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对《金匮要略》全书在杂病辨证论治中蕴含的脏腑经络观,从疾病发病、疾病诊断、疾病辨证、疾病传变、疾病治疗、疾病预后六个方面进行举例剖析。由此可知,脏腑经络观在杂病辨证论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医者客观的认识疾病,准确的辨证论治,对当今临床辨证思维的运用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浅谈《金匮要略》脏腑经络辨证特点及辨证观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影 《四川中医》2001,19(9):11-12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书,其首创脏腑经络辨证方法。全书共诊疾病308种,皆以脏腑经络辨证方法为指导,抓住主要矛盾,或以辨病为主,或以辨证为主,无不反复诲人以病与证相结合的具体辨证方法,以达到确切掌握其脏腑经络病机所在,其脏腑经络辨证方法至今指导和运用于临床,是中医诊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据明赵开美本)公认为全书的总论。但从篇中所述内容,如何领悟其纲领性的意义,尚须作深入研讨,尤其是原文中存在不少疑问。笔者为探析其奥旨,以文理、医理并结合哲理试作粗浅诠释,望同道匡正。篇名的涵义:《金匮要略》全书共25篇,除最后3篇(疑非仲景文)外,其余21篇皆以病名命篇,如《痉湿喝病》篇、《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等等,唯独首篇取名为《脏腑经络先后病》,取此篇名有何深刻含义?"脏腑经络"是指病变发生的部位。经络病变浅,在外;脏腑病变深,在内。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部位,…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仲景论述杂病的专著,其中《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又为全书之总纲,为论述杂病之核心。全书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人体脏腑经络内外动态平衡失调而产生的一系列内在病理变化,以“先后”演绎形式作了实质性探讨。仲景选用“先后”一语,寓义深刻,既有序的概念,亦寓规律深义,更具本末之机。名论脏腑经络之先后,实对后世认识杂病规律、杂病治疗及预后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金匮要略》原文为依据,对其脏腑经络观加以分析,认为以脏腑经络病证来把握病情轻重的不同层次、疾病发展的先后阶段,是张仲景辨证论治的基本要点之一.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脏腑经络为理论依据来论述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形成了较完整的以脏腑经络为中心,以整体性原则、辨病结合辨证原则为指导,以脉证合参为主要方法,理法方药一线贯连的辨证论治体系。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丁世幸  周亚萍  陈红宙 《光明中医》2010,25(7):1145-1148
<正>《金匮要略》以脏腑病机为中心结合八纲辨证进行病证辨治,内容丰富,现就其脏腑治法探述如下。1治心诸法1.1养心安神清热润肺用于心肺阴虚内热妨及  相似文献   

8.
眩指目眩,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指头晕,患者自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临床上二者常同时出现。故多以眩晕并称。在《金匮要略》中有如:癫眩、头眩、目眩、冒、冒眩、目瞑、眩等多种名称,本文将这些症状统一按眩晕来论述。《金匮要略》对眩晕没有按独立成篇来论述,而是分散在九篇中,共约十九条原文。大致可以分为:阳虚水饮,水气上冲;阴阳两虚;上焦阳虚;虚阳上浮;  相似文献   

9.
周霞继  吕娟 《陕西中医》2007,28(3):364-366
“助用焦苦”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1条:“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其中“助用焦苦”一句较难理解,笔者认为,对文中“助用焦苦”的诠解,当参以注家观点,原文前后相应,医理与临床结合,方可得出恰当的结论。1注家观点撮要纵观历代注家对“助  相似文献   

10.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经为辨证论治理论及方法的导源,而《金匮要略》从病因、发病、诊断、脉法、治疗等方面加以阐述,以脏腑的病机理进行证候分析,以脏腑辨证的方法对杂病进行论治,合《伤寒论》之六经辨证,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内经>明确提出了治疗脏腑病和经络病的不同治疗方案,但由于两种病变在气血和功能上关系密切,也均具有气血不调和功能失常两方面的病机,因此发病后的症状也多有相似之处.根据<内经>的整体观思想,从脏腑与经络在人体内外两大环境中的不同作用入手,比较两者病机与表现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对两种不同的疾病制订正确的治疗方案,也有助于对经典著作中部分条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汤月萍 《陕西中医》2004,25(6):568-568
1五脏水的证候1.1 心水“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心为阳脏,主一身之血脉。心阳虚,血脉不畅,寒凝水停,故其人身体肿胀而沉重。气少不足以言,呼吸短促不续之状为心阳虚,水邪盛,肺气被水邪所困而致;不得卧,指病人不能平卧;因平卧则水邪更逆于肺。  相似文献   

13.
姜德友  曲晓雪 《河南中医》2016,(10):1678-1679
心肺阴虚时神无所养,魄无所藏,百脉失养,以致悲喜不自知,行为相矛盾,如有神灵作祟,心肺阴虚生内热,内热生虚火,虚火扰心神,从而导致心神不安,饮食、行为失调,感知冷热矛盾。心气血内虚,心脉失于充养,又受外界惊恐刺激,使血气逆乱而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出现精神惶恐,卧起不宁,自觉心中跳动不安的症状。心阳虚衰,不能运化水液使水液疏泄失调,上凌于心致使心阳被遏,阳气欲发不得,病者出现心情烦躁,忐忑不安的症状。肝阴亏虚则魂无所归,故本病的特点是心中烦扰,郁郁不宁,不能安然入睡。脾阳虚衰,湿从寒化,不能消化食物,当饱食之后,食物得不到运化使气滞阻滞不畅而烦闷。实邪阻肺时,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使肺气壅滞于内,气机不畅,其气化燥,使人喘息而烦躁不安。湿热内蕴中焦,脾胃升清降浊失常,浊湿不降上冲于心,加之内蕴之热,上扰心神,轻者心中郁闷,烦热不安,重者心中烦乱,反复颠倒,莫可名状。肝经湿热则心中懊恼,心烦症状更为明显。寒饮搏结胸胃,胸阳阻滞,欲伸不能,邪正相搏,气机逆乱,病势欲出不能,欲降不得,以致心胸烦闷不堪,有无可奈何之状。肝气郁滞,血行不畅,使肝失条达之性,郁不得舒,气不能畅则烦躁易怒脘腹胀满。临床治疗伴有情志的疾病可以从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入手,达到精神内守,神安志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艾华  梁世鹏 《河北中医》2010,32(4):606-607
瘀血证是血运不畅,阻滞于经络脏腑之间,或血不循经,溢于脉外,蓄积于体内所引起的临床病证。张仲景开辨证论治之先河,《金匮要略》中根据瘀血形成的原因、部位、程度及病程长短之不同,创制治瘀方近加首,  相似文献   

15.
黄蔚 《河南中医》2011,31(11):1214-1216
《金匮要略》的指导思想是整体观念,理论核心是脏腑经络学说,基本精神是辨证论治。其用法遣方,法度严谨;借脉论理,洞察精微;文法精巧,独具一格,是治疗疑难杂病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6.
脏腑之间的经络联系,可分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两种。直接联系指本脏、本腑有经络直通其他脏腑;或他脏、他腑有经络与本脏、本腑相连。间接联系指脏腑之间无明显联系通道,即本脏、本腑要通过中间环节的脏腑或体表循行经络与其他脏腑相连。就是依靠这种直接和间接的经络联系,使五脏六腑之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五劳、七伤、六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成贺 《中医杂志》2007,48(4):381-381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有论述病种分类及其内容的原文,有“阳病十八”,“阴病十八”,“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其中,对文中之“五劳、七伤、六极”究指为何-并未说明,后世也  相似文献   

18.
系统地总结了《金匮要略》湿病病因、病机的特点和规律,可启发读者更好地辨证治疗湿病。  相似文献   

19.
王炳恒 《四川中医》2011,(10):43-44
《金匮要略》为专论杂病的重要经典,对胸痹一症的见解尤为独到而全面。"阳微阴弦"为胸痹的病机,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为其主要症状,而治胸痹当以宣肺通阳、温补中焦、理气化饮、峻逐阴邪为主要大法。探讨于《金匮要略》所论胸痹的病机、症见与治法,结合现代医家的见解,对指导现代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论血证分吐血、衄血、下血、淤血、亡血五法。下面仅就吐血之证细细研求。吐血与咳血二者均经口而出 ,但应注意鉴别。《症因脉治·吐血咳血总论》说 :“胃中呕出名吐血 ,肺中嗽出名咳血。吐血阳明胃家症 ,咳血太阴肺家症……咽中胃管呕出名吐血 ,喉中肺管嗽出名咳血。”而《金匮要略》所言之吐血 ,吐者口中出 ,由此可见 ,应包括胃中呕血和肺中咳血。《金匮要略》论吐血只 5条 ,在此寥寥文字之中 ,欲求其真谛 ,实觉难以详备。今细加咀嚼 ,抛砖引玉 ,与同仁共析。1 吐血脉证辨别1 .1 吐血的一般诊断 文曰“病人面无色 ,无寒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