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脾体阴而用阳”是根据脾的生理特性、病理特点,将脾系疾病划分病“体”、病“用”两类,各随其所得而立法施治,以期达到临床执简驭繁的效果.“体阴而用阳”的理念提出是阐释脏腑物质与功能关系,强调治病求本,重视脏腑本身阴阳平衡.临床以“体用”理论指导疾病治疗必须重视中医“整体观”,切不可脱离脏腑独论一脏.  相似文献   

2.
试论“阴火”之虚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垣所论“阴火”,一般理解是指因脾胃气虚、阴血津液不足所致的虚火,病变脏腑重点在脾胃,临床出现内伤热中证,治以甘温之剂。但脾胃学说是全面的,东垣在重点阐发脾胃内伤证论治时,还强调阴火的形成与心肾有关,虽然“阴火”以虚火形式呈现居多,但虚中挟实及纯属实火者亦有之。对此,从病变机理、水及脏腑、临床表现及治疗,东垣均有论述,故在学习和认识“阴火”理论时,应全面分析理解,不应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3.
四君子汤“入盐少许”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君子汤是补气剂中的代表方之一。主要治疗脾胃气虚证,也是补气剂的基本方,后世所用的补脾益气的方剂多是从此方化衍而来。在学习和研究方剂的过程中,发现四君子汤中“入盐少许”的用法令人感到颇为微妙。四君子汤的主治证病位在中焦脾胃,而用法中又偏偏强调“入盐少许”,其含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相似文献   

4.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 TD)是儿童临床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诱因较多,易共患其他精神性疾病,目前缺乏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案。国家级名中医舒兰认为TD的核心病机为风胜则动,提出“五脏六腑皆可致抽,非独在肝”的学术观点,以平衡脏腑功能、辨证与辨症结合为基本治疗原则。外风引动以疏风止痉、清热利咽为法,方选清解止抽方治疗;内风引动以平衡脏腑为法,常用导赤散、参苓白术散、泻黄散、龙胆泻肝汤、知柏地黄汤等加减治疗,并强调临证时需证症结合、相互兼顾。“平衡脏腑”“证症结合”的思想为儿童TD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5.
“辨病”论说亚健康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一般都认为亚健康是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但有些学者却强调亚健康也是疾病。其实这二种提法并行不悖。因为日常生活中“病”的概念非常广泛,人们有时从“症”论病;有时从“证”或“征”论病;中医大多数场合是“症、证”合参论病。人们称谓的“疾病”有3类不同的概念。理解了3类“疾病”概念,那么亚健康是否为“疾病”的争论就显得无足轻重。借助3类“疾病”概念,能较通俗地界定已病(狭义疾病)状态与亚健康状态;为临床医学充实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6.
《傅青主女科》重视肾理论在妇科的运用,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为水火之宅,藏真阳而寓元阴”,在诊治妇科经、带、胎、产诸方面疾病中重视肾中阴阳平衡的调节,强调精血同源,气血相生的原则。总结出“补血生精”,“益气生精”,“温润填精”,“气中补阳”,“固肾摄精”及“阴阳并顾”等治疗法则,为后世运用补肾法治疗妇科疾病奠定了基础,是我们的临床工作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接触的药品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在药品说明书上有“一日三次”或“饭前服用”、“饭后服用”的服用方法。那么,应该怎样理解这些服用方法呢?  相似文献   

8.
就《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命题进行分析、阐释,认为此说既强调了胆的生理功能及作用(胆主少阳春升之气、轩调人的情志、通达阴阳表里之枢纽)又体现了胆与其它脏腑的联系,强调了胆在脏腑的平衡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9.
“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及液体疗法”是《儿科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其中可分为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液体疗法时常用的溶液、液体疗法等四个小节。医学生必须了解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各种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病因及临床表现、常用溶液的配制、液体疗法的具体实施方法等。对于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各种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学生一般较易理解。但对液体的张力理解及如何配制常用的溶液 ,是最大的难点。而理解液体的张力及配制方法 ,是进一步理解液体疗法的关键所在。1 常用溶液的配制…  相似文献   

10.
一般来说,人们习惯用IQ(智商)、EQ(情商)来测试自己的智力、情感水平,现在研究机构开始用SQ指数来了解对性的理解和把握程度,这便是“性商”。  相似文献   

11.
阴平阳秘不等于阴阳平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平衡”概念在哲学和科学上是多义的,“阴阳平衡”概念的使用者向未对其定义作过具体规定,因而带来理解上的歧义性和任意性;按中医经典理论,“阴平阳秘”反映着阴与阳的全部相互关系,是阴阳关系的最佳状态,从未使用过“平秘”概念,更不包含、亦未注出过“平衡”之意;“阴平阳秘”所反映的人身实际内容,既有平衡现象,也有非平衡现象,用“要么是平衡的”、“要么是非平衡的”这种“二择一”判断来论断生命,是不合实际的;“阴平阳秘”是人的有守稳态,反映着人的生命活动中物质、能量、信息流变的平衡与非平衡的全部复杂情况,把它概括为“阴阳平衡”,阉割了“阴平阳秘”的精髓和灵魂。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我院新一届党委提出的“‘一个中心’,‘三个提高’,要在2001年使我院进入全国同类省市地方院校的先进行列”的发展目标,针对我院近期在推行的“教管结合”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展开探讨。作者认为,“教管结合”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单向性”的强调老师对学生“保姆”式的管理,而应当理解为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着重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双向性”的管理,本文从“教管结合”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两者的辩证关系出发,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的具体对策和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必”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80余条原文中,用了90多个“必”字,由于近代汉语词典、历代学者及多版教材多解释为“一定”、“必定”之义,这给学习《伤寒论》条文、对病症的理解及教学形成诸多误区,带来了许多争议,故有必要对《伤寒论》中“必”作一解析,以求纠正上述弊端。  相似文献   

14.
文中基于对传统阴阳学说的理解,结合足阳明经循行于腹部的特殊性,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对胃经循行于腹部的认识:(1)阳明经行于腹部阴经之地,平衡腹部阴阳;(2)足阳明经在腹部,平衡“血海”冲脉之阴;(3)阳明经多气多血,气血稳定,统领全身气血;(4)脾胃两经互为表里,相伴而行;(5)胃腑本身具有“体阳而用阴”的特殊属性.以上从整体到部分,将阴阳学说贯穿其中,分析足阳明经循行在腹部的意义,彰显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人性化”管理的迫切性与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的“人性化”管理就是指以大学生这一主体为中心,在全部管理活动中用“人性化”管理的理念来确定管理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做到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基本权益,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充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激励、启迪并引导大学生自觉为实现学校的目标和个人价值目标的统一而努力奋斗。如果我们以这样的标准仔细审视当前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可以发现,以“强调校方轻视学生,强调管教轻视服务,强调一刀切轻视个性化”为主要特征的旧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已日益暴露出其固有的非人性化的严重缺陷,  相似文献   

16.
试述“生病起于过用”的疾病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病起于过用”是一种以整体观念为基础、辩证法思想为指导的疾病观,它强调任何环境因素都具有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二重怀,疾病的发生是各种因素“失度”或“过用”的结果,是生命活动与体内外失调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大学英语》(文理科本科用)第三册,第六课“Why I Teach”(我为什么当教师)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Certainly I don't teach because teaching is easy for me”对于这个句子,用一般否定的句子结构来理解,显然很费解,而且与上下文无法衔接。根据上下文这个句子应按特指否定的否定转移来理解,  相似文献   

18.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语出《素问·六节脏象论篇》,是在论述了内脏与精神活动、组织形体,以及四时气侯的关系之后,突出强调胆气壮怯对十一脏功能强弱的重要影响。若胆气壮,脏腑的功能就强盛协调,使机体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胆气怯则脏腑功能不足或失调,抗病力就差。谈到胆气的“壮”与“怯”,有人只从精神状态的“胆大”、“胆小”去理解,甚至把祖国医学理论中的“几十一脏,取决于胆”和“胆主决断”等观点,视  相似文献   

19.
中医之“气”概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中医“气”的概念,难免会出现偏差,其原因在于理解过程中完全抛弃了中国哲学或传统文化固有的思维方式。通过对中国古典哲学中气的涵义的考察,以及中医学典籍中有关气的阐述,可以看出,气是物质运动之象,气是人体生命活动之象。因此在当代,对中医学中基本概念的理解,不能只站在现代的角度,而应运用古人的思维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分析当前“四史”教育融入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境遇,阐明医学院校融入“四史”教育的重要性,并侧重其展开实践机制的可行性措施的梳理,这对丰富医学院校的“四史”学习教育形式,使医学生在实践中激发“四史”学习的热情,深化对“四史”教育内容的理解,从而升华“四史”教育的价值追求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