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PNF技术在偏瘫上肢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技术),是现代康复易化技术中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以往主要用于脊髓灰质炎和多发性硬化引起的继发性瘫痪,现在扩展到多种神经疾患的治疗。而在对脑血管意外、脑外伤引起的偏瘫治疗中的应用尚有争议。本研究在50例偏瘫上肢治疗中,选择性应用PNF技术,对其在上肢功能恢复中的作用,以及对痉挛状态的影响进行临床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促进技术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的综合治疗,与单纯促进技术疗效比较。方法治疗组52例,对照组48例。上述方法治疗的功能评定均采用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两种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两组治疗后偏瘫患者的综合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提高,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和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综合性康复措施优于单纯本体促进技术。  相似文献   

3.
董薇红  程安龙 《现代康复》2001,5(10):119-119
目的 对脑卒中偏瘫患进行早期促进技术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的综合治疗,与单纯促进技术疗效比较。方法 治疗组52例,对照组48例。上述方法治疗的功能评定均采用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两种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 两组治疗后偏瘫患的综合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提高,治疗组显高于对照组(P<0.01和P<0.05)。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治疗,综合性康复措施优于单纯本体促进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多种康复技术治疗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9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 例,治疗组采用多种康复技术对偏瘫肢体进行治疗,对照组仅使用多功能神经肌肉治疗仪进行康复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肌肉功能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多种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正> 利用本体感受性神经肌肉促进法(PNF)治疗偏瘫患者必须考虑三种要素:(1)促进要素,(2)促进姿势,(3)促进手法。促进要素包括:①用手接触,②口头指示,③视觉刺激,④牵张,⑤关节牵引,⑥关节压缩,⑦最大抗阻,⑧时间相对同定。促进姿势指患者最有效的或进行运动的姿势。选择促进姿势时必须考虑生物力学因素,肌紧张因素以及运动控制的发展阶段。运动控制的发展,大致分为:(1)运动性阶段,(2)稳定性阶段,(3)运动可控制性阶段,(4)精细技巧运动性阶段。PNF 的基本促进手法适用于获得运动控制的某一个阶段或多个阶段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结合立位下健肢抗阻迈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PNF技术结合立位下健肢抗阻迈步训练。治疗前后分别采用下肢Fugly-Meyer评定(FMA)、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FMA、FAC、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观察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后,2组TUG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PNF技术结合立位下健肢抗阻迈步训练对偏瘫患者可更好地改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对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药物、理疗、针刺、推拿、中医治疗及功能训练等综合康复治疗的一篇报告。适用于进行疗效观察及功能评定。事实证明:经过三个月左右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都有不同程度提高。疗效评定系按两方面一运动学方面和实用动作方面进行:运动学方面用肌力和偏瘫功能评定(Brunnstrom分级),其中上肢肌力平均由2.31级提高到4.38级,下肢肌力平均由2.44级提高到4.63级,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显著差异。Brunnstrom分级P<0.01也有显著差异。实用动作方面以ADL(日常生活能力)效果评定,患者的功能由康复前6.25分上升到15分,经统计学处理也有显著差异。从恢复效果来看,的确令人满意,说明发病后及早应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组(治疗组)20例,一般治疗组(对照组)20例,两组均接受每日1次,每周5次的治疗,治疗次数10-40次。采用Brunnstrom评级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的Brunnstrom评级都有提高,但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运动再学习方法在脑卒中偏瘫康复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病,中老年人多发病,其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并有逐年增加趋势。其造成的功能障碍有运动、言语、感觉及心理等,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其中以偏瘫运动障碍为突出,医学康复中的运动康复是解决偏瘫的重要措施,也是患者提高生存质量,促使其重返社会的前提,本文对两组共68例患者分别进行运动再学习方法和神经发育疗法的运动康复观察,并设对照组30例(普通治疗组)做对比。  相似文献   

10.
11.
促进技术对中风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促进技术治疗36例中风偏瘫患者。评测方法为Fugl-Meyer运动积分法、ADLBarthel指数、简易智力量表。结果表明:治疗后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率比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多元逐步回归提示智力对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恢复率无显著影响(P>0.05);运动功能恢复率对独立生活能力有影响(P<0.01),尤以对平衡和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手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对31例脑卒中偏瘫手应用促通技术治疗,并通过Brunnstrom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6阶段量表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IV级者由4例提高到13例,V级者由2例提高到6例,Ⅵ级者由0例提高到4例。结论:提示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手功能康复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3.
PNF对偏瘫肩半脱位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PNF方法对偏瘫肩半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35例患者分为对照组12例和治疗组23例。对照组维持原来的治疗计划不变,治疗组则在原有治疗基础上选择性地使用PNF运动模式和技术。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4周后,对照组在相对应的4周前后,分别拍摄坐位双侧肩关节正位片。根据野田氏方法,通过计算机测量肩峰下缘与肱骨头关节面之间的最短距离以及肩峰下缘中点与肱骨头中心之间的距离。采用Office 2000统计软件包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前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健侧和患侧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两项指标P双侧均为0.001)。患侧分别在治疗3周后、4周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双侧均小于0.01)。治疗3周后触诊发现9例肩峰下与肱骨头之间间隙变为小于1/2横指(0.75cm)。结论:依据偏瘫肩半脱位发生的机制,有选择性地使用PNF运动模式和技术对偏瘫肩半脱位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且不同病程的患者有不同的疗效,病程短者疗效好。  相似文献   

14.
早期康复对重度偏瘫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目的:观察早期主动性康复治疗对重度偏瘫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在沧州市两所二级医院选重度瘫痪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1例,康复组57例,对照组44便。在残损和残疾两个水平上评测患者功能。比较康复治疗后两组间的差异。结果:初次评测的各主要指标两组间无明显差别;末次评测的运动功能的FMA上肢、FMA下肢1、FIM-ADLS、FIM-Mobility和FIM每周增加值的结果,对照组分别为1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针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疗法早期干预对改善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对72例急性期脑卒中后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体针联合PNF疗法组(早期干预组)和Bobath疗法组(对照组),对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分别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进行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及改良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经过4周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及改良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体针联合PNF疗法组对脑卒中后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更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可更有效地防止并发症及废用综合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因脑卒中在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偏瘫患者7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干预。对两组患者不同阶段的神经功能障碍评价(MESSS)得分及QLI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入院后3个月与出院后1个月与入院时MESSS得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入院后3个月与出院后1个月MESS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数(QLI)评分显著高于入院2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家庭支持外,出院后观察组的QL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和生命质量的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改良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偏瘫合并踝阵挛患者下肢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将脑卒中偏瘫合并踝阵挛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PNF技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改良PNF技术,即主要利用对踝关节牵伸、背伸和外翻肌群的主动力量的训练,加强患者的主动踝背伸和外翻,加强胫前肌、腓骨长短肌力量,从而有效改变踝阵挛。结果:训练20d后,2组患者综合痉挛量表(CSS)、下肢Fugl-Meyer评定(FMA)、Berg平衡功能评分(BBS)及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P<0.05),观察组各项评分改善幅度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下肢PNF技术能更有效地提高偏瘫恢复前期踝阵挛的控制,促进下肢运动分离,提高步行能力及速度,适用于国内脑卒中患者踝阵挛的痉挛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88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早期康复护理),每组各44例。根据Fugl-Meyer评分标准和Barthel指数,比较两组患者神经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 Fugl-Meyer 评分为(68.0±20.0)分,对照组为(52.0±16.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144,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为(66.0±25.0)分,对照组为(48.0±20.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729, 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相比对照组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588,2.556;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明显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19.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霞 《临床医学》2010,30(10):11-12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5例,康复组采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同时辅以功能性电刺激、经络导平针灸等方法进行6个月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仅给予临床常规药物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分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康复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0.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预防脑卒中偏瘫病人肩痛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预防脑卒中偏瘫病人肩痛的作用。方法 将101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0例,接受常规治疗与护理;干预组51例,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结果 干预组肩痛的发生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脑卒中偏瘫病人肩痛程度的发生(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