在的条件下继续培养获得成熟的DC,用PCR、RT—PCR,分析目的基因的整合与转录;用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仪,分析HBcAg的表达及基因转移效率,以及检测感染前后DC CD80和MHC—Ⅱ类分子的表达以及分泌IL—12能力的变化;通过将基因转移后的DC与淋巴细胞进行混合培养,检测其体外诱导CTL的能力。结果:逆转录病毒感染后并不影响骨髓来源的DC成熟,对其表面分子CD80和MHC-Ⅱ类分子的表达和分泌IL-12的能力没有影响。目的基因能整合到DC的基因组DNA中,并能转录和翻译。约28%的DC能表达HBcAg,感染后的DC体外能诱导T细胞应答。结论:逆转录病毒能有效地将HBV C基因转移到骨髓来源的DC中,对DC的成熟和功能无明显影响,并能诱导CTL应答,这将有助于开展以DC为基础的慢性乙肝的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鼠deltal基因在树突状细胞(DCs)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利用脂质体基因转染技术,将含大鼠deltal基因片段的真核表达载体peDNA3.1(+)/deltal转染入DCs中,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R)等方法检测deltal基因转染对D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比较实验组、空载体组和对照组DCs在超微结构、细胞周期和细胞生长速度上无明显差异.FCM检测显示,deltal并不影响DCs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MHC-H类分子lad的表达;但deltal基因转染的DCs分泌IL-12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即使加入LPS刺激后,IL-12的分泌也无明显增加.结论:Deitai/Notch信号表达的增加,不影响DCs的分化与成熟,对其免疫学功能起负性调节作用.Deltal的可能机制为其通过抑制DCs分泌IL-12,来促使Th1/Th2细胞亚群的分化倾向于Th2细胞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脐血树突状细胞(UBDC)及其分泌的亚细胞结构外来体(exosomes)的特性,以及他们对细胞毒性T细胞(CTL)杀伤活性的增强作用。方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UBMC),用rhSCF、rhGM-CSF及rhIL-4诱导12d,加入经反复冻融提取的肿瘤细胞膜抗原,继续培养2d。收集DC并从其培养上清中通过离心(1×105g)分离外来体。用流式细胞术、SDS-PAGE、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MTT比色法,对DC和外来体的特性及其对CTL杀伤活性的增强作用进行分析。结果用3种细胞因子体外诱导UBMC12d,可使其扩增10倍,并出现DC典型的形态特征。负载肿瘤抗原后,细胞表面可高表达MHC-I、MHC-II、CD40、CD80、CD86、CD11c和CD54。利用超速离心法能从DC培养上清中分离出外来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和CTL杀伤活性的分析表明,脐血DC分泌的外来体能有效地刺激T细胞增殖并增强CTL的杀伤活性。结论由UBMC可诱导出大量的DC并分泌外来体。后者可有效地向CTL细胞递呈肿瘤抗原使之活化并增强其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扩增方法并研究树突状细胞的相关特征。方法根据不同时期树突状细胞的粘附性质不同,设计简便的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扩增和纯化方法,并利用瑞氏染色和流式细胞仪(FACS)鉴定其生物学特征。结果体外培养24 h后,可见增殖性细胞集落,3 d后集落增多明显,体外培养7 d,收集悬浮细胞即为DC。光镜显示细胞表面不规则,呈树突状突起,瑞氏染色嗜碱性。流式细胞鉴定为髓系DC,高表达MHCⅡ类分子及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3、CD86)。结论此简便方法制备的树突状细胞具有髓系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较高的纯度,可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及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体外诱导、培养单核细胞源性树突状细胞(DC),研究其淋巴细胞趋化因子(lymphotactin,Lptn)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分离人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PBMC),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群体刺激因子(rh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刺激贴壁的单核细胞,诱导培养DC,第6天用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rhTNF-α)诱导DC成熟。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成熟和未成熟的DC表面分子CD1a和CD83;在电镜下观察成熟DC的形态;以RT-PCR法扩增其LptncDNA并克隆至pGM-TEasyT载体中,测序;以RT-PCR结合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半定量分析培养3、5及7dDC的LptnmRNA表达的强度。结果:电镜观察培养7d的细胞具有典型的DC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分子CD83呈高水平表达。用RT-PCR法克隆的cDNA序列与GenBank中U23772(登陆号)提供的序列一致。培养3d的DC不表达LptnmRNA,培养7d的DC较培养5d的DCLptnmRNA表达增强。结论:单核细胞源性DC能表达LptnmRNA,随着DC的成熟,LptnmRNA的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18.
MBL对树突状细胞体外分化成熟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MBL)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MoDC)分化成熟的影响。方法: 以天然人MBL刺激MoDC, 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DC的形态; 用FACS分析DC的表型; 用 3H- TdR掺入法测定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 以酵母多糖颗粒吞噬试验评估DC的抗原摄取能力; 用ELISA检测DC培养上清中IL- 12和TNF- α的含量。结果: MBL刺激的DC表面分子CD1a、CD83、CD40、CD80、CD86和MHC DR的表达均上调,摄取酵母多糖颗粒的能力降低, 激发初始T细胞增殖的能力加强, 分泌的IL- 12增多但几乎不分泌TNF- α。结论: MBL能诱导DC分化成熟, 提示其可能通过调节DC的功能而参与获得性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9.
S Odagiri 《Arerugī》1999,48(4):451-458
The function of dendritic cell (DC), that has the strongest antigen-presenting ability, was investigated for the purpose of clarifying immune abnormalities in Sj?gren's syndrome (S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DCs were separated from peripheral blood of SS patients, and 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 (MLR) with DCs was observed to examine the function of DC. Autologous MLR (AMLR), which was induced by mixed culture of DCs with autologous T cell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SS patients (p < 0.01). Allogeneic MLR (alloMLR), which was induced by mixed culture of DCs with allogeneic T cells, also decreased in SS patients, suggesting the presence of DC dysfunction. Cell surface expression rates of HLA-DR, CD 80, and CD 83, which are a first signal of cell surface antigen presentation, a second signal, and a specific antigen of DC, respectively, were then examined. Among HLA-DR-positive cells, CD 80-positive cells and CD 83-positive cells increased in SS patients, compared with normal subjects (p < 0.0003 and p < 0.00009, respectively). From these results, it was inferred that SS patients have not only DC dysfunction, but abnormalities in cell surface antigens as well.  相似文献   

20.
香加皮羽扇豆烷乙酸酯(CPLA)对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香加皮羽扇豆烷乙酸酯(CPLA)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分化成熟及免疫活性的影响。方法:从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与细胞因子GM—CSF、IL-4共培养,于第5天加入DC的促成熟刺激剂TNF-α(阳性对照组)或CPLA。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DC的形态;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成熟DC的表面标志CD1a、CD83、CD80和CD86的表达情况;用ELISA检测DC培养上清中IL-12和IFN-γ的含量;用MTT法测定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培养10d后,经CPLA刺激的PBMC呈现出典型DC的形态学特征;成熟DC的特征性表面分子CD1a、CD83、CD80和CD86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P〈0.05);细胞培养上清中IL-12和IFN-γ含量明显增高(P〈0.05);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增强(P〈0.05)。结论:CPLA可诱导PBMC来源的DC分化成熟,并可促进其细胞因子的分泌,增强DC的免疫调节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