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背景:缺血性脑卒中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性治疗与把握治疗时间窗有密切关系.因此了解脑梗死演变的自然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时间与梗死体积的关系。单位: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材料:实验在济南军区总医院全军神经内科中心动物实验室完成。选择雄性Wistar大鼠54只,根据缺血时间分为缺血1,1.5,2,3,4,6,9,12,24h组,每组6只。干预:采用鼠须聚乙烯醇栓塞大鼠大脑中动脉,观察缺血1,1.5,2,3,4,6,12及24h用红四氮唑标记的梗死体积,并与时间进行相关分析。主要观察指标:脑缺血不同时间时梗死体积。结果:缺血1h组及1.5h组TTC染色未发现梗死灶,缺血2h大鼠基底核区出现梗死灶,边界欠清,4h缺血动物梗死体积明显增大,和2,3h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lt;0.01)。各组动物随时间梗死体积渐趋增大,与时间有显著相关性(r=0.86,P&;lt;0.01)。至12h梗死体积渐趋稳定,与24h点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24h组动物死亡率高。结论:大鼠大脑中动脉永久性闭塞性脑缺血模型,梗死体积出现的最小时间点可能为2h,体积随时间进行性增大,至12h基本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
背景尼龙线缺乏一定硬度致使进线深度不够常导致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失败,寻找一种内在性质均一,具有一定硬度和弹性的栓线是提高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成功率的关键.目的寻找提高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成功率的方法.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地点和材料实验地点为济南军区总医院全军神经内科中心动物实验室.动物雄性Wistar大鼠60只,体质量160~270 g,由山东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前自由进食,单纯随机分为鼠须栓塞及尼龙线栓塞两组.干预措施比较用聚乙烯醇处理的鼠须和尼龙栓线对模型成功率及梗死体积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模型出现率;梗死体积.结暴鼠须和尼龙线栓塞两组动物的模型出现率分别为96%和55%,缺血12 h点梗死体积两组相差不显著[(209.6±21.4)比(227.6±40.9)mm3].结论鼠须内在性质均一并具有良好的硬度和弹性,聚乙烯醇良好的膨胀性可弥补鼠须直径的不均一性,鼠须聚乙烯醇栓线可显著提高模型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曹霞  曹秉振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0):1958-1959
背景:尼龙线缺乏一定硬度致使进线深度不够常导致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失败,寻找一种内在性质均一,具有一定硬度和弹性的栓线是提高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成功率的关键。目的:寻找提高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成功率的方法。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地点和材料:实验地点为济南军区总医院全军神经内科中心动物实验室。动物:雄性Wistar大鼠60只,体质量160~270g,由山东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前自由进食,单纯随机分为鼠须栓塞及尼龙线栓塞两组。干预措施:比较用聚乙烯醇处理的鼠须和尼龙栓线对模型成功率及梗死体积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模型出现率;梗死体积。结果:鼠须和尼龙线栓塞两组动物的模型出现率分别为96%和55%,缺血12h点梗死体积两组相差不显著[(209.6&;#177;21.4)比(227,6&;#177;40.9)mm^3]。结论:鼠须内在性质均一并具有良好的硬度和弹性,聚乙烯醇良好的膨胀性可弥补鼠须直径的不均一性,鼠须聚乙烯醇栓线可显著提高模型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动态观察自制复方中药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梗死体积和脑组织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并与步长脑心通药物进行对照.方法:实验于2004-09/12在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完成.将176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①假手术组:只分离、暴露血管,不结扎颈总动脉及颈外动脉,不插入尼龙鱼线,5g/L羧甲基纤维素钠液灌胃.②模型组:采用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5g/L羧甲基纤维素钠液灌胃.③中风康1.88g/mL组: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18.8 g/kg中风康灌胃(由枸杞子、怀牛膝、川芎、水蛭、地龙、橘络、胆南星、石菖蒲、冰片等药物组成).④中风康0.94 g/mL组: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0.94g/kg中风康灌胃.⑤步长脑心通组: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0.33g/kg步长脑心通灌胃.假手术组每时间点取8只大鼠,其余各组每时间点取9只大鼠,于脑缺血6,12,24,48 h动态观察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和脑组织一氧化氮含量.结果:模型组,中风康1.88g/mL组,步长脑心通组,中风康0.94g/mL组分别死亡1,2,2,3只,造模失败3,2,2,1只,进入结果分析数量为每组大鼠32只,每时间点各8只.①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局灶性脑缺血6 h模型组梗死灶体积迅速扩大,随缺血时间延长,梗死灶体积缓慢进展,24 h达到高峰,至48 h梗死灶略有缩小;各治疗组梗死灶体积均有不同程度缩小,以中风康1.88 g,/mL组效果最为显著(P<0.05或P<0.01),且缺血6 h中风康1.88g/mL组梗死灶体积明显小于步长脑心通组[(88±31),(136±35)mm2,(p<0.01)].②各组大鼠脑组织一氧化氮含量;局灶性脑缺血6 h,模型组脑组织一氧化氮含量开始升高,24 h达到高峰;局灶性脑缺血24 h和48 h,中风康1.88 g/mL组一氧化氮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20.69±3.52),(24.89±3.13)μmol/g;(17.15±4.07),(22.37±3.04)μmol/g,(P<0.05或P<0.01)],局灶性脑缺血48 h,步长脑心通组一氧化氮含量亦明显低于模型组[(1827±3.35),(22.37±3.04)μmol/g,(P<0.05)].结论:中风康可通过降低脑组织一氧化氮含量,减轻细胞毒作用,缩小梗死灶体积,能有效的减轻局灶性脑梗死引起的缺血性损伤,其疗效优于步长脑心通.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临床脑缺血研究提供更合理实用的基础研究模型。方法选用健康Wistar大鼠41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50~280g,用栓线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脑缺血模型,并限定不同时间点再灌注。结果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30min再灌注24h组未发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0分。缺血90min-再灌注模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2±0.4,梗死灶部位累及皮层和基底核。缺血持续24h组评分为3.4±0.5,与缺血90min再灌注组比,t=3.797,P<0.01。结论栓线法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脑缺血缺血90min再灌注模型更接近临床脑缺血的病程。  相似文献   

6.
背景:应用大鼠脑缺氧耐受实验可以认识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目的:观察脑缺氧预处理大鼠模型的脑缺氧耐受特点.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3-04/2004-04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基础动物实验中心完成.纯系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 6只/组;缺血对照组,20只,预缺氧(3 h,8%O2和92%N2) 缺血组:60只,根据缺氧时间不同分为5个时相点,即30 min,1,3,5,6 h点,每个时相点12只大鼠.预缺氧组:18只,根据缺氧时间不同分为3个时相点,即1,3,5 h点,每个时相点6只大鼠(3只用于TTC染色,3只用于苏木精-伊红).方法:①缺氧预处理:在固定体积的密闭玻璃容器中,首先放入钠石灰吸收二氧化碳和氧气,然后输入8%O2和92%N2的混和气体,放入动物,3只/次.并尽量保持温度、湿度恒定.②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永久性缺血模型.③通过神经病学评分、梗死体积判定、病理标本制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像分析等一系列步骤对该模型进行评价.④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神经病学评分及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预缺氧(8%O2,1,3,5 h) 缺血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缺血对照组 (P<0.01).缺氧8% O2,30 min及6 h)组神经功能评分,与缺血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预缺氧(8%O2,1,3,5 h) 缺血组脑梗死平均体积比,低于缺血对照组,(P<0.01).缺氧 (8% O2,30 min及6 h)组平均梗死体积比为与缺血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0.05).结论:大鼠缺氧预处理,能有效减轻局灶性脑缺血所致的神经损伤,具有脑保护作用.用缺氧预处理建立的脑缺血耐受模型操作简便,稳定性好,对实验动物损伤小,是一种研究脑缺血耐受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葛根素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为葛根素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后再灌注损伤模型.将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致死性缺血再灌注组(IR组)、葛根素预处理组(P组)各24只,各组大鼠分别按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72 h、120 h处死动物时间的不同,每组再分为3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大鼠.采用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观察预处理对缺血2 h再灌注损伤24 h、72 h、120 h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结果 IR组及P组实验术后24 h、72 h、120 h各亚组脑组织含水量均显著高于S组各亚组(P 均<0.01);但P组各亚组脑组织含水量均低于同期IR组各亚组(P<0.05).结论 葛根素预处理能显著减少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组织含水量,对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压氧对成年大鼠脑梗死灶体积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探讨高压氧 (HBO)对成年大鼠持续性局灶脑缺血梗死灶体积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血管内细丝线栓堵大脑中动脉 (MCA)制作持续性脑缺血大鼠模型 ,用HBO (2 .0ATA)治疗后 ,观察MCA缺血后 6h、2 4h、48h、72h、12 0h和 10d各组大鼠脑梗死灶体积、基质金属蛋白酶 (matrixmetalloproteinase ,MMP)MMP 2和MMP 9的变化。 结果与缺血组相比 ,HBO组大鼠 12 0h和 10d梗死灶体积减小 ,缺血 48— 12 0hMMP 9蛋白表达减少 ,MMP 2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HBO能减小脑缺血梗死灶体积 ,其作用可能与HBO下调MMP 9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物理网子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梗死体积,脑组织中B细胞淋巴细胞瘤-xl及肿瘤坏死因子-a表达的影响,比较小同物理因子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线栓法制备一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大鼠模型,造成大鼠有脑缺血 2h再灌注24h,采用Zea-Longa 5级评分法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来筛选实验片用鼠.大鼠按体重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对照组及超短波组,电刺激组,旋磁组.所选大鼠均于再灌注24h后断头取脑.分别测定脑梗死灶体积、脑组织中Bcl-xl及TNF-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超短波组及电刺激组的梗死体积均缩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旋磁组未见梗死体积的显著缩小.与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脑组织中Bcl-xl表达增加,TNF-a水平降低,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超短波及电刺激治疗均可通过增加Bcl-xl表达降低TNF-a水平而抑制脑神经细胞凋亡,挽救半暗带,缩小脑梗死灶体积,从而保护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损伤,而旋磁治疗抑制凋亡的作用明显,而缩小梗死体积的作用不明显可能与实验动物数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梗死体积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应用血管内细丝栓堵大脑中动脉(MCA)制作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用HBO(2.0ATA)治疗后,观察MCA缺血2h再灌注损伤6h、24h、48h、72h、120h和10d各组大鼠脑梗死灶体积百分比、小胶质细胞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的变化。结果:HBO组与缺血组相比72h~120h梗死灶体积百分比减小,缺血24-48h小胶质细胞减少,缺血48h和120h MMP-9蛋白表达减少。结论:HBO能减小脑缺血梗死灶体积,其作用可能与HBO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及下调MMP-9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背景: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粘附分子上调导致的白细胞浸润与脑梗死灶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哪些因素对其能产生影响已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目的:探讨雌激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症反应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材料:实验在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和病理科完成。成年雌性SD大鼠,制作脑缺血模型时体质量控制在280~350g。方法:大鼠分3组:对照组、卵巢切除组、雌激素治疗组(雌二醇,200μg/kg,皮下注射,每周1次,共4周)。4周后线栓法建立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1h、2h再灌注0、1、3、6、22、70h模型。在苏木精-伊红染色缺血半球选取10个高倍视野计算脑组织内浸润的中性粒细胞均数,免疫组化检测核因子κB表达。主要观察指标:脑实质内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和核因子κB表达水平。结果:①核因子-κB表达:卵巢切除组缺血1h即有表达,对照组及雌激素治疗组在缺血2h才有阳性细胞,3组均在缺血2h再灌注3h时相表达最强,后逐渐降低,卵巢切除组在再灌注70h仍有少量表达,对照组及雌激素治疗组再灌注22h后未见核因子κB阳性细胞。②在缺血2h再灌注22h时,卵巢切除组动物脑缺血区中性粒细胞浸润数量明显增多,与雌激素治疗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45)熏在缺血2h再灌注70h时,卵巢切除组仍多于对照组和雌激素治疗组,但仅和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雌激素能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背景: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动态平衡在脑梗死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目的:观察东菱克栓酶溶栓治疗对脑梗死后血浆内皮素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广州军区总医院老年病四科。材料:实验于解放军广州军区总医院老年病四科完成。选择普通级新西兰老龄兔15只,兔龄18-20个月,平均体质量(3.5±0.5)kg,雌雄不拘。方法:将15只兔子通过改良自体血栓法制备兔脑梗死模型,选模中死亡1只,余1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于栓塞后2h耳缘静脉缓慢注入东菱克栓酶,对照组缓慢注入等量生理盐水。观察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脑梗死前后血浆内皮素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浓度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术前1h,术后2h(注药前),术后6h(注药后4h)的内皮素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的变化。结果:纳入兔子15只,选模中死亡1只,其余14只兔子进入结果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兔急性脑梗死术后2h内皮素明显上升(P<0.05,P<0.01),术后6h出现回调下降(P<0.01,P<0.01),其中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急性脑梗死术后2h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明显下降,术后6h出现回升,治疗组回升幅度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机体对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平衡失调存在自身调节机制,早期使用东菱克栓酶溶栓治疗可使内皮素回调幅度明显增加,这可能是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背景:Fas及 P53是重要的促进凋亡的调控基因,属于肿瘤坏死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受体家族,其表达产物具有传递凋亡信号的作用,可调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胞的凋亡,而葛根素则能够减轻细胞的凋亡程度。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大鼠脑复苏后海马 CA1区神经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及 P53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科。材料:实验于 2001-09/2002-0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科实验室完成。选取清洁级 3个月龄 W istar大鼠 4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葛根素治疗组,15只 /组。方法:葛根素治疗组及模型对照组建立大鼠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只分离第一颈椎两侧翼小孔,但不电凝两侧椎动脉,只分离两侧颈总动脉,但不夹闭之。葛根素治疗组于缺血前 1h 给予葛根素注射液 100m g/kg,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假手术组不给药。各组大鼠分别于脑缺血再灌注后 3,6,12,24,48h 即速处死,每次每组 3只。分离海马组织,制备组织切片,利用免疫组化法、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 Fas及 P53蛋白表达的水平及凋亡细胞数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海马 CA1区 Fas及P53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数。②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海马CA1区凋亡细胞数的比较。结果:实验纳入大鼠 45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海马 CA1区 Fas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数:假手术组未见明显Fas 基因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葛根素治疗组于脑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间点均明显降低,6,12,24,48h 时差异显著 [(15.0±4.3),(13.5±4.9);(40.7±3.4),(27.2±3.1);(37.0±4.8),(22.0±2.1);(24.7±4.1),(18.9±5.3)个 /m m ;P <0.05,P <0.01]。②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海马 CA1区P53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数:假手术组未见明显 P53基因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葛根素治疗组于脑缺血再灌注后 24,48h 均明显降低[(25.3±4.4),(12.8±2.7);(24.3±3.6),(10.9±3.0)个 /m m ;P <0.01]。③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海马 CA1区凋亡细胞数的比较: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葛根素治疗组于脑缺血再灌注后 12,24,48h 均明显降低[(34.0±3.7),(21.0±3.7);(41.0±4.2),(33.0±4.8);(71.0±5.5),(41.0±3.4)个 /m m ;P <0.01]。结论:给予葛根素治疗的大鼠缺血再灌注 6~48h 时 Fas的表达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 24~48h 时 P53的表达亦明显减少,且凋亡细胞数也呈下降趋势,进一步证实葛根素的脑保护作用,提示葛根素抑制脑复苏后的细胞凋亡可能与其减少促凋亡基因 Fas及 P53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背景黄芪在机体免疫功能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在对急性颅脑损伤干预中是否具有神经元保护作用,且其发挥作用的途径何在?目的观察黄芪对脑损伤后脑组织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单位兰州军区神经外科研究所.对象实验于2001-09/12在兰州军区神经外科研究所实验室完成.取健康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脑损伤组(n=24),黄芪组(n=24),对照组(n=6),损伤组与黄芪组均分为伤后0.5,2,6和24 h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动物.方法脑损伤组和黄芪组制备脑损伤模型,对照组仅开骨窗,不致伤.黄芪组致伤后立即腹腔注射黄芪200 mg/kg,用化学定量法检测大鼠脑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结果5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脑损伤组、黄芪组大鼠在伤后0.5 h一氧化氮合酶活性较对照组升高[46.44±13.45)(43.15±12.43),(40.46±12 85)nkat/L,P<0.05],伤后2 h达高峰[(67.49±22.45),(64.26±19.78)nkat/L,P<0.01],伤后6 h开始下降[(63.46±24.68),(52.91±21.36)nkat/L,P<0.01],伤后24 h降至基础水平[(41.23±12.57),(40.92±12.25)nkat/L,P>0.05].黄芪组在伤后2,6 h一氧化氮合酶活性较损伤组明显降低(P<0.01,0.05).结论颅脑损伤后,受损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呈节段性升高,黄芪可通过抑制损伤后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活性,起到保护创伤神经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反复非致死性短暂脑缺血导致神经元累积性损害和血管性痴呆,确切的损害型式和机制至今不甚明了。丘脑是学习记忆的重要结构,同时亦为脑缺血选择性易损区,但目前研究报道较少。目的:探讨反复性脑缺血丘脑神经元的病理损害及其发生机制。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对象:实验于1999-03/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中心动物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次脑缺血组、反复脑缺血组、MK-801治疗组和生理盐水组。方法:采用改良Pulsinelli4-血管闭塞法,分别建立大鼠单次缺血15min和以1h为间隔反复缺血3×5min的全脑缺血动物模型,并再灌注5h、2d、4d。假手术组不灼烧椎动脉,不夹闭颈总动脉。应用45Ca放射自显影及光镜对比观察单次性脑缺血和反复性脑缺血及NMDA受体拮抗剂KM-801治疗后丘脑钙积聚和神经元损害的病理改变。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各组大鼠丘脑钙积聚与神经元损害的分布和程度。结果:假手术组丘脑无异常钙积聚和神经元损害。缺血再灌注5h,反复缺血组丘脑轻度异常钙积聚,神经元损害亦相对重于单次缺血组(0.98±0.19,0.60±0.14,P>0.05)。缺血再灌注2d,丘脑明显异常钙积聚与神经元损害,钙积聚程度与神经元损害记分反复缺血组显著重于单次缺血组(1.62±0.31,0.88±0.21,P<0.01)。缺血再灌注4d,丘脑异常钙积聚和缺血性损害进一步增强,以反复缺血组最为显著(1.80±0.21,1.02±0.23,P<0.01),尤其丘脑腹侧呈现显著异常钙积聚与累积性损害。MK-801明显减轻丘脑异常钙积聚与神经元损害,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具有显著的神经元保护作用(1.80±0.15,0.20±0.12,P<0.01)。结论:反复非致死短暂脑缺血导致丘脑腹侧神经元显著累积性损害,兴奋性氨基酸及Ca2 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灯盏花素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沙土鼠海马 ATP含量和 ATP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90只沙土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组和灯盏花素组 ,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脑缺血后和再灌注 1、12和 2 4小时海马 ATP含量和 ATP酶活性。结果 :脑缺血后海马 ATP含量明显下降 (P<0 .0 1) ;再灌注后 1小时 ATP有所回升 ,但仍有差异 (P<0 .0 1) ;再灌注后 12和 2 4小时 ATP含量又明显下降 (P均 <0 .0 1)。灯盏花素组海马 ATP含量高于脑缺血组和再灌注不同时间组 (P均 <0 .0 1) ;脑缺血后 ,Na K ATP酶和 Ca2 ATP酶含量明显下降 (P均 <0 .0 1) ;再灌注后 1、12和 2 4小时其含量仍明显低于假手术组 (P均 <0 .0 1)。灯盏花素组缺血 10分钟及再灌注 1、12和 2 4小时海马 Na K ATP酶和 Ca2 ATP酶活性均高于脑缺血组和再灌注不同时间组 (P均 <0 .0 1)。结论 :灯盏花素注射液明显增加脑缺血及再灌注后 ATP含量和 ATP酶活性 ,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7.
背景 研究发现脑缺血后多形核白细胞( 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PMNL)与微血管内皮细胞(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 CEC)间的黏附增多,应用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抗体可减轻神经元的缺血性损伤.但是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抗-ICAM-1抗体可以抑制 PMNL与 CEC间的黏附过程.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 PMNL与 CEC间的黏附性变化,探讨应用抗-ICAM-1抗体对脑缺血再灌注后 PMNL与 CEC间黏附性的影响. 设计完全随机设计. 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设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以成年雄性 Wistar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 (n=4)、假手术组 (n=6)、脑缺血再灌注组 (n=10)和治疗组 (n=10). 干预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和治疗组大鼠分别于假手术和再灌注 4, 12, 24 h后抽取静脉血 2~ 4 mL.治疗组大鼠于缺血再灌注后 1 h静脉注射抗 ICAM-1抗体( 1 mg/kg).用右旋糖酐沉淀法和 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 PMNL,加入培养的 CEC, 1 h后进行微管吸吮检测. 主要观察指标 PMNL与 CEC间的黏附力和黏附应力. 结果脑缺血再灌注 4 h后 PMNL和 CEC间的黏附力和黏附应力明显升高,并于 12 h达到高峰.治疗组大鼠在各时间点的黏附力 [4 h (14.3 ± 0.6) N,12 h (16.2± 0.8) N,24 h (13.7± 0.5) N]和黏附应力 [4 h (37.2± 16.6) Pa,12 h (38.9± 14.3) Pa,24 h (33.2± 10.1) Pa]都高于假手术组 [黏附力 4 h (3.8± 0.3) N,12 h (4.67± 0.2)N,24 h (3.49 ± 0.2) N;黏附应力 4 h (9.7± 1.21) Pa,12 h (10.9± 1.48) Pa,24 h (8.6± 1.39) Pa]( t=2.92~ 38.52,P< 0.01),但明显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 [黏附力 4 h (17.8± 0.9) N,12 h (24.9± 2.1)N,24 h (15.3 ± 1.2)N;黏附应力 4 h (46.3± 19.8) Pa,12 h (59.7± 20.6) Pa,24 h (38.2± 11.7) Pa](t=-2.82~-13.51,P< 0.01). 结论 ICAM 1可能通过介导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细胞间黏附过程而参与了神经元的再灌注损伤;抗-ICAM 1抗体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 PMNL和 CEC间的黏附,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提拱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背景:采取反义基因治疗技术控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表达,遏止血管生成,是脑血管外科中治疗人脑动静脉畸形的崭新课题。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对人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材料:实验于2006-08/2006-12在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的全军神经医学研究所完成。收集2006年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18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手术切除的完整人脑动静脉畸形新鲜标本。男12例,女6例;平均40岁。脑动静脉畸形按Spetzler分级:Ⅱ级10例,Ⅲ级8例。全部病例术前均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人脑动静脉畸形标本获取术前经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并签同意书。内皮细胞生长添加剂(ECGS;美国Sigma),391型DNA自动合成仪(上海生工利用美国PE公司),厌氧培养箱(浙江产DY-1型),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酶联检测试剂盒购于北京TBD公司,进口分装,96E酶标仪(ERMA,INC)。细胞周期分析试剂盒(BD公司),流式细胞仪(FACSCalibur,BD公司)。方法:①实验过程: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人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皮细胞,实验用传至3代细胞,随机分成反义组、正义组和对照组,每组4瓶细胞。反义组、正义组分别采用人工合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正义、反义硫代脱氧寡核苷酸,经阳性脂质体包裹后转染体外培养的人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皮细胞,对照组不予处理,将各组细胞置于37℃、体积分数0.95N2、0.05CO2厌氧培养箱分别孵育2,4和8h。②实验评估:测定细胞周期。测定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蛋白含量。检测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mRNA表达。主要观察指标:各组细胞缺氧不同时间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mRNA和蛋白表达及细胞增殖指数。结果: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mRNA表达:对照组细胞缺氧2,4,8h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mRNA水平高于缺氧前(P<0.05),反义组缺氧2,4,8h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mRN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②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蛋白含量:对照组缺氧2,4,8h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蛋白含量高于缺氧前(P<0.05),反义组缺氧2,4,8h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蛋白低于对照组(P<0.05)。③细胞增殖指数:对照组人脑动静脉畸形内皮细胞缺氧4,8h后细胞增殖指数(P<0.05)。反义组缺氧4,8h后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氧可能在基因转录水平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反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能够显著抑制缺氧诱导的人脑动静脉畸形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表达和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9.
背景:去甲肾上腺素能药物苯丙胺可提高脑缺血后动物运动功能的恢复。氯丙米嗪抑制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提高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水平。目的:观察氯丙米嗪对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后大鼠运动功能的作用。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航空临床医学教研室神经精神病学组。材料:实验在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形态学实验室完成。选择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缺血用药组,每组8只。缺血用药组动物于缺血后24h经口灌注2.5g/L氯丙米嗪溶液(10mg/kg),1次/d。假手术组、缺血组动物经口灌注相应容量的蒸馏水。方法:采用插线法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进行①网屏握持试验:将网屏水平放置,将鼠放于其上,然后缓慢地将其一端抬高,在2s内将此网屏翻转成125°位,并保持于该位,记录大白鼠在网屏上握持的时间。②胶布撕脱试验:将0.5cm2的医用胶布粘于大鼠两前爪腹侧面后,送其入观察箱中,记录其撕去胶布所使用的时间。各组实验动物在术后1,3,7,14,28d为观察时间点。主要观察指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网屏握持时间和胶布撕脱时间。结果:①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组和缺血用药组大鼠网屏肌力测试时间缩短,差异非常显著眼以术后3d为例,假手术组、缺血组、缺血用药组分别为(54±4),(20±5),(21±4)s,P<0.01演。缺血用药组与缺血组比较网屏握持时间延长,差异显著眼以术后28d为例,缺血组、缺血用药组分别为(51±5),(54±5)s,P<0.05演。②缺血组和缺血用药组大鼠胶布撕脱时间均比假手术组长,差异非常显著眼以术后3d为例,假手术组、缺血组、缺血用药组分别为(47±9),(188±20),(172±22)s,P<0.01演。缺血用药组比缺血组大鼠胶布撕脱时间略短,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氯丙米嗪对局灶性脑缺血后肌力恢复作用明显,而对感觉和精细运动功能作用不明显,此与偏瘫后肢体精细功能恢复差的特点相符。  相似文献   

20.
背景:高压氧可增加氧弥散能力,从而改善脑水肿和脑组织缺氧,促进病灶区脑细胞的生理功能恢复、侧支循环的建立和脑细胞再生修复。 目的:观察高压氧对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c-fos癌基因表达的影响。 设计:随机分组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急诊科、西安高新医院检验中心、解放军空军总医院、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高压氧治疗中心。 材料:实验于2002-04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高压氧治疗中心完成,选用65只生后2个月健康雄性SD大鼠。 方法:随机摸球法将大鼠分为4组,模型组(n=20):参照Koizumi等设计的方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正常对照组(n=5):手术方式同模型组,但不阻断动脉血流;纯氧治疗组(n=20):手术过程同模型组,动物缺血1h后抽出栓子,分别在插入栓子后2,9,21,45,69h将动物置于高压舱内,常压下吸100%纯氧。高压氧治疗组(n=20):手术过程同模型组,动物缺血1h后抽出栓子,分别在插入栓子后2,9,21,45,69h将动物置于高压氧舱内,0.25MPa吸纯氧1h。主要观察指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病理组织学法观察各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5,12,24,72h脑皮质、视前区与纹状体中性白细胞浸润及c-fos癌基因蛋白及阳性细胞表达的变化;计算脑缺血再灌注72h皮质、纹状体内侧区与视前区神经元坏死程度、大鼠左侧半球脑血管渗漏面积。 结果:纳入大鼠65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视前区c-fos阳性产物主要集中于中部。对侧皮质少见c-fos阳性反应,视前区有轻度表达,纹状体呈中等强度的反应。缺血12h,c-fos阳性产物在上述区域开始减弱,24h强度明显减弱!高压氧治疗组皮质和视前区较单纯缺血组c-fos阳性产物强度明显减弱!缺血再灌注12h,高压氧治疗组视前区、纹状体中性白细胞数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缺血再灌注24h,脑皮质、视前区、纹状体中性白细胞低于模型组(P〈0.05)。②高压氧治疗组血管渗漏面积与单纯模型组相比明显缩小(P〈0.05);缺血再灌注72h,高压氧治疗组视交叉平面皮质、纹状体内侧区与视前区神经细胞损伤数目较模型组明显减轻(P〈0.05),假手术组未见神经元损伤。 结论:高压氧可明显缩小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血管渗漏面积,减轻神经系统症状,抑制中性白细胞浸润,抑制梗塞区c-fos癌基因表达,减少“半影区”神经元坏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