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交通动脉瘤与Willis环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颅内交通动脉瘤与Willis环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例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资料。结果前交通动脉瘤,A1优势征多见;后交通动脉瘤,非基底动脉共血与基底动脉供血比较无差异。结论:颅内前交通动脉瘤的形成与Willis前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关,后交通动脉瘤与Willis后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尚未见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
肥厚型心肌病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l)对肥厚型心肌病(HCM)的诊断价值,并与超声心动图的结果相对比;同时通过磁共振电影观察心脏功能的改变及心室壁厚度于心动周期内的变化情况。材料和方法:15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MRI扫描时应用心电门控,分别进行自旋回波(SE)序列和梯度回波(GE)序列(电影)检查观察心室壁和心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同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于舒张末期在左心室中部水平(短轴位)分别测得心室前壁、侧壁、后壁和室间隔的室壁厚度,在心脏长轴位测得心尖部的室壁厚度,并与二维超声结果相比较,并根据心脏电影MRI计算出室间隔和心室侧壁的室壁增厚率。结论:(1)肥厚型心肌病以心室壁的异常肥厚为特点,MRI表现既有左室壁对称性普遍肥厚;亦有非对称性局部心肌肥厚的各类亚型。根据血流动力学的改变MRI可区分梗阻型和非梗阻型。(2)对于心室(前)侧壁、心尖部和室间隔局限性增厚的HCM,MRI能准确定位和分段,对室壁厚度的测量较二维超声心动图亦更准确。(3)电影MRI可反映心动周期内心腔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同时更清楚地显示出心肌于舒张期和收缩期不同时相的动态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3.
近两年本院共收治8例心室膜部间隔瘤。此病症状、体征与一般室缺酷似,需靠二维-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手术探查作出诊断。其特征是:①膜部室间隔有囊瘤状物凸向右心室;②瘤顶部多伴有缺损。本组年龄3.5~20岁,术后早远期效果良好。本文就其发病机制、诊断及处理方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下腔静脉肝段缺如是少见的复合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此时通过常规的建立股静脉轨道方法无法完成室间隔封堵,笔者采取经锁骨下静脉途径的VSD封堵术,成功治疗1例VSD合并下腔静脉畸形的患者。患者,女,29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曾在当地医院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VSD,一直未治疗,为行室间隔封堵术来我院就诊。体检:患者发育正常,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4~6级收缩期杂音。腹部无异常。心电图大致正常。入院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VSD(膜部瘤型,直径约5 mm),左室偏大。  相似文献   

5.
室间隔膜部瘤的外科治疗王忠华★赵家栋★周仲毅★张贵斋★孙兆亮★刘培良★关键词心脏疾病室间隔治疗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732.1室间隔膜部瘤或称膜部膨出瘤,亦有人称之为真性膜部瘤或膜部中隔瘤,至今我院成功治疗6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2例、女...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超声心动图技术观察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处瘤样组织的形态学特征,并探讨其与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自然闭合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1873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经超声心动图全面显示缺损及其周围组织的形态,观察缺损处有无三尖瓣组织附着或假性室隔瘤形成,并比较不同形态的膜周部瘤样组织缺损仍然开放的可能性及自然闭合率。结果本组患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总体自然闭合率为18.3%(343/1873),平均自然闭合年龄为(39.8±30.9)个月;膜周部瘤样组织形成率为81.5%(1526/1873)。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形态多样,缺损右心室面有不同程度的条索样组织附着。单纯三尖瓣组织附着372例,自然闭合率为28.5%(106/372);假性室隔瘤461例,自然闭合率为51.4%(237/461);两组患儿在11个月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未自然闭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P>0.05),12个月以后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未自然闭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6,P<0.01)。结论膜周部瘤样组织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自然闭合的重要机制,1岁以后假性室隔瘤形成者较单纯三尖瓣组织附着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更易于自然闭合。  相似文献   

7.
夏军  周燕发 《放射学实践》1998,13(4):146-149
目的:评价MRI、B超对先天性心脏病心内间隔的显示能力,并结合手术结果,探讨SE序列垂直室间隔短轴位和一种快速梯度回波的心脏单层面多时相、多层面多时相(Fastcard)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29例先天性心脏病心内间隔经MRI、B超检查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MRI诊断出全部的心内间隔缺损及伴发畸形;B超漏诊了4例ASD及1例伴发的部分肺静脉畸形引流,结论:MRI对先天性心脏病心内间隔缺损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和意义。而且Fastcard与SE序列相结合能明显提高诊断效果;垂直室间隔短轴位能显示房间隔和室间隔的全貌。应作为诊断心内间隔缺损的常规体位。  相似文献   

8.
例1男,47岁,胸部钝痛4年,于2011年6月11日来我院行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64层螺旋CTA显示左前降支近段钙化斑块伴少量软斑块,局部管腔狭窄约30%~40%.同时显示主动脉瓣与室间隔肌部之间的室间隔膜部向右心室膨出,形成一大小约13 mm×11 mm瘤体,以薄壁与右心室血液分隔,未见左向右分流及附壁血栓(图1,2).MSCT拟诊Ⅰ型真性室间隔膜部瘤(aneurysm of the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um,AMS).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室间隔膜部向右膨出,范围约13 mm×10 mm,壁薄,二尖瓣、三尖瓣功能良好,主动脉瓣轻度反流,并可见室间隔膜部膨出处有涡流.该患者既往体健,从未发现心脏杂音和异常心电图.曾于2006年7月在我院进行过冠状动脉CTA检查,经对比两次图像AMS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MRl、B超对先天性心脏病心内间隔的显示能力,并结合手术结果,探讨SE序列垂直室间隔短轴位和一种快速梯度回波的心脏单层面多时相、多层面单时相、多层面多时相(Fastcard)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29例先天性心脏病心内间隔经MRI、B超检查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MRI诊断出全部的心内间隔缺损及伴发畸形;B超漏诊了一例ASD及1例伴发的部分肺静脉畸形引流。结论:MRI对先天性心脏病心内间隔缺损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和意义,而且Fastcard与SE序列相结合能明显提高诊断效果;垂直室间隔短轴位能显示房间隔和室间隔的全貌,应作为诊断心内间隔缺损的常规体位。  相似文献   

10.
心脏冠状动脉MRA近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距临床实际应用尚有一段距离。我们近期应用屏气下心电门控脂肪抑制分段采集快速梯度回波二维心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发现单冠状动脉畸形——右冠状动脉异位开口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病例一例,并经常规X线心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现报道如下:患者男,60岁。主诉反复发作性胸闷、心前区疼痛2年。ECG提示心前壁及心尖部“心肌梗塞”。核素心肌显影提示心前壁及心尖部“陈旧性心肌梗塞”。心脏冠状动脉MRA表现:右冠状动脉显示长度约13cm,内径3.5mm,血流信号均匀,其近端绕过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